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迎完喜事緊跟著是離別, 博表叔接了聖旨正式啟程去慶渝縣,南若親自送他出城給他撐了回臉面。

  眨眼到了春祭,太子以永昭帝身體不適為由將春祭從簡,只在宮中祭拜就了事。

  朝里朝外對帝後神隱視而不見,該做什麼依舊做什麼,眼瞧著永昭帝似乎好不起來了,隨著春深日暖,各方開始蠢蠢欲動。

  太子和南若冷眼瞧著,把每個人的小動作都記在了本子上,眼下為了求穩他們不好大動干戈整治,一些小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先放過,等時機成熟再一起清算。

  春祭過後第一件事是開恩科。

  恩科是在正常科舉外特別開設的附加考試,一般在朝廷慶典時,或是皇帝登基當年為了招攬人才開辦,如今太子監國想展現自己的權威也無不可。

  通過殿試的學子謂之天子門生,凡來報名這次恩科便意味著願意投入太子門下,被錄中後便天然站在太子一邊。

  一時間有人激動有人踟躕。

  不過等明晃晃貼出考試範圍,眾人蒙圈了。

  先不說竟然還有考試之前先貼出題目的,這個民生又如何解讀。

  是「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那個民生,還是「民生各有所樂兮」的民生?百姓的民生?人性的民生?

  平民納粟入監學稱民生,平民百姓中的學子也叫民生,所以考題所說的民生究竟是什麼意思,其中一種還是幾種混合?

  歷年殿試題目本就靠個人解讀,一時間百人有百種說法。

  雖說這種提前給出題目範圍的做法惹來一些學子非議,可也有許多即將得利的立刻跳出來維護,原本踟躕不定的立刻去報了名。

  南若伺機抓住這點在朝堂上向太子「發難」,要來了考試結果出來准許他從中挑選幾個人去鎮撫司幫忙的承諾。

  其實去鎮撫司只是個幌子,先扔過去煉一煉,能熬得住留下來的,下半年去幫忙籌辦報刊。

  是的,報刊,事實上此世民間已經有小報出現,且運轉的十分成熟,有刺探消息的密探,有負責編撰的文書,給小報提供新聞還能得到酬金,一些府縣小報販連衙役都能買通,一樁案子剛宣判,他們就能寫出天花亂墜的新聞來。

  最嚴重的竟有人敢在上面偽造詔書,類似現代標題黨來吸引眼球,膽子之大令人咋舌。

  朝廷屢禁不止,也就皇城根下治理力度大,小報販子不敢亂編造,只傳播朝廷讓傳播的消息,其它地方根本禁不住,甚至有些縣官直接跟報販達成協議以新聞換取分成。

  也虧得此世讀書識字的人不多,加上交通問題信息傳播緩慢,小報只是小打小鬧,沒鬧出什麼大事來。

  南若當初乍翻出記憶還驚訝了下,因為這不是鄭繁的傑作,在她來之前就有了。

  俗話說堵不如疏,與其這樣鬥智鬥勇,不如正規化,由政府出面組織管理。

  南若和太子商議了許久,決定先從學術報下手試試水,等朝廷有了成熟的運作經驗,再慢慢拓展。

  不過也得等將這批人手磨出來再說。

  這次開恩科只給了半月時限,基本上圈定在京城和附近幾個府縣的學子參與,不至於造成人員擁擠,不然光排隊進考場就得忙活一天。

  等拿到試卷有人喜有人優,其實太子的意圖非常明顯,只要熟悉他作風的人就知道,這個民生就是民眾生計生活的民生,且一套題目近乎簡單粗暴。

  上來先是一連串物價填寫,雞蛋幾文一個,柴火幾文一捆,糧食市價幾何等等,衣食住行全都有。

  還有種地相關的,如果說從前的考題是陽春白雪,那麼這次全是下里巴人,什麼接地氣問什麼。

  一時間許多出身良好的舉子們抓了瞎,平日錦衣玉食進出小廝隨從簇擁,哪需要他們琢磨這些,倒是耕讀出身的心頭一樂,下筆飛快,但也有許多做了舉人就富貴的,已經好些年沒關注過物價幾何了。

  也就到最後幾題叫眾人有些安慰,一個個奮筆疾書表達自己對大燕的忠心耿耿,恨不能拋頭顱灑熱血。

  等考試結束,太子便叫人將題目散播了出去,並表示往後正式科考也會加這一門,名曰公考,考過科舉只是開始,所有外放官員必須通過公考才能去就職,包括吏部考察升遷,也得添上公考這一項。

  一時間京里京外都品出了當今太子的偏好,三個字:干實事。

  被太子搡進榻里的南若對這三個字體會最為深刻,為了號碼匹配,他已經堅持動手了兩個月,一天都沒落下。

  劉端找來的那一匣脂膏已經用了大半,時間久到南若越發發怵,太子做事從不白浪費精力,他的付出往往是為了加倍得到,這個加倍自然是要從他身上討回來。

  但奈何身體不爭氣,適應的越來越好,他有時忍不住反思自己到底是怎麼就默認在下方的,好像莫名其妙就被得了手,思來想去還是怪身體不爭氣。

  「要不就這樣,我覺得也挺好。」

  眼瞧著太子眼底泛紅,南若心驚肉跳的提議,說實話太子這變態勁實在有點駭人,反正有些他打死都做不出來,感覺小電影都不敢這麼拍,真上壘他怕自己不死也要脫層皮,親親抱抱不是挺好的。

  太子親著他的唇低笑,笑聲從唇齒間溢出來:「乖乖別怕,你成的,忘了昨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