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頁
其中最讓他痛心的是陳驊。那麼年輕,比他還小兩歲,從沒正規上過一天學,寫奏章卻能引經據典,比很多所謂飽讀詩書的文人都強。
他一直認為,自己特有天分,要說絕世天才都不過分。可陳驊卻讓他引為同類,也是天分極高、悟性極強的人。
更難得的是,這樣的人,卻對他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到最後,甚至為了掩護他們出逃,一個人留在京中獨撐大局,為他們贏得了寶貴的撤離時間。他精心培養的手下中,固然有何紹文那樣的敗類,也有陳驊這樣的忠義漢子。
直到三年後的今天,他仍沒放棄尋找陳驊。心裡總存著一個奢望:他還沒死,只是受了重傷,躲在哪裡長期休養。甚至,他失憶了,所以才會忘了去秘密連絡點跟他們會合。
見主公面露淒楚,一群部下慌了,梁瑾瑜擺擺手說:“沒事,我只想想起了陳驊。”
說到陳驊,所有人的黯淡了眼眸。
周濟用手肘推了推陸雲飛,陸雲飛先咳嗽兩聲,待梁瑾瑜望向他,才開口道:“其實,大伙兒來,是因為您的壽誕快到了,所以想跟您商量一下,看在哪兒辦比較好。”
梁瑾瑜的語氣立刻變得冷淡起來:“有什麼好辦的。”
自從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後,他就對生日慶典之類徹底失去了興趣。倒不是有多愧疚,雖說人都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但他始終以為,父慈才會子孝,若父不父,自然子不子。父親既存了殺他之心,起因並非他有何過錯,而是寵妾滅嫡,已經枉為人父,禽獸不如,殺之不為罪。
他之所以不願意過生日,是因為每年的那一天,他都會變得很軟弱,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和父母團聚的短暫日子。他討厭這種感覺,討厭像個娘們似的傷春悲秋,父死母亡又如何?他本來就是孤兒,父母對他從來只具有象徵意義。
推辭歸推辭,到底卻不過大伙兒的盛情,由著他們在泉城最大的酒樓望江樓上包下了頂層,擺了十幾桌。
上去的時候,看見樓梯口的歡迎隊伍,梁瑾瑜微不可察地皺了一下眉:太招搖了
雖然泉城遠離中原,避處海隅,他又買下了一艘大船,隨時可以沿江入海,遁入海島,可他並不想下半輩子都在海上討生活。所以儘量掩藏行蹤,不是住在山中別墅,就是住在船上隨水漂游,像這樣大搖大擺地在鬧市區擺宴,還是頭一回。
菜餚很豐盛,水陸俱陳,梁瑾瑜叫過張順附耳交代了幾句,讓他悄悄去樓下櫃檯會帳。
手下們嚷著要湊分子為他賀壽,他哪能真讓這些人破費,他們都拖家帶口,不像自己,孤家寡人一個,錢不花留著給誰?
看著張順的背影消失在門廊里,梁瑾瑜再次慶幸,自己遇到的是個極有原則的對手。
趙佑熙不僅放過了他所有的嬪妃,甚至後來尾隨張順找到他的隱居地後,也只是把張順塞住嘴捆成一團,並沒有殺掉他。
趙佑熙是真正的學武之人,秉承“冤有頭,債有主”的原則,只找他這個罪魁禍首算帳,決不濫殺無辜。
正因為如此,他死裡逃生後,沒有採取任何報復行動,而是帶著手下遷徙到這個臨海小鎮,過起了優哉游哉的閒散日子。王圖霸業已經離他很遠了,偶爾回想起來,竟像是前輩子的事。
張順沒一會就去而復返,很興奮地告訴他:“公子,您猜我剛看見了誰?”
