第2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是眾人才明白,夏侯渝不同於先帝,不能用揣測先帝的心思去揣測他,先帝尚且曾下手殺了自己的兄弟,這位陛下倒還寬宏大量,只將他們廢為庶人,也沒要了性命,這對他們而言就已經算是幸事了。

  誰也沒想到,魏國降臣中第一個被重用的,竟然是鍾岷。

  身為靈壽縣主魏初的夫婿,鍾岷在魏國時的表現並不算耀眼,因為他由始至終一直在地方任官,魏臨記得此人處事公正,在當地很有些清名,不過當時他忙著與嚴家周旋,又要對付兄弟,沒有將太多注意力放在此人身上,最重要的是,因為魏初與顧香生的關係,魏臨對鍾岷也有幾分芥蒂,他始終記得當初顧香生是得了魏初的幫助,方才能順利離開魏國,嘴上即便不說,內心卻不可能完全不介懷。

  誰知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地方官,在魏國歸降之後,卻得了夏侯渝的重用,將他從地方調到戶曹,而鍾岷也不負所望,在料理國家財政上表現出卓異的才能,官位由此跟著步步高升。

  當日他娶魏初的時候還經歷過一番不小的波折,人人都道他娶了縣主攀了高枝,誰知風水輪流轉,如今卻輪到魏家要仰仗他了,可見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所幸魏初與鍾岷始終夫妻情深,無論在魏國還是在齊國,兩人互相扶持一路走來,夫唱婦隨,婦唱夫隨,毫無隔閡,終其一生,鍾岷官至尚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沒有納妾養外室,他與魏初的事情,也由此被傳為一段佳話,流傳於世,這都是後話了。

  卻說顧家,新帝重用誰不重用誰,顧經本是無權置喙的,可新帝登基之後不久,隨即便行冊封大典封了皇后,風風光光讓顧香生由正門入了宮,甚至不避人前拉起皇后的手,由此可見寵愛之盛,無以復加,照理說,顧皇后這樣受寵,她的外家本也該順勢而起,成為本朝第一煊赫的外戚之家才是,可皇帝僅僅是封了顧經一個承恩公的爵位,旁的便再無聲息了,既不提任用他在朝為官的事,更沒什麼額外的封賞厚賜,甚至也沒下旨將顧家遷到京城來,還讓他們住在潭州,要不是顧皇后盛眷隆厚,後宮連個旁的嬪妃都沒有,別人一定會以為皇帝根本就不喜歡顧家這門親戚。

  顧經在潭州伸長脖子等了兩個月,終於耐不住性子,遣人去京城詢問顧皇后,一面在家裡忍不住抱怨,說顧香生沒有良心,說顧香生薄情寡義,自己當了皇后就不顧家裡人死活,沒有外家幫襯,看她這個皇后能當多久云云。

  可憐顧凌聽了兩個月的絮叨,耳朵都快長出繭子來了,實在沒忍住,對父親道:“當日沒有顧家的幫襯,四娘也一路走到那樣的位置了,她本也不需要我們的,再說爹娘當日如何勸她委曲求全的,她心裡不埋怨我們,反而還肯讓陛下給您封個爵位,已經是仁至義盡了,您就這樣安安心心地頤養天年不好麼,為何非要去朝廷里當什麼官呢!”

  顧經何曾被兒子這樣數落過,臉上當即就掛不住,勃然大怒要請家法,卻是兒媳婦小焦氏哭哭啼啼鬧到跟前,說阿翁若是處置夫君,不如連她一併處置算了。

  這些年小焦氏掌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顧經可以對兒子發火,卻不好對小焦氏發火,此事只得訕訕作罷。

  卻說又過了半個月,去京城的人終於有了回音,與顧家僕從一道來的,還有天子的旨意。

  顧經喜出望外,只當皇帝終於想通了,又或者顧香生終於想起要為父親求官,便趕緊穿戴整齊,領了全家人出來接旨。

  誰知旨意一念,他便完全愣住了。

  只因這詔書裡頭的確是封官,但封的卻不是他,而是長子顧凌。

  旁人聽見兒子有出息,只怕是要高興壞了,但顧經卻只覺得心頭一把火燒得旺,待宣旨的官員將旨意念完,又拿過來仔仔細細看了幾遍,發現從頭到尾,唯一提到自己名字的地方,便是開頭,將顧凌稱呼為“承恩公顧經長子”。

  “趙承旨,敢問您這次來,是不是還漏了一道旨意?”顧經忍不住問。

  對方拱手笑道:“承恩公言重了,陛下交代的差事,怎敢有所遺漏?”

