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杜江附近俯下身子,伸出手去,做個親自攙扶的姿態。別有一般滋味的道:“我都七十了,內閣首輔的位置輪不著杜鈞梁,只有你做。”
李原雍吃了一驚,過了片刻,眼裡便真的燃起了一團火。
陳國曆二百三十九年,李太后和封榮將佟氏與李氏佟氏賜給青王為妃,並賜婚與昌王陳啟。
然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賜婚,起先,詔於青王封旭、昌王陳啟婚事,返歸封地舉行婚禮。
杜江卻立時上奏疏反駁——這雖是先年親王舊例,但臣等思得府第淺窄,出府未免與外人易於相接。今日事體不同,臣等再三計之,實有未安。俱在東都成婚,亦於保護為便。
李太后雖在病中,但仍不客氣地下了一道手諭問:“出府之不可,是害及二王,是害及大陳天子,卿等明說來。
杜江隨即又上奏疏回答:儲君名分未正,臣叩奏密對,屢以為請,聖衷淵邃,久未施行。至親惟有二王,而又出居於外,此在聖躬不可不慮者也。且二王從人眾多,情各為主,易生嫌隙。雖應得者亦懷危疑。此在二王不可不慮者也。
一番陳詞懇切,李原雍亦上疏符合,李太后思量再三,還是下詔允許青王與陳王的婚事在東都舉行。
婚禮在陳國曆二百四十年歲初舉行,從正月初三起,是一連串的慶典。首先是新年賀典,第二天是大婚典禮。東都街道封禁,司兵數十人,各執掃具、鍍金銀水桶前導灑路,名曰“水路”。習習香塵蓮步底,鹵部儀仗,宴樂儀衛行在水路之上,佟氏李氏二女皆真珠釵插吊朵玲瓏簇羅頭面,紅羅銷金袍帔,乘厭翟車,車上設紫色團蓋,四柱維幕,四垂大帶,四馬駕車。並行的浩蕩倚仗的蜒鋪陳,濃墨重彩的渲染鋪陳,如同勾畫的一幅長卷,紅妝散紅成綺,千旗穿市。便當日親見霓彩娶納的人,都以為是天上人間一夢罷了。
李太后在病中,並未出席。大婚三日後,青王昌王方才領著新納的王妃,進宮拜謁。欽天監選定吉時,六局一司的內侍格外打起精神,忙得不可開交,最要緊的是照料康慈宮的謁禮。
入謁朝見的這日,東都是冬日高照明,而鄰近數省的最後一批奏報在今天辰時急遞進宮,遼東無雪,西南無雪,北直隸無雪!一場由天象引起的暗流又已經悄悄洶湧。
大陳宮內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雲。那些明亮的光在雕甍畫棟,峻桷層榱間細細地折射下來,就象一條條用光芒編織成的細網,隨著風清清的、淡淡在封旭臉上慢慢地展轉。
凝神望著,一點點的柔軟悄悄的從丹葉的記憶深處爬了出來。
想要忘記的是什麼?不想忘記又是什麼?
丹葉特地給身前的封旭和李芙讓出了一步,自己稍稍退後,垂首順目,微不可聞的一生嘆息。
一路行來都是靜悄悄鴉鵲無聲,引路的宮婢全都穿淺粉的冬衫,舉止投足都輕輕極了,嬌嫩的顏色無風自揚,慢慢劃著名無聲的曲線。
李芙與封旭並肩而行,丹葉尾隨著她,看她在前面慢慢地走著。李芙的鳳冠霞帔別出新意的用上夏天的衣料,輕薄精細,隨風擺動,衣袖裙角如一朵初綻的花。沿著御街一路行去,整個人仿佛是水做的絲,漾著漣漪。
這樣的女子,也難怪青王整整三日的恩寵,而她自己,佟家傾盡所有的嫁於青王,卻未得絲毫注目,似乎已經成了整個東都的笑話。
這樣想著已進了康慈宮內,走早有宮女打起門帘,便有人迎接,同時向內傳報。
作者有話要說:那段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杜江說儲君未定不能讓兩王返回封地……汗……
合
踏進宮裡,暖意撲面襲來,只隱隱看到半垂的帘子後兩個模糊的身影,禮官已朝聲贊禮:“青王及其王妃李氏、佟氏朝謁皇太后,叩謝慈恩!”
