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北漢大將張元微乃出名的驍勇猛將,其屬下騎兵戰鬥力極強,因此,合戰不久,周軍大將樊愛能、何徽就"引騎兵先遁,右軍潰。"後周右翼步兵沒馬逃不快,"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此時,周軍形勢萬分危急,剛剛開仗,右翼軍就被對方幹掉,等於是卸掉了一隻臂膀。"帝(周世宗)

  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硬著頭皮,不上也得上。只要柴榮戰馬一掉頭,周軍必敗不可。

  宋太祖趙匡胤當時還只是張永德鞍下一名禁軍中級將校,他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輩怎能不誓死以戰!"同時,他還對張永德講:"賊兵氣騎,力戰可破。您指揮手下神箭手登高為左翼,我率軍為右翼,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於是,二人各將兩千兵,分別進戰。這兩大將軍"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以一當百。"後世史書多言宋太祖英勇,其實大多是宋臣拍自己老闆馬屁,假若周世宗拍馬先遁,再有二萬個趙匡胤也不頂事。

  此外,周朝的禁軍將校馬仁瑀、馬全義等人也率眾蔽翼皇帝,反覆陷陣,最終保住周軍中軍和左軍陣角不亂。

  劉崇望見黃龍傘蓋,確定柴榮真在軍中,就死命褒賞初戰得勝的大將張元微,催他乘勝進兵。福無雙至。張大將軍拍馬而前,一馬當先,正要衝入周軍軍陣,戰馬失蹄,一下子把張大將軍甩入周軍士卒腳下。現實不是小說和電影,未等張元微"鯉魚打挺",周軍的長槍大刀密密麻麻朝大禮包一樣甩到自己陣地里的敵將扎砍過來,張大將軍頓時成了一堆碎肉。"北漢軍由是奪氣".

  "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劉崇親自高舉紅旗收兵,但兵敗如山倒,潰不能止。起先被"禮勸"入高地觀戰的楊兗及其手下契丹兵,"畏周兵之強,不敢進,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收集殘兵敗將,劉崇發覺手下兵馬連一萬人還不到,三分之二的主力皆被周軍幹掉。未待喘息,周軍後軍劉詞又殺入戰場,與世宗皇帝合兵,乘勝追擊,基本把剩下的北漢軍包了餃子,"輜重、器甲、乘輿皆為周師所獲。"幸虧劉崇有契丹人贈送的黃騮寶馬,從雕窠嶺(高平西北山間)的小路狂逃,馳離殺戮戰場。夜間迷路,劉崇又受村民騙指方向,走了好大一段冤枉路。一路之上,老頭子蒼惶狼狽,往往剛剛駐馬想吃口乾糧,就聽見有人高呼"追兵",立刻上馬又逃,"晝夜馳騁,殆不能支,僅得入晉陽。"回國後,老頭並不發喪自責恤軍,反而為他的黃騮馬用真金白銀上好檀木修造了一個專用大馬廄,"食以三品料,號自在將軍。"轉年,劉老匹夫既病死,時年六十,其子劉承鈞襲位。劉承鈞繼位後也曾發兵入冠,又大敗而歸,契丹人此後再不對這個"兒皇帝"施以援手,"無復南侵之意".北宋開國後,出兵滅掉北漢。

  全殲北漢兵後,周世宗發現起先投降北漢的一千多士兵還活著,"皆殺之".這幫東西確實沒用,臨陣投降,罪過不可謂不大。更可恨的是臨陣奔逃的樊愛能、何微二人,他們"引數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跑就跑了,搶劫自己人的後勤部隊卻精神十足。世宗皇帝連派數名近臣和禁軍軍校"追諭止之",根本不聽。亂軍還殺掉好幾個御使,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餘眾都投降了!"甚至周軍後軍劉詞急赴軍陣,樊愛能還"勸阻"劉大將軍不要前往。劉詞不從,"引兵北向".

