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雖立此平國大功,侯君集仍不免前輩平滅西域將領犯下的過錯——私取寶物。他屬下戰勝的將士得悉總管大拿高昌寶物,也紛紛效仿,竟來盜竊。侯君集上樑不正,也不敢阻擋,怕他們把自己也連帶告出來,以致於高昌一國寶物被掠一空。大軍回京,御史們早把彈劾奏章報上,功勞再大,賞罰應分,迎接侯君集的不是紅地毯和凱旋樂曲,而是國家大獄。還是中書侍郎岑文本有遠見,認為功臣大將不能輕加屈辱,上書列舉漢朝李廣利、陳湯、晉朝王浚以及隋朝韓擒虎等大將事跡,並以黃石公兵法內容作為補充——“《軍勢》一書中講,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故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計其死,希望太宗以帝王之德,含弘為美,棄人之短,收人之長,使侯君集能悔過報效。”奏上,太宗很覺有理,下詔把侯君集放出。
侯君集立此殊勛,回京就被關進大獄,雖然日後放出,仍然終日怏怏不快。貞觀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們張亮出任洛州地方官,與侯君集道別,侯君集乘機激怒他說:“怎麼,被排擠出京城了?”張亮不樂,答道:“當然是你背後排擠我,還能怨別人嗎?” 侯君集聞言激起心中積恨:“我功平一國,回來就被天子譴怒,哪還有機會背後擠兌你!這種日子我過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嗎?我和你一起反了吧!”張亮為人外忠內詐,一轉身就把侯君集的話密告太宗。李世民畢竟大度君王,對張亮說:“你和侯君集都是我唐朝功臣,剛才的話只有你和他兩個人知道,如果審驗成獄,你們都不會承認有謀反之語。”就把此事壓下,對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圖君集等二十四人像於凌煙閣。
當時,太子李承乾怕被李世民廢掉,暗中準備謀反,又知道侯君集心懷怨望,就通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當時為東宮屬官)與他牽線,兩人數次密謀 。侯君集深知李承乾氣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藉機旁圖,就答應與李承乾一起干,舉手對太子說:“此好手,當為殿下用之!”
雖如此,畢竟謀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驚醒,一醒就再也睡不著覺,四轉嘆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勸他說:“您是國家大臣,怎麼會這樣?如有辜負國家之事,還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也不應聲。
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反,辭連侯君集。他那作為牽線人的女婿賀蘭楚石為了活命,又詣闕上告岳父謀反的實情。對這麼一個共事幾十年的老功臣,太宗親自審問,說:“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自己親自問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還狡辯,但太子、賀蘭楚石等人證及書信等等物證俱在,最終辭窮服罪。太宗臨朝,對百官講,君集於國家未安之時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謀反是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大罪,群臣爭進,都講:“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誅之以明大法。”太宗又回到私室,對跪伏於地的侯君集講:“與公永別了,從今而後,以君之故,我不忍復上凌煙閣!”言畢,皇帝唏噓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於地,泣不能起。讀各類唐朝史書,每讀到這一點,都可感覺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處,透過千年煙雲,仍可想見李世民身為帝王之尊,當其時也,肯定沒有一絲矯飾做作,他一定是回憶起這位勛臣與他自己年青時代的豪情友誼,想起連騎衝殺,攻城掠城的浴血艱難,加之故人病死被殺無數,至此廖廖,不能不悽然傷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斬於四達通衢。這位大將臨刑之時,容色不改,對監刑將軍說:“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為唐家大將破滅二國(高昌國以及與李靖一起滅的吐谷渾),還是有微功可陳。為我對陛下講一聲,留下我一個兒子活著以守祭祀。”(謀反應誅滿門)監斬官馳奏,特詔原其妻及一子,徒於嶺南。
助定奇策 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凶,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諡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驍勇虎臣 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於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於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於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後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號“萬人敵”,降於王世充後,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於王世充。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此外,據筆者估計,王世充是胡人後代,長相很想李金斗,沒有人君之貌,也是眾將不附的原因之一吧)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於九曲,程咬金等人列於戰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後數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後。
侯君集立此殊勛,回京就被關進大獄,雖然日後放出,仍然終日怏怏不快。貞觀十七年,多年一起共事的老哥們張亮出任洛州地方官,與侯君集道別,侯君集乘機激怒他說:“怎麼,被排擠出京城了?”張亮不樂,答道:“當然是你背後排擠我,還能怨別人嗎?” 侯君集聞言激起心中積恨:“我功平一國,回來就被天子譴怒,哪還有機會背後擠兌你!這種日子我過不下去了,你敢造反嗎?我和你一起反了吧!”張亮為人外忠內詐,一轉身就把侯君集的話密告太宗。李世民畢竟大度君王,對張亮說:“你和侯君集都是我唐朝功臣,剛才的話只有你和他兩個人知道,如果審驗成獄,你們都不會承認有謀反之語。”就把此事壓下,對待侯君集如初,不久命人圖君集等二十四人像於凌煙閣。
當時,太子李承乾怕被李世民廢掉,暗中準備謀反,又知道侯君集心懷怨望,就通過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當時為東宮屬官)與他牽線,兩人數次密謀 。侯君集深知李承乾氣量劣弱不能成大事,但仍想藉機旁圖,就答應與李承乾一起干,舉手對太子說:“此好手,當為殿下用之!”
