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合縱同盟就這樣輕鬆瓦解,瓦解在諸位國君的短視之下。送上門的肥肉非常好吃,遠處的美景暫時不欣賞也可。
聯盟後卻遭到同盟背叛的趙肅侯惱怒不已,他的責備使蘇秦沮喪萬分,他只能請求出使燕國,並答應一定會報復齊國。六國合縱剛組建就解散了,六個被大孩子欺負的小孩子們,被更大孩子拋出的糖果吸引,忘了糖果的背後可能是一記兇狠的耳光。
南北合縱聯盟後來不斷地復活。作為一種策略它有了自身的價值,無數次地被拿來臨時抱佛腳。一次次挨打的六國們,被秦國逼急了就會聯合起來,但更多時候仍是相互殘殺,彼此削弱力量好被秦國最終收服。
第四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他唇邊不由露笑了。美人一笑傾城,他一念拔城。手一揮,便是萬千人命,就在這一念之間,他體會人命究竟為何物。
趙人被圍四十六日,自相殘殺,他站在高處殘酷地觀望。他指著趙人對將士說,此乃人性,利己忘義。這是他最清楚的真相。為了活下去,殺人。保留完好的禮義廉恥,在存亡關頭拋棄。人,什麼是人,他從屠殺中絲絲分明地體會。越是體會,越是失望與看透,於是再殺人時,他心裡沒有內疚,沒有同情。
在他,屠殺到後來成為一種成就。甚至完美。如天地造物,他築就滄海桑田。弱者的名字始終寫在水上,畫在風裡,生來就是為了遺忘。他們的生命永是忍耐、承受、煎熬,而死,實是美妙的解脫,還了本來清淨。
趙括率軍突圍!
這個後人一直詬病的紙上談兵小兒,已是困獸。他欣賞英雄末路,每當一員驍勇戰將浴血而死,他的潛意識就戰慄地預見自己的死亡。眼前這對手,尚算不得英雄,既然求死,就成全罷。
不給趙人短兵相接的機會,亂箭射去。一時天如欲雨,黑不見日。
趙括死了——秦軍大喊,氣勢震天。
趙人傾亡在即,他淡然點頭。無知小子,焉能稱他對手?即便名將之後,不過是腳下一條溝坎,阻不了他的腳步。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阻擋他的勝利。
一、二、三。他數著,百三十下後,手下來報——
趙軍棄械投降!
他的眉悚然一動,瞬間又恢復平靜。將士們看見主帥整個人瑩瑩發亮,如秦王渴求的那塊和氏璧。他說,殺。趙人反覆無常,不殺恐亂,唯有斬草除根。
遂引趙人入殺谷——真應了這好名字。三面環山,僅一條出路,所謂一夫當關。他漠視那些面孔,一隻只仿佛蟲豸鼠蟻,他不去想身後的眼淚。
要怨,就怨趙孝成王貪心,把韓國拱手相送給秦的上黨郡占為己有;要怨,就怨趙王昏聵,中反間計陣前易帥,派趙括代替廉頗;要怨,就怨趙括缺乏實戰,只會引經據典搬用兵書。而他,要這江山變色,斗轉星移,只為白起這兩個字!
