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曾國藩在舉薦人才方面也繼承了先賢的優良傳統,能做到不因私廢公,直抒己見。咸豐十年十月十四日,曾國藩在一份《歷陳前湖北撫臣胡林翼忠勤勳績折》中這樣向朝廷推薦胡林翼:

  前湖北撫臣胡林翼,由翰林起家,歷次在京外任職。咸豐五年三月,承蒙先皇帝識才重用,任貴州道員,任期還不到半年,調任湖北巡撫。當時,武漢三鎮已三次失陷,湖北的州縣也大半淪陷,各路兵勇也潰散殆盡,胡林翼被困於金口、洪山一帶,深思熟慮,勞身焦思。不單單無兵無餉,也無官無僚,自兩司到州縣的佐員,都在遠隔北岸數百里之外。一錢一糧,都親筆書函,向人借貸,情深詞懇。然而殘破之餘,幾乎沒有響應。於是他就散發他益陽私家的穀子來充濟軍糧,士卒為之非常感動。正好遇上湘軍從江西援助湖北,於是軍威日振。咸豐六年十一月,攻克武漢,依次又光復了黃州等郡縣。我原以為身為湖北巡撫的他可以稍作休息,而胡林翼並沒有一點鞏固自己的跡象,他的軍隊進入越境,圍攻九江,又分兵先救下瑞州。於是督撫以全力援剿鄰省,從湖北開始了。九江圍剿了一年多,雙方相持不下,中間石達開從江西窺視湖北,陳玉成從安徽進犯湖北三次,胡林翼也最終不肯撤九江之圍來回救本省之急。他或親自統帥一軍,肅清蘄、黃,或分派諸將,收歸安徽、河南,最終攻克收復了九江,幾乎將亂賊斬盡,使東南局勢大為好轉,接著又奏明以全湖北的力量懲辦安徽北部的亂賊。等到李續賓在三河鎮全軍覆沒,胡林翼因為母親病故先歸故里,百日喪期未滿,得到信後急起痛哭,誓師討賊,不入衙署,直接進駐黃州。論者又認為李續賓良將剛剛逝去,元氣沒有恢復,只可姑且保住自己的範圍,不宜兼顧鄰省。胡林翼則不以為然,驚魂未定,即派重兵跨越二千餘里援助湖南。援助湖南的軍隊還沒有返回,又計議大舉進攻安徽。當時,臣國藩正奉命人蜀,胡林翼挽留臣共商克皖大計,主張先滅亂匪,保住三吳的財富,為天下報仇雪恨。他繪了數十張圖紙,分別送到臣和其他諸路將領手裡,不分晝夜地詢問計策。咸豐十年春天,大戰於潛山、太湖,並相繼攻克。於是他又制訂出圍攻安慶的計策,親自駐守太湖督辦剿匪之事。本年五月,又回師援助湖北省,病中還屢次給微臣寫信,力陳不要撤去對安徽的包圍,而致力於剿滅援賊。所以,安慶的攻克, 微臣在前面奏請推胡林翼為首功,這並非微臣的私下計議,而是其豐功偉績為文武所共知,也是聖上所洞察的。

  大凡良將相聚到一塊就好發生意見分歧,或者自恃功高,義重氣盛,或是自負自大,而不免被人小看,一言不合,就大動干戈。近世的將才,以湖北為最多。如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都興阿、多隆阿、李續宜、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 胡林翼都把他們當作國士相待,傾心結納,使他們人人都能歡心,有時他還分出私財來惠恩他們的家室,寄一些珍貴的藥品來安慰他們的父母。身處前敵的諸軍,夜以繼日地竭力尋求糧餉,尋求支援,信使往來、饋贈物品,不絕於道。自咸豐七年以來,每逢遇到有捷報的奏摺,胡林翼都不一一奏來,而推到官文和微臣處主稿。偶有出奏,則盛稱諸將的功勞,卻不提及自己。他的心時時刻刻都想著推讓同僚朋友,扶植忠良。外省都盛傳楚軍內部非常和諧,親如骨肉,而這些都是和胡林翼的苦心調理分不開的,我們都不得而知。這些讓微臣自愧現在趕不上,恐怕今後更難繼承。

