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頁
關鍵是他們這些男人可以將就,女人和孩子可不成,總不能一直以馬車帳篷為家吧,儘管大毛一點兒不介意,沒事還跟小夥伴們顯擺呢。
而西韋,則在哥哥和師爺的陪伴下,進一步下到民間來了解情況,力圖對症下藥,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第184章 作妖
衛成和栓子一起忙乎了幾天,在縣衙後面不遠的地方,買了三間草房,之所以買這個,是因為房子帶的宅基地夠大,完全可以起一個像樣點的大院。
從那天起,倆人一個組織人工平整地基,一個四處奔波購買材料,僱傭人手。
而西遠西韋加上師爺,三個人通過民間走訪,也差不多把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
這天,他們回來的時候行經距安慶城四十許里的趙家溝。
趙家溝整個村子處於一個緩坡地帶,幾十戶人家,大多姓趙。
天氣還早,田裡三三兩兩的村民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給地起壟,一條鄉間土路坑坑窪窪,延伸向遠方,風吹過,塵土伴著去年秋天留下的枯枝敗葉迎面而來,躲都躲不掉。
偶爾的,有老人孩子手提柳條籃子,從剛剛顯出綠意的溝坎壟畝間尋找可以裹腹的山野菜。
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有那存糧少的人家,開始斷炊了。挖得的野菜可不是為了享受純天然綠色食品,而是為了充飢活命,挨過這段艱難歲月。
起目遠望,北地特有的黑土地,到了安慶這裡,仿佛被覆上一層薄霜,那是鹽鹼地特有的樣子。
儘管有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耕耘,可是,卻沒有生機,怎麼看都透著荒涼。
“缺德帶冒煙的小兔崽子,良心都叫狗給吃了。唉,人啊歲數一大,誰都能欺負糊弄……”幾個人累了,坐在一處柳樹下歇息,旁邊田裡,一個老漢一邊撿拾地里四處散落的柴禾,一邊嘴裡嘟嘟囔囔。
“老人家,怎麼都春天了,才收拾柴禾啊?”西韋大聲跟老人打招呼。不怪他問,北地人習慣秋天收糧食完畢,就將地里的柴禾都弄回去,碼成垛,做為一年的燒柴,像老漢這樣春天還弄柴禾的很少。
“別提了,一提我就生氣。”老漢聽見西韋跟他說話,一邊把撿到一起的柴禾綑紮好,一邊回到,“我啊,家裡田少,兒子嫌光種田吃不飽飯,就到外地給人扛活去了,去年秋天,正好趕個秋澇,收秋的時候,剛把糧食收到家,我就生病了。”
老人說著,把幾捆柴禾拿到柳樹附近放好,估計是打算一會兒背回家。
“老人家,歇息一會兒吧。”西遠把手裡的乾糧拿了一個遞給老漢,他們走了幾個村子,有些餓了,吃些乾糧墊補墊補。
“不要不要,我不餓,你們吃吧。”老漢連連推辭,糧食可是金貴東西,尤其在這個季節。
“您拿著,我們這還有。”西遠硬塞到老漢手裡。老漢掰了一角,放到嘴裡,剩下的拿了半晌,還是沒有捨得吃,放到了懷裡,估計是留給家裡的老伴或者孩子。要知道,白面乾糧,他們家過年都捨不得吃。
“對了,老人家,剛才您說去年秋天收秋,您生病了?”西韋想起前茬,問道。
“可不嘛,這人啊,啥樣都有,你看我和你們不認不識的,還能分我份白面乾糧,可我那黑心的侄子!”老漢越說越生氣,鬍子一撅一撅的,讓西家哥倆不禁想起爺爺,老人家生氣的情形,也是這樣。
