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兵柄,貶為海州團練副使。剛剛經歷黃天盪之險的金兀朮聽說張浚想分道出陝來逼,主動出兵六合,趨陝西而來,與完顏婁室一起夾攻陝西。

  建炎四年十月,聽說金兀朮金軍將至,張浚連忙調兵遣將,檄召秦鳳路孫偓、熙河路劉錫、涇原路劉錡、環慶路趙哲以及吳玠所部軍士,共四十萬人、七萬匹戰

  馬,以劉錫為統師,準備與金軍決戰。聞此,昔日的"八字軍"大將王彥諫勸:"陝西兵將,上下之情未通,一戰不利,則五路兵馬俱敗,不若屯據險固堅城,萬一有失,亦可

  顧此保彼".王彥識略,其實與曲端相當。吳玠也認為應該據守要害。張浚不聽,表示說在陝西與金軍相爭,目的就是為了減輕東南的壓迫,以牽制金兵,力保高宗趙構

  的安全。可嘆的是,張浚四十萬大軍本來可以就近率先攻滅從東南疲憊而來的金兀朮軍,卻捨近求遠,一個勁兒下正式戰書,約戰遠在綏德的完顏婁室所部金軍。

  劉錫身為主師,與諸將謀議。吳玠認為宋軍在富平的地勢不利,應乘高據險。其餘將領皆輕敵,認為宋軍與金軍相望的中間地帶是沼澤,金人騎兵不能馳突,宋軍

  人數多占優勢,不用再擇高地。

  其實,如果宋軍分道而前,忽然襲擊完顏婁室之軍,戰勝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張浚書生,表示:"夫戰者必投戰書,約日會戰",於是派人乘馬馳奔金營送戰書,金

  人不報。張浚惱怒,張榜四地:"有能生擒完顏婁室者,即使是平頭百姓也立授節度使,賞銀絹各萬。"完顏婁室聞言一笑,也派人張榜:"有能活捉張浚者,賞驢一頭,布

  一疋".對壘之後,登高瞭望宋軍營帳,完顏婁室笑語:"千瘡萬孔,極易破耳!"張浚又下戰書約戰,金人佯裝答應,"至期輒不出",張浚等諸人以為金軍人少心怯。 完顏

  婁室百戰統師,審時度勢後,突然引兵驟擊,命人扔集土囊於沼澤之中,剎時間鋪成一條路,很快就沖逼宋軍諸營。劉錡勇猛,率軍士薄擊,"殺獲頗多",一時膠著,"勝

  負未分".關鍵時刻,金人鐵騎直盪入趙哲一軍,宋軍其餘各部不及支援,趙哲所率宋軍敗績,"(宋軍)將校望見塵起,遂驚遁,諸將皆潰".四十萬宋朝大軍,烏和之勢

  畢現,被各個擊破。

  金軍乘勝而進,關陝失陷。本在邠州督戰的張浚聞敗急忙退保秦州,召宋將趙哲斬之,又逮捕主師劉錫,把他流放合州。然後,張浚自己"上書待罪".此時的張浚,

  狼狽非常,身邊只有千餘名親兵隨從,"人情大沮",幸虧參軍事(高級參謀)劉子羽單騎至秦州,招撫諸路敗逃宋將,"悉以其眾來會,凡十餘萬人,軍勢復振。"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四月,金軍又迫福津、同谷等地,直逼興州。無奈之餘,張浚退保閬州。七月,張浚以吳玠為陝西諸路都統制,"時關隴六路盡陷於金,止

