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
“這裡有什麼機關不成?”
我搖搖頭。我曾同頭骨過了一夜,那時它根本沒有發光,倘若那光是由某種夜光漆或光苔一類東西發出的,肯定不至於有時亮有時不亮。暗下來必有光亮現出才是。更何況兩人睡前頭骨並未發光。不會是什麼機關。而是某種超越人力的特殊物所使然。任何人為的努力都不可能製造出如此柔和如此怡然的光。
我悄悄拿開她抓在我右臂的手,把手伸向茶几上的頭骨,靜靜拿起放在膝頭。
“不怕的?”她低聲詢問。
“不怕。”我說。何怕之有。這玩藝兒說不定在某處連著我自身。誰都不會害怕自己本身。
我用手心罩住頭骨,手心生出殘火般微弱的溫煦感。甚至指尖也好像包籠在淡淡的光膜中。我閉目合眼,將十指浸入這柔弱的餘溫。於是紛紜的昔日回憶如遙遠的雲絮浮現在我心頭。
“不像複製品。”她說,“莫不是真的頭骨?帶著遠古的記憶而來……”
我默默頷首。可我能知道什麼呢?無論它是什麼,反正現在它在發光,光在我手中。我所知道的,只是那光在朝我傾訴什麼。這點我可以直接感覺出來。它恐怕在向我暗示什麼。那既像是應該到來的新天地,又似乎是留在我身後的舊世界。我還不能充分領悟。
我睜開眼,再次審視染白手指的光。我雖然難以把握光的含義,但可以清楚看出其中並無惡意和敵對因素。它收斂於我的掌心,並對此顯得心滿意足。我用指尖輕輕跟蹤其中浮現的光。根本無需害怕,我想。全然沒有理由懼怕自己本身。
我把頭骨放回茶几,用指尖觸摸女孩的臉頰。
“暖乎乎的。”她說。
“光暖和嘛。”
“我摸摸也不要緊?”
“沒問題。”
女孩將雙手置於頭骨上面,閉起眼睛。她的手指也和我同樣被鍍上一層瑩白的光膜。
“有所感覺。”她說,“是什麼倒說不清,總之像是過去在什麼地方感覺過的:空氣、光線、聲音等等。表達不好。”
“我也表達不好。”我說,“嗓子渴了。”
“啤酒可以麼?還是喝水?”
“啤酒可以。”
女孩從電冰箱取出啤酒,連同杯子拿到客廳。趁這時間我拾起掉在沙發背後的手錶看了眼時間:4 點16分。再過一個小時多一點天將放亮。我拎過電話機撥動自己住處的號碼。還從來沒有往自己房間打過電話,好一會才想起號碼。無人接。等鈴響到15次我放下話筒,再次撥通讓鈴響了15次。結果同樣,無人接起。
莫非胖女郎回到她那在地下等待的祖父那裡去了?還是被來我房間的符號士或“組織”的人抓住帶往什麼地方了呢?不管怎樣,我想她都一定臨陣有餘。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她的應變能力都是我的10倍,而年齡僅及我一半。實非等閒之輩!我放下話筒,想到此生再也見不到那女郎,不禁生出幾分悵惘,就像觀望一個個沙發和吊燈被從倒閉的賓館中運出,一扇扇窗口被關合,一幅幅窗簾被卸下。
我們坐在沙發上邊喝啤酒,邊注視頭骨閃閃爍爍的白光。
“頭骨是同你發生感應才發光的不成?”女孩問。
“不曉得。”我說,“不過有那個感覺。也可能不是我,而同別的什麼發生感應。”
我把剩下的啤酒全倒進杯里,從從容容地喝乾。黎明前的世界萬籟無聲,同森林中無異。地毯上東一件西一件扔著我的衣服和她的衣服:我的輕便西服、襯衫、領帶、長褲,她的連衣裙、長筒襪、小背心之類。地上的衣服攤,我覺得似乎是我這35載人生的一個總結。
“看什麼呢?”
“衣服。”我回答。
“幹嗎看什麼衣服?”
“剛才還是我的一部分來著,你的衣服也是你的一部分。現在則不然。活像別人的別的衣服。看不出是自己的。”
“怕是交歡的關係吧?”她說,“交歡之後,人往往變得內省。”
“不,不是那麼回事。”我手拿空杯說,“並非變得內省,只是注目於構成世界的許多瑣碎部件而已。蝸牛、雨簾、五金店的商品陣列——對這類東西十分敏感。”
“不收拾衣服?”