“您侄子?”師爺喝了口水,接過話茬問老漢。
“我那侄子,說是幫我把地里沒收完的柴禾弄回去,我當時還想啊,兒子沒在身邊,有個本家侄子也行啊,是個依靠。看見收回去的柴禾沒有每年的多,也沒多想。”
“誰想到,今年春天雪化了,我來整地,才看見,地里散掉了挺多柴禾。我一想,不對啊,我當時捆的規規整整,咋造成這個熊樣啊?後來,跟附近地里的人一打聽,人家都說我那個沒良心的侄子,把我那些柴禾大捆改成小捆,湊夠數給我弄回去,剩下的弄他自個兒家去了!這些是當時忙忙叨叨沒顧得上,掉的,唉!村里好多人都知道,就我蒙在鼓裡,你們說說,這個黑心肝兒的,我問他,他還不承認!”老漢越說越生氣,聲音都有些發顫了。
“老人家,別生氣別生氣,一點柴禾,犯不上,氣病了就遭了。”西遠幾個忙勸解老人。
“我知道。一點柴禾的確不值當,就是心裡不舒坦,你說,他要是缺了,問我要,我也不是不能給,怎麼非得做這些下作事啊?”老漢越說越難過,“這人啊,年紀大了,身邊要是沒有個直近的人幫襯,誰都欺負,我們村東頭那個老張頭不就也是嘛,老江家東子,前些天說要壘牆,跟老張頭借了一把鍬,回頭還回來的鍬就不是人家原來的了,給掉包了,老張頭怎麼跟他掰扯都不承認,你說說,哪有這麼辦事的?這就是瞅著我們歲數大了,好欺負,唉!”
老漢說話這麼一會兒,嘆了好幾口氣。嘆完氣,起身把捆好的柴禾背到背上,西韋幾個急忙幫著老人家。
“黑心肝的。人生莫受老來貧,唉!”背好柴禾,老人家佝僂著身子,跟幾個人道了謝,漸漸走遠了。
望著老漢的背影,一行人都沉默了。如果說對於安慶這片土地的貧窮,大家原來只是有個抽象的概念,如今,通過老漢敘述的兩件事,卻有了切身體會,得什麼樣的生活境況,才使得人們為了幾捆柴禾,一把鍬鎬這些蠅頭小利,而費盡心機算計鑽營?
而西韋,則在哥哥和師爺的陪伴下,進一步下到民間來了解情況,力圖對症下藥,找到好的解決辦法。
第184章 作妖
衛成和栓子一起忙乎了幾天,在縣衙後面不遠的地方,買了三間草房,之所以買這個,是因為房子帶的宅基地夠大,完全可以起一個像樣點的大院。
從那天起,倆人一個組織人工平整地基,一個四處奔波購買材料,僱傭人手。
而西遠西韋加上師爺,三個人通過民間走訪,也差不多把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
這天,他們回來的時候行經距安慶城四十許里的趙家溝。
趙家溝整個村子處於一個緩坡地帶,幾十戶人家,大多姓趙。
天氣還早,田裡三三兩兩的村民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在給地起壟,一條鄉間土路坑坑窪窪,延伸向遠方,風吹過,塵土伴著去年秋天留下的枯枝敗葉迎面而來,躲都躲不掉。
偶爾的,有老人孩子手提柳條籃子,從剛剛顯出綠意的溝坎壟畝間尋找可以裹腹的山野菜。
現在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有那存糧少的人家,開始斷炊了。挖得的野菜可不是為了享受純天然綠色食品,而是為了充飢活命,挨過這段艱難歲月。
起目遠望,北地特有的黑土地,到了安慶這裡,仿佛被覆上一層薄霜,那是鹽鹼地特有的樣子。
儘管有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耕耘,可是,卻沒有生機,怎麼看都透著荒涼。
