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頁
連“死”字都說了出來,永昌帝沒了脾氣,他雖希望招唐潛為駙馬,可也不願過於勉強,強扭的瓜不甜,他要做的是把握住他,而不是讓他對皇室心生反感。
不過顧家……顧家已有沈家在後,若再多個唐潛,當真可成為大瑞皇室之下第一人,數十年內都將無人可憾動其穩固地位了。
身為皇帝,考慮的就是要比旁人多上一重,永昌帝的顧慮更是所有帝王共同的顧慮,雖然無論顧家、沈家還是唐家,對大瑞都是忠心耿耿,可當這三方勢力連成一線,它本身便會成為一個無堅不摧的利器,他有那麼多兒子,太子之位更是空懸,若此時有人將這三方勢力一同拉攏……永昌帝搖了搖頭,還是先讓唐潛回京,至於保媒一事,還是讓顧明堂來拒絕更為妥當一些。
重重考慮之下,永昌帝詔唐潛回京,又在數日後宣顧明堂入宮,言談之中十分隨意地提起此事,顧明堂久浸官場,如何不明白皇帝的未盡之語?當即表示自己只有一個嫡女,不願其為人繼室。
永昌帝放了心,顧明堂也沒將此事放在心上,但被皇帝猜疑的事他是絕不會做的,更別提顧昭華要為人繼室,只憑這一點沈氏就不會答應,唐潛雖然優秀,可也不是沒有可與他比肩的青年俊傑。
而在此時,披星戴月地趕回京城的唐潛並不知道,自己已被未來的岳父大人拒之門外,他心急得很,也焦躁得很,現在想來,請皇上保媒之事做得有些唐突,可他必然要這麼做,否則皇帝便會下旨將公主下嫁,前世他不惜折了自己的功勳拒絕天恩、在南疆一待就是十年以證心意,可這一世他不能這麼做,在擁有她之前,他不能再離開京城一步!
第461章 【番外】唐潛篇(二)
這一年的夏天,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
相國府的老夫人帶著嫡孫女前往靜月庵吃齋,回程之時,躥出數十賊匪將顧家車隊衝散,顧老夫人與顧家嫡女被擒,過了兩日,相國府收到賊匪通知,要求釋放日前押送入京的江湖大盜,方可得二人平安。
這一消息傳進宮中,永昌帝極為震怒,可同時又十分為難。如果此事悄悄地辦,永昌帝也不會不給顧明堂這個面子,可眼下不止朝中,就連民間都將此事傳得沸沸揚揚,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方贊同以人易人之說,另一方則痛斥這法荒唐,此例一開,往後任人都可捉住官員家眷要脅朝庭,到那時法治何存?朝庭又該以何面目對待那些深受其害的百姓?所以人絕不能換,但可以派兵去剿。
不得不說,人家反對的也沒錯,如果這事不是落在顧明堂頭上,顧明堂恐怕會第一個要求以法為先,可現在不行,被抓的是他的老娘和女兒,這才短短一天的功夫,沈氏已哭昏數次,要真是不顧老夫人和顧昭華的性命強行剿匪,恐怕到頭來一拍兩散,公道是還了,兩祖孫的性命也交待了。
顧明堂愁悶不已,最後是沈善從出了主意,先不管朝中商議結果如何,他們就先去刑部把人給提出來,不服上命也好,擅自行動也好,總歸是先把人換回來,而後依罪論處,他們受著便是,想來顧沈兩家數代盡忠,此次又是事出有因,永昌帝也不會重懲。
顧昭華急得亂了頭緒,一聽這主意當即同意,由沈善從前往刑部提人,不想沈善從卻撲了個空,有人早他一步已將那江湖大盜提走了。
“唐潛?”顧明堂得知消息後吃了一驚,他想不通唐潛為何要這麼做,且不說顧家與唐家素來沒有太深的過往,只說唐潛請旨賜婚一事,還是顧家以“不做續弦”拒絕在先,唐潛不記恨已是難得,又怎會攬事上身,主動做下這等欺君之事?
沈氏卻不理這些,“只要母親和昭華平安回來,不管那遠威侯將來提出什麼要求,我們都認了!”
顧明堂的考慮卻是更多,尤其他這樣位置上的人,能以權錢解決的事情絕不會冒然欠下人情,人情難償,何況還是這等性命悠關的大事?此次欠了唐潛一回,恐怕究其一生都要為其所用了!
不過再怎麼考慮,唐潛畢竟是去了,城門那邊傳來消息,唐潛早在一個時辰前便帶著一人出京去了,顧明堂與沈善從駕馬去追,卻又哪裡追得上?不得已只能返回來,將事情稟明皇帝,請求其增兵支援。
且說唐潛,手裡拎著那已被打昏的江湖大盜一路急馳,到了京郊一處極為隱密的樹林之中,林中閃出數個蒙面大漢,見了唐潛紛紛抱拳,“將軍!”
唐潛將那江湖大盜隨意地丟在地上,“人呢?”