一線誘敵,伺趙軍深入,構築袋形陣地,以輕騎突圍,消耗趙軍銳氣。以精兵埋伏兩翼,待趙出擊,切其退路,更以騎兵牽制留守趙軍,斷絕糧路。他的計謀完美地實現了,趙括一步步走入他囊中。終於,到了收緊袋口,檢視獵物的時刻。
挑選二百四十名最年幼的趙軍士兵,他笑眯眯放他們歸趙。僅此而已,他的仁慈。他想到初入兵營的自己,只那一念間,又恢復殺神模樣。
分趙軍為十營,去除武裝,以強弓亂箭,層疊射出。一時悲嚎震盪山谷。屠殺也要講手段與技巧,絕不能容趙人反撲。等他們醒悟到投降的不值與允諾的荒謬,餓得無力抵抗的趙軍,全軍覆沒。
那是公元前二百六十年。前後共四十五萬俘虜的冤魂,在長平的土地上悲泣。
「我們這個一開始就能吃苦耐勞的民族,
孩子生下來就被抱到河邊,
浸在冰涼刺骨的水中鍛鍊。
男孩夜裡還在打獵,
把森林攪得筋疲力盡,
射箭和騎馬,只是他們的遊戲。
到了青年時代,他們勤勞工作——
或者鋤地,或者在戰爭中,攻城掠地。」
——[羅馬]維吉爾《埃涅阿斯》
尚武的羅馬人與秦人有著天性上的相似。沒完沒了的戰爭,對戰國動亂紛飛的歲月而言,正常得猶如一種節奏。從殘殺中獲得的快感,來得新鮮刺激,印象深刻。有時我在想,羅馬人欣賞角鬥士,是否跟秦王看待白起的心態相同?一樣可嗅到血的味道。有絕望,也有強者的無上力量。
然而角鬥士不過是個玩物。如果不能臣服,再英勇也該死。在戰國時代,雖然謀臣說客四處為家,哪國都可效命,可四十餘萬無法消化的降兵,留給任何一個統帥都是難題。絕世的勝利造就了絕世的殺戮,白起,還有得選擇麼?放!歷史學家們輕鬆地動動嘴皮。舉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傾巢而出的這場戰爭,如果輕易地就放了這些降兵回去,有何意義?接受趙國求和,趙軍仍是支可畏的力量,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軍的勇猛使秦人不敢忽視。放虎歸山,日後死在這些趙軍手裡的,還是秦人。
可是,殺降歷來為人所詬病,更何況幾十萬之多。所謂明知投降要死,不如奮勇殺敵,他這一殺降會使秦軍今後遭到更多的抵抗。白起不是不明白這其中的輕重。可他從來決絕。他是否遙遙看到秦統一的曙光?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六國被這一個名字嚇破了膽,失去了與秦為敵的勇氣,以致於將來秦國低幼的詐術,也可以騙得國君們信以為真。因為他們怕了戰爭。他們善於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幫著秦國說服自己,投降了就會沒事。即使有血淋淋的教訓,仍是存有僥倖。
聯盟後卻遭到同盟背叛的趙肅侯惱怒不已,他的責備使蘇秦沮喪萬分,他只能請求出使燕國,並答應一定會報復齊國。六國合縱剛組建就解散了,六個被大孩子欺負的小孩子們,被更大孩子拋出的糖果吸引,忘了糖果的背後可能是一記兇狠的耳光。
南北合縱聯盟後來不斷地復活。作為一種策略它有了自身的價值,無數次地被拿來臨時抱佛腳。一次次挨打的六國們,被秦國逼急了就會聯合起來,但更多時候仍是相互殘殺,彼此削弱力量好被秦國最終收服。
第四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他唇邊不由露笑了。美人一笑傾城,他一念拔城。手一揮,便是萬千人命,就在這一念之間,他體會人命究竟為何物。
趙人被圍四十六日,自相殘殺,他站在高處殘酷地觀望。他指著趙人對將士說,此乃人性,利己忘義。這是他最清楚的真相。為了活下去,殺人。保留完好的禮義廉恥,在存亡關頭拋棄。人,什麼是人,他從屠殺中絲絲分明地體會。越是體會,越是失望與看透,於是再殺人時,他心裡沒有內疚,沒有同情。
在他,屠殺到後來成為一種成就。甚至完美。如天地造物,他築就滄海桑田。弱者的名字始終寫在水上,畫在風裡,生來就是為了遺忘。他們的生命永是忍耐、承受、煎熬,而死,實是美妙的解脫,還了本來清淨。
趙括率軍突圍!
這個後人一直詬病的紙上談兵小兒,已是困獸。他欣賞英雄末路,每當一員驍勇戰將浴血而死,他的潛意識就戰慄地預見自己的死亡。眼前這對手,尚算不得英雄,既然求死,就成全罷。
不給趙人短兵相接的機會,亂箭射去。一時天如欲雨,黑不見日。
趙括死了——秦軍大喊,氣勢震天。
趙人傾亡在即,他淡然點頭。無知小子,焉能稱他對手?即便名將之後,不過是腳下一條溝坎,阻不了他的腳步。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阻擋他的勝利。
一、二、三。他數著,百三十下後,手下來報——
趙軍棄械投降!