梁瑾瑜橫了他一眼,張順忙告訴他:“是沈湛。”
梁瑾瑜露出了驚訝之色。沈氏一族在流放途中被救走他自然知道,但救去哪裡卻沒查到,他曾派人秘密潛入東海諸島,都說那裡的人已經撤走,原來,沈家人帶著梁太子逃到了這裡。
這個消息,要不要透露給官府呢?
趙思堯番外(一)
壬午年二月初十,這是一百零七年前安南初祖趙興邦飲恨離京就藩的日子。趙延昌特意選在這天進京,正為了緬懷先輩,慎終追遠。
卯正二刻,身穿禮服的趙佑熙和俞宛秋出現在承天門前,在京的文武百官各按品級排班站定,在門樓下排成長長的兩列。京城百姓傾城而出,街上人山人海,玄衣羽林衛、青衣虎賁衛,黑衣鐵衣衛同樣傾巢而出,何止三步一哨,是每一步都有人站崗,把喧嚷的人群攔在道路兩旁的錦障外。
辰時初刻,四十九聲禮炮響過,十八位導引騎出現,然後是十八位手執拂塵的赭衣太監,十八位手捧玉笏的棗衣女官。接著是各種顏色的旗幡、各種形狀的雉尾扇和一柄巨大的曲蓋,曲蓋之後才是皇帝鑾輿和浩浩蕩蕩的隨行人員。
堯兒揭起車簾一角,隨即露出興奮之色,用手勢告訴弟弟:“我看到父王和母妃了”
“在哪裡?在哪裡?”阿旦忙爬過來。他跟哥哥說過幾百次了,他會看嘴型,只要不是太長的句子和太複雜的詞彙,基本都能看懂。可哥哥還是為了他,專門請了師傅學啞語,手勢打得比他還利索,不知道的,還以為哥哥才是那個耳朵聾了的人。
堯兒拉著他的手指點:“你看,那個穿黃衣服的是父王,站在他旁邊頭戴鳳冠的是母妃。”
“父王,母妃”,阿旦喃喃念著,這兩個名字所代表的人,讓他既緊張,又渴望。
自母妃失蹤歸來後,宮裡的氣氛就不對勁。他雖然年紀小,耳朵又聽不見,可從人家的表情和嘴型,猜都猜得到他們在說母妃的壞話。他假裝無動於衷,實則在旁邊觀察,把那些人的長相特徵記清楚了,回頭再告訴哥哥,他相信哥哥總有辦法治他們。
堯兒心疼地抱住弟弟,這幾年來,父王一直帶著母妃住在上京,說是為了平定東北各地的匪患,肅清東海海域。可他聽蘇嬤嬤和陸將軍夫人私下裡講,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避開南都那邊的流言蜚語。
父王走前曾找他談過一次,把母妃遇劫的經歷詳細地告訴了他,然後跟他分析各種謠言的來源以及傳播謠言之人的險惡居心,要他理解母妃的苦衷,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以為自己的母妃真是他們口中的那個人。
父王告訴他,母妃懷著他的時候,梁國皇帝為了捕殺父王,就曾把母妃劫去當過一回人質。母妃為了父王的安危,冒險逃脫,帶著腹中的他住進深山小鎮,吃了很多苦,最後輾轉到靖蘭城才生下了他。
父王還告訴他,母妃曾做過許多善事,用自己的陪嫁建慈善醫館,收容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傷殘軍人,定期為百姓做義診;同時開各種店鋪,賺得的銀兩全部獻給國家,總之,母妃是個偉大的女人。
堯兒只恨自己年紀太小,不能保護母妃,不能為母妃剷除那些居心叵測之人,他為此而深深內疚。
父王說,如果他真想為母妃做什麼,就好好照顧弟弟,讓母妃放心,這樣父王也能專心在外面開疆拓土。
堯兒牢牢記住父王的話,同時暗暗在心底發誓:有朝一日,他一定要找出那些陷害母妃的人,將他們全部趕出朝廷,甚至滿門抄斬他不能容許這樣的人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鑾輿在承天門前停下,堯兒拉著弟弟的手跳下車,走到父王和母妃面前跪下。
母妃把他和弟弟一起摟進懷裡,哭得好傷心,他和弟弟也跟著哭。皇爺爺的嗓子像被什麼堵住了一樣,嗡聲嗡氣地說:“地上冷,你們娘仨快起來。”
最後是父王走過來,把他們三個抱著攙起。他和弟弟被父母擁在中間,聞著他們身上好聞的氣息,簡直不想走開。
鑾駕終究是要進宮的,他和弟弟各自分配了宮殿。他很不習慣,尤其擔心阿旦會害怕,新環境,新宮殿,阿旦耳朵不行,要是有人欺負他怎麼辦?要是他晚上睡不著怎麼辦?