膝下的錦墊子,應景似的紅艷艷繡著著金花,暖烘烘的溫熱。
跪,拜,起。
禮官又道:“叩謝皇后聖恩!”
他們這才知道,皇后也在。
抬頭時,仍是看不清其內人的面貌,簾下垂著幾串金黃的流蘇穗子,被陽光洗浴過後,閃閃發光,沒一點兒瑕疵。
受賀禮成,都要頒發喜詔,也是恩詔,可是李太后竟似昏瞀不明似地,久久不發一言。
這一下,所有人屏聲息氣。唯有丹葉慢慢抬眼,安靜的看向封旭,康慈宮朝南的一列長窗外,天光極亮地可以勾出封旭挑起的唇際。
鎏琺瑯鼎中熊熊燃著由果木粉精製而成的水煙炭,暖融融的熔化中,芳香卻更濃郁,更香甜,仿佛濃麗的絲綢,一縷縷地纏在所有人的頸項間。
呼吸都幾乎窒住時,李太后終於開口:“本應留你們吃頓飯,但我也累了。”
餘下的話不用說,他們便都識趣的告退。
半垂的簾攏起來,李太后的身子已經發抖,面如死灰。
“嬤嬤……”李太后很吃力地問道:“你知道這是誰的主意?”
隨侍一側的李嬤嬤嚇的噗通一聲跪在她腳下,重重叩首下去,指天立誓的說:“太后,可不是老奴,老奴毫不知情的!”
回過神來,方覺眼裡酸澀,忙拿帕子拭了淚,卻又忍不住道:“便是大人千錯萬錯,也終究是您兄弟,彆氣壞了自個兒!”
宮婢早無聲退出,李嬤嬤抽泣哽咽的聲音在康慈宮內迴蕩,李太后更是心中如絞,她再也支撐不住,依在几上,一身殷紅的大衫襯得病後初愈的臉龐雪白,只那雙眼眸益發烏黑,滿滿的皆是哀傷。
“我老了,李家的人和事竟敢瞞著我了。”
“母后保重,彆氣壞了身子。”
不溫不和的一聲,讓李太后慢慢抬起頭,茫然看了半晌,才想起身側還坐著皇后。杜子溪一身外用明黃比甲外露出一抹猩紅寶相花袷衣的立領,戴金絲髻,容妝洗淨,更顯得鬢髮黑如鴉翅。一副不驚不燥的淡漠模樣。
“你還年輕,你我儘管恩怨重重,但到底你也是明白人。”李太后強支撐起來,袍袖一動,伸手抓住杜子溪的手,那眉目里卻蒙上不盡的悲哀,低聲說:“你還不知道嗎?把芙兒嫁給封旭,對皇帝是多大的禍害?!”
杜子溪輕輕抽回手,淡淡道:“我事先並不知曉,且知道又如何?李氏從來對萬歲都是禍害,不是嗎?母后這些年處心積慮把持著朝政,從鹽道到河工,李氏的人跟鐵桶似的,滴水不露。國庫不是萬歲的,不是天下的,萬歲要銀子還得看李氏的臉色。”
李太后不妨她說得這樣坦直,一時間倒不知如何接話。
杜子溪見她這幅模樣,只是笑了笑,轉臉去看窗外。窗前,吊著一盆蜘蛛草正盛,披針狹長,柔韌似蘭。數簇百花亭亭細長,搖曳白皙欲流,就象李太后頰上的脂粉那樣。
李太后亦神思恍惚,連杜子溪的聲音也似一時近一時遠。杜子溪今日卻似格外有談興,娓娓地又說了下去。
“……萬歲這些年被你們逼的有多難,說給人聽都不信的,放了權還不夠,母后那麼想要一個孫子,不惜和我父親達成交易,為的是什麼?母后這時候想著他是你兒子,自己的骨肉。硃筆在手的時候,怕只想著自己能成為呂后吧?!”
