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頁
於是甄賢只得向嘉斐請旨,希望陛下准許,讓他去一趟南海,與陸瀾面談,取回將陳世欽定罪正法的關鍵證據。倘若聖上恩准,人證也能一起回來,自然最好。但被嘉斐一口回絕了。
嘉斐說什麼也不答應,直言這陸瀾不過就是因為賄賂內官勾結外寇而被先皇欽點判死的一個逃犯,放他一條活路他還上天了,實在不行就叫老七領著徐達虎去把這姓陸的連著他屁股後頭那群西洋人一鍋端掉,押解回京,嚴刑審問,看他不招。
甄賢哭笑不得,只得反過來苦勸,而今國庫雖已無虧空,但仍不算充盈,而那些西洋人雖然在南海小動作不斷,卻並沒有像倭寇那樣上岸襲擾,且廣東省的官員年年都把洋人的貢品往京中送,眼下實在不是主動開戰的好時機。不如先叫沿海衛所為當地漁民和商船護航,使他們不必依賴海盜也能安全出海,餘下事,觀其變化再說。但南下取與陸瀾談判的事是再不能提了,只能仍托昭王妃設法推進。
之後數月,卻出了大事。
當今天子少習鞍馬,又曾北戰南征,功績赫赫,自從登基為帝,也依然歷代罕見地保持著每年一度,北上狩獵十天的習慣,除先皇崩時之外,不曾中斷。
天子自負,北狩從不帶京衛禁軍,只挑選三十精悍錦衣衛與少數親信近臣同行,留下大半內閣在京中維持朝政,風馳而走,電掣而歸。數年如此,未有事故。
偏偏今年,卻出了點紕漏。
一支由北邊南下販賣馬匹寶石的瓦剌商隊不知緣何突然襲擊天子行獵的隊伍,意欲行刺。
消息不脛而走,關外與京中皆是大震。內閣首輔曹慜受驚太過,當時便中風而倒,臥在府中不能理事。京衛指揮使童前火速調遣精兵,親自領兵出關,迎天子還朝,卻尋不見天子蹤跡。
三日以後,正當群臣焦頭爛額,天子卻突然現身返回京中,毫髮無損,帶著被錦衣衛生擒羈押的瓦剌賊首,關押進詔獄,交錦衣衛鎮撫司協助都察院細審,可有裡應外合叛國謀逆之密謀。
幾乎所有人都下意識認為,這次行刺的幕後主使必是陳世欽。
聯合鄭太后,刺殺當今天子,迎回被廢黜圈禁的先帝長皇子,怎麼看都是如今被困皇陵的陳世欽最後的奮力反撲。
嘉斐甚至一度認定,只要拿下這瓦剌刺客,就可以坐實陳世欽的謀逆之罪,什麼陸瀾什麼蘇州舊案也就都無關緊要了,故而特意留下這活口。
原本是應該交三司共同會審的。
但嘉斐特意留了一個心眼。
又或者說,是冥冥之中自有預感,總讓他覺得有些不安,所以才特意把人放在詔獄,讓都察院和鎮撫司共同審理,想著萬一有狀況,也便於應對。
幾番堂審以後,那瓦剌賊首的確供出一個人來,卻並不是陳世欽,而是早在先帝盛和三年時,曾有一人在今上與韃靼對戰於應州時暗中修書於瓦剌親王,泄露軍機。
書信是今時的京衛指揮使童前童大人親自送到瓦剌親王手中。
而這個寫下書信的人,姓甄名賢字修文,乃是當今的左都御史、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師、今上最親近最寵信的閣臣。
人犯供述如是時,榮王嘉鈺和甄賢雙雙坐在堂上。
榮王殿下當時便拍了桌子,讓兩個負責錄口供的文書官人都出去,但所錄的案卷得留下。意思已不言自明。
兩個文書一臉土色,全哆哆嗦嗦站在原地不敢動,唯恐一出門就是兩把繡春刀人頭落地。
最後還是甄賢起身發話,叫停堂審,人犯暫且收還詔獄,將案卷原封不動上呈御前,表示此案只能轉交大理寺與刑部協同會審,而他自己必須避嫌。
原本想揪老狐狸尾巴,不料審了半天卻審到自己人頭上來,嘉斐看完案卷,氣得掀桌子,暴怒質問嘉鈺為什麼不當時立刻將這胡亂攀咬的賊人殺了就完事了。
嘉鈺一臉疲倦,委屈哂笑:“我倒是想殺。那被告親自在詔獄裡盯著呢,生怕原告死了,他這官司就吃不上了。我能怎麼辦?”