堯兒叫引路太監領他去阿旦的寢宮,到了那裡,弟弟卻不在。宮人告訴他,蘇媽媽帶著二殿下去東宮看母妃了。
居然不叫上他,自己一個人就去了堯兒氣呼呼爬上宮車,趕著去了東宮。
走到母妃的寢殿外,他叫所有人噤聲,自己輕手輕腳走進去,從格子窗扉看見阿旦坐在母妃膝上,皺著小鼻子,仰著小臉怯生生地問:“母妃,您是真的很忙,才沒辦法回南都看阿旦,不是討厭阿旦,不要阿旦,對不對?”
母妃臉色大變,抱緊他說:“當然阿旦是母妃懷胎十一個月,好不容易才生下的寶貝疙瘩,怎麼會不要呢?”
阿旦揪著母妃的衣帶囁嚅:“可他們說,因為阿旦是聾子,所以母妃不喜歡,不想看到阿旦,所以才跟著父王去了上京。”
母妃驚怒交加,堯兒再也聽不下去了,猛地衝進去抓住阿旦的手問:“這話是誰說的?你把他指出來,哥哥馬上殺了他”
母妃聽了他的話,反倒鎮定下來,把他摟在另一邊腿上,輕聲細語,但態度嚴肅地說:“國有國法,即使你是皇孫,也不能隨便殺人,知道嗎?”
堯兒點頭答允:“那我把他關進大牢,讓大理寺按律定罪。”
母妃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嗯,以後遇到任何事都不要衝動,尤其不能隨便殺人。誰都只有一條命,人命是最寶貴的,你衝動之下把他殺了,即使日後查明真相還他清白,命也救不回來了。所以上位者,萬不能養成嗜殺的習氣,那是將是國家之禍,百姓之劫。”
堯兒連連點頭,五歲的阿旦睜著漂亮的大眼睛看著他們的嘴型“聽著”,也不知他“聽”懂沒有,反正臉上的笑容很燦爛。也許,單是和哥哥一起聽母妃講話,就讓他由衷地感到幸福。
晚上,他和阿旦留在東宮和父王、母妃一起用膳,沒想到,他們都已經在餐廳坐定,皇爺爺忽然跑來了。飯桌上,皇爺爺一直在找母妃說話,甚至有些討好母妃。
堯兒知道皇爺爺曾因那些謠言對母妃態度不好,難得皇爺爺誠心悔改,他決定,有機會就幫皇爺爺說說好話,讓母妃原諒他。他希望一家人好好地在一起,不要有隔閡。
他心目中的“一家人”,是指皇爺爺、父王、母妃、阿旦和他自己,至於那個所謂的祖母,他是不會承認的。那個老女人派殺手刺殺他的母妃,又下藥讓阿旦差點死在母腹中,最後失去了聽覺。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做他的祖母。
就連兩年前去世的太祖母,都有傳言說是那女人下藥害的。皇爺爺一直在尋找證據,如果有一天找到了的話,那個蛇蠍心腸的女人會徹底從宮中消失。
趙思堯番外(二)
“哥哥,這裡是哪裡?”
