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後,高傑率兵南遁。南明的弘光帝(福王朱由崧)封他為興平伯,以揚州為駐地。
由於高傑部隊搶掠的惡名遠揚,揚州士民把四城緊閉,防賊一樣緊守,不讓高傑部隊入城。高傑震怒,勒兵攻城。同時,他還派兵在揚州城外到處搶掠婦女,jianyín搶劫,無惡不作。這一切使得他臭名遠揚。
如果在平日,不用等御史糾劾,朝廷早會有人挾旨而來,光是高傑攻城搶掠人民的罪過就夠殺他一百個腦袋了。但當其時也,內憂外困,南明小朝廷正倚重武將,而且弘光帝又深感其“推戴之功”。無奈之餘,史可法也從中“和稀泥”,把瓜州讓給高傑部隊進駐。
高傑知道揚州城他很難攻下,就順勢收下史可法的“人情”。不久,他奉弘光朝廷命令,移鎮徐州。
高傑本性強橫,與“兄弟部隊”如黃得功、劉澤清等明領關係惡劣,不能協同作戰。即使如此,高傑最後也深為史可法的忠義所感動,真的與之商議“恢復”之業。他自告奮勇,領兵奔赴歸德,直逼荊、襄之地。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2月,高傑抵達歸德,命令駐守睢州的明朝總兵許定國來拜見自己。
亂世之際,武人都想擁兵自重,最怕的是被人調離原先的守地。如果魚兒離開水,武人離開自己的軍隊,則恐羽翼盡失,任人宰割。因此,高傑的到來讓許定國非常擔心。最重要的是,wωw奇Qisuu書com網高傑還在李自成手下當“賊頭”時,有一次他率兵襲取許定國的老家太康,曾慘殺這位明將的家裡不少人。如此深仇大恨,許定國自然不會忘卻。
許定國先卑辭下意裝孫子,推諉睢州軍務纏身不能前往。同時,他派人送信要高傑到睢州來“視察”他自己的工作。
高傑欣然接受,按時赴約。其屬下李成棟等人都勸他不要這麼輕信許定國,但高傑輕視許定國,不聽勸告,僅率少數隨從入城。
酒席宴間,高傑喝得高興,覺得自己是方鎮大員,出言肆意,吆五喝六,嚴命許定國到期外出移軍,並令他送子弟於高傑軍中為人質。
許定國心中雖然又疑又恨又氣惱,表面卻一口應承下來。趁高傑歡笑之際,許定國送上數位絕色美jì侍寢。不僅如此,他還給高傑身邊的數十個親兵每人“配送”兩個美女。
高傑酒酣之餘,回到客舍縱酒狂歡。而後,他又累又乏,呼呼大睡。
半夜,忽然一聲炮響,許定國兵士爭相揮刀闖入。高傑身邊數十個親隨聽見炮聲嚇得光著屁股爬起想拿兵器抵抗,但是夜間的顛狂很害人,四肢無力之餘,他們都被身邊“配送”的美人一人壓住一隻胳膊死死按住。
須臾之間,個個人頭落地。
高傑自己,迷迷糊糊被士兵拖入許定國帳中斬首。
轉天,被高傑派出去的部伍知道頭頭被殺,悲憤欲絕,包括李成棟在內,高部“官軍”猛攻睢州城。破門後,直殺得“老弱無孑遺”。
帶頭造禍的許定國卻乘間逃走,向清軍投降。
高傑為人雖然驕暴yín毒,但他對明朝仍舊有擁立之心,而且死前“進取意甚銳”,很有進擊清軍的決心。死後,明廷贈其為太子太保。
李成棟等人雖然帶兵屠陷睢州,仍被弘光朝廷視為內部矛盾,加上惹禍的許定國降清,朝廷就更對高傑諸將皆不予追究,仍舊命他們領兵鎮守徐州、潁州等地。
弘光昏庸半壁淪亡
——李成棟對清朝的降附
言及崇禎帝死後的南明,不得不提首先稱帝的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是昏庸無道的萬曆皇帝愛子福王,多次差點登上皇儲之位,但終因大臣們因其不是長子數次諫勸,才讓萬曆帝打消了念頭。作為補償,萬曆帝在朱常洵“之國”時派一千一百七十二艘大船,滿載金銀財寶,大張旗鼓歡送這個寶貝兒子到洛陽享福。
李自成等人早就知道“洛陽富於大內”,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2月猛攻洛陽,把這位重達三百六十多斤的大胖子福王逮住,連同幾隻鮮肥的梅花鹿一起烹為“福祿宴”,在慶功宴上讓諸位辛苦攻城的老少爺們美美吃了一頓大餐。
朱由崧跑得比他爹快,撿得一條小命,仍被堂弟崇禎帝封為福王。由於王府已失,他暫時寄居懷慶。
1644年,李自成大軍中的又一個分支殺到懷慶,已經養成像他爹一樣大胖身坯的朱由崧再次面臨滅頂之災。好就好在他已經養成的兔子般狂逃的經驗,丟下母親鄒氏,趁亂來個“豬癲瘋”,竟也能再次逃過一死,跑至淮安。
