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且徐咸與他的境況不同,他上有兄下有弟,徐咸父親卻只他一子,平日便寶貝的不像話,若知道他投了軍,豈會善了。

  徐咸自然知道這點,正因為知道,所以才要瞞著。

  作為工部尚書的嫡長孫,他自誕生便有蔭封在身,但自從宋華一心奔著學了法醫,便不再跟他們一道玩鬧,他漸漸也覺得整日胡鬧沒了趣味,尤其跟著宋華湊熱鬧的時候,旁觀俞六郎的變化,給了他極深的觸動。

  他思來想去,終於在看到閱兵時恍然醒悟,決定投軍。

  “無須擔心,我寫了封信,屆時你幫我交給我祖父,他會攔著我爹。”

  宋華咬咬牙,接過來:“行,便幫你這一回!”

  ·

  元清帝知道徐咸投軍的消息時正與皇叔“學習”完,龍陽大全被丟到了地上,龍床上一片凌亂,皇叔支著頭幫他按腰。

  他聞言搖搖頭:“徐卿若知曉,皇叔可有得頭疼了。”

  徐家的事他知曉的再清楚不過,徐父年輕時傷了身子,只有徐咸一子,若徐咸出事,可以想像他會如何。

  不由道:“若徐卿鬧得厲害,便將徐咸遣回去罷。”

  他不想皇叔太為難。

  肅王笑道:“不必,徐咸既報了名簽了契,便得遵守軍規,若人人都這般後悔要退,豈不鬧成了笑話。”

  其實比起尋常百姓,他更樂意徐咸這般出身的來投軍。

  百姓中願意來報名的,大多是走投無路,想要投軍有一口飯吃,這樣的兵體質太差,單調養就得一段時間,反而不如像徐咸這類,體質好,上來就能立刻訓練。

  元清帝聽著不由心中一動:“其實我一直在想,能否像邵岩所說,開設一個訓練營出來,將宗室跟京城裡的紈絝弟子都丟進去,不知是否能真的脫胎換骨?”

  尤其是宗室,如今年紀小的都入了資善堂,日漸學好,往後皆是棟樑,但那些已經長歪的逼著他們讀書卻是掰不過來了,不如扔進軍營里,讓他們仔細體驗一番,或許能有用。

  “也不需要他們投軍,只要能改好就行。”

  肅王眯了眯眼,已經在心裡盤算了起來:“不錯,此法可行,只是需得陛下開口,才能讓他們甘願。”

  穿越者們弄出新鮮事物越來越多,這些長安城裡的紈絝子弟能鬧的點子也越來越多。

  有比富買來玻璃窗亂砸的,有駕馬車在城外飆車的,建了池子夏日游泳冬日滑冰,且越建越大,越鬧越荒唐,是該整治整治了。

  元清帝笑了:“只要皇叔不嫌多事,明日我就下旨。”

  肅王道:“無需我親自去,隨意抽調幾個排長便足夠了。”

  如今的禁軍已遠超從前,營養供給體質加強,又經過嚴格的訓練,以及相關思想教育,對付區區紈絝不在話下。

  於是兩人三言兩語,便定下了叫一眾紈絝痛苦嘶嚎的未來。

  而與此同時,關於僧人的輿論發酵,隨著時報席捲全國,僧人們做的這些事是確實存在的,並非記者杜撰,有不少百姓們親眼見過,頓時各式各樣的爆料層出不窮。

  一時間人們對僧人的感官急劇下降,哪怕記者只是針對犯戒的僧人,但人都有連帶心理,而且不算不知道,有好事者一清算,才發現僧人多麼富有,叫百姓譁然。

  很快接連鬧出了有賊人上寺廟偷盜的事,別說還真被有賊人得手,偷出了大把金銀,銷贓時被官府抓獲,才拱了出來。

  百姓們自發舉報,很快凡成親生子的僧人都被查了出來,要麼還俗要麼出家,否則以奸論。

  不出半個月,各地寺廟終於扛不住向元清帝投誠了,否則這樣下去失信百姓,信眾越來越少,佛教何存。

  其實這些主持也是被元清帝唬住了,以為他真的要提刀清算,加上輿論壓迫,匆匆敗下陣來,事實上元清帝壓根沒有要趕盡殺絕的意思。

  幾位當世有名的僧人齊齊進了京,大有共存亡之意,倒叫元清帝微驚,同時切身感受到了輿論的力量。

  相比之下道士們就低調許多,也聰明許多,記者說僧人時只捎帶了道士幾句,並沒有重點描述,所以眾人矛頭全放在了僧人上,道士們不少悄無聲息離開了長安城,回深山道觀避風頭去了。

  也有不少被嚇到還了俗,還有一些事不關己紋絲不動,繼續專心修道。

  元清帝早就派人盯著各大道觀,凡是意圖矇混過關的全都被拿住,必須二選一。

  同時下令對全國僧道進行普查,必須呈上來精確的數字,然後為他們製作身份牌,身份牌上必須標出明確的身份,若要還俗需得重新更換,而百姓中有要出家的,也需得更換已有的身份牌。

  這一番鬧下來,僧人們不得不服了軟,認下了元清帝制定的新律法,各寺廟開始進行整頓,凡不願捨棄妻兒的,一律放出去還俗,而不願還俗的,必須與俗緣了斷,沒有破戒的則更加謹慎。

  同時整理所有產業,按稅法規章補稅。

  許多寺廟歷來悠久,攢下的基業不比上層貴族少,元清帝也不趕盡殺絕,只要求他們繳納他親政至今的所有稅銀。

  至於如何查繳,元清帝並不相信當地官員,正好邵岩要繼續巡視,便將此事交給他和錦衣衛,一路協同辦理。

  而與此同時,元清帝吩咐程綽在新一期時報宣布消息,朝廷將與各大廟宇道觀合作,建立居養院,凡鰥寡孤獨,貧困不能自存者,經官府核實,可換取特別說明身份牌,拿此身份牌去往寺廟道觀,或可直接住下,或按月領取口糧,以及柴碳被褥等日用品,病者還可免費問診,領取藥劑。

  元清帝的想法很直接,既然僧人都是慈悲為懷,講究積善行德,收容照料孤寡,即救了人,又積了善,豈不是兩全其美。

  算起來僧人反而還得了好處。

  何況這些糧食日用品和藥七成由朝廷出錢,他們只需出三成就可。

  道觀也是一樣。

  此消息一公布,原本被抨擊的僧道口碑立刻有了翻轉。

  民心輿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元清帝感慨的同時不由更加謹慎,且制定律法堅決杜絕民間辦報。

  而在居養院建立的同時,由太后皇后等出頭,施行元清帝先前的承諾,長安城第一間慈幼局成立。

  第124章 離開

  長安城第一間慈幼局設在了開化坊薦福寺附近, 薦福寺的居養院已經建了起來, 短短几日, 有不少附近的孤寡憑身份牌入住,也有老人結伴來領取口糧和日用品。

  為了不讓這些慈善成為面子工程,元清帝特意吩咐大理寺在門口設置了舉報箱, 凡是有寺廟敷衍了事甚至虐待老人的,可以匿名舉報,由大理寺派專人調查。

  其它各地也一樣, 在官府門口設立舉報箱。

  而且為了防止官僧相互, 會派記者和當地一些鄉紳村長定時參觀。

  慈幼局也一樣,為防止剋扣虐待, 會定時派人抽查。

  當然,元清帝設立舉報箱還有其它目的, 只是暫時不便立刻拿出來,等大家習慣了舉報箱的存在後, 再慢慢添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