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景海鷗又有點訕訕的了,嘟囔一句:“我和你有什麼好說的。”
景海鷗坐在某國記者的車子裡,路上不時有一群群難民大包小裹舉家向他們來的方向避難而去,那些當地難民看他們的眼神就像看天字第一號大傻瓜一樣。
半天后經過了一堆不算繁瑣然而很嚴厲的檢查,他們一行終於進入這個戰亂的國度,車子繼續前行。
他們偶爾也停下來向當地人打聽前方的局勢,據說在首都發生了規模不小的衝突,政府受到了衝擊,地方派系之間似乎也有零星交火,是否到全面開展的地步還未可知。
而彥清失蹤前所在的湖區地處偏僻,又是重點軍事區域,一星半點的消息也沒流傳出來,連消息靈通的記者也不得而知,要想一探究竟就只能自己去看。
景海鷗也有點猶豫是否要在這麼兵荒馬亂的時候鑽進黑洞裡去救人,萬一救不到人怎麼辦?萬一連他也搭上去怎麼辦?他本能地想到這些,同時也有點能理解陳建林的不放心了,這個時候只有存在那個關係的人才會義無反顧地栽進去吧。
不管怎麼猶豫,他知道自己還是會盡力去尋找彥清的,他可不想再餘生里懷抱著對朋友的愧疚度過,再說他對自己的運氣有信心,他才不會掛在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
而此時在國內,彥家人也正高度關注著事態的發展,每天守著電視機看新聞。
彥家和陳家的老人之前聯繫上之後,為了各自的好處竟相處得十分融洽。陳母是為陳建林鋪路,盡心盡力地逢迎彥家,就差叫親家,彥予結婚還封了個大紅包過去,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李老師是一直替覺得彥清是個隱憂,將來生活沒個著落的,說起來還是一家人,不能推在門外讓人看笑話,現在陳家肯主動是好,她樂得接下這橄欖枝,何況還有現成的好處,哪有不受的理。
於是當陳家宴請彥蘊城夫婦,並提出兩家聯手促成陳建林和彥清的複合一事,雙方是一拍即合。彥家也答應催促彥清早日回來。
給彥清打過那個愛心電話之後李老師喜滋滋地對彥蘊城說:“這下好了,你大兒子的終身也有了著落了。我看哪,他回來在這也住不久,沒準一天都不待就回小陳那去了。”
彥蘊城喝了口茶,說:“回什么小陳那兒!又不是沒自己家,這是彥清的家,他回來就住這。”
李老師就有點不樂意了,“怎麼著剛才那話你還真當真啊?不就是場面話麼!說是一家人,可是這麼多年中間這麼多事……你現在又不恨了?他可是拿著你前妻遺產呢。”
彥蘊城冷哼道:“用不著你說!不管他拿了誰的遺產……就算拿了薩達姆的遺產,他也是我兒子,這裡總是他的家。”
李老師本想和他掰扯掰扯,不過轉念一想,這不就跟還沒砍柴就為賣柴錢咋花打仗一樣了麼,現在和這個固執的老頭子吵也沒用,反正等彥清回來事情怎樣進展他們倆誰說了也不算,她就軟了口氣說:“嗬喲老頭子,真是父子情深啊,果真有血緣關係就不一樣啊。”
其實人一老,越來越清晰地看到生命的盡頭,就很容易把心思放在作為生命延續的子女身上,一放在子女身上就會產生一輩子就是為子女活的錯覺——明明年輕的時候很多次視孩子為累贅,嫌棄子女的存在妨害了他們生活的樂趣。
彥蘊城是老了,心軟了,健忘了,他甚至為和大兒子的和解而感到寬慰,並且有點覺得自己對彥清還是不錯的。
他心裡打算把眼下住的這套房子留給彥清,不過他跟誰也沒提,擱心裡盤算著。
然而這親情的回歸還未進一步的落實就發生了彥清失蹤的事情,彥蘊城和李老師還是擔心得很,可是沒什麼法子和門路,只能每天跟陳建林那一遍遍打聽。
事實上陳建林和晉波他們最終放棄了親自去南美的打算,因為據晉波某個比較權威的朋友說國家打算把此次事件看成是又一次揚我國威和愛我中華的教育宣傳活動,具體地說就是打算多方面對在地的華人華僑以國家為單位展開營救行動。
得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心裡就稍微有了點底,這樣的話,他們就沒必要跑到比如秘魯、巴西、宏都拉斯啥的地方,那裡沒有可靠的關係網,連語言都不同,他們就只要去BJ等候,因為從戰亂國直飛的包機在那裡落地,那裡反而可能比較快見面。
與此同時,景海鷗一點點艱難地報導著他深入禁區營救的進度。
進入首都之後他和那班記者分道揚鑣,記者們也是惜命的,只待在治安相對穩定的都市,不肯再犯險去鄉下。可是景海鷗要去的湖區乃是軍方混戰的戰區,沒人肯去,除了軍隊。可是軍隊又不會帶著他去。
他耽擱在首都,在旅館的時候每天聽著外面零星的槍炮聲,不時從東南西北某個角落升起一陣濃煙,街上的流民不時跑過,有的拿著冷兵器,有的揮舞著熱兵器,水電煤氣都斷了,留下的人不知道怎麼生活,連懷揣美金的景海鷗都覺得每天要吃上點什麼很不容易,還要時時擔心流彈。
他想起在湖區的時候交遊的軍官,如果能聯繫上他們,那麼事情就會變得有希望得多,可問題是這個國家軍隊編制複雜,景海鷗連哪部分和哪部分打起來都沒有十分清楚,在亂世中要找到那幾個只一起看過幾場脫衣舞一起飈過車的軍人談何容易。