  顧經眼巴巴地問:“那難道陛下就只起用我兒?”

  趙承旨笑道:“陛下說了,承恩公年事已高,還是安心在潭京住著罷,顧家有顧凌一人足矣。”

  這句話一出,便是徹底絕了顧經的念頭。

  顧經差點沒氣歪了鼻子!

  ☆、第157章 番外

  咸寧元年的時候,顧皇后誕下一名公主,這便是後來史書上鼎鼎大名的廣順大長公主,當時皇帝還在皇后的床榻前開玩笑,說以後若無兒子,立個皇太女也未嘗不可。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話經由當時在場的辱母穩婆宮人之口隱隱約約傳到了外頭,眾人大驚,便有朝臣忙不迭進諫,說古往今來都無此例,當年唐中宗那樣昏聵軟弱的一個人,寵愛女兒,可最後也未曾做出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的事情,此風不可長,否則天怒人怨云云,說得好像皇帝若是今日立了女兒當皇太女,明日齊國就要滅亡似的。

  是個人都有逆反心理,別人越不讓幹的事情,自己就越想干,更何況是一國之君,皇帝聽見這些傳言之後,反倒冷笑幾聲,也不出來澄清,更不想納朝臣的諫言。

  公主一點點長成,周歲的時候便有了封號廣順,本朝公主以地名為封號,但既是封號,地名必然也都是好聽的明兒,只是廣順公主這個封號一出來,又平生一些風波,不少老臣紛紛進言,說廣順是龍興之地,也就是高祖皇帝的老家,怕折了小公主的福氣,又抬出唐朝時的晉陽公主,說當年太宗皇帝便是因為寵愛晉陽公主,將李家的龍興之地封給女兒,結果導致小公主年紀輕輕就早夭。

  但這話對皇帝說是沒用的,他輕飄飄一句“若你們覺得廣順不妥,那就東宮好了”,就將所有人的話給堵了回來。

  彼時皇帝漸漸坐穩了位置,許多麻煩憂患雖然接踵而來,但夏侯渝並非自小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皇帝,他是經過風霜見過世面甚至上過戰場的,這些事情一樁樁處理過來,竟也遊刃有餘。

  直到後來,他御駕親征,不顧朝野反對,讓皇后監國,顧香生坐鎮京城,為他處理後方事宜,夫妻攜手,竟將齊國也經營得如鐵桶一般。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自咸寧元年之後,皇后就一直沒有動靜,國中內外上下臣民全都睜大眼睛等著,可就是等不來一位皇子的降生。

  於是朝中漸漸又有了聲音,請皇帝為了子嗣綿延納妃,更有甚者抬出顧皇后來說事,說是皇后賢惠仁德,必然也不願意看著皇帝膝下空虛,甚至還有流言傳出來,道皇后早年生了公主之後便傷了身,沒法再生育云云。

  帝後二人何等人物,聽後不過哂然一笑,從來不曾放在心上。

  莫說夏侯渝不在乎,顧香生雖為女子,卻也不是那些在深宮中眼巴巴每日只能盼著皇帝來臨幸的帝妃,更不是仗著皇帝愛重便無所忌憚的寵後,即便不當皇后,她也自能走出一片天空,當了皇后,夏侯渝也從來沒有像對世間其他女子那樣看待她,將她拘在後宮,而是讓她走向前朝,干預政事,顧香生竟也大大方方地接受,從未說那些“後宮不得干政”、“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類的謙辭。

