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頁
敵軍果然中計。
抓到派出求援的飛騎,未得到切實口供,卻繳獲秦璟的“親筆”書信,狄氏首領的最後一絲顧慮被打消,不顧天色已晚,帶著書信去見烏孫昆彌。
至於抓到的秦兵,暫時不能殺。要說服烏孫昆彌,這個人還有大用。
他離開不久,關押秦兵的帳篷前突然出現一個人影。
門前守衛沒有詢問,直接放行。
來人是漠北的一支小部落首領,常年遊走在靠近漠南的糙場,同南來的商隊打過不少交道。
因其常同商隊市貨,部落並不僅靠遊牧為生,蔓延整個糙原的大旱,對這支小部落的影響並不算太大。
損失的確有,卻非是活不下去。
這次隨大軍南下,實有幾分迫不得已。
實事求是的講,他並不想同長安為敵,更不想因為此事,斷了部落的財路。
遇有常年交易的商人秘密聯絡,許他不少好處,就為保住被抓獲的秦兵性命。首領考量一番,欣然應允。更送出回信,他願意把人救出來,並詳敘聯軍的具體情況,條件是能投靠長安,得秦帝庇護,舉部遷往漠南。
這一切,全都發生在狄氏首領的眼皮子底下,對方卻始終沒有半點察覺。
或許是專注於攻城之事,也或許是對小部落的天然蔑視。
總之,這支由敕勒人組成的小部落,成為撬動整個戰局的一顆棋子,正慢慢開始發揮作用,帶給高車和烏孫大軍的損失,幾乎是毀滅性的。
帳前的守衛早被首領買通。
因其出身氐部,在狄氏帳下不受重用,又常被莫名打壓,早含一口怨氣。敕勒首領遞出橄欖枝,以利誘之,雙方一拍即合。
“人就在裡面。”一名守衛手按長刀,舉起身側的火把,目光掃視四周,低聲道,“首領去見烏孫昆彌,那兩個漢人也跟了過去。再過半個時辰就要輪換,想把人帶出去,必要儘快。”
“好。”
敕勒首領點點頭,走進帳篷里。見到一身鞭傷的秦兵,先表明身份,取出商人帶給他的信物,隨後打開帶來的包裹,來不及為秦兵治傷,只能肉疼的餵給他一丸傷藥,利落的扯掉染血的短袍,給他套上敕勒部的皮袍。
“跟我走,莫要出聲。”
兩人離開之前,特地在帳中布置一番,如不走近,秦兵仍似躺在原地,因鞭傷昏迷過去。
“走。”
敕勒首領向不遠處的勇士打出信號,對方立刻會意,迅速繞過帳篷,悄無聲息的牽出戰馬。
帳前守衛拔出長刀,對首領示意。
立刻有十餘人上前,悄悄繞到落單的狄氏勇士身後,一刀斃命,拖到帳篷前,以長矛支撐,做出有人守衛的假象。
“能拖一會,等到輪值的人來,必會發現不對。”
“事到如今,擔心這些沒用。快上馬,營外有人接應!”
部落小也有部落小的好處。
大部落出兵,動輒幾百上千人,這支敕勒部,能戰的勇士不到兩百。
這次南下之前,首領又動了個心眼,以大災為藉口,僅帶出五十騎兵,行動很是便利。如今借商隊牽線,決意南投,早暗中向部落送信,命眾人動身南下,在預定的地點匯合。
借天色掩護,五十騎悄悄出營。
營地四周沒有柵欄,卻不巧遇上一什巡營的騎兵。
“殺!”
“一個不留!”
心知被發現只有死路一條,敕勒首領下了狠心,抄起刀子,以最快的速度將人全部砍殺。旋即飛身上馬,向約定的方向飛馳而去。
等狄氏騎兵發現不對,五十騎早奔出數里,同接應的商隊眾人匯合。
賈科一身短袍,坐在武車前,看到飛馳而來的敕勒首領,立即打出一聲呼哨。
隊伍集合到一處,轉向馳往秦軍大營。
轉頭眺望落在身後的高車大營,賈科雙眼一眯,估算著秦兵戰後能得的俘虜數量,換算成糧食,不禁勾起嘴角。
官家送來書信,讓他莫要急著返回長安,而是轉道北上,莫非早有預料?