“分別安置在後山的兩個山洞裡,老太太骨氣很硬,一直不肯吃飯,屬下無奈點了她的睡穴,至於顧姑娘還算配合,沒有吵鬧過。”
提及顧昭華,唐潛的心中軟了軟,朝那些手下點了點頭,“你們做得不錯,從現在開始你們不要再在京中露面,直接回南疆去,至於這人……”他一指地上的江湖大盜,“待離京城遠些就處置掉。”
“是!”那幾人並不問其他,拎起地上的人拍馬而去,轉眼就沒了蹤影。
唐潛看著他們絕塵而去,輕撥馬頭,沒一會已到了後山山腳,依著手下所報找到那兩個山洞,隨便挑一個進去,便見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眼上蒙著黑布,倒縛著雙手,屈膝坐在洞中。
不過顧家……顧家已有沈家在後,若再多個唐潛,當真可成為大瑞皇室之下第一人,數十年內都將無人可憾動其穩固地位了。
身為皇帝,考慮的就是要比旁人多上一重,永昌帝的顧慮更是所有帝王共同的顧慮,雖然無論顧家、沈家還是唐家,對大瑞都是忠心耿耿,可當這三方勢力連成一線,它本身便會成為一個無堅不摧的利器,他有那麼多兒子,太子之位更是空懸,若此時有人將這三方勢力一同拉攏……永昌帝搖了搖頭,還是先讓唐潛回京,至於保媒一事,還是讓顧明堂來拒絕更為妥當一些。
重重考慮之下,永昌帝詔唐潛回京,又在數日後宣顧明堂入宮,言談之中十分隨意地提起此事,顧明堂久浸官場,如何不明白皇帝的未盡之語?當即表示自己只有一個嫡女,不願其為人繼室。
永昌帝放了心,顧明堂也沒將此事放在心上,但被皇帝猜疑的事他是絕不會做的,更別提顧昭華要為人繼室,只憑這一點沈氏就不會答應,唐潛雖然優秀,可也不是沒有可與他比肩的青年俊傑。
而在此時,披星戴月地趕回京城的唐潛並不知道,自己已被未來的岳父大人拒之門外,他心急得很,也焦躁得很,現在想來,請皇上保媒之事做得有些唐突,可他必然要這麼做,否則皇帝便會下旨將公主下嫁,前世他不惜折了自己的功勳拒絕天恩、在南疆一待就是十年以證心意,可這一世他不能這麼做,在擁有她之前,他不能再離開京城一步!
第461章 【番外】唐潛篇(二)
這一年的夏天,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
相國府的老夫人帶著嫡孫女前往靜月庵吃齋,回程之時,躥出數十賊匪將顧家車隊衝散,顧老夫人與顧家嫡女被擒,過了兩日,相國府收到賊匪通知,要求釋放日前押送入京的江湖大盜,方可得二人平安。
這一消息傳進宮中,永昌帝極為震怒,可同時又十分為難。如果此事悄悄地辦,永昌帝也不會不給顧明堂這個面子,可眼下不止朝中,就連民間都將此事傳得沸沸揚揚,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方贊同以人易人之說,另一方則痛斥這法荒唐,此例一開,往後任人都可捉住官員家眷要脅朝庭,到那時法治何存?朝庭又該以何面目對待那些深受其害的百姓?所以人絕不能換,但可以派兵去剿。
不得不說,人家反對的也沒錯,如果這事不是落在顧明堂頭上,顧明堂恐怕會第一個要求以法為先,可現在不行,被抓的是他的老娘和女兒,這才短短一天的功夫,沈氏已哭昏數次,要真是不顧老夫人和顧昭華的性命強行剿匪,恐怕到頭來一拍兩散,公道是還了,兩祖孫的性命也交待了。
顧明堂愁悶不已,最後是沈善從出了主意,先不管朝中商議結果如何,他們就先去刑部把人給提出來,不服上命也好,擅自行動也好,總歸是先把人換回來,而後依罪論處,他們受著便是,想來顧沈兩家數代盡忠,此次又是事出有因,永昌帝也不會重懲。
顧昭華急得亂了頭緒,一聽這主意當即同意,由沈善從前往刑部提人,不想沈善從卻撲了個空,有人早他一步已將那江湖大盜提走了。
“唐潛?”顧明堂得知消息後吃了一驚,他想不通唐潛為何要這麼做,且不說顧家與唐家素來沒有太深的過往,只說唐潛請旨賜婚一事,還是顧家以“不做續弦”拒絕在先,唐潛不記恨已是難得,又怎會攬事上身,主動做下這等欺君之事?
沈氏卻不理這些,“只要母親和昭華平安回來,不管那遠威侯將來提出什麼要求,我們都認了!”
顧明堂的考慮卻是更多,尤其他這樣位置上的人,能以權錢解決的事情絕不會冒然欠下人情,人情難償,何況還是這等性命悠關的大事?此次欠了唐潛一回,恐怕究其一生都要為其所用了!
不過再怎麼考慮,唐潛畢竟是去了,城門那邊傳來消息,唐潛早在一個時辰前便帶著一人出京去了,顧明堂與沈善從駕馬去追,卻又哪裡追得上?不得已只能返回來,將事情稟明皇帝,請求其增兵支援。
且說唐潛,手裡拎著那已被打昏的江湖大盜一路急馳,到了京郊一處極為隱密的樹林之中,林中閃出數個蒙面大漢,見了唐潛紛紛抱拳,“將軍!”
唐潛將那江湖大盜隨意地丟在地上,“人呢?”
“分別安置在後山的兩個山洞裡,老太太骨氣很硬,一直不肯吃飯,屬下無奈點了她的睡穴,至於顧姑娘還算配合,沒有吵鬧過。”
提及顧昭華,唐潛的心中軟了軟,朝那些手下點了點頭,“你們做得不錯,從現在開始你們不要再在京中露面,直接回南疆去,至於這人……”他一指地上的江湖大盜,“待離京城遠些就處置掉。”
“是!”那幾人並不問其他,拎起地上的人拍馬而去,轉眼就沒了蹤影。
唐潛看著他們絕塵而去,輕撥馬頭,沒一會已到了後山山腳,依著手下所報找到那兩個山洞,隨便挑一個進去,便見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眼上蒙著黑布,倒縛著雙手,屈膝坐在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