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邊的生活算是基本安頓好了,高珊和高強馬上也要上學,高涼覺得該考慮自己的事業了。

  第八十八章 籌備開店

  關於做什麼, 高涼從打算來廣州時就開始考慮了。她對服裝行業熟悉,但李俊毅既然開了服裝廠, 她就不打算從事服裝行業了。她考慮過開超市, 但是廣州早就有自選商店了,而且友誼商店的規模還不小, 她自認為沒那麼大的財力跟人家競爭, 開個小超市指望以後發展成沃爾瑪之類的?高涼想到以後電商盛行,零售業遲早也是末途。

  高涼思來想去, 還是想做飲食行業,民以食為天, 而且在廣州做餐飲還真是挑對了地方, 因為這是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做飲食生意肯定能賺錢。至於做什麼,受眾是哪些人,就得好好定位一下了。廣州本地人不缺錢, 又好吃善吃,但是廣州人尚清淡鮮美, 高涼嗜辣如命,會做的也是川湘菜系,自認為無法駕馭廣州人的口味, 況且粵菜是中國幾大菜系中檔次最高的,名廚遍地,她一個外省人未必能摸得著本地人的口味,所以受眾肯定不能是他們。

  開飯店不成, 思來想去,還是打算做滷味小吃。受眾主要也不是廣州人,雖然廣州人比他們老家小縣城的人富有多了,就財力來說,買個鴨脖子鴨掌當零食完全不在話下,問題是口味,廣州人做魚都可以不放鹽,直接吃原味,你還能指望他們經常買辣鴨脖子鴨掌解饞麼?當然,嘗個新鮮可以,但絕對不是主流,所以如果做滷肉,客流量肯定不能指望本地人,高涼把目光瞄向了那些背井離鄉的外來務工人員。

  從78年開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有12年的時間,然而經濟真正發展起來還是到了近幾年,報紙上刊登過,80年代末期,廣東已有數百萬南下的內地農民工,絕大部分都來自湖南、四川、貴州、江西、湖北等地,這些地方的人口味無一不偏咸辣,所以真不怕沒有客源。

  而且別看這些農民工只是工廠的工人,但是他們並不差錢,他們的工資水平比同期國有企業的工人普遍要高。李俊毅廠里的工人,熟練的一個月能掙兩三百塊,少一點的也有一百多,李俊毅還說過等朱文武來了要跟他商量加工資的事,一是因為國家政策要求增長工資,二是因為他們廠的工資有點偏低,一些工人年後已經跳槽了。所以掙兩三百、三四百塊一個月對這些農民工來說真不是什麼難事。

  對背井離鄉的外來務工人員來說,飲食不適是他們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對家鄉口味肯定相當懷念,如果能夠有家鄉口味一解鄉思之愁,肯定會有很多人來買。所以高涼決定將滷味小吃店就開在天河區,因為天河區工廠秘籍,外來人口眾多。

  高涼還有一個小小的野心,她一直有將高味發展成連鎖店的打算,以後也像某些品牌一樣,大街小巷裡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而且全國人民一提起這個都耳熟能詳,那才是真正的大事業。

  高涼將自己的想法跟李俊毅分享了一下,讓他給自己提點意見,李俊毅點頭:“這個想法不錯,不過既然要開,那就不是像從前那樣賣早市了,因為工人早上都要上班,只有傍晚或者晚上才有時間出來逛。”

  高涼點頭:“這樣更好,我就不用起早床趕早市了。上午做,中午才開店。”

  李俊毅聞言笑了:“也好,每天想著你那麼早起床我就心疼。”

  高涼說:“現在還有很多問題,首先是店面問題,我想找個繁華點的地段。”

  李俊毅點頭:“那就去體育中心那塊兒吧。”

  高涼知道這個時候天河區還沒有發展起來,到處都是工廠,唯有天河體育中心一帶商業活動最為集中,所以要開店,到那一帶去找店面是再好不過了。問題是那兒是天河最繁華的地段,就算不是廣州市中心,但到底還是廣州,在那邊開店的壓力就大了,轉讓費、租金等等都是大開支,她從老家帶來的那幾千塊錢積蓄多半是不夠看的。“我去了解一下成本。”

  李俊毅也知道在廣州開店不能與老家一樣,便說:“我也幫你找找店面,如果找到合適的,錢先不用考慮,不夠我借給你,這個時候就不用跟我客氣了。”

  高涼笑著說:“我知道,不夠肯定會跟你借的。”有幾個人做生意不要借錢呢?跟李俊毅借錢,高涼並不以為恥,又不是不還。

  高涼租的小區跟體育中心倒是不算太遠,由於體育中心是天河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非常便利,福地小區外面就有公交車直接去體育中心。所以第二天高涼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去體育中心玩了,既是陪他們玩,也是去辦自己的正事。

  天河區因天河體育中心而得名,可見體育中心地理位置和地位的重要,體育中心是84年落成的,發展了四五年,商業環境已經算是很成熟了。高涼上輩子來廣州的次數不太多,但也知道天河體育中心日後會發展成為天河區最繁華的商圈,摩天大樓會接踵而起,租金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承擔得起的,但是目前它尚未騰飛,所以高涼還有機會入駐這裡。

  高涼帶著弟弟妹妹參觀完體育中心,又去逛了體育中心周邊的商業街,帶他們去買吃的穿的,她拿著李俊毅塞給她的相機給弟弟妹妹們拍了很多照片。高珊和高強這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廣州的繁華和美味,所以顯得羞澀又興奮。

  高涼一邊逛街,一邊留意著街上的客流量,到底是天河的中心,今天不是周末,人流量也非常大,耳畔是五花八門各色口音的普通話,並不像越秀和荔灣兩區那邊以粵語為主,這裡外來人居多。高涼帶著弟弟妹妹走完了商業街,都沒有找到轉讓的臨街鋪面,也就是說,她想入駐這邊的機會非常小。

  高涼還費了不少周折打聽到了商業街管理中心,去那邊諮詢情況。對方給出的信息是某商場裡面還有空置的鋪面,但那對高涼來說沒什麼用,她賣吃的,價格低,利潤薄,主要靠多銷,需要客流量大的當街鋪面,如果真去了商場裡面,那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

  高涼在體育中心逛了一天,無功而返。李俊毅當天下了班過來吃飯,高涼正在做晚飯,他進了廚房,問起今天的情況,高涼大致跟他說了一下,他出言安慰她:“別心急,那邊不行,我們就在別處做。我和文武剛來的時候也折騰了一個多月才找到事做的。”

  高涼點頭:“我知道,慢慢來吧。”她打算去火車站那邊再看看情況,實在不行,退而求其次,考察考察周邊小一點的街巷,找條相對繁華的街道開個店。高涼知道,目前這樣的城中村日後都會發展成為一個個獨立完整的社區,有工廠有商場有商業街,只要有人,就肯定會有生意。

  李俊毅問:“晚上吃什麼?”

  高涼看了一下案台上的菜,說:“今晚清淡一點,清蒸魚和白灼蝦。”高涼喜歡廣州這一點,菜市場從早開到晚,傍晚去市場都能買到新鮮的菜,比如這活蹦亂跳的魚和蝦。

  李俊毅有些不太滿意:“全是廣東口味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