某日正午,本該在書房後頭專設的寢房內歇晌的兄弟倆偷跑出來捉迷藏,結果越跑越遠,越跑越迷糊,一眼望去,到處都是雜糙叢生的路,也不知通向何方。
他一直認為,自己特有天分,要說絕世天才都不過分。可陳驊卻讓他引為同類,也是天分極高、悟性極強的人。
更難得的是,這樣的人,卻對他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到最後,甚至為了掩護他們出逃,一個人留在京中獨撐大局,為他們贏得了寶貴的撤離時間。他精心培養的手下中,固然有何紹文那樣的敗類,也有陳驊這樣的忠義漢子。
直到三年後的今天,他仍沒放棄尋找陳驊。心裡總存著一個奢望:他還沒死,只是受了重傷,躲在哪裡長期休養。甚至,他失憶了,所以才會忘了去秘密連絡點跟他們會合。
見主公面露淒楚,一群部下慌了,梁瑾瑜擺擺手說:“沒事,我只想想起了陳驊。”
說到陳驊,所有人的黯淡了眼眸。
周濟用手肘推了推陸雲飛,陸雲飛先咳嗽兩聲,待梁瑾瑜望向他,才開口道:“其實,大伙兒來,是因為您的壽誕快到了,所以想跟您商量一下,看在哪兒辦比較好。”
梁瑾瑜的語氣立刻變得冷淡起來:“有什麼好辦的。”
自從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後,他就對生日慶典之類徹底失去了興趣。倒不是有多愧疚,雖說人都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但他始終以為,父慈才會子孝,若父不父,自然子不子。父親既存了殺他之心,起因並非他有何過錯,而是寵妾滅嫡,已經枉為人父,禽獸不如,殺之不為罪。
他之所以不願意過生日,是因為每年的那一天,他都會變得很軟弱,會情不自禁地回憶起和父母團聚的短暫日子。他討厭這種感覺,討厭像個娘們似的傷春悲秋,父死母亡又如何?他本來就是孤兒,父母對他從來只具有象徵意義。
推辭歸推辭,到底卻不過大伙兒的盛情,由著他們在泉城最大的酒樓望江樓上包下了頂層,擺了十幾桌。
上去的時候,看見樓梯口的歡迎隊伍,梁瑾瑜微不可察地皺了一下眉:太招搖了
雖然泉城遠離中原,避處海隅,他又買下了一艘大船,隨時可以沿江入海,遁入海島,可他並不想下半輩子都在海上討生活。所以儘量掩藏行蹤,不是住在山中別墅,就是住在船上隨水漂游,像這樣大搖大擺地在鬧市區擺宴,還是頭一回。
菜餚很豐盛,水陸俱陳,梁瑾瑜叫過張順附耳交代了幾句,讓他悄悄去樓下櫃檯會帳。
手下們嚷著要湊分子為他賀壽,他哪能真讓這些人破費,他們都拖家帶口,不像自己,孤家寡人一個,錢不花留著給誰?
看著張順的背影消失在門廊里,梁瑾瑜再次慶幸,自己遇到的是個極有原則的對手。
趙佑熙不僅放過了他所有的嬪妃,甚至後來尾隨張順找到他的隱居地後,也只是把張順塞住嘴捆成一團,並沒有殺掉他。
趙佑熙是真正的學武之人,秉承“冤有頭,債有主”的原則,只找他這個罪魁禍首算帳,決不濫殺無辜。
正因為如此,他死裡逃生後,沒有採取任何報復行動,而是帶著手下遷徙到這個臨海小鎮,過起了優哉游哉的閒散日子。王圖霸業已經離他很遠了,偶爾回想起來,竟像是前輩子的事。
張順沒一會就去而復返,很興奮地告訴他:“公子,您猜我剛看見了誰?”
梁瑾瑜橫了他一眼,張順忙告訴他:“是沈湛。”
梁瑾瑜露出了驚訝之色。沈氏一族在流放途中被救走他自然知道,但救去哪裡卻沒查到,他曾派人秘密潛入東海諸島,都說那裡的人已經撤走,原來,沈家人帶著梁太子逃到了這裡。
這個消息,要不要透露給官府呢?
