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然而曾國荃本人卻不以為然。他振振有詞地說:“諸軍士自應募起義,人人以攻金陵為志。今不乘勢薄城下,而還軍待寇,則曠日持久,非利也。且金陵為賊根本,拔其根本,即枝葉不披而萎。金陵恃江南北各城為屏蔽,江南北各城亦恃金陵為應援。克其一城,移軍他住,賊又隨踞之;徒使我疲於奔命,賊而旋走旋據,是攻奪無己時也。今以一軍直搗金陵,蘇常各賊聞江寧攻急,必更來援。彼時遣別將間襲蘇常,吾因而乘之,殄寇犁穴,在此舉矣。”
曾國荃為奪取金陵根本之地,擬圍城打援,原本符合曾國藩本意的,惟獨這種恃勇冒進,與曾國藩的著著求穩未能合拍。
曾國藩的擔心是很有道理的。當曾國荃部剛抵南京城郊時,洪秀全便嚴詔李秀成從上海戰場班師救援天京。此時,曾國荃部三萬餘人深入虛懸,且立腳未穩,湘軍其他各部又都阻隔在數百里之外,李秀成一舉將其殲滅,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李秀成不顧洪秀全的多次催促,於五月撤至蘇州後,便按兵不動。過了三個多月,才率十萬大軍西救天京,於閏八月二十日(公元1862年10月13日)開始向雨花台發起進攻。當時,瘟疫正流行到曾軍。加上糧餉不足,弁勇靠喝粥度日,面有菜色,紀律也因此鬆弛,甚至發生捆綁營官,以索發欠餉的暴行。這正是太平軍進擊的大好時機。且李秀成軍幾乎五六倍於曾軍,把曾軍圍困數重。至九月,李世賢部又自浙江來助戰,陳坤書部也出太平,窺金柱關,使彭玉麟水師不得與曾國荃部相溝通。形勢對太平軍極其有利。曾國藩在給家人寫信說:“沅弟金陵一軍,危險異常。偽忠王率悍賊十餘萬晝夜猛攻,洋槍極多,又有西洋之落地開花炮。”然而,李秀成部在這裡苦戰了四十六天,終因一時未能攻破湘軍的長壕,加上軍糧、軍衣嚴重不足,貿然於十月初五(11月26日)下令撤兵,功虧一簣,使曾國荃得以死裡逃生。自李秀成攻雨花台以來一直“寸心如焚”的曾國藩,這才舒了口氣。
第三部分:堅忍不怨不憂 勿忘勿助(1)
◆原文
稍論時事,余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云:“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餘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云:“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略相近,因附識之。
夜閱《荀子》三篇,三更盡睡,四時即醒,又作一聯云:“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至五更,又改作二聯,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一云:“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閒的光陰。”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在泛論時事時,我說應當挺起骨頭,盡力支撐。三更時睡不著,於是作一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以自警。我一生中作過很多的聯句自箴,可惜沒有寫下來。丁未年在家寫有一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經用木板刻寫出來,與這個聯較近似,就附記在這裡。
夜裡讀《荀子》三篇,三更過了才睡,四更時醒來,又作一聯:“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到五更時,又修改了兩聯,一聯是:“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另一條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閒的光陰。”
◆原文
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寡合也。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露。將來養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從前,耿恭簡公說過,做官要把保持堅忍作為最重要的,即使是心中懷有奮勇之氣,也應該是這樣。在官場中應酬,我們兄弟的毛病都在稍稍了解世態而又有滿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顯得孤立。迪安的好處在全然不識世態,他雖然也常常不合時宜,但卻一味渾厚,永不外露。我們兄弟則常常外露,總不是帶來福氣的辦法。雪琴與我們兄弟最相像,也到處少有投合的人。弟應當以我為戒,保持渾厚,永不外露。將來把這一性格養得純熟,身體也會健康,子孫也能獲益,不要沉湎於官場機變詐偽,恐怕越久德行就越淺薄。
◆原文
子長尚黃老,進遊俠,班孟堅譏之,蓋實錄也。好遊俠,故數稱堅忍卓絕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及此篇之述貫高皆是。尚黃老,故數稱脫屣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黃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贊稱張、陳與太伯、季札異,亦謂其不能遺外勢利、棄屣天下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司馬遷崇尚黃老,敬仰遊俠,班固以此來譏諷他,這都是事實。愛好遊俠,所以多次稱讚堅忍卓絕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以及本篇中所講的貫高都是此類人物。崇尚黃老,所以多次稱讚鄙視富貴、厭世棄俗的人,如本紀以黃帝為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為第一,列傳以伯夷為第一,都是這個宗旨。此篇贊中說張耳、陳余和太伯、季札不一樣,也是講他們沒有能夠迴避勢利、拋棄天下。
第三部分:堅忍不怨不憂 勿忘勿助(2)
※詳解
“忍”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可謂特殊之至,因為它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忍受飢餓病痛,大到為爭奪天下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一個“忍”字,似乎是人人必由之徑,也是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考驗,因此,有許多先哲便把這一“忍”字提煉出來,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功夫,作為有無德行的一個標誌,作為能否成事的試金石。可以說,一個人要想成為聖賢,要想成佛作祖,要想得道成仙,要想稱王稱霸,離開了這個“忍”字,便都是空話一句。
這個“忍”字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應是一個最好的回答。
忍,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從堅忍所包含的實質內容來看,它的目的是讓對方付出更大的代價。
但是,要說到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堅忍的,當首推孔子。正如俗話說的,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同樣,忍一件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堅韌不拔,絕無絲毫動搖。為此,我們在此把《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關孔子一生為人處事的記載摘錄於下,以便讀者能從中悟到什麼是真正的堅忍。