雖如此,畢竟謀反事大,侯君集常常夜中驚醒,一醒就再也睡不著覺,四轉嘆息。他的妻子很奇怪,勸他說:“您是國家大臣,怎麼會這樣?如有辜負國家之事,還是自首的好,肯定能保全性命。” 侯君集也不應聲。
不久,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反,辭連侯君集。他那作為牽線人的女婿賀蘭楚石為了活命,又詣闕上告岳父謀反的實情。對這麼一個共事幾十年的老功臣,太宗親自審問,說:“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自己親自問你案情。” 侯君集最初還狡辯,但太子、賀蘭楚石等人證及書信等等物證俱在,最終辭窮服罪。太宗臨朝,對百官講,君集於國家未安之時有大功,我想活其一命。但謀反是封建社會不可饒恕的大罪,群臣爭進,都講:“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必誅之以明大法。”太宗又回到私室,對跪伏於地的侯君集講:“與公永別了,從今而後,以君之故,我不忍復上凌煙閣!”言畢,皇帝唏噓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於地,泣不能起。讀各類唐朝史書,每讀到這一點,都可感覺唐太宗的真性情感人之處,透過千年煙雲,仍可想見李世民身為帝王之尊,當其時也,肯定沒有一絲矯飾做作,他一定是回憶起這位勛臣與他自己年青時代的豪情友誼,想起連騎衝殺,攻城掠城的浴血艱難,加之故人病死被殺無數,至此廖廖,不能不悽然傷情。
按刑法,侯君集被斬於四達通衢。這位大將臨刑之時,容色不改,對監刑將軍說:“君集我怎能真反呢,是蹉跌至此啊!念我為唐家大將破滅二國(高昌國以及與李靖一起滅的吐谷渾),還是有微功可陳。為我對陛下講一聲,留下我一個兒子活著以守祭祀。”(謀反應誅滿門)監斬官馳奏,特詔原其妻及一子,徒於嶺南。
助定奇策 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凶,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諡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驍勇虎臣 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研究歷史的學者以外,肯定會面對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塗改(或美化或醜化)得與本來全非。
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青時就驍勇異常,善於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咬金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簡選八千名勇敢異於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咬金即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此八千人可當百萬軍”。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咬金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單雄信也是隋唐之際大名鼎鼎的好漢),李密見狀就命程咬金與裴行儼前去支援。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所中,滾落馬下。程咬金挺身而出,一騎先行,擊殺敵人,王世充那些爭前想斬大將人頭的兵士望之披靡。程咬金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走。王世充又派騎兵追擊,由於馬上還有裴行儼這名傷員,程咬金的動作不如平時靈活,一根尖槊洞穿其身(估計不是胸部等致命處),這位大英雄牙關緊咬,回身生生把槊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兵士拉至近前,刀斬其頭,後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近前,最終兩個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的原型。正史中,他勇猛善戰,號“萬人敵”,降於王世充後,心有不甘,想行刺未成,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敗投李淵。程咬金、單雄信、秦叔寶等人不得已,歸於王世充。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掃平天下。相處沒多久,程咬金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器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個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不是撥亂濟世之主!”(此外,據筆者估計,王世充是胡人後代,長相很想李金斗,沒有人君之貌,也是眾將不附的原因之一吧)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於九曲,程咬金等人列於戰陣,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撥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奉辭!”言畢,與左右數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後數萬兵馬,但因懼怕程咬金等人的勇武,只得眼睜睜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