趙思堯番外(一)
壬午年二月初十,這是一百零七年前安南初祖趙興邦飲恨離京就藩的日子。趙延昌特意選在這天進京,正為了緬懷先輩,慎終追遠。
卯正二刻,身穿禮服的趙佑熙和俞宛秋出現在承天門前,在京的文武百官各按品級排班站定,在門樓下排成長長的兩列。京城百姓傾城而出,街上人山人海,玄衣羽林衛、青衣虎賁衛,黑衣鐵衣衛同樣傾巢而出,何止三步一哨,是每一步都有人站崗,把喧嚷的人群攔在道路兩旁的錦障外。
辰時初刻,四十九聲禮炮響過,十八位導引騎出現,然後是十八位手執拂塵的赭衣太監,十八位手捧玉笏的棗衣女官。接著是各種顏色的旗幡、各種形狀的雉尾扇和一柄巨大的曲蓋,曲蓋之後才是皇帝鑾輿和浩浩蕩蕩的隨行人員。
堯兒揭起車簾一角,隨即露出興奮之色,用手勢告訴弟弟:“我看到父王和母妃了”
“在哪裡?在哪裡?”阿旦忙爬過來。他跟哥哥說過幾百次了,他會看嘴型,只要不是太長的句子和太複雜的詞彙,基本都能看懂。可哥哥還是為了他,專門請了師傅學啞語,手勢打得比他還利索,不知道的,還以為哥哥才是那個耳朵聾了的人。
堯兒拉著他的手指點:“你看,那個穿黃衣服的是父王,站在他旁邊頭戴鳳冠的是母妃。”
“父王,母妃”,阿旦喃喃念著,這兩個名字所代表的人,讓他既緊張,又渴望。
自母妃失蹤歸來後,宮裡的氣氛就不對勁。他雖然年紀小,耳朵又聽不見,可從人家的表情和嘴型,猜都猜得到他們在說母妃的壞話。他假裝無動於衷,實則在旁邊觀察,把那些人的長相特徵記清楚了,回頭再告訴哥哥,他相信哥哥總有辦法治他們。
堯兒心疼地抱住弟弟,這幾年來,父王一直帶著母妃住在上京,說是為了平定東北各地的匪患,肅清東海海域。可他聽蘇嬤嬤和陸將軍夫人私下裡講,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避開南都那邊的流言蜚語。
父王走前曾找他談過一次,把母妃遇劫的經歷詳細地告訴了他,然後跟他分析各種謠言的來源以及傳播謠言之人的險惡居心,要他理解母妃的苦衷,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以為自己的母妃真是他們口中的那個人。
父王告訴他,母妃懷著他的時候,梁國皇帝為了捕殺父王,就曾把母妃劫去當過一回人質。母妃為了父王的安危,冒險逃脫,帶著腹中的他住進深山小鎮,吃了很多苦,最後輾轉到靖蘭城才生下了他。
父王還告訴他,母妃曾做過許多善事,用自己的陪嫁建慈善醫館,收容從戰場上退下來的傷殘軍人,定期為百姓做義診;同時開各種店鋪,賺得的銀兩全部獻給國家,總之,母妃是個偉大的女人。
堯兒只恨自己年紀太小,不能保護母妃,不能為母妃剷除那些居心叵測之人,他為此而深深內疚。
父王說,如果他真想為母妃做什麼,就好好照顧弟弟,讓母妃放心,這樣父王也能專心在外面開疆拓土。
堯兒牢牢記住父王的話,同時暗暗在心底發誓:有朝一日,他一定要找出那些陷害母妃的人,將他們全部趕出朝廷,甚至滿門抄斬他不能容許這樣的人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鑾輿在承天門前停下,堯兒拉著弟弟的手跳下車,走到父王和母妃面前跪下。
母妃把他和弟弟一起摟進懷裡,哭得好傷心,他和弟弟也跟著哭。皇爺爺的嗓子像被什麼堵住了一樣,嗡聲嗡氣地說:“地上冷,你們娘仨快起來。”
最後是父王走過來,把他們三個抱著攙起。他和弟弟被父母擁在中間,聞著他們身上好聞的氣息,簡直不想走開。
鑾駕終究是要進宮的,他和弟弟各自分配了宮殿。他很不習慣,尤其擔心阿旦會害怕,新環境,新宮殿,阿旦耳朵不行,要是有人欺負他怎麼辦?要是他晚上睡不著怎麼辦?