  她的自信,不在她是否生育了兒子,而在她自身的能力,在她與皇帝的感情上。

  這一點,足以為天下女子所欣羨。

  皇后如此盛寵,皇帝又如此情深,自然有人擔心害怕,有人羨慕不甘,幸而皇后外家勢力平平,皇帝也沒有格外優遇的意思,顧家僅有皇后兄長一人出仕,擔任的也不是什麼重要官職。

  自然,這些不中聽的閒話,大都是些腐儒,又或者看不慣皇后專寵的人說出來的,在皇帝身邊的重臣,又或者對皇帝有所了解的官員,都不會不知道皇帝的心意,也不會不識趣地去勸諫,一來帝後尚且年輕,以後未必沒有機會,二來皇后雖然參與朝政,卻沒有亂來,平心而論,若她不是皇后,而是男兒身,以她的才幹,如今朝廷上必然也有她的一席之地,只因這世間畢竟男尊女卑,是以才會生出許多閒話,不過時下風氣還算開放,閒話歸閒話,底下也沒有太過激的反彈,若換了明清,只怕臣子都要死諫了。

  但皇帝既然絲毫不動搖,那麼任憑別人費再多的口舌也是枉然,廣順公主長到九歲時,後宮依然只有一位顧皇后,皇帝也隻字不提納妃的事情。

  上頭沒有上皇太后,誰也管不了皇帝,解決了藩王、南蠻、大理等諸多外患之後,只有回鶻人依舊存在,只是輕易也不敢再挑釁,一年一回的侵擾變成了兩三年一回,這些都是天子的功勞。皇帝威望日盛,閒言碎語的人再不敢帶到皇帝跟前說,否則一頓訓斥都還是輕的,自然,私底下偷偷說也還是難免的,只是說了也沒用,不過暗地裡咬牙切齒,憤恨不解罷了。

  縱然顧皇后膝下無子,皇帝依舊百般繾綣恩愛,便連顧皇后染了風寒臥病不起時,皇帝也是親自端湯送藥,不假他人之手,一如尋常百姓人家的恩愛夫妻,甚至為了方便照顧她,直接將政事搬到皇后寢殿,就在她床前批閱奏疏,為的是能多與她相處,這事傳了出去,未免又讓許多女人羨慕嫉妒,都說顧皇后前世定是修了天大的福,今生才有這樣的福氣,尋常人家尚且難覓這樣一心一意的夫婿,更不必說富有四海的天家。

  咸平十年,宮裡傳出久違的好消息,說是顧皇后有了身孕。

  到了隔年,皇后誕下一子,所有人終於鬆了口氣,且不論這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長,起碼皇帝有了兒子,就不會再說要公主繼承皇位的話,那些心懷不軌的人也不至於成天盯著皇位不放了。

  這個兒子,被皇帝起名為夏侯昕。

  與廣順公主夏侯璨一樣,這姐弟二人,有如此不同凡俗的父母,就註定了他們將來一定會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158章 番外

  江南多美人。

  若正經論起來,天下應該是吳越那一塊出的美人最多,但許多人依舊記得,當年魏國都城是何等熱鬧,什麼“京城雙璧”、“京城三姝”、“潭京十秀”云云,雖說都是些紈絝子弟酒宴之間私下編排出來的樂子,可不知怎的就流傳開來,由此也可以想像當年美人如雲的景象了。

  每每宴會之時,雲鬢花顏,輕紗綾羅,那一張張比花比月還要嬌俏的臉,實在令人眼花繚亂,難分高下,旁的不說,單單顧家,便出了好幾位美人,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大女郎顧琴生。

  當年的顧琴生,與程家的女郎程翡齊名,都是人人皆知的大美人,這年頭高門貴女不必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顧琴生性子雖然柔靜,可也是時常在宴會上露臉的人,程翡就更不必說了,多少人艷羨她能嫁給很可能會成為太子的益陽王魏善,多少人又覺得她將來可能母儀天下,然而多少年過去,一切風流雲散,名門盛宴的座上賓,也不知還剩下多少張熟悉的面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