朔方城外,秦軍大營燈火通明。
賈科一行趕到營前,已有將兵在此等候。
“夏侯將軍。”
見到一身鎧甲、面色冷肅的夏侯岩,賈科躍下車轅,打開車門,現出躺在車內的秦兵。
“勞煩賈掌柜。”
夏侯岩謝過賈科,放武車入營。轉向敕勒首領,沉聲道:“陛下在中軍,首領隨我來。”
敕勒首領翻身下馬,視線掃過去,營中剛好走過數名壯漢,因為沒著皮甲,衣袖挽起,手臂上的圖騰清晰可見。
認出圖騰,敕勒首領頓感輕鬆不少。
雖不是同部,對方是敕勒人無疑。
大帳中,秦璟僅著一身玄色長袍,腰束玉帶,正伏案寫成書信,綁到一隻鵓鴿腿上。
敕勒首領被帶到帳前,透過掀起的帳簾,窺到帳內一角,不由得心生疑惑:帳中之人就是先下鄴城、後破長安,橫掃漠南的殺神?為何看著不太像?
直到被帶進帳中,同秦璟當面,感受到壓在頭頂的煞氣,首領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錯得徹底。
與此同時,遠在建康的桓容,同樣寫成書信,交人送往姑孰。
再過兩月即是新年,借元月之機,留幾個從侄在建康多盤桓些時日,礙於情面,想必叔父不會拒絕。
為防從兄察覺他的意圖,中途找藉口攔人,桓容特地在信中寫明,人必須來,不來不行!
想到即將到來的幾個侄子,桓容心情大好。放下筆,很沒形象的伸了個懶腰,起身走到殿前,仰望高懸蒼穹的銀月,算一算時間,北邊的信應該快到了吧?
第三百一十三章 齊聚建康
太元七年,十一月
朔方城外號叫吹響, 戰鼓陣陣, 旌旗蔽天。
號角聲中, 高車烏孫大營中人喧馬嘶,未見軍容整齊, 反而愈顯嘈雜。
進攻的命令下達之後,各部首領陸續集結騎兵,上馬出營。
大軍分左、中、右三股, 飛馳襲向秦軍大營。
敕勒首領率部投敵, 救走秦國送信的飛騎, 狄氏首領得報,大發雷霆。
考慮到六部首領齊聚, 不想被他部嘲笑, 狄氏首領採納謀士的建議, 強行壓下火氣, 隱瞞下秦兵逃脫的事實,以其熬不過鞭刑、傷重而死為藉口, 意圖含糊過去。
烏孫昆彌雖有遺憾, 但人既然死了, 總不能向屍體問話。
高車五部首領懷揣疑問, 看向狄氏首領的眼神很是不對。
秦兵強悍, 可日夜奔襲,不眠不休發動襲擊,繼而取得大勝。
堅兵頓城之下, 能被派出求援的,必定是精銳中的精銳。一頓鞭子都熬不過,傷重死了?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奈何人是狄氏抓到的,審訊的口供也是狄氏獲得,確定朔方兵力不足、秦帝免戰待援的更是狄氏。
種種因由結合起來,烏孫昆彌顯然更信任狄氏。
這個時候開口,指出事情有異,未必能得多少好處。更何況,朔方城求援被證明是實情,大軍出擊勢在必行。會盟本就鬆散,再起齟齬,戰事恐無法順利。
諸多顧慮之下,狄氏首領蹩腳的藉口輕鬆矇混過關,沒有一人當面提出疑問。
回到營地之後,狄氏首領仍是氣不過,猛然抽出長刀,砍在一根栓馬樁上。
“此戰攻破朔方城,必將區區小部斬盡殺絕!”