嘉斐聞之一陣眼黑氣短,好容易緩過來,立刻氣急敗壞地親自去了北鎮撫司,待見到人,二話不說拽住就走。但被甄賢強硬甩開了。
此刻的甄賢心裡,已經全都想得明明白白。
這個局看似是沖他來的,其實仍然是衝著陛下。
瓦剌人如今只是空口出首他,並沒有拿出實證。恐怕他當年寫下的那封信,即便不在大理寺衙門,也已在關鍵人物手中,鬧得滿城風雨只是時間問題。
如若此時證人蹊蹺死在他和榮王殿下手上,不但他說不清楚,連榮王殿下也要受牽連。
一件陳年舊事,由他而起,累及京衛指揮使,已經足夠麻煩。如若再把榮王殿下拖下水,而榮王嘉鈺又還牽著錦衣衛……這是有人想要變天了。
那設計之人正是吃定了聖上護他心切,必會關心則亂,想要立刻消滅痕跡把事情按下去,所以才做下這樣的後招,只等聖上入瓮。
正因如此,他絕不能讓聖上犯這樣的錯。
他看得見聖上眼中燃燒的混亂,那是瀕臨崩塌的徵兆。
甄賢雙手反抓住嘉斐,用盡了全部氣力,一字字叮囑。
“當年那封信雖然是童大人替我去送的,但他並不知道信中內容,完全是蒙在鼓裡為我指使。陛下治他一個不察之罪,罰俸反省就好,不要為難他。京衛是要地,越是這種時候,越要穩住才好,沒有必要大動干戈。至於這個案子,就交給大理寺和刑部去辦吧,不要再讓榮王殿下攪進來了——”
嘉斐猶是滿眼黑潮狂涌。
一旁的嘉鈺幾乎無法置信,忍無可忍,一把揪住甄賢衣襟大罵:“甄賢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活膩了?我用不著你閒操心!”
甄賢卻緩緩將他的手拽開,平靜看進他眼底,“這個瓦剌人是活的人證,不要讓他死了。”
這一樁突如其來的詭案最終還是連同那瓦剌人犯一起移交由大理寺主持。但天子卻執意將甄賢留在詔獄,仍由錦衣衛暫時看押。
至次日清晨,忽然就起了好大的風沙,天色昏昧,偌大京城就似要被黃沙淹沒了一般。
早朝上,內閣首輔曹慜仍然告病。群臣苦等許久,等到的只有天子抱恙,暫休朝議,擇日再開的諭旨。然而甄賢勾連瓦剌泄露軍機被關押在詔獄的消息依然傳得沸沸揚揚。
隔天,那封由甄賢親筆書寫的舊信箋便以物證之姿浮出水面,筆跡核對,驗明正本。
朝臣諫言皇帝從嚴發落“以正國法”的奏疏雪花一樣飛入禁中。
內閣不敢票擬,全部直接上呈。嘉斐起初還翻看了一二本,之後便再也沒法看了,更莫說批紅,直接命內官一股腦抬去午門外,燒了個乾乾淨淨。
但諫言彈劾甄賢的摺子卻從沒有斷過,且口徑統一,莫不是言都察院乃三司之首,主諫言獻策約束百官事,絕不可放任知法犯法之惡,若開此例,國將不國。
更有甚者,羅列種種大罪,一條一條責難,無外乎指甄賢僭越了為人臣的本分,魅惑君主,恃寵而驕,不把同僚放在眼中。
嘉斐說什麼也不答應,直言這陸瀾不過就是因為賄賂內官勾結外寇而被先皇欽點判死的一個逃犯,放他一條活路他還上天了,實在不行就叫老七領著徐達虎去把這姓陸的連著他屁股後頭那群西洋人一鍋端掉,押解回京,嚴刑審問,看他不招。