  五代亂世的驕兵悍將,樊愛能、何微這樣的是其中"典型".高平之戰時的後周世宗柴榮,情勢與先前與郭威對陣的後漢隱帝其實完全一樣,新皇之位搖搖晃晃,屬下將領三心二意。如果柴榮像劉承佑那樣怯懦無計,結果肯定逃不出"兵敗身死"四個字。

  大戰勝利後,對於如何處理樊愛能等人,周世宗一時還不能下決定。大白天,他躺在行宮營帳中,召其姐夫張永德商議。張永德官為統率禁軍的殿前都指揮使,又是世宗姐夫,自然直言不諱:"樊愛能等人素無大功,沗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陛下方欲削平四海,倘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能得而用之!"世宗皇帝聞言,正中下懷,擲枕於地,大呼稱善。

  於是,周世宗置酒高會,遍引諸將。酒剛一巡,世宗赫然大怒,起身指罵樊愛能、何微等人:"汝輩皆累朝宿將,並非不能用兵為將。此次一戰即逃,實是想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果非如此,為何朕親自入陣,劉崇大軍便敗!汝輩萬死,不足以謝天下!"言畢,周世宗命禁衛軍立擒樊愛能、何微等當天臨陣脫逃的中高級將校七十多人,推出斬首。同時,他又立升當時奮勇進擊的軍將士卒,"由是驕將惰兵,無不知懼。"郭威臨死見四人"託孤",樊愛能、何微正是其中之二,他們不僅是京城大將,又都身兼軍鎮節度使。受先帝如此寄重,高平大戰如此表現,二人也是該殺。

  此次高平大戰,後周世宗柴榮臨危不懼,身先士卒,不僅樹立了自己的威望,也拉開了他統一戰爭的大幕。"帝(柴榮)違眾議破北漢,自是政事無大小皆親決,百官受成於上而已。"真正實施一人獨裁政事,周世宗可謂不容易。同時,實戰過後,周世宗終於看清京城兵士都是多年"關係戶"子弟,贏老者居多,又驕蹇不用命,"每遇大敵,不走即降",後漢失國,實是這幫糙包壞事。由此,他命趙匡胤等人滌汰冗軍,簡選兵士,"又以驍勇之士多為藩鎮所蓄,詔募天下壯士……由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戰四方,所向皆捷。"坐穩帝位,周世宗朝廷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治河、通漕、擴建汴梁都城,並命大臣們以《為君難為臣不易論》、《開邊策》為題,各抒已見,廣開言路,以削平天下,恢復唐僖宗之前的中華境土。同時,為了富國強兵,周世宗對佛教加以禁抑,下詔稱:"釋氏貞宗,聖人妙道,勸世勸善,其利甚優……(然而)僧尼俗士,自前多有捨身、燒臂、煉指、釘截手足、帶鈴掛燈、諸般毀壞身體、戲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稱變觀、還魂坐化、聖水聖燈妖門之類,皆是聚眾眩惑流俗,今後一切止絕……"詔下,後周境內當年就廢寺院三萬多,僧尼還俗六萬多人。不久,"唯物主義"者周世宗又下詔命民間融銷銅佛像鑄錢,以充國用。他對侍臣講:"卿輩勿以毀佛為疑,佛以善道化人,苟志於善,斯奉佛矣。彼銅像豈所謂佛耶?且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周世宗中是中國古代歷史滅毀佛教皇帝"三武一宗"中的一位,但他不濫殺,不濫廢,有理有節,就連不輕易評述歷史的司馬光也大加讚嘆:"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至此,政治、軍事、經濟基礎都奠立,周世宗就開始了他南征北討的偉大事業。

  周世宗的西進與南征五代後期,"群臣多守常偷安",後周的比部郎中王朴"神峻氣勁,有謀能斷",他所上的《開邊策》,句句中的,字字合意,周世宗覽之拍案稱絕:中國(指中原正朔王朝)之失吳、蜀、幽、並,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後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jian黨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為而已。夫進賢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隱誠信,所以結其心也;賞功罰罪,所以盡其力也;去奢節用,所以豐其財也;時使薄斂,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彼之人觀我有必取之勢,則知其情狀者願為間諜,知其山川者願為鄉導,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十國的南唐)與吾接境幾二千里,其勢易擾也。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後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未須大舉,且以輕兵擾之。南人懦怯,聞小有警,必悉師以救之。師數動則民疲而財竭,不悉師則我可以乘虛取之。如此,江北諸州將悉為我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