“不必,那樣蠻好,那樣使人坦然。用不著收拾。”
“再講講蝸牛。”
“蝸牛是在洗衣店門前看見的。”我說,“沒想到秋天裡還有蝸牛。”
“蝸牛一年到頭都有的。”
“想必。”
“在歐洲,蝸牛具有神話意味。”她說,“外殼意味黑暗世界,蝸牛從殼中探頭意味陽光普照。所以,人們一看見蝸牛,就本能地想打破外殼使它從裡面亮相。這事可做過?”
“沒有。”我說,“你懂得的還真不少。”
“在圖書館工作嘛,自然知道很多。”
我從茶几拿起那盒七星煙,用啤酒屋的火柴點燃,再次眼望地毯上的衣服。她的淡藍色長筒襪上壓著我的襯衫袖。天鵝絨連衣裙腰部擰勁似的扭歪著,旁邊薄薄的小背心如垂頭喪氣的旗。項鍊和手錶扔在沙發上,黑皮挎包躺在屋角的咖啡桌。
她脫掉的衣服看上去比她本身還像她。也許我的衣服看上去比我本身還像我。
“幹嗎在圖書館工作?”我問。
“喜歡圖書館。”她回答,“安靜,到處是書,知識成堆。我不願意在銀行或貿易公司工作,也懶得當老師。”
我朝天花板噴出一口煙,注視其行蹤。
“想了解我?”她問,“例如哪裡出生,少女時代如何,讀哪所大學,什麼時候不再是處女等等。”
“不,”我說,“現在不急。多少想了解一點。”
“我也多少想了解一點你。”
“在大海附近出生的。”我說,“每次颱風過後的第二天早上跑去海灘,海灘都有許多許多東西。海浪打上來的。好些東西簡直想像不到。從瓶子、拖鞋、帽子、眼鏡盒到桌椅板凳,無所不有。為什麼有這種東西打上來呢?叫人摸不著頭腦。不過我喜歡物色這些,來颱風是一大樂事。怕是別處海灘扔的東西被卷進海里,又被浪打上岸來。”
我把煙在菸灰缸里熄掉,空杯放在茶几上,繼續道:
“奇怪的是,大凡被海水打上來的東西全都乾乾淨淨。雖說無一不是沒用的垃圾,但一律潔淨得很。沒有一件髒乎乎的碰不得。海這東西也真是特殊。每當回顧自己過去的生活,總是想起海灘的垃圾。我的生活便總是這樣:把垃圾收集起來,以自己的方式弄乾淨,再扔去其他地方。只是派不上用場,徒然朽化而已。”
“不過那樣做——就是說弄乾淨——要藉助某種形式吧?”
我搖搖頭。我曾同頭骨過了一夜,那時它根本沒有發光,倘若那光是由某種夜光漆或光苔一類東西發出的,肯定不至於有時亮有時不亮。暗下來必有光亮現出才是。更何況兩人睡前頭骨並未發光。不會是什麼機關。而是某種超越人力的特殊物所使然。任何人為的努力都不可能製造出如此柔和如此怡然的光。
我悄悄拿開她抓在我右臂的手,把手伸向茶几上的頭骨,靜靜拿起放在膝頭。
“不怕的?”她低聲詢問。
“不怕。”我說。何怕之有。這玩藝兒說不定在某處連著我自身。誰都不會害怕自己本身。
我用手心罩住頭骨,手心生出殘火般微弱的溫煦感。甚至指尖也好像包籠在淡淡的光膜中。我閉目合眼,將十指浸入這柔弱的餘溫。於是紛紜的昔日回憶如遙遠的雲絮浮現在我心頭。
“不像複製品。”她說,“莫不是真的頭骨?帶著遠古的記憶而來……”
我默默頷首。可我能知道什麼呢?無論它是什麼,反正現在它在發光,光在我手中。我所知道的,只是那光在朝我傾訴什麼。這點我可以直接感覺出來。它恐怕在向我暗示什麼。那既像是應該到來的新天地,又似乎是留在我身後的舊世界。我還不能充分領悟。
我睜開眼,再次審視染白手指的光。我雖然難以把握光的含義,但可以清楚看出其中並無惡意和敵對因素。它收斂於我的掌心,並對此顯得心滿意足。我用指尖輕輕跟蹤其中浮現的光。根本無需害怕,我想。全然沒有理由懼怕自己本身。
我把頭骨放回茶几,用指尖觸摸女孩的臉頰。
“暖乎乎的。”她說。
“光暖和嘛。”
“我摸摸也不要緊?”
“沒問題。”
女孩將雙手置於頭骨上面,閉起眼睛。她的手指也和我同樣被鍍上一層瑩白的光膜。
“有所感覺。”她說,“是什麼倒說不清,總之像是過去在什麼地方感覺過的:空氣、光線、聲音等等。表達不好。”
“我也表達不好。”我說,“嗓子渴了。”
“啤酒可以麼?還是喝水?”
