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2]劉仁軌與武則天的關係,請參看雷家驥《武則天傳》。

  [43]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光宅元年二月條。

  [44]所派專人即時任禮部尚書的武承嗣,璽書內容《新唐書·劉仁軌傳》不載,見《舊唐書·劉仁軌傳》及《資治通鑑》。

  [45]見兩《唐書》之裴炎傳、劉仁軌傳。另,《資治通鑑》卷二百八神龍元年三月條稱:中宗下令恢復文明元年以來破家子孫的資蔭,但明確指出“唯徐敬業、裴炎不在免限”。為裴炎恢復名譽要到睿宗時代。

  [46]似乎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去看裴炎,郭沫若更是認定裴炎自己想篡奪皇位,甚至指控裴炎不但與徐敬業勾結合謀,而且李賢之死也是他的主使。這種說法不但毫無根據,而且邏輯不通。歷史如果也可以這樣研究,那就沒有學術可言。請參看胡戟《武則天本傳》及所引郭沫若文。

  第四章

  變臉

  殺戒

  程務挺被殺不久,太后與群臣對話。

  她說:朕沒什麼對不起天下的,你們知道嗎?

  群臣唯唯諾諾:是。

  太后冷笑:當真知道?公卿之富貴,是朕賜予。天下之安樂,是朕養育。為什麼謀反的都是王公大臣?

  沒人敢回答。

  太后說:自己想想吧!你們當中,有受命於先帝,倔強難制如裴炎的嗎?有將門之貴種,能糾合亡命之徒如徐敬業的嗎?有重兵在握,戰無不勝如程務挺的嗎?這三個,堪稱眾望所歸。不利於朕,朕照殺不誤。如果誰更有能耐,倒是不妨試試。否則就得洗心事朕,不要弄得身敗名裂。

  群臣一齊頓首:唯太后之命是從。[1]

  此事真偽難辨。輕狂淺薄如此,武后也許不至於。[2]

  但,她幹得出來。事實上,如果她需要翻臉,一定比翻書還快。不妨回憶一下,當年帶兵進宮,幫她廢掉皇帝李哲的都是哪些人?中書令裴炎,中書侍郎劉禕之,羽林將軍程務挺。現在,裴炎和程務挺都死了,劉禕之如何?

  也只比程務挺多活了兩年半。

  不過,這一次的罪名不是謀反,是受賄和通jian。根據帝國的反腐要求和監察制度,劉禕之必須接受調查,哪怕罪名原本是誣陷。然而當辦案人員出示太后手令時,劉禕之卻拒絕配合。因為按照唐代制度,公文必須由中書省起糙,門下省審核。現在中書、門下兩省雖然改名,規矩卻沒變。因此劉禕之說:未經鳳閣鸞台,怎麼能算正式文件?

  於是,他被定為“拒捍制使”罪。

  這就比妨礙公務或藐視法庭更為嚴重,因為宣布制令的使者(制使)代表著最高權力,豈能抗拒?難怪睿宗聞訊之後趕緊上書求情。劉禕之卻一聲長嘆:我死定了!太后獨斷專行,豈容他人置喙?皇帝這是加快我的滅亡啊!

  劉禕之說得不錯,賜他自盡的命令果然很快下達。臨刑之時,這位前宰相神色自若地沐浴更衣,然後讓兒子起糙表章謝主隆恩。兒子泣不成聲無法握筆,劉禕之拿過紙來洋洋灑灑一揮而就,據說讀過的人無不動容。

  結果,有兩個讚不絕口的被貶了官。[3]

  本案的意義其實並不亞於裴炎被殺。因為裴炎只是武則天的同路人,劉禕之卻是她的自己人。作為“北門學士”的代表人物,他可是武后一手培養和提拔起來的。劉禕之也不負厚望,甚至曾經因為一件小事而讓太后感動。

  案子確實不大。裴炎被殺五個月後,一個小官因為降職而到鳳閣(中書省)投訴。當時的鳳閣長官,正是由於審判裴炎有功而成為宰相的騫味道。為了打發這個上訪的,騫味道不假思索就對那小官說:這是太后的決定。

  副長官劉禕之卻立即反對。他說,官員的升遷從來就是有關部門先提方案再上奏,怎麼能說是太后所定?