  余階、成、岷、鳳、洮五郡,及鳳翔之和尚原、隴州之方山原而已。"所以,吳玠這個陝西各路"總司令",大抵是個空名而已,因為關陝絕大部分皆陷於金軍之手。

  九月,張浚又殺掉前武威大將軍曲端。本來,四十萬大軍敗績,張浚記起曲端先前所言,很感後悔,便召曲端於閬州,準備重新啟用他。吳玠深恨這位舊上司,勸張

  浚說:"曲端再起,肯定對您不利!"並在手心上寫"曲端謀反"四字以示張浚。從前被曲端困禁差點被殺的王庶更恨這位舊下級,上告說,曲端曾題詩於柱:"不向關中興

  帝業,卻來江上泛魚舟",顯然是諷刺當今聖上(高宗)。王庶又說:"富平之戰,您與曲端有勝負之約,今日有何面目復用此人!"經諸人一勸,張浚文臣,氣量狹隘,又

  恐曲端日後立功升官後重提先前自己的敗績,殺心頓起。與諸將商議後,便派人立逮曲端入獄,並任命一名叫康隨的武將主審此案。

  這位康隨原是曲端下屬,曾因獲罪被曲端抽過一頓鞭子,"恨(曲)端入骨".曲端在獄中,聽說康隨被委任為主審官,馬上嘆言:"我肯定得死!"又"呼天者數聲",

  大呼"鐵象可惜!"鐵象是曲端的坐騎馬名,能日馳四百里。

  康隨入到牢室,根本不審什麼"案件",直接派獄卒用鐵籠把曲端裝起來,鎖住手足,又以綿紙封糊曲端的口鼻,然後,下令在四周堆起炭火,烤灼這位大將。烤煎之

  下,曲端四肢遍體流油燒溶,渴極求飲,康隨就命獄卒把準備好的燒酒灌入曲埠中,曲將軍"九竅流血而死",時年四十一。"陝西士大夫莫不惜之,軍民亦皆悵悵,有

  叛去者".

  這位曲爺雖然性格剛愎,恃才凌物,但"警敏知書,善屬文,長於兵略",曾多次擊敗金兵,是敵人望風喪膽的人物,至此,冤死於自己人的"窩裡鬥"中。

  先前,金軍在富平與宋軍交戰時候,張浚宋軍"詐張(曲)端旗以懼戰".金帥完顏婁室已知曲端不在軍中,撫掌大笑:"現在還以曲端大名嚇我!"揮師奮擊,把宋

  軍打的一塌糊塗。如果曲端為將,當時勝負還真不好說。

  江南高宗朝廷知悉關陝敗訊,又疑張浚無辜擅殺趙哲、曲端兩員方面大將,便把他召回杭州。張浚的老對頭辛炳時任御史中丞,便與人聯名上疏,彈劾張浚"喪師

  失地,跋扈不臣",貶往福州安置。張浚此人,忠義文臣,但將略不遠,心胸偏狹,關陝之失,曲端之死,皆由他而起。當然,張浚的政治生命至此遠遠還不到結束之時,日

  後他又入朝為相,好事壞事都幹了不少,此是後話。

  富平大勝後,金軍把關隴六路之地盡數侵奪,乘勝而進,進逼和尚原(今寶雞西南)。宋將吳玠率軍守衛這個由關陝入漢中的重要據點,在西線連續開打了和尚

  原、饒鳳關、仙人關三次大戰,最終使川蜀之地不失,保全了南宋偏安東南,尚能維持半壁河山。

  吳玠,字晉卿,"少沉毅有志節,知兵善騎she,讀書能通大義".作為軍將子弟,吳玠青年時代就在涇原軍為小校,在對夏戰爭中衝殺陷陣,屢立戰功。後來,討方臘,

  平河北盜,皆有吳玠的身影,"軍功權涇原第十將。"靖康之後,吳玠在關隴一帶屢與金軍交鋒。

  張浚富平之戰大敗後,吳玠受命,退保和尚原,"積粟繕兵,列柵為死守計。"有人勸說吳玠應退保漢中以扼蜀口,吳玠慨言:"我保此地,金賊決不敢越我而進,駐守

  此地正為保蜀!"當是時也,吳玠、吳璘兄弟僅有散率數千人,"朝問隔絕,人無固志",有人密諫劫擒吳氏兄弟投降金軍。吳玠知道消息後,召諸將歃血為盟,以忠義激

  感眾人,"將士皆感泣".附近的鳳翔民眾不顧金人yín虐之威,"相與夜輸芻粟助之",吳玠償以銀帛,嚴守紀律,"民益喜,輸之益多。"金人大怒,在渭河仗兵邀殺輸糧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