堯兒叫引路太監領他去阿旦的寢宮,到了那裡,弟弟卻不在。宮人告訴他,蘇媽媽帶著二殿下去東宮看母妃了。
居然不叫上他,自己一個人就去了堯兒氣呼呼爬上宮車,趕著去了東宮。
走到母妃的寢殿外,他叫所有人噤聲,自己輕手輕腳走進去,從格子窗扉看見阿旦坐在母妃膝上,皺著小鼻子,仰著小臉怯生生地問:“母妃,您是真的很忙,才沒辦法回南都看阿旦,不是討厭阿旦,不要阿旦,對不對?”
母妃臉色大變,抱緊他說:“當然阿旦是母妃懷胎十一個月,好不容易才生下的寶貝疙瘩,怎麼會不要呢?”
阿旦揪著母妃的衣帶囁嚅:“可他們說,因為阿旦是聾子,所以母妃不喜歡,不想看到阿旦,所以才跟著父王去了上京。”
母妃驚怒交加,堯兒再也聽不下去了,猛地衝進去抓住阿旦的手問:“這話是誰說的?你把他指出來,哥哥馬上殺了他”
母妃聽了他的話,反倒鎮定下來,把他摟在另一邊腿上,輕聲細語,但態度嚴肅地說:“國有國法,即使你是皇孫,也不能隨便殺人,知道嗎?”
堯兒點頭答允:“那我把他關進大牢,讓大理寺按律定罪。”
母妃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嗯,以後遇到任何事都不要衝動,尤其不能隨便殺人。誰都只有一條命,人命是最寶貴的,你衝動之下把他殺了,即使日後查明真相還他清白,命也救不回來了。所以上位者,萬不能養成嗜殺的習氣,那是將是國家之禍,百姓之劫。”
堯兒連連點頭,五歲的阿旦睜著漂亮的大眼睛看著他們的嘴型“聽著”,也不知他“聽”懂沒有,反正臉上的笑容很燦爛。也許,單是和哥哥一起聽母妃講話,就讓他由衷地感到幸福。
晚上,他和阿旦留在東宮和父王、母妃一起用膳,沒想到,他們都已經在餐廳坐定,皇爺爺忽然跑來了。飯桌上,皇爺爺一直在找母妃說話,甚至有些討好母妃。
堯兒知道皇爺爺曾因那些謠言對母妃態度不好,難得皇爺爺誠心悔改,他決定,有機會就幫皇爺爺說說好話,讓母妃原諒他。他希望一家人好好地在一起,不要有隔閡。
他心目中的“一家人”,是指皇爺爺、父王、母妃、阿旦和他自己,至於那個所謂的祖母,他是不會承認的。那個老女人派殺手刺殺他的母妃,又下藥讓阿旦差點死在母腹中,最後失去了聽覺。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做他的祖母。
就連兩年前去世的太祖母,都有傳言說是那女人下藥害的。皇爺爺一直在尋找證據,如果有一天找到了的話,那個蛇蠍心腸的女人會徹底從宮中消失。
趙思堯番外(二)
“哥哥,這裡是哪裡?”
某日正午,本該在書房後頭專設的寢房內歇晌的兄弟倆偷跑出來捉迷藏,結果越跑越遠,越跑越迷糊,一眼望去,到處都是雜糙叢生的路,也不知通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