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隱帝等人緊繃的心弦終於得松,事情看上去出人意料得順利。於是,秋後算帳,隱帝下詔收捕三大臣親族,大開殺戒。特別是郭允明,這位與後漢高祖、後漢隱帝父子兩代大搞同性戀的小人,命人押送楊邠、史弘肇以及王章的諸子、女婿等"高幹子弟",至皇宮朝堂西廡之下,手持寶劍,親自動手,依次橫劈直捅,"血流逆注,聞者哀之".其實三大臣與這個皇帝狎臣未有什麼深仇大恨,只是沒有及時給他升官加俸罷了。不僅僅是三族被誅,三大臣的"黨與、傔從,盡殺之",他們昔日手下不分貴賤,一律被朝廷斬首。

  一不做,二不休,在李業等人慫恿下,隱帝又密遣供奉官孟業到澶州,對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和在鄴都抵拒契丹人的天雄節度使郭威以及宣徽使王峻等三人下絕殺令。同時,為了穩住"各大軍區"首長,隱帝下詔徵調天平節度使高行周、平盧節度使符彥卿、永興節度使郭從義、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鄭州防禦使吳虔裕、以及陳州刺史李谷等人入朝,一方面這些人帶兵入京後可增加京兵人數,二來又可直接控制這些"諸候",讓他們對是否擁護中央做鮮明表態。大事猝發,"中外人情憂駭。"大學士蘇逢吉雖同史弘肇形同水火,聽聞老史等三人被殺,大吃一驚,對手下人講:"如此行事,太出人意料,皇上如果事前問我一聲,絕不會出現現在這種情勢。"蘇逢吉之意,估計是認為隱帝大可免去三大臣官職或黜放他們,畢竟皆是顧命大臣,沒有任何"顯惡",朝廷隨意殺掉三人及三人宗族,事情做得太過份。

  皇舅李業做事更毒,未等出外殺王殷、郭威的人回來復命,他就以隱帝名義下詔遣平盧節度使(當時又代理開封府尹)率人去屠滅郭威、王峻在京城的宗親。"(劉)銖極其殘毒,嬰嬬無免者".劉節度每到一家就命人關閉大門,把老郭家老王家上上下下殺個乾乾淨淨,而且還是"虐殺",先折磨再弄死。同時,李業又派哥哥李洪建去屠王殷全家。李洪建比較厚道,"任使人守使,仍飲食之",軟禁而已。

  郭威代漢為周的迅捷過程隱帝密使孟業趕到澶州,坐鎮當地的是李業另外一個哥哥李洪義。此人畏懦膽小,不僅不敢幹掉身為"陸軍總司令"(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猶豫半天,他竟拉著手持"殺人詔"的孟業去見王殷。

  王殷見密詔,臉上冷汗登時就冒了出來。不過,王指揮沒功夫玩笑裡藏刀那一套,大喝一聲,讓手下軍士就把"御使"孟業捆起來關入小黑屋。李洪義一臉尷尬,訕訕而去。王殷沒拿這位皇帝舅舅當回事,而是十萬火急地派兵押著隱帝派出的副使陳光穗帶密詔前往郭威處。

  郭威見到密詔,也是萬箭攢心,癱在當地,連呼"奈何".其屬下幹吏魏仁浦機敏有斷,沉吟片刻,為主公出主意:"郭公您屢立功名,握強兵,據重鎮,位居不賞,一旦為朝廷群小構陷,絕非書表言辭所能脫禍。時事至此,不可坐待受戮!"言外之意,魏仁浦勸郭威舉兵內向。

