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對此,德宗耿耿於懷。
然而在宰相李泌的勸說下,德宗也還是同意對回紇採取友好政策,甚至和親。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吐蕃。
吐蕃和回紇的故事,都已在《隋唐定局》中講過。因此我們應該不會忘記,唐蕃關係並非總在蜜月期。事實上早在高宗時,吐蕃就讓大唐的西域不得安寧,安史之亂後更是將河西和隴右(今甘肅、青海和新疆的部分)收入囊中,就連長安也變成了他們可以隨便來逛逛的免費商城。
已經無法準確統計吐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但大唐失去了自己的牧場則毋庸置疑。於是,帝國不得不仰仗回紇的馬匹和騎兵,儘管回紇既壟斷經營又欺行霸市,大唐之所得遠遠低於之所付,欠下的債務則似乎總也還不清。[42]
但是沒有辦法。兩害相權取其輕,朝廷只能採納郭子儀的建議,聯合回紇,對抗吐蕃。對此,回紇態度積極,改名回鶻(鶻讀如胡)以後也如此。因為他們跟吐蕃一樣,都對天山之南那條翻過蔥嶺便可來到撒馬爾罕(Samarqand)和布哈拉(Bukhara),最後抵達波斯和羅馬的商道感興趣。[43]
沒錯,這裡說的是絲綢之路。
看看地圖就知道,回紇和吐蕃可謂一路相隔,一個在絲綢之路北,一個在南。但顯然,南方的吐蕃更強勢,也更具進攻性。他們在控制了帕米爾高原的勃律國之後,又對塔里木盆地發起進攻,迫使大唐一度放棄安西四鎮。這當然是嚴重的問題。要知道,安西都護府和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鎮的設立,原本是大唐用來確保絲綢之路安全的。[44]
回紇也不會高興。他們通過與粟特商人的合作,早就在橫穿歐亞的長途販運中獲利,並不希望別人插上一腳,更不希望斷了財路。因此,回紇很樂意與大唐聯合,不管是充當僱傭軍還是同盟軍。這樣既能對付咄咄逼人的吐蕃,又能大量獲取在國際貿易中作為硬通貨使用的絹帛。[45]
生意人的想法,總是不吃虧的。
大唐卻不能不忍痛割愛。為了對付安祿山,朝廷從西北撤回了常備軍,只留下少量守軍維持秩序。這其實無異於將帝國的西域拱手相讓,聽由吐蕃和回紇擺布,後者當然也十分願意填補空白。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大舉進攻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已經改名為回鶻的回紇則出兵救援,最後以吐蕃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本次戰爭是劃時代的。戰後,原本通過回鶻與中央政府聯繫的北庭和安西音信全無,存亡莫知。中華帝國從此喪失了對塔里木和準噶爾的控制,時間竟長達千年之久。[46]
不過回鶻和吐蕃也好景不長。就在唐文宗感嘆自己受制於家奴的第二年,回鶻汗國滅亡。之後不久,吐蕃王朝也轟然倒塌,大唐則陷入了內戰之中,反倒是作為西突厥支系和族群之一的沙陀,在北庭戰役後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五代後唐的實際開國之君李克用,便正是當時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的曾孫。只不過到那時,絲綢之路已是另一番景象。
依然響起的,大約只有駝鈴。
[36]鐵勒仆固部落入唐,是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此事及僕固懷恩事跡均見兩《唐書》之僕固懷恩傳。
[37]據兩《唐書》之代宗本紀、僕固懷恩傳及《資治通鑑》,僕固懷恩出兵有兩次,一次在廣德二年(764)十月,一次在永泰元年(765)九月,第二次兵力數十萬。
[38]見兩《唐書》之僕固懷恩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九月條。
[39]以上見《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參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七月條、八月條、九月條,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0]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1]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寶應元年十月條。
[42]具體情況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
[43]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4]請參看(美國)白桂思《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爭奪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45]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易中天中華史”之《隋唐定局》。