“缺德帶冒煙的小兔崽子,良心都叫狗給吃了。唉,人啊歲數一大,誰都能欺負糊弄……”幾個人累了,坐在一處柳樹下歇息,旁邊田裡,一個老漢一邊撿拾地里四處散落的柴禾,一邊嘴裡嘟嘟囔囔。
“老人家,怎麼都春天了,才收拾柴禾啊?”西韋大聲跟老人打招呼。不怪他問,北地人習慣秋天收糧食完畢,就將地里的柴禾都弄回去,碼成垛,做為一年的燒柴,像老漢這樣春天還弄柴禾的很少。
“別提了,一提我就生氣。”老漢聽見西韋跟他說話,一邊把撿到一起的柴禾綑紮好,一邊回到,“我啊,家裡田少,兒子嫌光種田吃不飽飯,就到外地給人扛活去了,去年秋天,正好趕個秋澇,收秋的時候,剛把糧食收到家,我就生病了。”
老人說著,把幾捆柴禾拿到柳樹附近放好,估計是打算一會兒背回家。
“老人家,歇息一會兒吧。”西遠把手裡的乾糧拿了一個遞給老漢,他們走了幾個村子,有些餓了,吃些乾糧墊補墊補。
“不要不要,我不餓,你們吃吧。”老漢連連推辭,糧食可是金貴東西,尤其在這個季節。
“您拿著,我們這還有。”西遠硬塞到老漢手裡。老漢掰了一角,放到嘴裡,剩下的拿了半晌,還是沒有捨得吃,放到了懷裡,估計是留給家裡的老伴或者孩子。要知道,白面乾糧,他們家過年都捨不得吃。
“對了,老人家,剛才您說去年秋天收秋,您生病了?”西韋想起前茬,問道。
“可不嘛,這人啊,啥樣都有,你看我和你們不認不識的,還能分我份白面乾糧,可我那黑心的侄子!”老漢越說越生氣,鬍子一撅一撅的,讓西家哥倆不禁想起爺爺,老人家生氣的情形,也是這樣。
“您侄子?”師爺喝了口水,接過話茬問老漢。
“我那侄子,說是幫我把地里沒收完的柴禾弄回去,我當時還想啊,兒子沒在身邊,有個本家侄子也行啊,是個依靠。看見收回去的柴禾沒有每年的多,也沒多想。”
“誰想到,今年春天雪化了,我來整地,才看見,地里散掉了挺多柴禾。我一想,不對啊,我當時捆的規規整整,咋造成這個熊樣啊?後來,跟附近地里的人一打聽,人家都說我那個沒良心的侄子,把我那些柴禾大捆改成小捆,湊夠數給我弄回去,剩下的弄他自個兒家去了!這些是當時忙忙叨叨沒顧得上,掉的,唉!村里好多人都知道,就我蒙在鼓裡,你們說說,這個黑心肝兒的,我問他,他還不承認!”老漢越說越生氣,聲音都有些發顫了。
“老人家,別生氣別生氣,一點柴禾,犯不上,氣病了就遭了。”西遠幾個忙勸解老人。
“我知道。一點柴禾的確不值當,就是心裡不舒坦,你說,他要是缺了,問我要,我也不是不能給,怎麼非得做這些下作事啊?”老漢越說越難過,“這人啊,年紀大了,身邊要是沒有個直近的人幫襯,誰都欺負,我們村東頭那個老張頭不就也是嘛,老江家東子,前些天說要壘牆,跟老張頭借了一把鍬,回頭還回來的鍬就不是人家原來的了,給掉包了,老張頭怎麼跟他掰扯都不承認,你說說,哪有這麼辦事的?這就是瞅著我們歲數大了,好欺負,唉!”
老漢說話這麼一會兒,嘆了好幾口氣。嘆完氣,起身把捆好的柴禾背到背上,西韋幾個急忙幫著老人家。
“黑心肝的。人生莫受老來貧,唉!”背好柴禾,老人家佝僂著身子,跟幾個人道了謝,漸漸走遠了。
望著老漢的背影,一行人都沉默了。如果說對於安慶這片土地的貧窮,大家原來只是有個抽象的概念,如今,通過老漢敘述的兩件事,卻有了切身體會,得什麼樣的生活境況,才使得人們為了幾捆柴禾,一把鍬鎬這些蠅頭小利,而費盡心機算計鑽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