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術。和不見天日的生活,恐怕都會變成神經病了。可是這件事教會塔金頓如何忍受,這件事使他了解,生命所能帶給他的,沒有一樣是他能力所不及而不能忍受的。

  我們不可能改變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實,可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自己就試過。

  一次,我拒絕接受我所碰到的一個不可避免的情況,結果,我好幾夜失眠,痛苦不堪。我讓自己想起所有不願意想的事,經過一年這樣的自我虐待,我終於接受了我早就知道的不可能改變的事實。

  我應該在好幾年前,就吟出惠特曼的詩句:

  哦,要像樹和動物一樣,去面對黑暗、

  暴風雨、飢餓、愚弄、意外和挫折。

  我並不是說,碰到任何挫折時,都應該低聲下氣,那樣就成為宿命論者了。不論在哪種情況下,只要還有一點挽救的機會,我們就要奮鬥。可是當常識告訴我們,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轉機——那麼,為了保持理智,我們就不要“左顧右盼,無事自憂”。

  已故的哥倫比亞大學郝基斯院長告訴我,他曾經作過一首打油詩當作座右銘:

  天下疾病多,數也數不清,

  有的可以救,有的治不好。

  如果還有救。就該把藥找,

  要是沒法治,乾脆就忘掉。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曾採訪過一些美國著名的商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大都有能力接受無力避免的局面,這樣就能過無憂無慮的生活。假如他們沒有這種能力,他們就全被過大的壓力壓垮。下面是幾個很好的例子。

  創辦了遍布全美國的連鎖商店的潘尼告訴我:“哪怕我所有的錢都賠光了,我也不會憂慮,因為我看不出憂慮可以讓我得到什麼。我儘可能把工作做好,至於結果就要看老天爺了。”

  亨利?福特也告訴我一句類似的話,“碰到沒法處理的事情,我就讓他們自己解決。”

  克萊斯勒公司總經理凱樂先生說。“如果我碰到很棘手的情況,只要想得出辦法解決的,我就去做。要是幹不成的,就乾脆忘了。我從不為未來擔心,因為沒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二影響未來的因素太多。何必為它們擔心呢?“如果你說凱樂是個哲學家,他一定會非常困窘,因為他只是個出色的商人。但他這種想法,和古羅馬的大哲學家伊匹托塔斯的理論差不多,他告誡羅馬人:“快樂之道不是別的,就是不去為力所不及的事情憂慮。”

  莎拉、班哈特,可算是深通此道的女子了。50年來,她一直是四大州劇院獨一無二的皇后,深受世界觀眾喜愛。她在71歲那年破產了,而且她的醫生波基教授告訴她必須把腿鋸斷。他以為這個可怕的消息一定會使莎拉暴跳如雷。可是,莎拉看了他一眼,平靜地說:“如果非這樣不可的話,那隻好這樣了。”

  她被推進手術室時,她的兒子站在一邊哭。她卻揮揮手,高高興興地說:“不要走開,我馬上就會回來。”

  去手術室的路上,她背她演過的台詞給醫生、護生聽,使他們高興,“他們受的壓力可大得很呢”。

  手術完成、健康恢復後,莎拉?班哈特還繼續週遊世界,使她的觀眾又為她瘋迷了七年。

  沒有人能有足夠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實,又創造一個新的生活。你只能選擇一種,或者生活在那些不可避免的暴風雨之下彎下身子,或者,抗拒它而被折斷。

  日本的柔道大師教育他們的學生“要像楊柳一樣的柔順,不要像橡樹一樣挺直。”

  知道汽車的輪胎為什麼能在路上支持那麼久、能忍受那麼多的顛簸嗎?起初,創造輪胎的人想要創造一種輪胎,能夠抗拒路上的顛簸。結果、輪胎不久就被切成了碎條。後來,他們製造了一種輪胎,可以吸收路上所碰到的各種壓力,可以“接受一切”。如果我們在多難的人生旅途上,也能承受各種壓力和所有顛簸的話,我們就能活得更長久。能享受更順利的旅程。

  如果我們不吸收這些。而去反抗生命中所遇到的挫折的話,我們就會產生一連串內在的矛盾,我們就會憂慮、緊張、急躁而神經質。

  如果再退一步,我們拋棄現實社會的不快,退縮到一個我們自己的夢幻世界裡。那麼我們就會精神錯亂了。

  有個叫威廉?卡賽柳斯的人講過下面這個故事:

  “我加入海岸防衛隊不久,就被派到大西洋這邊管炸藥。我——一個賣小餅乾的店員,居然成了管炸藥的人!光是想到站在幾千幾萬噸TNT上。就把我連骨髓都嚇得凍住了。我只接受了兩天的訓練,而我所學到的東西使我內心更加恐懼。

  “我第一次承擔任務時,天又黑又冷,還下著霧。我奉命到紐澤西州的卡文角輯碼頭負責船上的第五號倉。五個身強力壯而又對炸藥一無所知的碼頭工人,正將重兩千到四千磅的炸彈往船上裝。每一個炸彈都包含一噸的TNT,足夠把那條舊船炸得粉碎。我怕得不行,渾身發抖,嘴發乾,膝蓋發軟,心跳加速。可我又不能跑開,那就是逃亡,不但我會丟臉,我的父母也會臉上無光,而且我可能因為逃亡而被槍斃,我只能留下來。在擔驚受怕、緊張了一個多小時之後,我終於能運用常識考慮問題了。我對自己說:“就算被炸著了,又怎麼樣?你反正也沒有什麼感覺了。這種死法例也痛快,總比死於癌症要好得多。這工作不能不做,否則要被槍斃,所以還不如做得開朗些。

  “我這樣跟自己講了幾個小時後,開始覺得輕鬆了些。最後,我克服了自己的憂慮和恐懼,讓自己接受了那不可避免的情況。”

  除了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以外,歷史上最有名的死亡是蘇格拉底之死了。即使100萬年以後,人類恐怕還會欣賞柏拉圖對這件事所作的不朽的描寫——也是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最動人的一章。雅典的一些人,對打著赤腳的蘇格拉底又嫉妒又羨慕,給他找出一些罪名,把他審問之後處以死刑。當那個善良的獄卒把毒酒交給蘇格拉底時,對他說道:“對必然的事,姑且輕快地去接受。”蘇格拉底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他以非常平靜而順從的態度面對死亡,那種態度幾乎已經可以算是聖人了。

  “對必然的事,姑且輕快地接受。”這是在公元前399年說的。但在這個充滿憂慮的世界,今天比以往更需要這幾句話。

  在過去的八年中,我專門閱讀了我所能找到的關於怎樣消除憂慮的每本書和每篇文章。在讀過這麼多報紙文章、雜誌之後,你知道我所找到的最好的一點忠告是什麼嗎?就是下面這幾句——紐約聯合工業神學院實用神學教授雷恩賀?紐伯爾提供的無價禱詞——一共只有四十一個宇:

  請賜我沉靜,

  去承受我不能改變的事;

  請賜我勇氣。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請賜我智慧,

  去判斷兩者的區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