  顯然,一個是推諉,一個是攬責,高下立判。

  太后也大加讚賞。她說,君為元首,臣為股肱,哪有手腳出問題而歸之於心臟的?劉禕之引咎於己,是忠臣!至於那個推卸責任的騫味道,當然也被貶到外地去了。[4]

  呵呵,武太后並不糊塗。

  劉禕之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他已經看出,太后恐怕是要自己當皇帝了;而這個太后的親信卻跟裴炎一樣,是不能同意變更大唐帝國權屬的。因此他悄悄對下屬說:太后反正能廢立皇帝,何必還要臨朝稱制,讓天下人不得安心?

  下屬立即密報太后,劉禕之也只有死路一條。

  剩下的事,不過設圈套和找藉口。[5]

  其實,武則天並不嗜殺,也不想殺人。畢竟,裴炎是她的智囊,禕之是文膽更是心腹。所以,殺裴炎,她心疼;殺禕之,她心寒。但是不殺又能如何?掛羊頭賣狗肉的把戲已經演不下去,她也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還政李旦,讓他去賣羊肉;要麼亮出招牌,兜售狗肉包子,但會血流成河。

  那就殺吧!殺一個是殺,殺一萬也是。

  已經無法準確統計死亡人數,但可以肯定那將是一個長長的名單。死得最多的大約是李唐皇室成員,因為他們是改朝換代的直接障礙。其實從李賢被害開始,宗室就已經人人自危。要知道,即便李賢是私生子,那也是高宗皇帝的親骨肉啊!如果李賢都可以殺,還有誰是安全的?

  事實上屠刀已經舉起。最早被害的是平定揚州兵變的指揮官、高祖堂弟李神通的兒子李孝逸。時間在劉禕之被殺的半年後,罪名居然是名中有逸,逸中有兔,兔在月宮;而李孝逸以此為據,自稱能當天子。這就罪該萬死。但因平叛有功而減罪,流放海南島,最後冤死在那裡。[6]

  如此牽強附會地進行政治迫害,終於導致了一次不成功的兵變。結果是更多的李唐宗室被殺,甚至被滅門。到武則天稱帝建國前一個月,能殺的基本上已經殺完。[7]

  與此同時,裴炎一案也在繼續發酵。

  武則天稱帝一年前,宰相魏玄同被賜在家自盡,享年七十三歲。此案的直接原因是有人誣陷他出言不遜,散布“太后老了,不如還政嗣君”的言論。這當然為則天不容。再加上玄同與裴炎關係極好,時稱“耐久朋”(鐵哥們),太后便很自然地將他看作了裴炎的死黨和餘孽。

  然而就連被派來監刑的官員也看出這是冤案,於是善意地勸他:老人家,隨便舉報一個人吧!太后的規矩,是但凡有人舉報,一定親自接見,那時就可以辯誣了。

  魏玄同卻說:皇太后殺,閻王爺叫,不都是死嗎?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連累一個無辜的人呢?

  於是從容就死。

  此案又照例牽連一大批人。他們或被殺,或被貶,或者被流放。最讓人不解的是,就連當年指控裴炎有謀反嫌疑的那個傢伙居然也被秘密處決,死因不詳。[8]

  這可真是大開殺戒。

  但,世界上有敢殺的,就有不怕死的。裴炎死後,他的侄子裴伷先(伷讀如宙)請求面陳。太后接見了這個年方十七的小官,劈頭就問:你伯父謀反,還有什麼話說?

  臣不敢訴冤,不過替太后著想。裴伷先說。陛下其實是李家之婦,豈能獨攬朝政,排斥宗室,濫殺忠臣?如能及早還政,尚可安享晚年;不然天下一變,只怕萬劫不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