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走馬上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741章 走馬上任

  「如今族裡安排了去處,也是享了你們家的福氣,我們很知足,在族裡吃喝不愁,還有人服侍養老,今天來我們是對當年的事來道歉的,不求你們能原諒,只想再看孫兒一眼,我的孫兒啊。」

  李氏很想跟蘇義握手,李氏重男輕女的思想,如今的眼神仍然只落在蘇義的臉上,甚至連蘇宛平也沒有看一眼。

  然而蘇義沒有理,傅氏輕嘆了口氣,叫兒子扶李氏坐好,吃了午飯再走吧。

  阮娘已經做好了午飯,飯菜送上來,蘇海和李氏卻是哭了,蘇海說道:「老大媳婦明事理,我們一起吃個團圓飯,馬上就走,絕不會再來打擾了,以後孫兒你上任了,你們一家三口可要保重,不管什麼,平安最重要。」

  倒是說了一句愛聽的,蘇宛平看向蘇海,心情複雜,若不是看在他們年紀這麼大的份上,早將他們趕出家門了。

  傅氏反而有些心軟了,桌前,傅氏放下以前的恩怨,為二老夾菜,蘇海和李氏吃得歡喜,唯一遺憾的是孫兒不理會他們,那會兒孫兒才十二歲,能記仇了,想必也不會忘記。

  眼看著飯要吃完了,蘇義忽然夾了一塊肉放入李氏的碗中,李氏呆了呆,便上前握住孫子的手,又哭又笑,「我的孫兒有出息,有出息啊,奶奶高興 。」

  蘇義倒也沒有拒絕,心頭也是不太好受的,小時候留下的陰影太多,對爺爺奶奶愛不起來。

  一頓飯後,一家三口送兩老的出門,卻看到院門外停的是蘇家族裡的馬車,知道兩人是族裡人接走的,倒也放心。

  兩人上了馬車,放下帘子,就聽到李氏在裡頭哭,只說對不住。

  人走了,傅家母子三人心頭都不太好受。

  初八這一日,傅家三口準備回余城去,正月底出門去往江陵,走的時候,沒有告訴任何人,唯有傅氏告訴了莫氏,莫氏來送行了,到了城郊的送親台前,莫氏拉著傅氏的手,含淚說道:「這一別便是經年,怎麼辦,我當真是捨不得你,以後再也沒有你在我身邊跟我說體己的話了。」

  傅氏卻是反握住莫氏的手,說道:「要不以後有機會你來江陵看我們。」

  莫氏卻是笑了,「待你們入了京城之時,我必會前去,我知道義兒必會有大出息的人,我聽說江陵之地易出政績,卻也兇險,你們一家三口一路上小心了。」

  莫氏點頭,兩位多年的好姐妹就此分了手。

  兩日後一家人到了余城柏青路,院子裡收拾的乾淨,院裡的雲娘、阿奴、巧杏三位大管事,都已經等在了那兒,繡莊的生意被三人管得很好,這會兒毛氏坐在廊下,聽到聲音,立即起身相迎。

  傅氏看到她們便是笑了,上前扶著毛氏,一同在廊下坐下。

  傅氏跟著兒子去江陵上任,以後與毛氏也得分開了,蘇宛平會將滕海放在南方管著生意,自然毛氏也得跟著兒子在一起。

  至於雲娘、阿奴、巧杏三人,最後是與傅氏年紀相仿的阿奴懇求,想跟著傅氏一同前去江陵,既然已經當了官眷,怎麼說身邊也得有人服侍。

  蘇宛平見阿奴是真心想要去的,也是這麼多年的管事了,對她的品行與性格都很了解,倒是沒有制止,傅氏反而有些不好意思,畢竟此次跟著去,對外頭來講可不是管事大人,而是她的貼身下人了。

  阿奴不以為意,執意要跟著一同前去,傅氏只好應下。

  餘下的時間蘇義都是陪在季大儒的身邊,同時給梅嶺縣蘇家族學裡派去的兩位夫子都已經往梅嶺縣去了,一位年輕的秀才,一位年紀大的老舉子,都是季大儒精心挑選的。

  徒弟來了,季大儒反而推掉了所有的應酬,便是阮知州來請也不去,卻是在家裡努力教弟子怎麼為官之道,這正是他新入士最大的難題,畢竟不曾做過官,有才識不代表能人情事故圓通,季賢擔憂的是官場上的爾虞我詐。

  蘇宛平卻是看著杜儲帶回來的帳本,然後與各位管事的說明一下情況,就這麼忙碌著,轉眼就到了月底,他們要出發了,蘇宛平便美滋滋的寫起信來。

  她給時燁寫信,即刻與弟弟出發去江陵陵縣上任,到了江陵之時怕是一個多月後,到時她騎著戰馬,快馬加鞭到燕北,許是三月底便能與時燁相見了。

  蘇宛平寫好了信,立即叫杜儲派鏢師送出去。

  第二日,蘇義開始出發去往江陵上任,出余城時,連阮知州的出來相送,還在蘇義身邊小聲說道:「早些出政跡,我在京城等著你。」

  蘇義應下,他自己對江陵也很有信心,都說江陵水患嚴重,容易天災,他若是能治水,他便能出政績了,所以一到江陵後,他便著重於治水一事。

  季賢拍了拍弟子的肩頭,再三叮囑道:「謹言慎行,尤其是那些地方官員,需懂得圓通,既要駕馭,也要留些情面,這中間的度,你得自己把握,如今不過是個知縣,你若是連知縣都不能做好,便不要想著回京城,可明白。」

  蘇義應下,拜別了師父師娘,隨後一家人上了馬車,車隊往前走,後頭的人還站在那兒搖手,直到看不到了。

  蘇義心頭有些難過,師父與他說了不少的話,最後臨走前還在叮囑,他初上任,對為官之道自是不懂,但他不想辜負了師父的希望,師父可是曾經的丞相,他不要說有師父的成就,也不能為師父丟臉才是。

  蘇宛平看向阿奴,她當真將自己當下人了,一路上都不必傅氏操心,她很欣慰,阿奴與她母親年歲相仿,兩人也能說到一塊兒來。

  至於豆芽,很是勤快,如今騎著馬在外頭,一臉的開心。

  「娘,聽說江陵魚米之鄉,那兒的百姓都比較富裕些,糧食有不少是從江陵送來的。」

  蘇宛平聊著家常,傅氏一聽卻是笑了,兒子上任去的是這樣的好地方,自然是高興了,都說江陵最好出成績了。

  此去得一個多月,沿途有鏢師打點,倒也不必擔心,就像普通人家省親一般,不太顯眼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