甄賢哭笑不得,只得反過來苦勸,而今國庫雖已無虧空,但仍不算充盈,而那些西洋人雖然在南海小動作不斷,卻並沒有像倭寇那樣上岸襲擾,且廣東省的官員年年都把洋人的貢品往京中送,眼下實在不是主動開戰的好時機。不如先叫沿海衛所為當地漁民和商船護航,使他們不必依賴海盜也能安全出海,餘下事,觀其變化再說。但南下取與陸瀾談判的事是再不能提了,只能仍托昭王妃設法推進。
之後數月,卻出了大事。
當今天子少習鞍馬,又曾北戰南征,功績赫赫,自從登基為帝,也依然歷代罕見地保持著每年一度,北上狩獵十天的習慣,除先皇崩時之外,不曾中斷。
天子自負,北狩從不帶京衛禁軍,只挑選三十精悍錦衣衛與少數親信近臣同行,留下大半內閣在京中維持朝政,風馳而走,電掣而歸。數年如此,未有事故。
偏偏今年,卻出了點紕漏。
一支由北邊南下販賣馬匹寶石的瓦剌商隊不知緣何突然襲擊天子行獵的隊伍,意欲行刺。
消息不脛而走,關外與京中皆是大震。內閣首輔曹慜受驚太過,當時便中風而倒,臥在府中不能理事。京衛指揮使童前火速調遣精兵,親自領兵出關,迎天子還朝,卻尋不見天子蹤跡。
三日以後,正當群臣焦頭爛額,天子卻突然現身返回京中,毫髮無損,帶著被錦衣衛生擒羈押的瓦剌賊首,關押進詔獄,交錦衣衛鎮撫司協助都察院細審,可有裡應外合叛國謀逆之密謀。
幾乎所有人都下意識認為,這次行刺的幕後主使必是陳世欽。
聯合鄭太后,刺殺當今天子,迎回被廢黜圈禁的先帝長皇子,怎麼看都是如今被困皇陵的陳世欽最後的奮力反撲。
嘉斐甚至一度認定,只要拿下這瓦剌刺客,就可以坐實陳世欽的謀逆之罪,什麼陸瀾什麼蘇州舊案也就都無關緊要了,故而特意留下這活口。
原本是應該交三司共同會審的。
但嘉斐特意留了一個心眼。
又或者說,是冥冥之中自有預感,總讓他覺得有些不安,所以才特意把人放在詔獄,讓都察院和鎮撫司共同審理,想著萬一有狀況,也便於應對。
幾番堂審以後,那瓦剌賊首的確供出一個人來,卻並不是陳世欽,而是早在先帝盛和三年時,曾有一人在今上與韃靼對戰於應州時暗中修書於瓦剌親王,泄露軍機。
書信是今時的京衛指揮使童前童大人親自送到瓦剌親王手中。
而這個寫下書信的人,姓甄名賢字修文,乃是當今的左都御史、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師、今上最親近最寵信的閣臣。
人犯供述如是時,榮王嘉鈺和甄賢雙雙坐在堂上。
榮王殿下當時便拍了桌子,讓兩個負責錄口供的文書官人都出去,但所錄的案卷得留下。意思已不言自明。
兩個文書一臉土色,全哆哆嗦嗦站在原地不敢動,唯恐一出門就是兩把繡春刀人頭落地。
最後還是甄賢起身發話,叫停堂審,人犯暫且收還詔獄,將案卷原封不動上呈御前,表示此案只能轉交大理寺與刑部協同會審,而他自己必須避嫌。
原本想揪老狐狸尾巴,不料審了半天卻審到自己人頭上來,嘉斐看完案卷,氣得掀桌子,暴怒質問嘉鈺為什麼不當時立刻將這胡亂攀咬的賊人殺了就完事了。
嘉鈺一臉疲倦,委屈哂笑:“我倒是想殺。那被告親自在詔獄裡盯著呢,生怕原告死了,他這官司就吃不上了。我能怎麼辦?”