景海鷗坐在某國記者的車子裡,路上不時有一群群難民大包小裹舉家向他們來的方向避難而去,那些當地難民看他們的眼神就像看天字第一號大傻瓜一樣。
半天后經過了一堆不算繁瑣然而很嚴厲的檢查,他們一行終於進入這個戰亂的國度,車子繼續前行。
他們偶爾也停下來向當地人打聽前方的局勢,據說在首都發生了規模不小的衝突,政府受到了衝擊,地方派系之間似乎也有零星交火,是否到全面開展的地步還未可知。
而彥清失蹤前所在的湖區地處偏僻,又是重點軍事區域,一星半點的消息也沒流傳出來,連消息靈通的記者也不得而知,要想一探究竟就只能自己去看。
景海鷗也有點猶豫是否要在這麼兵荒馬亂的時候鑽進黑洞裡去救人,萬一救不到人怎麼辦?萬一連他也搭上去怎麼辦?他本能地想到這些,同時也有點能理解陳建林的不放心了,這個時候只有存在那個關係的人才會義無反顧地栽進去吧。
不管怎麼猶豫,他知道自己還是會盡力去尋找彥清的,他可不想再餘生里懷抱著對朋友的愧疚度過,再說他對自己的運氣有信心,他才不會掛在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
而此時在國內,彥家人也正高度關注著事態的發展,每天守著電視機看新聞。
彥家和陳家的老人之前聯繫上之後,為了各自的好處竟相處得十分融洽。陳母是為陳建林鋪路,盡心盡力地逢迎彥家,就差叫親家,彥予結婚還封了個大紅包過去,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李老師是一直替覺得彥清是個隱憂,將來生活沒個著落的,說起來還是一家人,不能推在門外讓人看笑話,現在陳家肯主動是好,她樂得接下這橄欖枝,何況還有現成的好處,哪有不受的理。
於是當陳家宴請彥蘊城夫婦,並提出兩家聯手促成陳建林和彥清的複合一事,雙方是一拍即合。彥家也答應催促彥清早日回來。
給彥清打過那個愛心電話之後李老師喜滋滋地對彥蘊城說:“這下好了,你大兒子的終身也有了著落了。我看哪,他回來在這也住不久,沒準一天都不待就回小陳那去了。”
彥蘊城喝了口茶,說:“回什么小陳那兒!又不是沒自己家,這是彥清的家,他回來就住這。”
李老師就有點不樂意了,“怎麼著剛才那話你還真當真啊?不就是場面話麼!說是一家人,可是這麼多年中間這麼多事……你現在又不恨了?他可是拿著你前妻遺產呢。”
彥蘊城冷哼道:“用不著你說!不管他拿了誰的遺產……就算拿了薩達姆的遺產,他也是我兒子,這裡總是他的家。”
李老師本想和他掰扯掰扯,不過轉念一想,這不就跟還沒砍柴就為賣柴錢咋花打仗一樣了麼,現在和這個固執的老頭子吵也沒用,反正等彥清回來事情怎樣進展他們倆誰說了也不算,她就軟了口氣說:“嗬喲老頭子,真是父子情深啊,果真有血緣關係就不一樣啊。”
其實人一老,越來越清晰地看到生命的盡頭,就很容易把心思放在作為生命延續的子女身上,一放在子女身上就會產生一輩子就是為子女活的錯覺——明明年輕的時候很多次視孩子為累贅,嫌棄子女的存在妨害了他們生活的樂趣。
彥蘊城是老了,心軟了,健忘了,他甚至為和大兒子的和解而感到寬慰,並且有點覺得自己對彥清還是不錯的。
他心裡打算把眼下住的這套房子留給彥清,不過他跟誰也沒提,擱心裡盤算著。
然而這親情的回歸還未進一步的落實就發生了彥清失蹤的事情,彥蘊城和李老師還是擔心得很,可是沒什麼法子和門路,只能每天跟陳建林那一遍遍打聽。
事實上陳建林和晉波他們最終放棄了親自去南美的打算,因為據晉波某個比較權威的朋友說國家打算把此次事件看成是又一次揚我國威和愛我中華的教育宣傳活動,具體地說就是打算多方面對在地的華人華僑以國家為單位展開營救行動。
得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心裡就稍微有了點底,這樣的話,他們就沒必要跑到比如秘魯、巴西、宏都拉斯啥的地方,那裡沒有可靠的關係網,連語言都不同,他們就只要去BJ等候,因為從戰亂國直飛的包機在那裡落地,那裡反而可能比較快見面。
與此同時,景海鷗一點點艱難地報導著他深入禁區營救的進度。
進入首都之後他和那班記者分道揚鑣,記者們也是惜命的,只待在治安相對穩定的都市,不肯再犯險去鄉下。可是景海鷗要去的湖區乃是軍方混戰的戰區,沒人肯去,除了軍隊。可是軍隊又不會帶著他去。
他耽擱在首都,在旅館的時候每天聽著外面零星的槍炮聲,不時從東南西北某個角落升起一陣濃煙,街上的流民不時跑過,有的拿著冷兵器,有的揮舞著熱兵器,水電煤氣都斷了,留下的人不知道怎麼生活,連懷揣美金的景海鷗都覺得每天要吃上點什麼很不容易,還要時時擔心流彈。
他想起在湖區的時候交遊的軍官,如果能聯繫上他們,那麼事情就會變得有希望得多,可問題是這個國家軍隊編制複雜,景海鷗連哪部分和哪部分打起來都沒有十分清楚,在亂世中要找到那幾個只一起看過幾場脫衣舞一起飈過車的軍人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