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月間,金人擄掠徽、欽二帝及皇族嬪妃等北去,宗澤聞信馬上提軍星夜兼程,想從大名渡河在路上邀擊金軍,搶回被俘的徽欽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至者,遂

  不果。"金軍十多萬,歸北時層層設防,宗澤手下區區數千兵馬,康王趙構不發一兵一卒,老英雄只得仰天長嘆。

  金人撤退後,被迫為帝的張邦昌馬上奉宋哲宗廢后孟皇后"垂簾聽政",這位元佑皇后深曉大禮,手書宣示中外,表示擁立康王趙構繼承帝位。於是,公元1127年陰

  歷五月十五日,康王趙構在南京(商丘)登上帝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當日,元佑皇后孟氏在東京撤簾,象徵皇權交接完畢。

  趙構當皇帝後,遙尊被金人俘走的宋欽宗為"孝慈淵聖皇帝",所以,在宋史或宋人筆記中有"淵聖"字眼出現,指的就是那位倒霉宋欽宗。新政權又尊元佑皇后為

  元祐太后,遙尊(趙構)生母韋氏為宣和皇后,遙立夫人邢氏為皇后(此二人皆被金人掠走),故而有"遙尊"、"遙立"之說。

  趙構稱帝後,立授黃潛善為中書侍郎,汪伯彥為同知樞密院事。黃潛善是張邦昌僣位後第一個跑來通風報信的人,汪伯彥是第一個率相州軍迎接趙構的人,二人

  日後為禍甚烈,與高宗趙構小人相惜,磁場相應。武將方面,宋高宗當時能指揮得動的大概有如下數人:統河北兵的王淵、楊惟忠,統陝西兵的劉光世,統師府兵及招

  降賊盜兵的張俊、苗傅。為了統一軍政,趙構設置御營司,以黃潛善為御營使,汪伯彥副之,任命王淵為都統制,劉光世為"提舉一行事務",韓世忠為左軍統制,張俊為

  前軍統制,楊惟忠主管殿前御林軍。上述諸人,構成了趙構匆匆稱帝後糙台班子的主要支柱。

  塞上風高,漁陽秋早。惆悵翠華音杳,驛使空馳,征鴻歸盡,不寄雙龍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歸黃閣、未成圖報。誰信我、致主丹衷,傷時多故,未作救民方召。

  調鼎為霖,登壇作將,燕然即須平掃。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奉迎天表。

  這首《蘇武令·塞上風高》是李綱罷相後所寫,滿紙悲憤和激越,對徽欽二帝被金人北俘之事刻骨銘心。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侵汴京撤圍而走,有力報汴京不

  失大功的李綱被賊臣們合力排擠,外貶寧江。金兵再來,窘急的宋欽宗憶起李綱好處,召其為開封尹。當時李綱正在長沙,聞詔立刻率湖南的勤王兵馬入援。行至半路,

  汴京已經失守。宋高宗即位後,收拾天下人心,自然首先召李綱入朝,任其為尚書右仆she兼中書侍郎。

  聽說李綱被任命為相,宋高宗的大臣中丞顏岐急忙上奏:"張邦昌為金人所喜,雖封為三公郡王,應再加同平章事;李綱為金人所惡,雖已命相,應在他未來之前

  罷掉他!"宋高宗不理,顏岐五次上表。趙構最終也煩,召來顏岐,歷聲說:"朕即位為帝,恐怕金人也不高興吧!"一句話,"顏岐語塞而退。"高宗君臣之所以如此怕得罪

  金人,主要是因為徽欽二帝在金人手中,所以,趙構即位後馬上就表示對張邦昌以及其他附金大臣"一切不問".顏岐死心眼,一條路走到黑,自然引起高宗不悅。

  汪伯彥、黃潛善也不高興,他們自認為對高宗趙構有擁戴之功,肯定能入相,結果皇帝反招李綱坐這個位置,自然陰中忌恨。所以,李綱還未入朝,一股無形的反

  對力量已經形成。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李綱入見宋高宗,"涕泗交集,帝為動容".李綱也不繞彎,立上"十事":第一,議國是。以守為上策,修政事,勵士氣,然後可議大舉