雖然朱由崧早就“名聲”在外,有“不孝、虐下、干預有司、不知書、貪、yín、酗酒七不可立”,最後仍被馬士英和阮大鋮這兩位jian臣看中,認為此庸者俗人“奇貨可居”,便於控制,加上此人身屬嫡系,最終仍在崇禎帝自殺後不到兩個月得以登上帝位,年號“弘光”。
弘光帝登基後,就用高官厚爵酬謝馬士英和擁戴他的四位武將(即“四鎮”,包括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新朝氣象沒有維持多久,馬士英把任兵部尚書的史可法排擠出朝,命這位“史閣部”帶兵渡江北上。這樣一來,朝內大權完全落入馬士英之手。不久,早先名列“閹黨”名單之首的阮大鋮被馬士英引薦入朝,並被委以兵部右侍郎的高官。如此安排,致使弘光小朝廷內黨爭頻起。
四鎮之軍除黃得功外,其餘三將皆驕橫跋扈,所統兵將也只知狂掠百姓,遇敵則怯懦無計,只知撒丫子狂逃。雖然總共有數十萬明軍屯集江淮一帶,但將領們幾乎全無鬥志,個個都把金銀家小安置於江南富庶大後方。
這些人貪生怕死,同時又肆無忌憚。官拜東平伯的劉澤清最能道明這些武將心事:“吾擁立福王以來,以此供我休息。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郡去耳。”
因此,清朝軍隊在降將許定國率領下渡過黃河,一路勢如破竹。明軍諸軍不僅不抵抗,反而聞訊大掠他們應該加以保護的明朝平民,然後滿載輜重向西奔逃。
弘光朝內,仍舊文恬武嬉。馬士英一哥們還故意揚言:“岳飛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這真是大錯特錯。文官若不愛錢,高爵厚祿何以勸人?武臣必惜死,養其身以其待!”愛錢惜身竟成了“硬道理”,可見弘光君臣糜爛的境地。
弘光帝自己也天天暢飲醇酒,搖頭賞吟“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明月幾當頭。”(語出明朝朱存理《中秋》詩:“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這位昏庸帝王天天狂吃猛力春藥,夜夜jianyín幼女,害死不少十一二歲的小姑娘。
馬士英等人大興獄案,羅織罪名,殺掉不少與自己有過節的朝臣和士人。
由於朝政糜爛,加上令人疑竇從生的“童妃案”、“北來太子案”、“大悲和尚案”,在外擁兵的寧南侯左良玉趁亂打著“清君側”旗號西逼南京。
由於高傑部隊搶掠的惡名遠揚,揚州士民把四城緊閉,防賊一樣緊守,不讓高傑部隊入城。高傑震怒,勒兵攻城。同時,他還派兵在揚州城外到處搶掠婦女,jianyín搶劫,無惡不作。這一切使得他臭名遠揚。
如果在平日,不用等御史糾劾,朝廷早會有人挾旨而來,光是高傑攻城搶掠人民的罪過就夠殺他一百個腦袋了。但當其時也,內憂外困,南明小朝廷正倚重武將,而且弘光帝又深感其“推戴之功”。無奈之餘,史可法也從中“和稀泥”,把瓜州讓給高傑部隊進駐。
高傑知道揚州城他很難攻下,就順勢收下史可法的“人情”。不久,他奉弘光朝廷命令,移鎮徐州。
高傑本性強橫,與“兄弟部隊”如黃得功、劉澤清等明領關係惡劣,不能協同作戰。即使如此,高傑最後也深為史可法的忠義所感動,真的與之商議“恢復”之業。他自告奮勇,領兵奔赴歸德,直逼荊、襄之地。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2月,高傑抵達歸德,命令駐守睢州的明朝總兵許定國來拜見自己。
亂世之際,武人都想擁兵自重,最怕的是被人調離原先的守地。如果魚兒離開水,武人離開自己的軍隊,則恐羽翼盡失,任人宰割。因此,高傑的到來讓許定國非常擔心。最重要的是,wωw奇Qisuu書com網高傑還在李自成手下當“賊頭”時,有一次他率兵襲取許定國的老家太康,曾慘殺這位明將的家裡不少人。如此深仇大恨,許定國自然不會忘卻。
許定國先卑辭下意裝孫子,推諉睢州軍務纏身不能前往。同時,他派人送信要高傑到睢州來“視察”他自己的工作。
高傑欣然接受,按時赴約。其屬下李成棟等人都勸他不要這麼輕信許定國,但高傑輕視許定國,不聽勸告,僅率少數隨從入城。
酒席宴間,高傑喝得高興,覺得自己是方鎮大員,出言肆意,吆五喝六,嚴命許定國到期外出移軍,並令他送子弟於高傑軍中為人質。
許定國心中雖然又疑又恨又氣惱,表面卻一口應承下來。趁高傑歡笑之際,許定國送上數位絕色美jì侍寢。不僅如此,他還給高傑身邊的數十個親兵每人“配送”兩個美女。
