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實際上佛教的多次被滅,包括滅佛的同時滅道教,原因之一也在這裡。是的,沒有哪個政權會願意自己的勞動力和戰鬥力,統統變成了在統治者看來毫無用處的出家人。
控制宗教的規模,是統治者不能不考慮的。
除了經濟原因,還有政治原因。事實上,宗教如果對政治介入過深,統治者就不能不有所防範和忌憚。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放心的只有儒學。因為按照儒家的教導,居家則為孝子,出門則是忠臣,這樣的子民誰不喜歡?
可惜儒學不是宗教,也只適合治世,不適合亂世。亂世無秩序,無權威,無希望,靠得住的只有神。是啊,統治者要借鬼神之威,造反派要假靈異之力,糙民們期盼著救世之主,於是佛法大行,道教大興。
剩下的事情就是選擇。
選擇也可以有各種標準,包括統治者的個人好惡,但在魏晉南北朝卻還有民族問題。石虎就說,佛是戎神,理當供奉。如此,則北方重佛南方重道,才是當然。[32]
然而怪異的是,北魏太武帝是胡人,卻滅佛;南朝梁武帝是漢人,卻媚佛。這豈非顛倒?太武和梁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在顛倒的背後,又有什麼玄機呢?
也許,答案在南北朝謝幕的那一刻。
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鮮卑化的漢人隋文帝楊堅,跟後來唐帝國的創始人一樣,都是民族混血兒中的佼佼者,身上既有華夏文明的遺傳基因,也有少數民族的生命活力,當然會創造出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的新文明。
重歸一統
陳朝亡國前,有霧霾。
霧霾瀰漫在建康城,鋪天蓋地無孔不入,每個人的鼻子裡都是又辣又酸。據正史記載,後主陳叔寶甚至在新年團拜會上昏睡過去,直到黃昏才醒了過來。[1]
這是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正月初一。霧霾中昏睡不醒的陳叔寶也許不知道,就在這天,隋文帝楊堅派出的大軍已兵分兩路渡過長江,很快就要兵臨城下。[2]
二十天後,這位亡國之君成為俘虜。
俘虜做得很不體面。隋軍進入台城時,城中的文武百官跑得一乾二淨,只有少數幾個人留在了宮中。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向陳叔寶建議:著正裝御正殿,像當年梁武帝見侯景那樣接見隋軍將領,這樣至少還能保住尊嚴。
陳叔寶卻說:刀鋒之下怎麼相見?我自有辦法。
他的辦法是躲進井裡。
可惜陳叔寶並沒想到隋軍會“落井下石”,實際上他也是聽見對方揚言要扔石頭,才在井底發出聲音的。這回輪到敵人大跌眼鏡了。他們只放下了一根繩子,卻同時拉上來三個人:後主陳叔寶,貴妃張麗華,貴嬪孔某某。[3]
後面的故事便既無趣味也無懸念。紅顏禍水張麗華被隋軍將領殺掉,據說這很讓對她有意的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感到不快。亡國之君陳叔寶則被帶到長安,靠著他的沒心沒肺和厚顏無恥活夠了歲數。[4]
歷史卻大為改觀。之前的中華大地,有四個世紀是分裂和混亂的。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總體上是四分五裂,南北對峙,動亂不止。但,當陳叔寶從井裡被拉上來以後,這一切便都結束了。
一個時代,就這樣喜劇性地落下帷幕。
這是一個不能忽略的時代。我們知道,從秦並天下到董卓入京,秦漢“第一帝國”歷時四百一十年。從隋文帝滅陳到朱全忠滅唐,隋唐“第二帝國”歷時三百一十八年。二者之間這一段,剛好整整四百年。顯然,這就不能看作過眼煙雲,而應該引起深刻的反省和思考。[5]
是啊,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命運和選擇?
