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曹劍峰說:「中國的文化不是不深厚,人們也不是不喜歡,但為什麼幾十年來不斷丟失,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套完善的建設、推廣體系。所以,我們目前並不缺乏經典的思想,所缺乏的是制度規則。」
高傑的師弟羅毅說:「曹兄有沒有想過,身為中國人,為什麼會對中國如此優秀的文化置之不理。我認為,人們不會無緣無故的丟棄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們並沒有看到中國文化中真正好的經典思想。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針對中國文化進行梳理、提煉,讓人們明明白白的知道,好在那裡,有什麼用?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自覺的接受。所以,設立制度規則固然重要,但當下最重要的是確定文化主題,其次才是制度規則。」
馬京說:「幾十年來,中國很多的文化學者都在做這件事,為什麼沒有效果?」
「請問馬兄,」高傑說:「中國幾十年來,難道沒有人在做文化的管理和推廣嗎?比如你們在此期間,消耗了多少國家資源,為什麼又沒有多大成效呢?」
來自美國的友人麥克插話說:「我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發現中國文化確實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各種文化都有人喜歡,甚至痴迷,但要說什麼是主流,恐怕就很難說了。按照中國人自己的說法,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意思是想說,這個主體很不容易把握,或者根本就沒有主次之說。」
楚修正說:「在如此繁雜的文化體系中,要找出真正的主體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無論多麼艱難,這件事都必須要做,因為這是我們前進的基礎。」
麥克說:「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請問你剛才所說的主體思想是什麼?看看和日本所想到的是不是相同。」
楚修正剛要說話,馬京搶先說:「你細細比較就會發現,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把這二者放在一起比較,完全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侮辱。他們學習的很表面,卻把最重要的內容丟棄了。」
他的簡短發言馬上就贏得了許多年輕人的一片贊同聲,楚修正、吳修風、高傑等人也是頻頻點頭。曹立智、蘇友舟、楚老師等前輩自重身份,沒有言語。馬京有些得意地四方看看,停止了發言。
「關於麥克先生所說的『中國文化沒有主次之分』這一問題。」楚修正說;「「我們的代表吳修風在昨天的演講中已經說的很清楚,就六個字:仁愛、公正、效率,這就是中國新時期的文化主體思想。」
曹劍峰說:「按照你的說法,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化豈不是就要丟棄了?」
吳修風說:「請問馬兄,我們丟棄了什麼?你可以舉例說明。」
「比如孝順、誠信。」曹劍峰說:「蘇老師倡導的儒家思想不是講究仁義禮智信嗎?難道這些都將統統丟棄?」
「恰恰相反,這些內容都將重新回歸。」吳修風笑笑:「比如你剛才說的孝順、誠信,一個滿懷仁愛的人,難道會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嗎?一個公平公正,充滿正義感的人,會不講誠信嗎?」曹劍峰無言以對。
麥克說:「為什麼要把仁愛、公正、效率作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的主題,難道其它的不可以嗎?」
吳修風說:「因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本質是『仁』,這是中國文化乃致中國人能夠屹立不倒的根源所在。仁愛、公正、效率是帶有終極意義的基本命題。中國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從傳承的角度說,因過於繁雜不易推廣;所以,就必須要把最核心的主體精簡出來,在推廣、宣揚過程中,再輔助於其它的內容,就可以達到教化、傳承的目的。」
麥可說:「據我所知,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很多的學術流派,為什麼一直以來都把『儒學』作為主體文化。其它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不能成為主流文化?」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高傑說:「沒錯,中國確實有眾多的學術文化流派,但『儒學』能夠脫穎而出、獨占鰲頭,主要在於它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等思想正好符合人們的需求,而其它流派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因此,儘管其它學派在某些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但終究成不了主流,只有儒家文化一直占領著領頭地位。」
麥克說:「在中國,其它流派為什麼成不了主體文化。」
吳修風看到高傑有些為難,他明白,由於蘇老師他們對儒學過於推崇,對其它學派難免就會產生出『排他性』,沒有更深層次的去了解。他接過話題說:「因為道家思想太超然,法家則太嚴峻,墨家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至於其它如雜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派,雖說其間也有可取之處,但都沒有一整套治國理政、教化民眾的思想體系,自然成不了主導文化。只有儒家,才真正的適用於社會,其創始人孔子所認為的:既承認人性的自私,也相信人性的光輝;並且還提出了一整套『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的行為準則,是真正的『入世』之學,所以,儒家成為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化主流,並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麥克說:「你說道家太超然,超然不是很好嗎?超然的人往往都是品行高潔,與社會、與他人,不是很好嗎?」