  《資治通鑑》、《舊五代史》等史書,內容大都取自後周當時大臣編撰的"太祖實錄",敘述郭威起兵情況時,講老郭召集諸將校,先一番自我表功,然後表示說"今有詔來取予首級,爾等宜奉行詔旨,斷予首以報天子,各圖功業,且不累諸君也".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指郭崇威等人聞言大哭,聲言"願從明公(郭威)入朝,面自洗雪,除君側之惡,共安天下。"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所記,才是當時真實情況:"(郭)威匿詔書,召樞密使院吏魏仁浦謀於臥內。(魏)仁浦勸(郭)威反,教(郭)威盜用留守印,更為詔書,詔(郭)威誅諸將校以激怒之,將校皆憤然效用。"也就是說,郭威與魏仁浦偽造一份假詔書,內容是隱帝命令郭威殺掉鄴都的將校,然後,老郭把假詔書給大夥看,自然群情激憤,奉擁郭威起兵。假使事情果真依《資治通鑑》與《舊唐書》所本的"太祖實錄"內容,郭威話音一落,肯定會有兵將立馬把他殺在當地。五代軍將兵士,貪財愛貨,凌上侮下,眼前站著一個"大元寶",誰都會提劍立取。

  於是,為保性命,郭威率大軍南向,直殺都城。王殷、王峻等人自然率所屬兵士跟隨。由於當初郭威以樞密使身份出鎮,關鍵時刻也很管事,"河北諸州皆聽(郭)威節度。"為了"激勵"將士,王峻還在軍中宣言:"郭公讓我告訴大家,攻克京城後,聽任你們剽掠十天!"大夥一聽,大喜,"眾皆踴躍。"在五代時期,這句話太能"鼓舞"士氣了,後唐廢帝李從珂造反,後唐愍帝派兵征討,親自到國庫頒賜軍士銀絹。軍士們身背賞物,紛紛在出發的中途中揚言:"到鳳翔更請一份".不久,李從珂說降攻打他的兵士,表示說自己得立為帝後會更加重賞大家,"軍士皆過望".待殺了愍帝立了李從珂,由於京城國庫已空,李從珂只得大肆搜刮百姓賞賜軍士,但眾人皆怏怏不滿,認為賞賜太少,抱怨道:"去卻生菩薩,扶起一條鐵。"上述種種,均表明五代僭亂至極,沒有任何上下秩序和道德倫理可言,軍將士兵做買賣一樣,誰給利多就跟從誰。

  聞知郭威率眾起兵,後漢隱帝忙召集群臣商議抵拒之策。前任開封府尹侯益表示:"鄴都戌兵家屬多在京城,官軍不可輕出,應閉城堅守以挫其鋒,然後派遣戌兵母妻家屬登城招懷,郭威所率軍兵必然人心大亂,可以不戰而定。"受招入京的泰寧節度使慕容彥超想在皇帝前立功,力駁侯益:"侯公您年紀大了,怎能給皇帝出這樣的餿主意,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應該主動出擊賊軍,一舉攻滅他們。"隱帝無斷,事已至此,就聽信慕容彥超之言,命令侯益,閻晉卿等人率領宮廷禁衛軍精兵奔赴澶州方向阻拒郭威。

  不料,郭威搶先一步,先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守城主將李洪義雖是隱帝親舅,又有密詔在手,仍然不敢抵抗郭威,大開城門放大軍入城。"王殷迎謁慟哭,以所部兵從郭威涉河。"其實王殷運氣還算好,全家人有李洪業保護,沒有被屠殺。

  其間,隱帝自己又派出一個名叫喦脫的親信小宦官"微服"而出,化裝後往鄴城方向趕路,偵窺郭威大軍的動向。宦官沒鬍子,很快就被郭威的偵察兵識破抓住,押往大營。郭威親自書寫表奏,然後fèng在喦脫的衣領裡面,讓他回隱帝處復命。老郭表奏大意,是講自己受誣,手下軍將不服,奉擁自己"詣闕請罪",但要查出冤枉自己的賊臣,"執付軍前以快眾心".隱帝覽畢,召李業等人"示之",諸人皆"懼形於色",知道終於要大禍臨頭了。不久,本來要親往澶州坐鎮的隱帝聽說郭威已過了澶州渡河,也"大懼",不停向宰相竇貞固等人抱怨前些日子殺三大臣及郭威等人家屬的事情"太過糙率",但是世間無後悔藥,隱帝只得安排眾臣開府庫賞軍,準備抵擋。宰相蘇禹珪認為不宜於濫賜將士,禍首李業見狀也急,當廷向蘇禹珪下跪哀求:"相公您為皇上著想吧,別再吝惜庫物資財了!"憂懼之情,溢於言表,這位爺當初首議殺人的豪氣,一絲全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