  ;第二,議巡幸。建議高宗要回鸞汴京一次,以慰京中百姓之心。然後,巡幸天下,"長安為上,襄陽次之,建康又次之。"第三,議赦令。恢復張邦昌之前的宋朝赦書常儀。

  第四,議僭逆。明誅張邦昌,以正典刑。第五,議偽命。清算附金偽官,以鼓舞士氣。第六,議戰。軍政久廢,應重申紀律,賞罰分明。第七,議守。金人狡獪,其勢必重來入侵

  ,應先前在黃河、長江、淮河一線置守御。第八,議本政。改變當前政出多門的情況,權歸朝廷。第九,議久任。靖康年間進退大臣太快,應對官員慎擇久任,提高信任度

  .第十,議修德。建議高宗皇帝孝悌恭儉,以副四海人望。

  宋高宗仔細研究了李綱的十條建議,頒之於朝,惟把"議僭逆、議偽命"二事留中不發,一是怕激惹金人,二是剛剛坐穩帝位,不想把受過偽命的大臣都法辦,那樣

  一來就無人可用了。李綱固執,以辭去職位相威脅,死活要高宗皇帝處理張邦昌等人,同時表示:"近世士大夫寡廉鮮恥,不知君臣之義。靖康之禍,仗節死義者惟有李

  若水一人,應加以贈恤。"高宗對李若水贈官撫恤自然好辦,但對張邦昌這種主動送玉璽給自己的人,一時還下不了手。由於李綱堅執已見,高宗無奈,只得把老張竄貶

  潭州,並陸續處理了王時雍、徐秉哲等人。

  而後,在李綱建議下,宋高宗又設河北招撫司、河東經制司,以張所、傅亮分別擔任招撫使,並下詔諸路募兵買兵,各自為戰,極大牽制了金軍的力量。特別是在

  河北,當地義民"應募者十七萬人。"他入朝後,上奏高宗趙構,希望皇帝能汴京,重整河山。但是,宋高宗最討厭臣下以恢復為名讓他回汴京,那裡最接近"前線",這位

  皇帝惟恐自己也像父兄一樣被金軍逮去。

  張所帶千餘道空名告身(委任狀),只攜三千兵卒前往河北,一時間義兵雲集,王彥等人紛紛被招至旗下。岳飛也向張所報到,被任為中軍統領。張所問岳飛:"你

  一人能敵幾個敵人?"兵飛回答:"勇不足恃。用兵主要是計謀取勝!"張所大驚:"看來你不象是行伍出身的粗人!"才能得展,岳飛也向張所建議皇帝應該還汴京以保河

  南地。此言正中張所之意,他馬上提拔岳飛為武經郎。

  高宗怯懦。在黃潛善、汪伯彥二人竄掇下,他又要"巡幸"東南,實際上是想脫離交戰前線往更安全的地方逃竄。李綱堅執不可:"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陽次

  之,建康為下。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應前往襄州、鄧州,以示不忘故都,由此可系天下民心。不然,中原非復我大宋所有!"

  趙構細思,也覺有理,詔告天下諭其還都之意,"讀者感泣".很快,黃、汪二人力勸高宗出避兵鋒,一再反覆之後,趙構決定逃往揚州。同時,他又下詔召回張所、

  傅亮二人。

  得知自己計不得施,李綱心灰意冷,執意求去。高宗趙構假意挽留,李綱泣言:"為臣老家本在東南,本意也希望陛下巡幸東南。但是,陛下一離中原,後患不可盡言

  !願陛下以宗社為心,以生靈百姓為意,以二聖(二帝)未還為念!"高宗惟惟,心中老大不悅,他特別討厭臣下言及父親徽宗和兄長欽宗,二人如果有一人得歸,依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