他的眉悚然一動,瞬間又恢復平靜。將士們看見主帥整個人瑩瑩發亮,如秦王渴求的那塊和氏璧。他說,殺。趙人反覆無常,不殺恐亂,唯有斬草除根。
遂引趙人入殺谷——真應了這好名字。三面環山,僅一條出路,所謂一夫當關。他漠視那些面孔,一隻只仿佛蟲豸鼠蟻,他不去想身後的眼淚。
要怨,就怨趙孝成王貪心,把韓國拱手相送給秦的上黨郡占為己有;要怨,就怨趙王昏聵,中反間計陣前易帥,派趙括代替廉頗;要怨,就怨趙括缺乏實戰,只會引經據典搬用兵書。而他,要這江山變色,斗轉星移,只為白起這兩個字!
一線誘敵,伺趙軍深入,構築袋形陣地,以輕騎突圍,消耗趙軍銳氣。以精兵埋伏兩翼,待趙出擊,切其退路,更以騎兵牽制留守趙軍,斷絕糧路。他的計謀完美地實現了,趙括一步步走入他囊中。終於,到了收緊袋口,檢視獵物的時刻。
挑選二百四十名最年幼的趙軍士兵,他笑眯眯放他們歸趙。僅此而已,他的仁慈。他想到初入兵營的自己,只那一念間,又恢復殺神模樣。
分趙軍為十營,去除武裝,以強弓亂箭,層疊射出。一時悲嚎震盪山谷。屠殺也要講手段與技巧,絕不能容趙人反撲。等他們醒悟到投降的不值與允諾的荒謬,餓得無力抵抗的趙軍,全軍覆沒。
那是公元前二百六十年。前後共四十五萬俘虜的冤魂,在長平的土地上悲泣。
「我們這個一開始就能吃苦耐勞的民族,
孩子生下來就被抱到河邊,
浸在冰涼刺骨的水中鍛鍊。
男孩夜裡還在打獵,
把森林攪得筋疲力盡,
射箭和騎馬,只是他們的遊戲。
到了青年時代,他們勤勞工作——
或者鋤地,或者在戰爭中,攻城掠地。」
——[羅馬]維吉爾《埃涅阿斯》
尚武的羅馬人與秦人有著天性上的相似。沒完沒了的戰爭,對戰國動亂紛飛的歲月而言,正常得猶如一種節奏。從殘殺中獲得的快感,來得新鮮刺激,印象深刻。有時我在想,羅馬人欣賞角鬥士,是否跟秦王看待白起的心態相同?一樣可嗅到血的味道。有絕望,也有強者的無上力量。
然而角鬥士不過是個玩物。如果不能臣服,再英勇也該死。在戰國時代,雖然謀臣說客四處為家,哪國都可效命,可四十餘萬無法消化的降兵,留給任何一個統帥都是難題。絕世的勝利造就了絕世的殺戮,白起,還有得選擇麼?放!歷史學家們輕鬆地動動嘴皮。舉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傾巢而出的這場戰爭,如果輕易地就放了這些降兵回去,有何意義?接受趙國求和,趙軍仍是支可畏的力量,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軍的勇猛使秦人不敢忽視。放虎歸山,日後死在這些趙軍手裡的,還是秦人。
可是,殺降歷來為人所詬病,更何況幾十萬之多。所謂明知投降要死,不如奮勇殺敵,他這一殺降會使秦軍今後遭到更多的抵抗。白起不是不明白這其中的輕重。可他從來決絕。他是否遙遙看到秦統一的曙光?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六國被這一個名字嚇破了膽,失去了與秦為敵的勇氣,以致於將來秦國低幼的詐術,也可以騙得國君們信以為真。因為他們怕了戰爭。他們善於從不可能中找出可能,幫著秦國說服自己,投降了就會沒事。即使有血淋淋的教訓,仍是存有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