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外婆說了這番話,把氧氣面罩放到嘴巴上。她讓熊布偶躺在自己的旁邊,閉上了眼。和熊並排睡著的外婆看起來像個年幼的孩子。

  尋物(5)

  外婆在第二年死了。像睡著一般地死了。她從聖誕節起一直讓其睡在旁邊的熊布偶被放入了外婆的棺材。它和外婆一同變成了煙,升上天空。

  就這樣,我終於沒能找到書。

  守靈的夜晚也罷,追悼會那一天也罷,我都沒有哭。即便外婆已經徹底死去,我也沒法相信她死了。我知道親戚中有人看到不哭的我而說了些什麼。說什麼那樣每天去醫院,卻一滴眼淚也沒灑,真是個堅強的孩子。

  我不是什麼堅強。我只是不相信外婆死了的事實。因為,我還沒找到那本書呢。因為外婆說過,只要我沒找著,她就死不了。

  於是,在那之後我也仍然繼續找那本書。學校一放學,我就乘電車前往陌生的城鎮,在沒下過車的車站下車搜尋書店或舊書店。如此一來,朋友大為減少。因為我既不參加課外活動,也不加入放學後的閒談。縱然如此,我無法放棄尋找。

  一直沒找到書的狀態下,我升上了初三。

  那是一個春天的夜晚。從我的房間的窗戶僅僅能夠瞥見一點兒路旁種植的櫻花。在街燈的照耀下,花瓣是凝滯不動的白。我的備考溫習做得厭了,半看不看地眺望櫻花,這時,有人拍了拍我的肩。我一驚,轉過頭去,只見外婆站在那兒,不由得更是一驚。我嚇得驚叫了一聲“咿呀”。

  “喊什麼咿呀,真是的。書怎麼樣了?”

  外婆以一如既往的口吻說道。她身上穿的不是在棺材裡穿的白色和服,而是在我小的時候常穿的深綠色和服。外婆瞅著過於驚愕而說不出話來的我,無聲地一笑。

  “我說過的吧,你要是找不到,我就變成鬼來找你。找到了嗎?”

  我搖頭。外婆嘆息一聲,坐在我的床上。坐在床上的幽靈。

  “外婆,可你到底為什麼這麼拼命地找那本書呢?”我說。

  “還問什麼為什麼,因為想讀啊。就只是這個。”

  “外婆,成了幽靈的話,可以這裡那裡移動了對吧?你自己找怎麼樣呢?”

  一旦可以如常對話,驚愕和恐怖之心都轉瞬凋零。會感到幽靈可怕,肯定因為是陌生人。如果是認識的人,不管是幽靈還是妖怪,似乎都不可怕。

  “我說啊,為什麼我都成了幽靈,還得去書店窺看書架不可?那種麻煩不堪的事情是活著的人幹的。”

  “或許如此,可是……”

  外婆坐在床上久久地凝視著窗外。我追尋她的視線末端,發現那是街燈照耀下的櫻花。

  “櫻花真不錯啊。”她惆悵地說。

  “外婆,那個,死可怕嗎?”

  我下定決心問道。

  外婆看向我,“可怕嗎?”,她挺起了胸膛,“死本身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想像死亡一事。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這樣,比起發生的事,考慮事情要可怕好些倍。”

  “這樣的話,那個……”

  我試圖繼續問下去時,外婆“唰”地站了起來。

  “我要是說太多無用的話,會挨訓的。要是被盯上了,就不能來你這裡了。書就拜託你常掛心了。我還會來看看情況的。”

  她留下這句話,打開窗戶,顫巍巍地跨過窗台。我心裡閃過一聲“啊”,就在這時,外婆消失了。外婆消失的窗外,有著白的櫻,和深藍的夜空。

  尋物(6)

  外婆的突然訪問一直持續到我升高三的時候。高中的三年確實發生了很多事。

  喜歡上了同班同學。

  告白。

  開始交往。

  初吻。

  一個月後,被甩了。

  交了一個名叫龜山寬子的朋友(龜山寬子時常幫我找書)。

  成為應考生。

  必須決定升學與否。

  還有一件對我來說最大的事,爸媽分手了。

  高三的暑假,我和媽媽遷進那時為止一直居住的家附近的公寓,爸爸則搬到了市中心。

  在那發生了太多各種各樣的事情的三年裡,我一直在心裡反覆回想外婆的話。不管什麼時候,比起發生的事,考慮事情更為可怕。我感到真是這樣。比起被甩,想到可能被甩更可怕;比起實際和媽媽共同生活,我在思考爸媽分開後會怎樣的時候感到更為害怕。發生的事,一旦已經發生,就不過是事情罷了。

  夏天過去,染上應考色彩的下半學期開始了,緩緩進入秋天的時候,我拼命追趕著自己的每一天,把那本書的事給忘了一半。我不再為了找書前往陌生的城鎮。和龜山寬子聊天的內容全都成了考試的事。

  深夜,我在悄無聲息的自己的房間裡做備考溫習,忽爾想到,說起來,這陣子外婆沒有出現。外婆最後來到這個房間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爸爸離去之前,還是在我開始和媽媽生活之後?連這也想不起來。

  我想,說不定,外婆的幽靈其實是我沒能找到書的罪惡感所造出的幻想。我又想到,或是我不覺中變成了大人,已經只能看到眼睛所能目睹的東西。

  新的一年又來了,那年的冬末,我考上了志願的大學。外婆仍然沒有出現,我也沒找書,媽媽和我都開始習慣兩個人的生活。外婆在記憶之中慢慢地沉澱下去。

  那是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為了找講座的教材而走進大學旁邊的書店,並感到有誰輕聲呼喚我的名字。我停下腳步,轉過頭去。書店裡有幾個學生在朝著書架尋覓,但沒有認識的臉。我想著是心理作用嗎,將視線撤回的時候,平堆著的書的封面躍入眼帘。