  自興兵以來,各省都焦慮糧餉不足,湖北三次失守,百物滌盪殆盡,乙卯、丙辰之際,已經窮困窘迫非常。自從荊州催鹽,各府抽出厘金,湖北中部稍稍可以自存。胡林翼乃絕世的人才,每於理財之時,常常暗中督察百官。咸豐三年,部定漕米變價,每石折合白銀一兩三錢。可是各省的州縣卻照舊浮收,加到數倍,湖北省竟有每石十數錢的,上到朝廷下至平民都為此交困。胡林翼於咸豐七年春天,建議漕米減價,嚴厲裁減冗費。先皇帝批下獎諭,說他不徇私情,不顧情面,摒棄百年來的積弊,實在可嘉。湖北降低漕米價格一項,每年為民間省錢一百四十餘萬串,為國庫增加白銀四十二萬兩,又節省了提存銀三十一萬餘兩。利國又利民,但不利於那些中飽私囊之徒。向來各衙門的陳規陋習、浮用的經費被革除殆盡。州縣徵收賦稅不准多收一毫一厘,也不准以催科政詘為名,為jian官滑吏肥私。各卡的官員,每月每日都有訓練,批答書函,可以娓娓千言。因為軍民共仰,使端賈都能同仇敵愾,他就這樣教人們忠誠;多入少出,使局員都知道潔己奉公,他就是這樣提倡廉潔的。清白之士,可以得到重用;欺詐矯飾之徒,就要受到重重的譴責。所以,湖北貧瘠地區,養兵六萬,月經費達四十萬之多,而商民並不疲憊,吏治日益清明。這種精心管理,沒有一定能力是很難做到的。

  自八月以來,攻克安慶,江、鄂的殘匪得以肅清,才慶幸全局振興,便可長驅東下,大功告成。湖廣督臣官文奏請優待撫恤胡林翼部,承蒙聖恩明鑑。微臣與該故撫共事時間長了,相知亦深。咸豐四年,曾奏推胡林翼的才幹勝過微臣十倍。 近年來遇事詢言,尤其嘆服其道德的更加高尚。臣不敢誇大陳詞,也不敢掩沒其功勳。謹將該故撫的大略情形,據實來陳述,懇請付國史館查照施行。

  第二部分:將才選將——上選將才,須三者兼全(1)

  ◆原文

  揀選將才,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挑選將才,必須要找有深遠智慧謀略的人,而且要號令嚴明,能耐勞苦,這三個條件都具備,才是最好的人選。

  ※詳解

  曾國藩在此確定了將才的三個標準,這三個標準都是硬性的,而撇開了其它一些因素,如是否有道德、人際關係如何等等,這是很有見地的。因為從歷史上來看,往往是“一將難求”,真正的將才決定著戰爭的勝負和國家的興衰,所以不能苛求。

  唐朝名相狄仁傑也以舉賢薦能而名垂青史,尤其是他舉用契丹降將的故事,更為時人所稱許。李楷固、駱務整原為契丹大將,多次領兵侵擾唐朝邊境,驍勇異常,深為唐軍將士所忌恨。不久,李、駱兩位因形勢所迫,率軍投降了唐朝。很多唐將主張斬殺二人,以揚國威。有人說:“這兩名賊將歷來以我朝為敵,為患邊境,殺傷我軍將士無數,不殺之,軍心不服,朝野起怨。”狄仁傑卻力排眾議,他給朝廷上書說:“楷固、務整驍勇善戰,頗具將才,若能恕其不死,再授其官爵,他們必將懷著感恩的心情,為我朝南征北戰,將功補過。若不分青紅皂白,亂殺降將,勢必逼迫敵將死戰,至死不再投降我朝。這樣一來,就會增加我軍克敵的阻力。”滿朝文武都被狄仁傑說服了,於是委任兩將以官爵。數年後,李、駱二將奉命領軍北伐契丹,兩將因熟悉敵情和戰術,統率唐軍勢如破竹,大獲全勝。武則天親自在宮中設宴為兩將慶功,此後,李、駱二將赤心效忠唐朝,屢立戰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