“啤酒可以。”
女孩從電冰箱取出啤酒,連同杯子拿到客廳。趁這時間我拾起掉在沙發背後的手錶看了眼時間:4 點16分。再過一個小時多一點天將放亮。我拎過電話機撥動自己住處的號碼。還從來沒有往自己房間打過電話,好一會才想起號碼。無人接。等鈴響到15次我放下話筒,再次撥通讓鈴響了15次。結果同樣,無人接起。
莫非胖女郎回到她那在地下等待的祖父那裡去了?還是被來我房間的符號士或“組織”的人抓住帶往什麼地方了呢?不管怎樣,我想她都一定臨陣有餘。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她的應變能力都是我的10倍,而年齡僅及我一半。實非等閒之輩!我放下話筒,想到此生再也見不到那女郎,不禁生出幾分悵惘,就像觀望一個個沙發和吊燈被從倒閉的賓館中運出,一扇扇窗口被關合,一幅幅窗簾被卸下。
我們坐在沙發上邊喝啤酒,邊注視頭骨閃閃爍爍的白光。
“頭骨是同你發生感應才發光的不成?”女孩問。
“不曉得。”我說,“不過有那個感覺。也可能不是我,而同別的什麼發生感應。”
我把剩下的啤酒全倒進杯里,從從容容地喝乾。黎明前的世界萬籟無聲,同森林中無異。地毯上東一件西一件扔著我的衣服和她的衣服:我的輕便西服、襯衫、領帶、長褲,她的連衣裙、長筒襪、小背心之類。地上的衣服攤,我覺得似乎是我這35載人生的一個總結。
“看什麼呢?”
“衣服。”我回答。
“幹嗎看什麼衣服?”
“剛才還是我的一部分來著,你的衣服也是你的一部分。現在則不然。活像別人的別的衣服。看不出是自己的。”
“怕是交歡的關係吧?”她說,“交歡之後,人往往變得內省。”
“不,不是那麼回事。”我手拿空杯說,“並非變得內省,只是注目於構成世界的許多瑣碎部件而已。蝸牛、雨簾、五金店的商品陣列——對這類東西十分敏感。”
“不收拾衣服?”
“不必,那樣蠻好,那樣使人坦然。用不著收拾。”
“再講講蝸牛。”
“蝸牛是在洗衣店門前看見的。”我說,“沒想到秋天裡還有蝸牛。”
“蝸牛一年到頭都有的。”
“想必。”
“在歐洲,蝸牛具有神話意味。”她說,“外殼意味黑暗世界,蝸牛從殼中探頭意味陽光普照。所以,人們一看見蝸牛,就本能地想打破外殼使它從裡面亮相。這事可做過?”
“沒有。”我說,“你懂得的還真不少。”
“在圖書館工作嘛,自然知道很多。”
我從茶几拿起那盒七星煙,用啤酒屋的火柴點燃,再次眼望地毯上的衣服。她的淡藍色長筒襪上壓著我的襯衫袖。天鵝絨連衣裙腰部擰勁似的扭歪著,旁邊薄薄的小背心如垂頭喪氣的旗。項鍊和手錶扔在沙發上,黑皮挎包躺在屋角的咖啡桌。
她脫掉的衣服看上去比她本身還像她。也許我的衣服看上去比我本身還像我。
“幹嗎在圖書館工作?”我問。
“喜歡圖書館。”她回答,“安靜,到處是書,知識成堆。我不願意在銀行或貿易公司工作,也懶得當老師。”
我朝天花板噴出一口煙,注視其行蹤。
“想了解我?”她問,“例如哪裡出生,少女時代如何,讀哪所大學,什麼時候不再是處女等等。”
“不,”我說,“現在不急。多少想了解一點。”
“我也多少想了解一點你。”
“在大海附近出生的。”我說,“每次颱風過後的第二天早上跑去海灘,海灘都有許多許多東西。海浪打上來的。好些東西簡直想像不到。從瓶子、拖鞋、帽子、眼鏡盒到桌椅板凳,無所不有。為什麼有這種東西打上來呢?叫人摸不著頭腦。不過我喜歡物色這些,來颱風是一大樂事。怕是別處海灘扔的東西被卷進海里,又被浪打上岸來。”
我把煙在菸灰缸里熄掉,空杯放在茶几上,繼續道:
“奇怪的是,大凡被海水打上來的東西全都乾乾淨淨。雖說無一不是沒用的垃圾,但一律潔淨得很。沒有一件髒乎乎的碰不得。海這東西也真是特殊。每當回顧自己過去的生活,總是想起海灘的垃圾。我的生活便總是這樣:把垃圾收集起來,以自己的方式弄乾淨,再扔去其他地方。只是派不上用場,徒然朽化而已。”
“不過那樣做——就是說弄乾淨——要藉助某種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