高傑的師弟羅毅說:「曹兄有沒有想過,身為中國人,為什麼會對中國如此優秀的文化置之不理。我認為,人們不會無緣無故的丟棄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們並沒有看到中國文化中真正好的經典思想。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針對中國文化進行梳理、提煉,讓人們明明白白的知道,好在那裡,有什麼用?只有這樣,人們才會自覺的接受。所以,設立制度規則固然重要,但當下最重要的是確定文化主題,其次才是制度規則。」
馬京說:「幾十年來,中國很多的文化學者都在做這件事,為什麼沒有效果?」
「請問馬兄,」高傑說:「中國幾十年來,難道沒有人在做文化的管理和推廣嗎?比如你們在此期間,消耗了多少國家資源,為什麼又沒有多大成效呢?」
來自美國的友人麥克插話說:「我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發現中國文化確實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各種文化都有人喜歡,甚至痴迷,但要說什麼是主流,恐怕就很難說了。按照中國人自己的說法,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的意思是想說,這個主體很不容易把握,或者根本就沒有主次之說。」
楚修正說:「在如此繁雜的文化體系中,要找出真正的主體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無論多麼艱難,這件事都必須要做,因為這是我們前進的基礎。」
麥克說:「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請問你剛才所說的主體思想是什麼?看看和日本所想到的是不是相同。」
楚修正剛要說話,馬京搶先說:「你細細比較就會發現,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存在著本質的區別,把這二者放在一起比較,完全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侮辱。他們學習的很表面,卻把最重要的內容丟棄了。」
他的簡短發言馬上就贏得了許多年輕人的一片贊同聲,楚修正、吳修風、高傑等人也是頻頻點頭。曹立智、蘇友舟、楚老師等前輩自重身份,沒有言語。馬京有些得意地四方看看,停止了發言。
「關於麥克先生所說的『中國文化沒有主次之分』這一問題。」楚修正說;「「我們的代表吳修風在昨天的演講中已經說的很清楚,就六個字:仁愛、公正、效率,這就是中國新時期的文化主體思想。」
曹劍峰說:「按照你的說法,中國許多優秀的文化豈不是就要丟棄了?」
吳修風說:「請問馬兄,我們丟棄了什麼?你可以舉例說明。」
「比如孝順、誠信。」曹劍峰說:「蘇老師倡導的儒家思想不是講究仁義禮智信嗎?難道這些都將統統丟棄?」
「恰恰相反,這些內容都將重新回歸。」吳修風笑笑:「比如你剛才說的孝順、誠信,一個滿懷仁愛的人,難道會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嗎?一個公平公正,充滿正義感的人,會不講誠信嗎?」曹劍峰無言以對。
麥克說:「為什麼要把仁愛、公正、效率作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的主題,難道其它的不可以嗎?」
吳修風說:「因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本質是『仁』,這是中國文化乃致中國人能夠屹立不倒的根源所在。仁愛、公正、效率是帶有終極意義的基本命題。中國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從傳承的角度說,因過於繁雜不易推廣;所以,就必須要把最核心的主體精簡出來,在推廣、宣揚過程中,再輔助於其它的內容,就可以達到教化、傳承的目的。」
麥可說:「據我所知,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很多的學術流派,為什麼一直以來都把『儒學』作為主體文化。其它如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不能成為主流文化?」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高傑說:「沒錯,中國確實有眾多的學術文化流派,但『儒學』能夠脫穎而出、獨占鰲頭,主要在於它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等思想正好符合人們的需求,而其它流派根本做不到這一點。因此,儘管其它學派在某些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但終究成不了主流,只有儒家文化一直占領著領頭地位。」
麥克說:「在中國,其它流派為什麼成不了主體文化。」
吳修風看到高傑有些為難,他明白,由於蘇老師他們對儒學過於推崇,對其它學派難免就會產生出『排他性』,沒有更深層次的去了解。他接過話題說:「因為道家思想太超然,法家則太嚴峻,墨家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至於其它如雜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等學派,雖說其間也有可取之處,但都沒有一整套治國理政、教化民眾的思想體系,自然成不了主導文化。只有儒家,才真正的適用於社會,其創始人孔子所認為的:既承認人性的自私,也相信人性的光輝;並且還提出了一整套『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的行為準則,是真正的『入世』之學,所以,儒家成為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化主流,並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麥克說:「你說道家太超然,超然不是很好嗎?超然的人往往都是品行高潔,與社會、與他人,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