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人要成了名,啥事都可以憑空附會,何況是開三百多年宗國基業的君王。

  趙匡胤青年時代,英雄逢時,正趕上五代最後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從這位"偉大領袖"東征西殺,得顯威名。其成名一戰,當屬周世宗登基後御駕親征北漢

  劉崇的巴公原之役。當時,北漢軍人數占優,後周軍中又有右翼戰陣的軍將逃跑、投降,萬分危急時刻,當時的趙匡胤雖只是禁衛軍中級將官,表現十足英勇,向同伴

  大呼:"主危如此,吾輩怎能不誓死以戰!"並與當時禁衛軍統將張永德各率兩千兵馬,奮勇破敵。關鍵之時,周世宗柴榮臨危不懼,手下又有趙匡胤、張永德這樣的軍

  將,最終大敗北漢軍,使得一旁觀戰的北漢"盟軍"契丹軍見景奪氣,也逃遁而去,後周軍隊終於取得此次戰役的全勝。戰後,周世宗立封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領嚴

  州刺史".而後,趙匡胤又從周世宗征討南唐,平揚州,下壽春,得泗州,都有他"厚道"的大臉閃現,威震江南。周世宗北征,趙匡胤也是一馬當先,"及莫州,先至瓦橋關,

  降其守將姚內斌,戰卻數千騎",一平關南之地。

  眼開後周軍很快要收復燕雲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榮忽得暴疾,不得不擁眾汴京。英雄大業,半途而廢。回軍途中,周世宗支撐病軀閱示文件,忽然發現一個韋

  編袋子,裡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古人迷信,周世宗認為這是"天示",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時任禁軍統師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立

  馬下詔免去張姐夫的點檢一職,轉委平時看上去老實厚道又曾立戰功的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周世宗猜疑自己姐夫張永德軍內外黨羽眾多,可能在自己死後危及

  兒子的帝位。趙匡胤寒人軍校出身,應該沒有為人擁戴纂位的資格。周世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忘記了五代數位皇帝皆是軍頭出身,其父(姑父)郭威也是因軍士

  擁戴而移後漢國祚。"點檢做天子"的木牌,百分百是趙匡胤等人製作,不過,他們當時的初衷可能只是想"陷害"張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後他因手中有禁兵而於宮中坐

  大,至於後來"趙點檢"終作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

  周世宗帝死後,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訓即位,是為後周恭帝,時年七歲。轉年春天,周恭帝還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剛剛入土兩個多月,真正屍骨未寒,本來要率兵北

  征契丹的趙匡胤兄弟自導自演大戲,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趙"點檢"果真做成了"天子".

  史臣們好玩,編造得有模有樣,在他們筆下,趙匡胤完全是帝位天上掉下來,事先毫不知情:

  北漢結契丹入寇,命(趙匡胤)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

  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趙光義)入白,太祖(趙匡胤)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趙匡胤)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

  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

  ,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副都指揮使韓通謀御之,王彥升遽殺通於其第。太祖進登明德門,令

  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有頃,諸將擁宰相范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范)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環按劍厲聲謂(范)質等曰:"我輩

  無主,今日須得天子。"(范)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趙匡胤)就庭,北

  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遷恭帝(周世宗的七歲兒子柴宗訓)及符(皇)後於西宮,易其(恭帝)帝號曰鄭王,而尊符(皇)後為周太后。

  仔細推敲陳橋兵變,其實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軍忽然,趙匡胤好哥們、時任殿前指揮使的石守信大開城門,眾人順利入城。如果真是沒有預謀的"事

  起蒼猝",不會有哪個將軍這麼大膽不顧九族性命開城納"叛軍";其二,後周朝中大臣范質等人被挾迫拜見"新天子",趙匡胤還指天劃地表示自己"冤大頭",周世宗

  昔日的得力文臣陶谷卻能即時從袖中拿出早就寫好的"禪位詔",語意清晰,文采斑爛,沒有軍頭們事先許諾給美官做,陶學士不會這麼從容不迫。當然,畢竟後來兩宋

  帝君待人不薄,後世才沒怎麼拿此事 鋪陳作文章。其實,老趙這一陰險毒招,比當年曹孟德要黑得多。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曾任歸德軍節度使,治所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國號為"宋".

  後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為"鄭王".十三年後,柴宗訓二十歲出頭,即"發病"而死,估計是被宋室暗害,趙匡胤又演一出,"聞之震慟",諡曰"恭皇帝",把小伙葬在其

  父陵側。周世宗有七個兒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後漢隱帝殺掉,老六柴熙謹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讓皆"不知其所終",估計也都被趙宋

  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詔有司取閱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後)周祀。"所以,一般人皆為《水滸傳》或其他民間演義所誤,以為

  柴進是後周皇帝的嫡系子孫,還一直獲封"一字並肩王"什麼的,完全是小說演義誤導人,柴榮並無直系後代得活世上。當初,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諸朝藩鎮推翻皇

  帝的"悲劇"重演,周世宗想方設法削弱藩鎮的兵力,重金招募強兵猛將入京城守衛帝室。結果,柴世宗死後,帝位未失於強藩,卻被禁衛軍頭子撿走,天算人算,防不勝

  防。可悲!可嘆!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如此離奇的帝王之路,一般人總以為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獨家大戲。為此,清初大詩人查慎行(字悔余,號初白,1650-1727)有詩道曰:"

  梁宋遺墟指汴京,紛紛禪代事何輕!也知光義難為帝,不及朱三尚有兄。將師權傾皆易姓,英雄時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遂罷兵。"這位金庸大師的數世

  祖與金大師一樣,名重一時,但對於史學均是半瓶子醋,明顯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家學淵源",可窺一斑。何者,查慎行對五代只是皮毛之知,最後兩句的疑詑

  更是凸顯老查的淺薄:似乎趙匡胤黃袍加身之事人世間只此一件,陳橋一事竟讓老查大跌眼鏡(甭說,清朝前後已有眼鏡從西洋傳入)。其實,在那"王政不綱、權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