高傑酒酣之餘,回到客舍縱酒狂歡。而後,他又累又乏,呼呼大睡。
半夜,忽然一聲炮響,許定國兵士爭相揮刀闖入。高傑身邊數十個親隨聽見炮聲嚇得光著屁股爬起想拿兵器抵抗,但是夜間的顛狂很害人,四肢無力之餘,他們都被身邊“配送”的美人一人壓住一隻胳膊死死按住。
須臾之間,個個人頭落地。
高傑自己,迷迷糊糊被士兵拖入許定國帳中斬首。
轉天,被高傑派出去的部伍知道頭頭被殺,悲憤欲絕,包括李成棟在內,高部“官軍”猛攻睢州城。破門後,直殺得“老弱無孑遺”。
帶頭造禍的許定國卻乘間逃走,向清軍投降。
高傑為人雖然驕暴yín毒,但他對明朝仍舊有擁立之心,而且死前“進取意甚銳”,很有進擊清軍的決心。死後,明廷贈其為太子太保。
李成棟等人雖然帶兵屠陷睢州,仍被弘光朝廷視為內部矛盾,加上惹禍的許定國降清,朝廷就更對高傑諸將皆不予追究,仍舊命他們領兵鎮守徐州、潁州等地。
弘光昏庸半壁淪亡
——李成棟對清朝的降附
言及崇禎帝死後的南明,不得不提首先稱帝的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是昏庸無道的萬曆皇帝愛子福王,多次差點登上皇儲之位,但終因大臣們因其不是長子數次諫勸,才讓萬曆帝打消了念頭。作為補償,萬曆帝在朱常洵“之國”時派一千一百七十二艘大船,滿載金銀財寶,大張旗鼓歡送這個寶貝兒子到洛陽享福。
李自成等人早就知道“洛陽富於大內”,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2月猛攻洛陽,把這位重達三百六十多斤的大胖子福王逮住,連同幾隻鮮肥的梅花鹿一起烹為“福祿宴”,在慶功宴上讓諸位辛苦攻城的老少爺們美美吃了一頓大餐。
朱由崧跑得比他爹快,撿得一條小命,仍被堂弟崇禎帝封為福王。由於王府已失,他暫時寄居懷慶。
1644年,李自成大軍中的又一個分支殺到懷慶,已經養成像他爹一樣大胖身坯的朱由崧再次面臨滅頂之災。好就好在他已經養成的兔子般狂逃的經驗,丟下母親鄒氏,趁亂來個“豬癲瘋”,竟也能再次逃過一死,跑至淮安。
雖然朱由崧早就“名聲”在外,有“不孝、虐下、干預有司、不知書、貪、yín、酗酒七不可立”,最後仍被馬士英和阮大鋮這兩位jian臣看中,認為此庸者俗人“奇貨可居”,便於控制,加上此人身屬嫡系,最終仍在崇禎帝自殺後不到兩個月得以登上帝位,年號“弘光”。
弘光帝登基後,就用高官厚爵酬謝馬士英和擁戴他的四位武將(即“四鎮”,包括黃得功、高傑、劉澤清、劉良佐)。新朝氣象沒有維持多久,馬士英把任兵部尚書的史可法排擠出朝,命這位“史閣部”帶兵渡江北上。這樣一來,朝內大權完全落入馬士英之手。不久,早先名列“閹黨”名單之首的阮大鋮被馬士英引薦入朝,並被委以兵部右侍郎的高官。如此安排,致使弘光小朝廷內黨爭頻起。
四鎮之軍除黃得功外,其餘三將皆驕橫跋扈,所統兵將也只知狂掠百姓,遇敵則怯懦無計,只知撒丫子狂逃。雖然總共有數十萬明軍屯集江淮一帶,但將領們幾乎全無鬥志,個個都把金銀家小安置於江南富庶大後方。
這些人貪生怕死,同時又肆無忌憚。官拜東平伯的劉澤清最能道明這些武將心事:“吾擁立福王以來,以此供我休息。萬一有事,吾自擇江南一郡去耳。”
因此,清朝軍隊在降將許定國率領下渡過黃河,一路勢如破竹。明軍諸軍不僅不抵抗,反而聞訊大掠他們應該加以保護的明朝平民,然後滿載輜重向西奔逃。
弘光朝內,仍舊文恬武嬉。馬士英一哥們還故意揚言:“岳飛講‘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這真是大錯特錯。文官若不愛錢,高爵厚祿何以勸人?武臣必惜死,養其身以其待!”愛錢惜身竟成了“硬道理”,可見弘光君臣糜爛的境地。
弘光帝自己也天天暢飲醇酒,搖頭賞吟“萬事不如杯在手,百年明月幾當頭。”(語出明朝朱存理《中秋》詩:“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這位昏庸帝王天天狂吃猛力春藥,夜夜jianyín幼女,害死不少十一二歲的小姑娘。
馬士英等人大興獄案,羅織罪名,殺掉不少與自己有過節的朝臣和士人。
由於朝政糜爛,加上令人疑竇從生的“童妃案”、“北來太子案”、“大悲和尚案”,在外擁兵的寧南侯左良玉趁亂打著“清君側”旗號西逼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