謀士站在首領身後,雙手袖在身前,臉上沒有太多變化,只言首領必能旗開得勝。直到狄氏首領大步離開,嘴角才現出一絲扭曲的笑意,殘酷而瘋狂。
確信朔方兵力不足,高車烏孫大軍傾巢而出,分三路襲向秦軍,誓要將對方一戰拿下。
無論烏孫昆彌還是高車首領,都是孤注一擲,必要取得這場勝利。
之所以下次決心,實有幾分不得已。
南下是為劫掠,更為熬過災年。
起初計劃還算順利,一步步照著預期中進行。隨著秦璟出現在朔方城下,形勢為之一變,雙方陷入僵持,一僵就是半個多月。
戰又不戰,退又不退,高車烏孫諸部人心浮動。有小部落在抱怨天氣驟寒,不能劫掠牛羊糧食,繼續守在朔方城下毫無意義,莫如往防備薄弱的郡縣劫掠一番,帶著搶到東西,早早返回漠北。
話傳到烏孫昆彌和高車六部首領耳中,幾人都知曉情況不妙。再不能攻入朔方城,無需秦璟出兵,聯軍內部就會“分裂”。
故而,狄氏首領取得秦璟親筆和秦兵的口供,眾人一番商議,很快決定出兵。
號角聲穿透朔風,馬蹄聲猶如奔雷,滾滾奔襲而來。
秦軍大營前,拒馬森嚴,鐵蒺藜閃爍寒光。
木製柵欄增為三排,其後整齊排列武車。武車擋板升起,拋石器被拉開。
步卒整齊列陣,長刀盾牌在手,長槍長矛如林,屏息凝氣,只等戰鼓敲響。
大纛之下,秦璟玄甲玄馬,銀色長槍立在馬旁,槍尖銳利,寒光逼人。
秦玦帶兵出城,和秦璟共御來敵。秦玸守在城內,緊閉四面城門,嚴防敵軍聲東擊西。
營盤兩側,八千騎兵分作兩股,分別由夏侯岩和染虎率領,提前進入埋伏地點,等待戰機,突襲敵軍側翼。
朔風呼嘯,馬蹄聲漸近,肅殺之氣瀰漫。
噍——
鷹鳴響徹長空。
秦璟仰起頭,眺望半空,見蒼鷹金雕先後飛回,盤旋在大軍之上,腳爪上分別捆著一塊木牌,即知秦瑒和秦玖的大軍已各就各位,只等東西包抄,從高車烏孫大軍身上狠狠咬下一口。
嗚——
蒼涼的號角聲從遠處傳來。
號角聲中,身著皮袍、手持長刀的胡騎已是清晰可見。
“擊鼓!”
城頭上,秦玸親執鼓錘,一下又一個敲擊戰鼓,為城下大軍助威。
秦璟抓起長槍,槍尖斜指,鼓聲驟急。
跳蕩兵越眾而出,手持長刀,刀長七尺,刃長三尺,銳利無比。刀柄以硬木製成,遇騎兵衝鋒,彼此互相配合,可輕易砍斷馬腿。
跳蕩兵後,弓兵列陣,弓弦拉滿,寒光成片。
鼓聲號角聲不絕,震耳欲聾。
飛騎傳令,夏侯岩和染虎同時打了聲呼嘯,騎兵向兩側飛馳來開,以期敵軍到來。
轟隆隆的馬蹄聲越來越近,各部首領策馬在前,帶頭衝鋒。
遇上擋路的拒馬和鐵蒺藜,有的猛拉韁繩,有的根本來不及閃避,轟地一聲撞上去,頃刻間鮮血噴涌,碎肉飛濺。
抓到派出求援的飛騎,未得到切實口供,卻繳獲秦璟的“親筆”書信,狄氏首領的最後一絲顧慮被打消,不顧天色已晚,帶著書信去見烏孫昆彌。
至於抓到的秦兵,暫時不能殺。要說服烏孫昆彌,這個人還有大用。
他離開不久,關押秦兵的帳篷前突然出現一個人影。
門前守衛沒有詢問,直接放行。
來人是漠北的一支小部落首領,常年遊走在靠近漠南的糙場,同南來的商隊打過不少交道。
因其常同商隊市貨,部落並不僅靠遊牧為生,蔓延整個糙原的大旱,對這支小部落的影響並不算太大。
損失的確有,卻非是活不下去。
這次隨大軍南下,實有幾分迫不得已。
實事求是的講,他並不想同長安為敵,更不想因為此事,斷了部落的財路。
遇有常年交易的商人秘密聯絡,許他不少好處,就為保住被抓獲的秦兵性命。首領考量一番,欣然應允。更送出回信,他願意把人救出來,並詳敘聯軍的具體情況,條件是能投靠長安,得秦帝庇護,舉部遷往漠南。
這一切,全都發生在狄氏首領的眼皮子底下,對方卻始終沒有半點察覺。
或許是專注於攻城之事,也或許是對小部落的天然蔑視。
總之,這支由敕勒人組成的小部落,成為撬動整個戰局的一顆棋子,正慢慢開始發揮作用,帶給高車和烏孫大軍的損失,幾乎是毀滅性的。
帳前的守衛早被首領買通。
因其出身氐部,在狄氏帳下不受重用,又常被莫名打壓,早含一口怨氣。敕勒首領遞出橄欖枝,以利誘之,雙方一拍即合。
“人就在裡面。”一名守衛手按長刀,舉起身側的火把,目光掃視四周,低聲道,“首領去見烏孫昆彌,那兩個漢人也跟了過去。再過半個時辰就要輪換,想把人帶出去,必要儘快。”
“好。”
敕勒首領點點頭,走進帳篷里。見到一身鞭傷的秦兵,先表明身份,取出商人帶給他的信物,隨後打開帶來的包裹,來不及為秦兵治傷,只能肉疼的餵給他一丸傷藥,利落的扯掉染血的短袍,給他套上敕勒部的皮袍。
“跟我走,莫要出聲。”
兩人離開之前,特地在帳中布置一番,如不走近,秦兵仍似躺在原地,因鞭傷昏迷過去。
“走。”
敕勒首領向不遠處的勇士打出信號,對方立刻會意,迅速繞過帳篷,悄無聲息的牽出戰馬。
帳前守衛拔出長刀,對首領示意。
立刻有十餘人上前,悄悄繞到落單的狄氏勇士身後,一刀斃命,拖到帳篷前,以長矛支撐,做出有人守衛的假象。
“能拖一會,等到輪值的人來,必會發現不對。”
“事到如今,擔心這些沒用。快上馬,營外有人接應!”
