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愧是地方官啊,邱兄弟對這十二邱的情況都很了解啊。”崔東旭笑道。

  “都了解倒也不是,只是跟他家是隔壁村的,那小傢伙又聰明過頭平時惹的左鄰右舍雞飛狗跳,想不知道他都不行,我哥和他爸爸又是初中到高中的同學,來往得較多,”邱尚志指了指西邊那一帶的邱氏村莊,“雖然十二邱分散得這麼開,人口近萬,但因為是一個老祖宗下來的,過年過節時的祭祖活動各村都會統一組織,有些什麼大事都會相互幫襯著。各村要是有結婚嫁女的喜事全村都會聚在一起慶祝,如果有老人做壽那更是熱鬧得不得了,九房同慶,各村都會派人參加。”

  “什麼叫九房同慶啊?”崔東旭好奇地問。

  “邱氏九房後人十二個邱氏村莊都來慶賀。”邱尚志解釋道。

  “住在鄉下也挺有意思的啊。”崔東旭沒想到現在這時代還有對傳統習俗這麼執著的。

  “近萬人那得有多少老人啊,每個村都要為老人去祝壽,豈不是天天都跟過節似的。”辛豐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按我們邱家的族規,要九房同慶也有個年齡標準,”邱尚志解釋道,“上了八十歲的老人才會逢十必慶,各村每家每戶都會派一人出席壽宴的,相當熱鬧。”

  “不會吧,每家每戶都派人啊,至少得有幾千號人,得多大的場面啊。”辛豐華感慨道。

  “鄉下人嘛,圖個一樂。”邱尚民有些自豪地道。

  “大事都參與,這樣才有凝聚力呢。”崔東旭道。

  見崔東旭辛豐華兩人對當地風俗人情蠻感興趣,邱尚志便絮絮叨叨地詳細介紹起來,從老古傳下來的神話傳說講到現在政府施行的新惠民政策,從隆宮鄉的鄉情鄉況講到當地的人情禮物,從當地老百姓的人口概況講到一年的四季收成。本來邱尚志是想帶崔東旭辛豐華去桑園中一個叫歇馬樁的地方,因為那地方中間有條較寬敞的機耕道,進出桑園方便,省得他們兩人的皮鞋踩成一腳泥。從鄉政府到歇馬樁其實也就十分鐘不到的腳程,三人指點江山般說說停停走走歇歇耗了將近一個小時還只是剛拐過了學校前面那道彎,沒走到一半。

  “尚志兄,鄉里的村民全都伺蠶麼?”崔東旭望著左側那一大片的桑園問道。

  “以前倒是,現在不一樣了,也有很多年輕人出外打工,市場經濟嘛,在家裡養蠶辛辛苦苦一年抵不到在外面一個月的收成,有些村莊的壯勞力都差不多走空了。”邱尚志有些感慨地道。

  “你們隆宮產的綢緞不是很有名麼,怎麼會留不住人呢。”辛豐華很不理解。

  “我們鄉侍桑養蠶主要還是提供絲綢的原材料,增值較大的加工銷售那塊都在縣裡和市里,再說養蠶的成本也高,最後分攤到桑農頭上的利益並沒有多少。打理桑園侍弄蠶繭也夠費心費力的,現在的人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又有幾個吃得了苦,還不都往大都市跑了。”邱尚志嘆道。

  “尚志兄心憂桑梓,可敬可佩,”崔東旭開玩笑道,“政府官員都要有你這般心思,咱們國家定是國強民富國泰民安。”

  “崔博士這是在取笑我呢,”邱尚志笑道,“我在這出生成長的,學的又是蠶桑專業,目的也就是想為家鄉多少作點貢獻。”

  “啊,尚志兄也是學農的,那咱們算是同行了。”崔東旭驚訝地道。

  “哎喲,哪能跟你們比啊,”邱尚志不好意思地搖了搖手,“你們都是重點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現在又是博士碩士,我一大專生哪能跟你們相提並論。”

  “你太謙虛了,我們都是搞理論的,哪比得上你有實踐經驗。”辛豐華道。

  “就是,憑你這回鄉報恩的壯志我們就比不了,”崔東旭誠心實意地稱讚道,“從自己身邊也知道,像我以前的那些從鄉下來的同班同學,有哪個會回老家創業啊,都跑沿海城市去了。”

  “被你們一說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哪有你們說得那麼好,我哥哥他們都說我是沒志氣呢。”邱尚志呵呵地道。

  “鄉里的青壯勞力流失利害,但好像桑園都沒撂荒啊。”辛豐華望著一眼望不到邊的桑園道。

  “嗯,”邱尚志點了點頭,用手指了指那桑園,“雖說一年也沒多少錢,但真要撂荒那還是沒人捨得政府補貼那塊,年輕人出去了的家裡有老人婦女拾掇著,家裡有青壯勞動力的,也會把沒人料理的桑園租借過來。”

  “鄉里對桑農有什麼補貼麼?”崔東旭問道。

  “一直都有的,只是補貼方式經常換,”邱尚志介紹道,“公糧是早也不用上繳了,省里也在早幾年把我們這的農業特產稅給減免了,說實在話,相比鄰鄉來說,桑農負擔是輕了不少。事關‘閭丘絲’這塊老牌子,為了讓鄉里的蠶桑業持續健康發展,從省到市從市到縣從縣到鄉都出台過扶持政策。像以前那些年是按人口來算,不論老幼,一人一月政府補貼三十塊,後來有村民反應不公平,說很多出外打工的在外面賺錢不植桑還每月都能領補貼,於是改成按在家勞力來算,補貼也增加到每人每月六十塊。施行不久又出現問題了,有的人家老人小孩多,有的人家只有年輕夫婦兩個。沒辦法,又改成分年齡段來補貼,分檔分得還蠻細的,十歲以下一檔,十歲到十六歲一檔,十六到二十五一檔,二十五到四十五一檔,四十五到六十一檔,六十歲以上一檔,根據省政府特批,補貼款又提高了不少,最高的二十五到四十五那檔能每月拿到一百五,施行了不久村民沒意見,我們政府卻是頭都算大了,年齡都是每年在變的,要調動起來麻煩透頂。現在改成了按各戶的桑園面積來補貼,種的多補貼得多,不管你是自家的還是租人家的。”

  “雖說一個月補不了幾個錢,但聚少成多,全鄉這麼多人一年財政得撥不少錢,你們政府還是蠻重視蠶桑業發展啊。”崔東旭感慨地道。

  “那倒也是,”邱尚志笑了笑,“不是我在這給我們鄉政府臉上貼金,我們政府確實在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實實在在的事,看看我們的鄉政府大樓就知道,像這樣的政府大樓只怕是在全國也找不到幾個了。”

  “哈……,確實如此。”崔東旭辛豐華都笑了起來。

  三人邊走邊說,快到歇馬樁時邱尚志突然向右邊機耕道上一騎自行車的年青人遠遠的打起招呼來,那年青人看到馬路上的邱尚志,狠踩了幾腳,加速竄過幾壟稻田在邱尚志他們前面停了下來。

  “尚志帶市里專家來調研吶。”那年青人很客氣地沖崔東旭辛豐華笑了笑。想是崔東旭一行要來的消息早也傳遍了整個隆宮鄉。

  “這兩位是省農學院的崔博士和辛……博士,想去桑園瞧瞧呢,”邱尚志回頭又給崔東旭他們介紹道,“這位就是剛才那小傢伙邱洋的爸爸,我的敬平太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