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狄仁傑答:王者以天下為家。四海之內,家即是國。[26]

  武則天不回答。但是有一天,她表演了魔術。

  她說:狄公請回頭,看看誰來了。

  狄仁傑回頭,看見了站在身後的廬陵王李顯。

  武則天說:朕把儲君還給你。

  狄仁傑拜倒在地,半天都扶不起來。

  從內心掙扎中解脫出來的女皇,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她撫摸著狄仁傑的背,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地說: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社稷之臣。[27]

  狄仁傑如釋重負。

  實際上,廬陵王李顯是在狄仁傑拜相的五個月後,被武則天以治病為名秘密接回洛陽的。這就雄辯地證明了,真正解決儲君問題的恰恰是女皇本人。她做出這樣一個決定並不容易,其中奧秘和深層原因要到以後才能揭曉。

  後面的事情就變得十分簡單。奪嫡無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鬱而死,聰明識趣的李旦立即懇請遜位,藏在宮中的李顯被立為太子,並由李哲復名為李顯,後來又改名武顯。

  對此,狄仁傑並無異議。

  立儲問題解決後,從上到下都鬆了一口氣,女皇陛下的統治風格也開始變得溫柔。這讓她越來越像政治家。其實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溫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夠在霸道和溫柔之間自由轉換,該霸道時霸道,該溫柔時溫柔。武則天當然有這種能力。但沒有狄仁傑,她開發不出來。

  七十四歲的武則天和六十九歲的狄仁傑,還有兩年的合作時間,他們的關係也更像相互攙扶的老伴。靠著狄仁傑潤物細無聲般的規勸和調教,武則天慢慢變成了從善如流的開明君主。大約也就在這時,狄仁傑被稱為國老。

  [17]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天授二年九月及十月條。

  [18]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六聖曆元年八月條。

  [19]張氏兄弟向吉頊討教事,見兩《唐書》之吉頊傳、《資治通鑑》卷二百六聖曆元年二月條,記錄頗為詳實。向狄仁傑討教事,見《新唐書·狄仁傑傳》,但《資治通鑑》不予採信。

  [20]見兩《唐書》之吉頊傳,其說與《資治通鑑》不同。

  [21]見《舊唐書·吉頊傳》所引睿宗語。雷家驥《武則天傳》也持此論。

  [22]以上見兩《唐書》之吉頊傳,《資治通鑑》卷二百六久視元年正月條。

  [23]請參看胡戟《武則天本傳》。

  [24]從麟德元年(664)與高宗皇帝並稱二聖同時臨朝,到神功元年(697)再次起用狄仁傑,武則天實際執政三十三年,本人則高齡七十三歲。之前可以相提並論的只有漢武帝。

  [25]兩《唐書》之狄仁傑傳都發現和指出了狄仁傑與李昭德等人的不同,那就是“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又,狄仁傑籍貫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武則天籍貫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兩人是并州老鄉。狄仁傑生於公元630年,武則天生於公元625年,是同齡人。

  [26]見《資治通鑑》卷二百六聖曆元年二月條。

  [27]關於本段史實,正史和野史眾說紛紜,尤以《狄梁公傳》所記富有戲劇性,以至於《資治通鑑》簡略到只有一句話,並在《考異》中長篇大論予以辨證。本書兼采諸傳,而以邏輯與常情常理綜述之。

  狄仁傑不僅為武周重臣,在朝野舉足輕重,後世更成為一代名相。宋范仲淹為其撰寫的《唐狄梁公碑》也成為歷代熱門碑文,書家如黃庭堅、趙孟等都曾書此碑,這裡選錄的是趙孟作品。該碑文極言狄仁傑的豐功偉績,反映了歷代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嚮往。

  女皇謝幕

  八月的洛陽秋高氣慡,女皇和國老心情很好。

  兩位老人閒庭信步,武則天卻看似不經意地問起了前不久剛剛去世的宰相婁師德。這是一個脾氣好得被李昭德罵作鄉巴佬都不生氣的人,狄仁傑不大看得起他。

  看不起也並非沒有原因。據說,婁師德的弟弟曾經向哥哥請教為官之道,得到的建議竟然是“唾面自乾”。他的解釋是:別人把口水吐到你臉上,你不生氣,自己去擦,就算有涵養嗎?不,這只會更加惹怒對方。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擦都不擦,讓風吹乾。風,總是會把什麼都吹乾的。[28]

  如此沒有骨頭的人也值得尊敬?狄仁傑不認為。所以當女皇問他婁師德算不算賢人時,他的回答是不知道。

  武則天微微一笑。

  又問:那麼,他有沒有識別人才的鑑賞力呢?

  狄仁傑答:臣也沒有發現。

  女皇卻說:朕知道國老,正是婁師德的推薦。

  狄仁傑這才知道天外有天。[29]

  女皇卻要求狄仁傑推薦人才。的確,之前連續不斷的宮廷鬥爭留下了大量空白急需填補,能夠擔任宰相的更是鳳毛麟角。於是她說:國老,朕需要一條好漢,有嗎?

  狄仁傑問:陛下用來做什麼?

  武則天答:出將入相。

  狄仁傑說:那就只有張柬之。這個人雖然年紀大,卻是真正的宰相之材。而且長期不被重用,一定感恩效力。

  武則天點點頭。過了幾天,又向狄仁傑要人。

  狄仁傑說:臣已經推薦了張柬之。

  武則天說:朕已經讓他當洛州司馬了。

  狄仁傑說:臣推薦的職位是宰相。[30]

  結果,張柬之終於拜相,只不過是在狄仁傑去世整整四年之後。因此,狄仁傑的本意並非要埋下地雷,儘管後來發動政變逼女皇遜位的主謀,確實是年過八十的張柬之。[31]

  惹出是非的卻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看完下頁的年表就會明白,在武承嗣和狄仁傑等人相繼退場後,這兩個陪女皇陛下尋歡作樂的小夥伴,已經變成帝國的風暴中心。

  ◎張氏兄弟與有關事件年表

  年份 年號 月份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張氏兄弟成為女皇男寵

  閏十月 狄仁傑重新擔任宰相

  698 聖曆元年 二月 吉頊勸張氏兄弟參與建儲之事 三月 李顯被秘密接回神都

  八月 武承嗣卒

  九月 李旦遜位,李顯立為太子

  699 聖歷二年 七月 李武兩家子弟盟誓

  久視元年 正月 吉頊被貶出京

  700 久視元年 九月 狄仁傑卒

  701 大足元年 九月 李顯子女因得罪張氏兄弟被殺 702 長安二年 八月 李顯及弟妹請封張昌宗為王 703 長安三年 九月 張氏兄弟製造魏元忠謀反案 704 長安四年 七月 張氏兄弟腐敗案發,被赦免 九月 張柬之拜相

  十二月 張氏兄弟再次成為被告並被包庇

  705 神龍元年 正月 張柬之等人發動兵變,殺張氏兄弟,李顯即大周皇帝位 二月 李顯宣布恢復大唐國號

  十一月 武則天卒[32]

  很難界定圍繞張氏兄弟的一系列事件,究竟是什麼性質的鬥爭。但可以肯定,他倆的權勢之大和民憤之大,都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邵王李重潤、永泰郡主李仙蕙和她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只不過私下議論了一下,居然就死於非命。至於是女皇下令杖殺,還是他們的家長縊殺,不詳。[33]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