部落小也有部落小的好處。
大部落出兵,動輒幾百上千人,這支敕勒部,能戰的勇士不到兩百。
這次南下之前,首領又動了個心眼,以大災為藉口,僅帶出五十騎兵,行動很是便利。如今借商隊牽線,決意南投,早暗中向部落送信,命眾人動身南下,在預定的地點匯合。
借天色掩護,五十騎悄悄出營。
營地四周沒有柵欄,卻不巧遇上一什巡營的騎兵。
“殺!”
“一個不留!”
心知被發現只有死路一條,敕勒首領下了狠心,抄起刀子,以最快的速度將人全部砍殺。旋即飛身上馬,向約定的方向飛馳而去。
等狄氏騎兵發現不對,五十騎早奔出數里,同接應的商隊眾人匯合。
賈科一身短袍,坐在武車前,看到飛馳而來的敕勒首領,立即打出一聲呼哨。
隊伍集合到一處,轉向馳往秦軍大營。
轉頭眺望落在身後的高車大營,賈科雙眼一眯,估算著秦兵戰後能得的俘虜數量,換算成糧食,不禁勾起嘴角。
官家送來書信,讓他莫要急著返回長安,而是轉道北上,莫非早有預料?
朔方城外,秦軍大營燈火通明。
賈科一行趕到營前,已有將兵在此等候。
“夏侯將軍。”
見到一身鎧甲、面色冷肅的夏侯岩,賈科躍下車轅,打開車門,現出躺在車內的秦兵。
“勞煩賈掌柜。”
夏侯岩謝過賈科,放武車入營。轉向敕勒首領,沉聲道:“陛下在中軍,首領隨我來。”
敕勒首領翻身下馬,視線掃過去,營中剛好走過數名壯漢,因為沒著皮甲,衣袖挽起,手臂上的圖騰清晰可見。
認出圖騰,敕勒首領頓感輕鬆不少。
雖不是同部,對方是敕勒人無疑。
大帳中,秦璟僅著一身玄色長袍,腰束玉帶,正伏案寫成書信,綁到一隻鵓鴿腿上。
敕勒首領被帶到帳前,透過掀起的帳簾,窺到帳內一角,不由得心生疑惑:帳中之人就是先下鄴城、後破長安,橫掃漠南的殺神?為何看著不太像?
直到被帶進帳中,同秦璟當面,感受到壓在頭頂的煞氣,首領才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錯得徹底。
與此同時,遠在建康的桓容,同樣寫成書信,交人送往姑孰。
再過兩月即是新年,借元月之機,留幾個從侄在建康多盤桓些時日,礙於情面,想必叔父不會拒絕。
為防從兄察覺他的意圖,中途找藉口攔人,桓容特地在信中寫明,人必須來,不來不行!
想到即將到來的幾個侄子,桓容心情大好。放下筆,很沒形象的伸了個懶腰,起身走到殿前,仰望高懸蒼穹的銀月,算一算時間,北邊的信應該快到了吧?