曾國荃為奪取金陵根本之地,擬圍城打援,原本符合曾國藩本意的,惟獨這種恃勇冒進,與曾國藩的著著求穩未能合拍。
曾國藩的擔心是很有道理的。當曾國荃部剛抵南京城郊時,洪秀全便嚴詔李秀成從上海戰場班師救援天京。此時,曾國荃部三萬餘人深入虛懸,且立腳未穩,湘軍其他各部又都阻隔在數百里之外,李秀成一舉將其殲滅,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是李秀成不顧洪秀全的多次催促,於五月撤至蘇州後,便按兵不動。過了三個多月,才率十萬大軍西救天京,於閏八月二十日(公元1862年10月13日)開始向雨花台發起進攻。當時,瘟疫正流行到曾軍。加上糧餉不足,弁勇靠喝粥度日,面有菜色,紀律也因此鬆弛,甚至發生捆綁營官,以索發欠餉的暴行。這正是太平軍進擊的大好時機。且李秀成軍幾乎五六倍於曾軍,把曾軍圍困數重。至九月,李世賢部又自浙江來助戰,陳坤書部也出太平,窺金柱關,使彭玉麟水師不得與曾國荃部相溝通。形勢對太平軍極其有利。曾國藩在給家人寫信說:“沅弟金陵一軍,危險異常。偽忠王率悍賊十餘萬晝夜猛攻,洋槍極多,又有西洋之落地開花炮。”然而,李秀成部在這裡苦戰了四十六天,終因一時未能攻破湘軍的長壕,加上軍糧、軍衣嚴重不足,貿然於十月初五(11月26日)下令撤兵,功虧一簣,使曾國荃得以死裡逃生。自李秀成攻雨花台以來一直“寸心如焚”的曾國藩,這才舒了口氣。
第三部分:堅忍不怨不憂 勿忘勿助(1)
◆原文
稍論時事,余謂當豎起骨頭,竭力撐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聯云:“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自警也。餘生平作自箴聯句頗多,惜皆未寫出,丁未年在家作一聯云:“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用木板刻出,與此聯略相近,因附識之。
夜閱《荀子》三篇,三更盡睡,四時即醒,又作一聯云:“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至五更,又改作二聯,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一云:“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那有空閒的光陰。”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在泛論時事時,我說應當挺起骨頭,盡力支撐。三更時睡不著,於是作一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以自警。我一生中作過很多的聯句自箴,可惜沒有寫下來。丁未年在家寫有一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經用木板刻寫出來,與這個聯較近似,就附記在這裡。
夜裡讀《荀子》三篇,三更過了才睡,四更時醒來,又作一聯:“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到五更時,又修改了兩聯,一聯是:“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樂以終身憂以終身。”另一條是:“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閒的光陰。”
◆原文
昔耿恭簡公謂,居官以堅忍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與官場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識世態而又懷一肚皮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寡合。迪安妙在全不識世態,其腹中雖也懷些不合時宜,卻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我兄弟則時時發露,終非載福之道。雪琴與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寡合也。弟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絕不發露。將來養得純熟,身體也健旺,子孫也受用,無慣習機械變詐,恐愈久而愈薄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從前,耿恭簡公說過,做官要把保持堅忍作為最重要的,即使是心中懷有奮勇之氣,也應該是這樣。在官場中應酬,我們兄弟的毛病都在稍稍了解世態而又有滿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顯得孤立。迪安的好處在全然不識世態,他雖然也常常不合時宜,但卻一味渾厚,永不外露。我們兄弟則常常外露,總不是帶來福氣的辦法。雪琴與我們兄弟最相像,也到處少有投合的人。弟應當以我為戒,保持渾厚,永不外露。將來把這一性格養得純熟,身體也會健康,子孫也能獲益,不要沉湎於官場機變詐偽,恐怕越久德行就越淺薄。
◆原文
子長尚黃老,進遊俠,班孟堅譏之,蓋實錄也。好遊俠,故數稱堅忍卓絕之行,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及此篇之述貫高皆是。尚黃老,故數稱脫屣富貴、厭世棄俗之人,如本紀以黃帝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第一,列傳以伯夷第一,皆其指也。此贊稱張、陳與太伯、季札異,亦謂其不能遺外勢利、棄屣天下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司馬遷崇尚黃老,敬仰遊俠,班固以此來譏諷他,這都是事實。愛好遊俠,所以多次稱讚堅忍卓絕的操行。比如屈原、虞卿、田橫、侯嬴、田光以及本篇中所講的貫高都是此類人物。崇尚黃老,所以多次稱讚鄙視富貴、厭世棄俗的人,如本紀以黃帝為第一,世家以吳太伯為第一,列傳以伯夷為第一,都是這個宗旨。此篇贊中說張耳、陳余和太伯、季札不一樣,也是講他們沒有能夠迴避勢利、拋棄天下。
第三部分:堅忍不怨不憂 勿忘勿助(2)
※詳解
“忍”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可謂特殊之至,因為它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忍受飢餓病痛,大到為爭奪天下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一個“忍”字,似乎是人人必由之徑,也是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考驗,因此,有許多先哲便把這一“忍”字提煉出來,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功夫,作為有無德行的一個標誌,作為能否成事的試金石。可以說,一個人要想成為聖賢,要想成佛作祖,要想得道成仙,要想稱王稱霸,離開了這個“忍”字,便都是空話一句。
這個“忍”字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應是一個最好的回答。
忍,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從堅忍所包含的實質內容來看,它的目的是讓對方付出更大的代價。
但是,要說到中國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堅忍的,當首推孔子。正如俗話說的,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同樣,忍一件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堅韌不拔,絕無絲毫動搖。為此,我們在此把《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關孔子一生為人處事的記載摘錄於下,以便讀者能從中悟到什麼是真正的堅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