李原雍吃了一驚,過了片刻,眼裡便真的燃起了一團火。
陳國曆二百三十九年,李太后和封榮將佟氏與李氏佟氏賜給青王為妃,並賜婚與昌王陳啟。
然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賜婚,起先,詔於青王封旭、昌王陳啟婚事,返歸封地舉行婚禮。
杜江卻立時上奏疏反駁——這雖是先年親王舊例,但臣等思得府第淺窄,出府未免與外人易於相接。今日事體不同,臣等再三計之,實有未安。俱在東都成婚,亦於保護為便。
李太后雖在病中,但仍不客氣地下了一道手諭問:“出府之不可,是害及二王,是害及大陳天子,卿等明說來。
杜江隨即又上奏疏回答:儲君名分未正,臣叩奏密對,屢以為請,聖衷淵邃,久未施行。至親惟有二王,而又出居於外,此在聖躬不可不慮者也。且二王從人眾多,情各為主,易生嫌隙。雖應得者亦懷危疑。此在二王不可不慮者也。
一番陳詞懇切,李原雍亦上疏符合,李太后思量再三,還是下詔允許青王與陳王的婚事在東都舉行。
婚禮在陳國曆二百四十年歲初舉行,從正月初三起,是一連串的慶典。首先是新年賀典,第二天是大婚典禮。東都街道封禁,司兵數十人,各執掃具、鍍金銀水桶前導灑路,名曰“水路”。習習香塵蓮步底,鹵部儀仗,宴樂儀衛行在水路之上,佟氏李氏二女皆真珠釵插吊朵玲瓏簇羅頭面,紅羅銷金袍帔,乘厭翟車,車上設紫色團蓋,四柱維幕,四垂大帶,四馬駕車。並行的浩蕩倚仗的蜒鋪陳,濃墨重彩的渲染鋪陳,如同勾畫的一幅長卷,紅妝散紅成綺,千旗穿市。便當日親見霓彩娶納的人,都以為是天上人間一夢罷了。
李太后在病中,並未出席。大婚三日後,青王昌王方才領著新納的王妃,進宮拜謁。欽天監選定吉時,六局一司的內侍格外打起精神,忙得不可開交,最要緊的是照料康慈宮的謁禮。
入謁朝見的這日,東都是冬日高照明,而鄰近數省的最後一批奏報在今天辰時急遞進宮,遼東無雪,西南無雪,北直隸無雪!一場由天象引起的暗流又已經悄悄洶湧。
大陳宮內金釘朱漆,壁皆磚石間甃,鐫鏤龍鳳飛雲。那些明亮的光在雕甍畫棟,峻桷層榱間細細地折射下來,就象一條條用光芒編織成的細網,隨著風清清的、淡淡在封旭臉上慢慢地展轉。
凝神望著,一點點的柔軟悄悄的從丹葉的記憶深處爬了出來。
想要忘記的是什麼?不想忘記又是什麼?
丹葉特地給身前的封旭和李芙讓出了一步,自己稍稍退後,垂首順目,微不可聞的一生嘆息。
一路行來都是靜悄悄鴉鵲無聲,引路的宮婢全都穿淺粉的冬衫,舉止投足都輕輕極了,嬌嫩的顏色無風自揚,慢慢劃著名無聲的曲線。
李芙與封旭並肩而行,丹葉尾隨著她,看她在前面慢慢地走著。李芙的鳳冠霞帔別出新意的用上夏天的衣料,輕薄精細,隨風擺動,衣袖裙角如一朵初綻的花。沿著御街一路行去,整個人仿佛是水做的絲,漾著漣漪。
這樣的女子,也難怪青王整整三日的恩寵,而她自己,佟家傾盡所有的嫁於青王,卻未得絲毫注目,似乎已經成了整個東都的笑話。
這樣想著已進了康慈宮內,走早有宮女打起門帘,便有人迎接,同時向內傳報。
作者有話要說:那段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杜江說儲君未定不能讓兩王返回封地……汗……
合
踏進宮裡,暖意撲面襲來,只隱隱看到半垂的帘子後兩個模糊的身影,禮官已朝聲贊禮:“青王及其王妃李氏、佟氏朝謁皇太后,叩謝慈恩!”