不妨來看陳和隋。
被隋文帝滅亡的陳朝是陳霸先建立的,時間則是在侯景之亂以後。這時由於蕭衍子孫的爭權奪利、骨肉相殘和賣身投靠,南梁的國土大面積淪喪。淮南和廣陵被東魏所取,益州、漢中、襄陽為西魏所得。南朝原本就只有半壁江山,現在又再丟失一半,簡直就不成體統。
也就是說,陳國建立之初,便只是小王朝。
更可怕的是,南方漢族政權得以偏安,原本靠的是從巴陵(今湖南嶽陽)到建康的長江防線。但是,由於江陵(今湖北荊州)實際上被西魏控制,長江天險便已不足為憑,陳霸先的國家可謂危如累卵。[6]
因此,儘管陳朝前面幾任皇帝都很想振作,卻其實已經回天無力。於是就連一度收復的江北諸郡,最後也要再次淪入敵手,陳人也只能再次縮回自己的小窩。[7]
到陳叔寶繼位,就只能等著亡國了。
事實上隋文帝的伐陳是有備而來的,出征也是大張旗鼓的。他甚至發表了討陳宣言,歷數陳叔寶二十條罪狀,抄寫三十萬份廣而告之。當時,有人認為,兵以詐立,不宜張揚。隋文帝卻說:朕替天行道,為什麼要保密?如果那小子看了檄文以後就改邪歸正,又有什麼關係?[8]
隋文帝底氣十足。
底氣是有依據的。當時,隋軍的兵力有五十一萬八千人之多,將士們也個個摩拳擦掌鬥志昂揚。陳叔寶又有什麼呢?按照隋文帝的說法,國土不過“手掌之地”,所憑不過“溪壑之險”,哪裡能夠抵擋天朝的雄師?[9]
陳叔寶卻嘻嘻哈哈。
實際上,隋文帝大軍壓境時,間諜的情報便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陳廷。然而朝中一位大臣竟說:這都是那些邊防將士想立軍功,故意誇大敵情。長江自古是天塹,北虜難道能夠飛渡?要是能,臣就該做太尉公了![10]
陳叔寶哈哈一笑,繼續夜夜笙歌。
沒錯,此人治國雖然無能,寫情詩倒是十分在行,而且還有代表作,比如《玉樹後庭花》。[11]
難怪隋文帝給了他四個字的評價:全無心肝。[12]
看來,陳叔寶作為亡國之君很是合格,隋文帝能夠滅陳則在情理之中。實際上,陳朝甚至南梁都早就該亡。他們能夠苟延殘喘,僅僅因為北方也不太平。
問題出在北魏。
從開創了南北朝時代的那一年(公元439年)起,北魏就是中國北方的主人。此後,他們又在那裡維持了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的統一。這無疑要歸功於三個人:建立帝國的拓跋珪,開創北朝的拓跋燾,遷都洛陽的拓跋宏。
可惜遷都洛陽五年後(公元499年),拓跋宏就去世了。他的後繼者跟不上他的理想和思路,也把握不了未來的歷史走向,更無法掌控改革後的政局。結果,宮廷政變和政治陰謀延綿了三十年。終於,在梁武帝第一次捨身同泰寺的第二年(公元528年),北魏大亂。然後,是分裂。
分裂後的北魏變成了東魏(公元534年)和西魏(公元535年)。兩魏表面上都由拓跋後裔繼承,實際上東魏的掌權者為鮮卑化的漢人高歡,西魏則由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控制。正因為大權其實旁落,所以禪讓形式的政變還會發生。最後,東魏變成了北齊(公元550年),西魏變成了北周(公元557年)。
也就在這一年,南梁變成了陳。
控制宗教的規模,是統治者不能不考慮的。
除了經濟原因,還有政治原因。事實上,宗教如果對政治介入過深,統治者就不能不有所防範和忌憚。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放心的只有儒學。因為按照儒家的教導,居家則為孝子,出門則是忠臣,這樣的子民誰不喜歡?
可惜儒學不是宗教,也只適合治世,不適合亂世。亂世無秩序,無權威,無希望,靠得住的只有神。是啊,統治者要借鬼神之威,造反派要假靈異之力,糙民們期盼著救世之主,於是佛法大行,道教大興。
剩下的事情就是選擇。
選擇也可以有各種標準,包括統治者的個人好惡,但在魏晉南北朝卻還有民族問題。石虎就說,佛是戎神,理當供奉。如此,則北方重佛南方重道,才是當然。[32]
然而怪異的是,北魏太武帝是胡人,卻滅佛;南朝梁武帝是漢人,卻媚佛。這豈非顛倒?太武和梁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在顛倒的背後,又有什麼玄機呢?
也許,答案在南北朝謝幕的那一刻。
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鮮卑化的漢人隋文帝楊堅,跟後來唐帝國的創始人一樣,都是民族混血兒中的佼佼者,身上既有華夏文明的遺傳基因,也有少數民族的生命活力,當然會創造出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的新文明。
重歸一統
陳朝亡國前,有霧霾。
霧霾瀰漫在建康城,鋪天蓋地無孔不入,每個人的鼻子裡都是又辣又酸。據正史記載,後主陳叔寶甚至在新年團拜會上昏睡過去,直到黃昏才醒了過來。[1]
這是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正月初一。霧霾中昏睡不醒的陳叔寶也許不知道,就在這天,隋文帝楊堅派出的大軍已兵分兩路渡過長江,很快就要兵臨城下。[2]
二十天後,這位亡國之君成為俘虜。
俘虜做得很不體面。隋軍進入台城時,城中的文武百官跑得一乾二淨,只有少數幾個人留在了宮中。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向陳叔寶建議:著正裝御正殿,像當年梁武帝見侯景那樣接見隋軍將領,這樣至少還能保住尊嚴。
陳叔寶卻說:刀鋒之下怎麼相見?我自有辦法。
他的辦法是躲進井裡。
可惜陳叔寶並沒想到隋軍會“落井下石”,實際上他也是聽見對方揚言要扔石頭,才在井底發出聲音的。這回輪到敵人大跌眼鏡了。他們只放下了一根繩子,卻同時拉上來三個人:後主陳叔寶,貴妃張麗華,貴嬪孔某某。[3]
後面的故事便既無趣味也無懸念。紅顏禍水張麗華被隋軍將領殺掉,據說這很讓對她有意的晉王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感到不快。亡國之君陳叔寶則被帶到長安,靠著他的沒心沒肺和厚顏無恥活夠了歲數。[4]
歷史卻大為改觀。之前的中華大地,有四個世紀是分裂和混亂的。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總體上是四分五裂,南北對峙,動亂不止。但,當陳叔寶從井裡被拉上來以後,這一切便都結束了。
一個時代,就這樣喜劇性地落下帷幕。
這是一個不能忽略的時代。我們知道,從秦並天下到董卓入京,秦漢“第一帝國”歷時四百一十年。從隋文帝滅陳到朱全忠滅唐,隋唐“第二帝國”歷時三百一十八年。二者之間這一段,剛好整整四百年。顯然,這就不能看作過眼煙雲,而應該引起深刻的反省和思考。[5]
是啊,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命運和選擇?