第三百一十三章 齊聚建康
太元七年,十一月
朔方城外號叫吹響, 戰鼓陣陣, 旌旗蔽天。
號角聲中, 高車烏孫大營中人喧馬嘶,未見軍容整齊, 反而愈顯嘈雜。
進攻的命令下達之後,各部首領陸續集結騎兵,上馬出營。
大軍分左、中、右三股, 飛馳襲向秦軍大營。
敕勒首領率部投敵, 救走秦國送信的飛騎, 狄氏首領得報,大發雷霆。
考慮到六部首領齊聚, 不想被他部嘲笑, 狄氏首領採納謀士的建議, 強行壓下火氣, 隱瞞下秦兵逃脫的事實,以其熬不過鞭刑、傷重而死為藉口, 意圖含糊過去。
烏孫昆彌雖有遺憾, 但人既然死了, 總不能向屍體問話。
高車五部首領懷揣疑問, 看向狄氏首領的眼神很是不對。
秦兵強悍, 可日夜奔襲,不眠不休發動襲擊,繼而取得大勝。
堅兵頓城之下, 能被派出求援的,必定是精銳中的精銳。一頓鞭子都熬不過,傷重死了?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奈何人是狄氏抓到的,審訊的口供也是狄氏獲得,確定朔方兵力不足、秦帝免戰待援的更是狄氏。
種種因由結合起來,烏孫昆彌顯然更信任狄氏。
這個時候開口,指出事情有異,未必能得多少好處。更何況,朔方城求援被證明是實情,大軍出擊勢在必行。會盟本就鬆散,再起齟齬,戰事恐無法順利。
諸多顧慮之下,狄氏首領蹩腳的藉口輕鬆矇混過關,沒有一人當面提出疑問。
回到營地之後,狄氏首領仍是氣不過,猛然抽出長刀,砍在一根栓馬樁上。
“此戰攻破朔方城,必將區區小部斬盡殺絕!”
謀士站在首領身後,雙手袖在身前,臉上沒有太多變化,只言首領必能旗開得勝。直到狄氏首領大步離開,嘴角才現出一絲扭曲的笑意,殘酷而瘋狂。
確信朔方兵力不足,高車烏孫大軍傾巢而出,分三路襲向秦軍,誓要將對方一戰拿下。
無論烏孫昆彌還是高車首領,都是孤注一擲,必要取得這場勝利。
之所以下次決心,實有幾分不得已。
南下是為劫掠,更為熬過災年。
起初計劃還算順利,一步步照著預期中進行。隨著秦璟出現在朔方城下,形勢為之一變,雙方陷入僵持,一僵就是半個多月。
戰又不戰,退又不退,高車烏孫諸部人心浮動。有小部落在抱怨天氣驟寒,不能劫掠牛羊糧食,繼續守在朔方城下毫無意義,莫如往防備薄弱的郡縣劫掠一番,帶著搶到東西,早早返回漠北。
話傳到烏孫昆彌和高車六部首領耳中,幾人都知曉情況不妙。再不能攻入朔方城,無需秦璟出兵,聯軍內部就會“分裂”。
故而,狄氏首領取得秦璟親筆和秦兵的口供,眾人一番商議,很快決定出兵。
號角聲穿透朔風,馬蹄聲猶如奔雷,滾滾奔襲而來。
秦軍大營前,拒馬森嚴,鐵蒺藜閃爍寒光。
木製柵欄增為三排,其後整齊排列武車。武車擋板升起,拋石器被拉開。
步卒整齊列陣,長刀盾牌在手,長槍長矛如林,屏息凝氣,只等戰鼓敲響。
大纛之下,秦璟玄甲玄馬,銀色長槍立在馬旁,槍尖銳利,寒光逼人。
秦玦帶兵出城,和秦璟共御來敵。秦玸守在城內,緊閉四面城門,嚴防敵軍聲東擊西。
營盤兩側,八千騎兵分作兩股,分別由夏侯岩和染虎率領,提前進入埋伏地點,等待戰機,突襲敵軍側翼。
朔風呼嘯,馬蹄聲漸近,肅殺之氣瀰漫。
噍——
鷹鳴響徹長空。
秦璟仰起頭,眺望半空,見蒼鷹金雕先後飛回,盤旋在大軍之上,腳爪上分別捆著一塊木牌,即知秦瑒和秦玖的大軍已各就各位,只等東西包抄,從高車烏孫大軍身上狠狠咬下一口。
嗚——
蒼涼的號角聲從遠處傳來。
號角聲中,身著皮袍、手持長刀的胡騎已是清晰可見。
“擊鼓!”
城頭上,秦玸親執鼓錘,一下又一個敲擊戰鼓,為城下大軍助威。
秦璟抓起長槍,槍尖斜指,鼓聲驟急。
跳蕩兵越眾而出,手持長刀,刀長七尺,刃長三尺,銳利無比。刀柄以硬木製成,遇騎兵衝鋒,彼此互相配合,可輕易砍斷馬腿。
跳蕩兵後,弓兵列陣,弓弦拉滿,寒光成片。
鼓聲號角聲不絕,震耳欲聾。
飛騎傳令,夏侯岩和染虎同時打了聲呼嘯,騎兵向兩側飛馳來開,以期敵軍到來。
轟隆隆的馬蹄聲越來越近,各部首領策馬在前,帶頭衝鋒。
遇上擋路的拒馬和鐵蒺藜,有的猛拉韁繩,有的根本來不及閃避,轟地一聲撞上去,頃刻間鮮血噴涌,碎肉飛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