  那上面印著的標題和作者名,是我曾經多少天多少天不斷尋找的,等我意識到這一點,過去了幾秒鐘。

  “啊——”

  寫在便條上的外婆的字與那個書名在腦海中完好重疊的時候,我不假思索地叫出了聲。我把書拿在手裡,目不轉睛地凝視封面。

  “夢幻的散文終於重印”,書腰上寫著這句話。我看向版權頁,上面記載著母本的第一版是在昭和二十五年 。看來,這書到今年進入了重印的進程。

  “就是這個。”

  我把書抱在胸前,抬起臉,巡視整間書店。我以為外婆又會出現。這會兒找到了?你真是磨蹭啊。我將一邊聽她這樣嘮叨。

  然而,探進午後陽光的書店裡沒有幽靈。也沒有將出現的端倪。嚴肅模樣的學生抱著一大摞書走向收銀台,牽著手的情侶窺看向新書書架,作奇裝打扮的女學生打量著藝術書的書架。玻璃窗外,與平時並無二致的日常在陽光照耀下行進著。

  尋物(7)

  大學畢業後,我在市中心的小書店找到一份工作。景氣仍然如同餘波般漂浮在世間,就業是賣方市場。同班同學大多進了大型GG公司或出版社。最初的薪水和打工差不多,在藉藉無名的書店工作的,就只有我一個。可我還是下定了決心。要在書店工作。而且,要在不那麼大的,顧客的聲音能抵達店員的書店裡。

  我很快將滿三十歲。我所工作的書店歷經了幾次低落,好歹維持著營業。薪水依舊是比打工稍許強點的程度,不過我成了客服主任(名片上寫的是店主煞費苦心琢磨出來的不得了的頭銜:book concierge 。為來店裡找書的顧客尋找其目標書籍、調貨、查詢、尋找相關的書,這就是我的主要工作。

  清楚地記得書名和作者名、出版社而來到書店的人意外的少。“我想要登有大量婚禮獻辭的交際用語書”,這算是好的,什麼“其中有狗出現,最後是大家抱在一起哭的小說”,或是“我在找一本從前讀過的繪本,把雨和雪fèng進連衣裙里”,不時還有這樣的要求:“我在女兒十二歲的時候和她分開了,想給如今二十歲的女兒送書,希望幫我選一下”。每到這時,我便驅動電腦和人脈,找出他們尋覓的書籍。

  電腦。對,現在也有這樣的東西。只要輸入書名和作者名,也就知道了書籍是否絕版。對書店來說不算樂事,就連用電腦買書也能做到。外婆,你要是活得再久一些,或許就能把你那樣費心尋找的書送上了呢。有時候,我這般想道。

  外婆為什麼尋找那本書,我認為自己懂了。大學時代,在翻印的版本到手之後,我每晚讀那本書。那是在日本沉寂無名,在四十歲渡法後終於嶄露頭角,不到十年便離世的畫家的逐日雜感般的書。在日本的日復一日,在法國的日復一日。幼年時所見的情景,早逝的母親的印象,在法國第一次吃到的菜餚。

  在這其中,有一篇名為《簡餐小店的女孩》的簡短散文。似乎是太平洋戰爭開始之前許久的故事。作者的寄宿舍的旁邊,有一家極為尋常的簡餐小店,這家店難吃得讓人驚訝。儘管難吃,這家店不到十八歲的女兒不時在店裡幫手。作者為了見到這個女孩,便總去難吃的簡餐小店。

  桃色的面頰,總是水蒙蒙的淺茶色的眸子,宛如有什麼抱怨似的總是撅著的嘴,頭髮稀疏,因而麻花辮子如電線般細,她在空閒時無心哼哼的細微歌聲,她與店主夫婦之間毫不造作的應對。

  畫家的文章,讓閱讀的我望見了清晰的光景。對這些一無所知,自己的青春在內部蘊藏得幾近脹裂的女孩,那青春所呈現出的不可思議的美與安心感。樸拙的簡餐小店家族那獨特的溫度。微暗而靜謐的小店內部,將今後或許會發生的一切悲慘也罷暗淡也罷,都柔和然而固執地予以推拒。絲毫不會有所缺損的、仿佛永遠在那裡繼續下去的瞬間的光景。這光景宛如將所見之物固定住的繪畫一般,浮現於我的體內。

  由此,我記了起來。這個簡餐小店的女孩一定是外婆。外婆的雙親在她父親亡故於戰爭之前,好像是在經營簡餐小店。戰後,外婆嫁到警官的家中,外婆的母親關了簡餐小店,在自己家裡教人fèng紉。我某個時候聽說過這些。

  我不知道外婆有沒有讀過這本昭和二十五年出版的散文集。或許她是在讀了之後意識到寫的是自己,又或者,是從別人那裡聽說了這事也說不定。不論如何,躺在醫院的床上,外婆一定是想要目睹仿佛繪畫般被截取下來的年輕時代的自己。那是畫家用活字所截下的永遠存續的十來歲的自己與家人,還有家。

  尋物(8)

  在大學旁邊的書店,我買了三本那書。一本供在媽媽家的佛龕,一本放在書架上,一本總是打開書頁擺在桌上。外婆的幽靈依舊無影無蹤,可她一定會對我說,幹得好。我想,若是有天國,她會在天國里,若是沒有,她一定會在看得見櫻花的我的床前坐下,反覆將她長久等待的書頁翻閱在手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