膝下的錦墊子,應景似的紅艷艷繡著著金花,暖烘烘的溫熱。
跪,拜,起。
禮官又道:“叩謝皇后聖恩!”
他們這才知道,皇后也在。
抬頭時,仍是看不清其內人的面貌,簾下垂著幾串金黃的流蘇穗子,被陽光洗浴過後,閃閃發光,沒一點兒瑕疵。
受賀禮成,都要頒發喜詔,也是恩詔,可是李太后竟似昏瞀不明似地,久久不發一言。
這一下,所有人屏聲息氣。唯有丹葉慢慢抬眼,安靜的看向封旭,康慈宮朝南的一列長窗外,天光極亮地可以勾出封旭挑起的唇際。
鎏琺瑯鼎中熊熊燃著由果木粉精製而成的水煙炭,暖融融的熔化中,芳香卻更濃郁,更香甜,仿佛濃麗的絲綢,一縷縷地纏在所有人的頸項間。
呼吸都幾乎窒住時,李太后終於開口:“本應留你們吃頓飯,但我也累了。”
餘下的話不用說,他們便都識趣的告退。
半垂的簾攏起來,李太后的身子已經發抖,面如死灰。
“嬤嬤……”李太后很吃力地問道:“你知道這是誰的主意?”
隨侍一側的李嬤嬤嚇的噗通一聲跪在她腳下,重重叩首下去,指天立誓的說:“太后,可不是老奴,老奴毫不知情的!”
回過神來,方覺眼裡酸澀,忙拿帕子拭了淚,卻又忍不住道:“便是大人千錯萬錯,也終究是您兄弟,彆氣壞了自個兒!”
宮婢早無聲退出,李嬤嬤抽泣哽咽的聲音在康慈宮內迴蕩,李太后更是心中如絞,她再也支撐不住,依在几上,一身殷紅的大衫襯得病後初愈的臉龐雪白,只那雙眼眸益發烏黑,滿滿的皆是哀傷。
“我老了,李家的人和事竟敢瞞著我了。”
“母后保重,彆氣壞了身子。”
不溫不和的一聲,讓李太后慢慢抬起頭,茫然看了半晌,才想起身側還坐著皇后。杜子溪一身外用明黃比甲外露出一抹猩紅寶相花袷衣的立領,戴金絲髻,容妝洗淨,更顯得鬢髮黑如鴉翅。一副不驚不燥的淡漠模樣。
“你還年輕,你我儘管恩怨重重,但到底你也是明白人。”李太后強支撐起來,袍袖一動,伸手抓住杜子溪的手,那眉目里卻蒙上不盡的悲哀,低聲說:“你還不知道嗎?把芙兒嫁給封旭,對皇帝是多大的禍害?!”
杜子溪輕輕抽回手,淡淡道:“我事先並不知曉,且知道又如何?李氏從來對萬歲都是禍害,不是嗎?母后這些年處心積慮把持著朝政,從鹽道到河工,李氏的人跟鐵桶似的,滴水不露。國庫不是萬歲的,不是天下的,萬歲要銀子還得看李氏的臉色。”
李太后不妨她說得這樣坦直,一時間倒不知如何接話。
杜子溪見她這幅模樣,只是笑了笑,轉臉去看窗外。窗前,吊著一盆蜘蛛草正盛,披針狹長,柔韌似蘭。數簇百花亭亭細長,搖曳白皙欲流,就象李太后頰上的脂粉那樣。
李太后亦神思恍惚,連杜子溪的聲音也似一時近一時遠。杜子溪今日卻似格外有談興,娓娓地又說了下去。
“……萬歲這些年被你們逼的有多難,說給人聽都不信的,放了權還不夠,母后那麼想要一個孫子,不惜和我父親達成交易,為的是什麼?母后這時候想著他是你兒子,自己的骨肉。硃筆在手的時候,怕只想著自己能成為呂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