不妨來看陳和隋。
被隋文帝滅亡的陳朝是陳霸先建立的,時間則是在侯景之亂以後。這時由於蕭衍子孫的爭權奪利、骨肉相殘和賣身投靠,南梁的國土大面積淪喪。淮南和廣陵被東魏所取,益州、漢中、襄陽為西魏所得。南朝原本就只有半壁江山,現在又再丟失一半,簡直就不成體統。
也就是說,陳國建立之初,便只是小王朝。
更可怕的是,南方漢族政權得以偏安,原本靠的是從巴陵(今湖南嶽陽)到建康的長江防線。但是,由於江陵(今湖北荊州)實際上被西魏控制,長江天險便已不足為憑,陳霸先的國家可謂危如累卵。[6]
因此,儘管陳朝前面幾任皇帝都很想振作,卻其實已經回天無力。於是就連一度收復的江北諸郡,最後也要再次淪入敵手,陳人也只能再次縮回自己的小窩。[7]
到陳叔寶繼位,就只能等著亡國了。
事實上隋文帝的伐陳是有備而來的,出征也是大張旗鼓的。他甚至發表了討陳宣言,歷數陳叔寶二十條罪狀,抄寫三十萬份廣而告之。當時,有人認為,兵以詐立,不宜張揚。隋文帝卻說:朕替天行道,為什麼要保密?如果那小子看了檄文以後就改邪歸正,又有什麼關係?[8]
隋文帝底氣十足。
底氣是有依據的。當時,隋軍的兵力有五十一萬八千人之多,將士們也個個摩拳擦掌鬥志昂揚。陳叔寶又有什麼呢?按照隋文帝的說法,國土不過“手掌之地”,所憑不過“溪壑之險”,哪裡能夠抵擋天朝的雄師?[9]
陳叔寶卻嘻嘻哈哈。
實際上,隋文帝大軍壓境時,間諜的情報便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陳廷。然而朝中一位大臣竟說:這都是那些邊防將士想立軍功,故意誇大敵情。長江自古是天塹,北虜難道能夠飛渡?要是能,臣就該做太尉公了![10]
陳叔寶哈哈一笑,繼續夜夜笙歌。
沒錯,此人治國雖然無能,寫情詩倒是十分在行,而且還有代表作,比如《玉樹後庭花》。[11]
難怪隋文帝給了他四個字的評價:全無心肝。[12]
看來,陳叔寶作為亡國之君很是合格,隋文帝能夠滅陳則在情理之中。實際上,陳朝甚至南梁都早就該亡。他們能夠苟延殘喘,僅僅因為北方也不太平。
問題出在北魏。
從開創了南北朝時代的那一年(公元439年)起,北魏就是中國北方的主人。此後,他們又在那裡維持了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的統一。這無疑要歸功於三個人:建立帝國的拓跋珪,開創北朝的拓跋燾,遷都洛陽的拓跋宏。
可惜遷都洛陽五年後(公元499年),拓跋宏就去世了。他的後繼者跟不上他的理想和思路,也把握不了未來的歷史走向,更無法掌控改革後的政局。結果,宮廷政變和政治陰謀延綿了三十年。終於,在梁武帝第一次捨身同泰寺的第二年(公元528年),北魏大亂。然後,是分裂。
分裂後的北魏變成了東魏(公元534年)和西魏(公元535年)。兩魏表面上都由拓跋後裔繼承,實際上東魏的掌權者為鮮卑化的漢人高歡,西魏則由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控制。正因為大權其實旁落,所以禪讓形式的政變還會發生。最後,東魏變成了北齊(公元550年),西魏變成了北周(公元557年)。
也就在這一年,南梁變成了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