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此謙讓,仿佛是老一輩的傳統,韓訓理解爺爺奶奶,但是不理解蓋路。

  他說:「那你為什麼不拍張總工。如果你拍了張總工,你的爺爺奶奶們肯定沒有拒絕拍攝的理由。」

  蓋路憂鬱的說道:「可是,我們根本不可能拍張總工。」

  「為什麼?」

  「……他走了。」蓋路說,「三年前張總工負責新的研發項目,心臟負荷過大,去世了。」

  和平年代,韓訓沒想到還會聽到這種消息,一時半會錯愕不已。

  蓋路說:「張總工生前忙於工作,不接受採訪、不見媒體,上面安排他拍紀錄片,他都說等自己退休養老的時候,慢慢拍,現在忙,沒空。可惜……沒有等到他退休養老的時候。」

  他神情無奈,「韓老師,我身邊這些投身軍工研發的爺爺奶奶,都是一群工作狂,一旦有新項目需要他們,他們只要能挪得動,都會去奉獻最後的力量。至少,我希望能在他們有機會的時候,記錄下他們滿腔熱情的樣子,而不是等到沒機會的時候,將他們寫為單純的犧牲數字。」

  韓訓聽完,沉思良久。

  在航空母艦上,邵艦長的話里隱隱約約就提到了,裝配航母的過程中,犧牲了無數人。

  他本以為是軍人,仔細想想,只不過是裝配的過程,並沒有交付海軍使用,犧牲的……恐怕是這些廢寢忘食埋頭鑽研的研發人員。

  韓訓看過軍工相關的紀錄片,那些白手起家,懷揣著為國奉獻偉大理想,除了滿腔熱情,幾乎一無所有的開拓者,算算年紀,應該比蓋路口中的爺爺奶奶大不了多少歲。

  韓訓總算主動關心起蓋路了,他無比好奇這位想要記錄研究員們身影的編導,會怎樣布局這場飽含無私深情的紀錄片。

  他說:「你的紀錄片大綱呢?拿給我看看。」

  第136章

  韓訓要大綱,蓋路當然立馬就翻包。

  作為一位專業編導, 隨身攜帶項目稿件簡直是基本技能。

  可韓訓接過「大綱」, 沒想到……這麼厚。

  一疊列印稿訂成本, 邊緣還微微發黃, 一看就是經常翻閱的痕跡。

  蓋路說:「這是初稿,裡面有很多地方是手工修改的,但是因為手上沒素材,所以暫時拿不定主意,我想等拍完片,過一遍素材再決定怎麼剪輯。」

  韓訓寫劇本,大綱往往一兩百字, 最多不過千。

  蓋路的大綱初稿, 洋洋灑灑的樣子, 仿佛一首跨越年歲的敘情詩, 列出了紀錄片的所有形式, 還詳細的寫明了他的想像。

  比如, 開篇的特效是做自然風景還是老膠片, 整體的風格是懷舊還是現代寫實, 他都用文字寫了好幾種選擇,甚至猶豫不決的用黑色簽字筆、藍色原子筆、藍黑鋼筆的字跡,又在空白紙頁里臨時做了補充。

  內容詳盡, 寫滿了蓋路對這部紀錄片的期望,韓訓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他往後翻,見到了人物傳記。

  時任航天衛星的工程師, 負責飛彈研發的研究員,院士、總工、副總工,一頁一頁翻下來,韓訓甚至能夠從他們簡單的生平中,讀出蓋路的崇拜之情。

  他抬起頭,看著滿臉期待的蓋路,神情複雜的問道:「這些人,不會都是你的爺爺奶奶吧?」

  「是。」真正的紅後代連生活環境都十分高端,蓋路語氣里都透著晚輩對長輩的崇高敬意,「我從小就是他們看著長大的,小時候我們都住一個院子,我還去研發工廠玩過。可惜我資質有限,沒法像哥哥姐姐一樣讀研讀博,跟著爺爺奶奶搞科研,又吃不得苦,所以讀軍大選的編導專業,大學到現在,一直在做軍工方面的紀錄片。」

  軍工敏感、審核多,繞是蓋路這樣渾身都是關係的關係戶,很多東西也只能剪輯點兒視頻自我欣賞。

  他聊起韓訓手上這本準備已久的大綱,滿是感慨的從大學畢業作品談到近年參與的拍攝。

  幾乎每走一個地方,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對這本大綱進行改動。

  他說:「我一直想剪出最好的紀錄片,來回報他們,所以前期準備做得很細,能夠想到的地方都認真的考慮過,像我姥爺、顧爺爺這樣比較熟悉的人,我都經常去看看他們,想想有沒有什麼遺漏的地方沒有考慮進去。」

  韓訓看著文字和修改的地方,連拍攝對象的興趣、愛好都列得清清楚楚。

  這一次的大型紀錄片,不是什麼人物傳記,蓋路寫的這些東西,剪輯之後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在嚴肅正經的鏡頭前。

  可他還是寫了,只期望在拍攝過程中能夠儘可能的展現出這些爺爺奶奶們的偉大。

  紀錄片拍攝的第一位對象,時間約在下周。

  韓訓收拾了一身潮濕的海風,背著厚重的大綱回家。

  他坐在沙發上仔細翻看蓋路對紀錄片的設想和主題,腦海里清晰的浮現出好幾種紀錄片的嚴肅旁白來。

  窮苦、落後、技術封鎖,這群人在荒蕪的土地上徒手造出了一個時代,說他們「點石成金」也不為過。

  徐思淼下樓就見到韓訓盯著厚厚一疊列印稿,不知道在思考什麼。

  「劇本?」徐思淼一瘸一拐過去,沉沉的砸進沙發。

  韓訓幫他把拐杖放好,說:「是紀錄片的資料。」

  徐思淼隨手翻了翻,裡面大部分篇幅都是人物的經歷和性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