嘉斐聞之一陣眼黑氣短,好容易緩過來,立刻氣急敗壞地親自去了北鎮撫司,待見到人,二話不說拽住就走。但被甄賢強硬甩開了。
此刻的甄賢心裡,已經全都想得明明白白。
這個局看似是沖他來的,其實仍然是衝著陛下。
瓦剌人如今只是空口出首他,並沒有拿出實證。恐怕他當年寫下的那封信,即便不在大理寺衙門,也已在關鍵人物手中,鬧得滿城風雨只是時間問題。
如若此時證人蹊蹺死在他和榮王殿下手上,不但他說不清楚,連榮王殿下也要受牽連。
一件陳年舊事,由他而起,累及京衛指揮使,已經足夠麻煩。如若再把榮王殿下拖下水,而榮王嘉鈺又還牽著錦衣衛……這是有人想要變天了。
那設計之人正是吃定了聖上護他心切,必會關心則亂,想要立刻消滅痕跡把事情按下去,所以才做下這樣的後招,只等聖上入瓮。
正因如此,他絕不能讓聖上犯這樣的錯。
他看得見聖上眼中燃燒的混亂,那是瀕臨崩塌的徵兆。
甄賢雙手反抓住嘉斐,用盡了全部氣力,一字字叮囑。
“當年那封信雖然是童大人替我去送的,但他並不知道信中內容,完全是蒙在鼓裡為我指使。陛下治他一個不察之罪,罰俸反省就好,不要為難他。京衛是要地,越是這種時候,越要穩住才好,沒有必要大動干戈。至於這個案子,就交給大理寺和刑部去辦吧,不要再讓榮王殿下攪進來了——”
嘉斐猶是滿眼黑潮狂涌。
一旁的嘉鈺幾乎無法置信,忍無可忍,一把揪住甄賢衣襟大罵:“甄賢你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活膩了?我用不著你閒操心!”
甄賢卻緩緩將他的手拽開,平靜看進他眼底,“這個瓦剌人是活的人證,不要讓他死了。”
這一樁突如其來的詭案最終還是連同那瓦剌人犯一起移交由大理寺主持。但天子卻執意將甄賢留在詔獄,仍由錦衣衛暫時看押。
至次日清晨,忽然就起了好大的風沙,天色昏昧,偌大京城就似要被黃沙淹沒了一般。
早朝上,內閣首輔曹慜仍然告病。群臣苦等許久,等到的只有天子抱恙,暫休朝議,擇日再開的諭旨。然而甄賢勾連瓦剌泄露軍機被關押在詔獄的消息依然傳得沸沸揚揚。
隔天,那封由甄賢親筆書寫的舊信箋便以物證之姿浮出水面,筆跡核對,驗明正本。
朝臣諫言皇帝從嚴發落“以正國法”的奏疏雪花一樣飛入禁中。
內閣不敢票擬,全部直接上呈。嘉斐起初還翻看了一二本,之後便再也沒法看了,更莫說批紅,直接命內官一股腦抬去午門外,燒了個乾乾淨淨。
但諫言彈劾甄賢的摺子卻從沒有斷過,且口徑統一,莫不是言都察院乃三司之首,主諫言獻策約束百官事,絕不可放任知法犯法之惡,若開此例,國將不國。
更有甚者,羅列種種大罪,一條一條責難,無外乎指甄賢僭越了為人臣的本分,魅惑君主,恃寵而驕,不把同僚放在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