[46]以上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五年十二月條,貞元六年五月、六月秋條,並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兩書紀年不同,今從《資治通鑑》。
大唐滅亡
當沙陀人李克用作為最後的番將粉墨登場時,圍繞混血的李唐皇族這個實際上或者名義上的主角,歷史的舞台上早就已經有各色人友情出演。除了其他王朝也可能出現的諫臣如魏徵,重臣如狄仁傑,權臣如李林甫,外戚如楊國忠,酷吏如索元禮、周興、來俊臣,詩人和藝人如李白、杜甫、李龜年等,最具大唐特色的是五種人。他們是——
女人:武則天、韋皇后、太平公主、楊貴妃;
胡人: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僕固懷恩;
軍人:封常清、郭子儀、各藩鎮;
閹人:高力士、吐突承璀、王守澄、仇士良;
黨人:牛僧孺、李宗閔、李德裕、鄭覃。
上天對大唐,還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演出可以分為上下場,分界點則是安史之亂。楊貴妃演完言情劇和悲情劇以後,女人就沒戲可唱,占據舞台中心的是割據的藩鎮、亂政的宦官和內訌的朝臣。當然,胡人是貫穿始終的。別忘了,長孫無忌至少是半個胡人,何況還有鮮卑將軍尉遲敬德和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
四種人的關係錯綜複雜,有角逐也有勾連,有鬥爭也有和解,各自也都有進退和消長,還有輪流坐莊。這就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在這種態勢下,中晚唐的皇帝一方面被他們擺布架空,另方面又變得更加不可或缺。帝國大廈沒有因為安史之亂而坍塌,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然而藩鎮、外朝和內廷的關係,本質上是明爭暗鬥和相互鉗制的。包括添亂的胡人在內,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因此,在這停滯不前的時代,打破僵局就只能靠體制外對現狀極為不滿的人——處於社會底層,深受戰亂和盤剝之苦的士兵和農民。他們是第六種人。[47]
第六種人的代表是黃巢。
黃巢的名字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至少知道大唐其實是被他顛覆的。事實上,從揭竿而起到兵敗自殺,黃巢戰鬥了整整十年,遠遠超過從安祿山到史朝義的總和。兵鋒所至則幾乎掃蕩了大半個中國,破壞程度也遠非安史之亂可比。
說他是王朝的掘墓人,應該沒有問題。
但,要描述和評價這個歷史人物,卻很難。也許在不少人眼裡,他是行俠仗義的好漢、改天換地的英雄,至少失敗之後死得像個爺們。僖宗中和四年(884)六月十五日,黃巢打完最後一仗,已是走投無路。兩天後,他對自己的外甥兼部將林言說:我本想洗乾淨這污濁的世界,沒想到一敗塗地如此。把我的頭砍下來領賞去吧,不要便宜了別人。
然而在宰相李泌的勸說下,德宗也還是同意對回紇採取友好政策,甚至和親。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吐蕃。
吐蕃和回紇的故事,都已在《隋唐定局》中講過。因此我們應該不會忘記,唐蕃關係並非總在蜜月期。事實上早在高宗時,吐蕃就讓大唐的西域不得安寧,安史之亂後更是將河西和隴右(今甘肅、青海和新疆的部分)收入囊中,就連長安也變成了他們可以隨便來逛逛的免費商城。
已經無法準確統計吐蕃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但大唐失去了自己的牧場則毋庸置疑。於是,帝國不得不仰仗回紇的馬匹和騎兵,儘管回紇既壟斷經營又欺行霸市,大唐之所得遠遠低於之所付,欠下的債務則似乎總也還不清。[42]
但是沒有辦法。兩害相權取其輕,朝廷只能採納郭子儀的建議,聯合回紇,對抗吐蕃。對此,回紇態度積極,改名回鶻(鶻讀如胡)以後也如此。因為他們跟吐蕃一樣,都對天山之南那條翻過蔥嶺便可來到撒馬爾罕(Samarqand)和布哈拉(Bukhara),最後抵達波斯和羅馬的商道感興趣。[43]
沒錯,這裡說的是絲綢之路。
看看地圖就知道,回紇和吐蕃可謂一路相隔,一個在絲綢之路北,一個在南。但顯然,南方的吐蕃更強勢,也更具進攻性。他們在控制了帕米爾高原的勃律國之後,又對塔里木盆地發起進攻,迫使大唐一度放棄安西四鎮。這當然是嚴重的問題。要知道,安西都護府和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鎮的設立,原本是大唐用來確保絲綢之路安全的。[44]
回紇也不會高興。他們通過與粟特商人的合作,早就在橫穿歐亞的長途販運中獲利,並不希望別人插上一腳,更不希望斷了財路。因此,回紇很樂意與大唐聯合,不管是充當僱傭軍還是同盟軍。這樣既能對付咄咄逼人的吐蕃,又能大量獲取在國際貿易中作為硬通貨使用的絹帛。[45]
生意人的想法,總是不吃虧的。
大唐卻不能不忍痛割愛。為了對付安祿山,朝廷從西北撤回了常備軍,只留下少量守軍維持秩序。這其實無異於將帝國的西域拱手相讓,聽由吐蕃和回紇擺布,後者當然也十分願意填補空白。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十二月,吐蕃大舉進攻北庭(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已經改名為回鶻的回紇則出兵救援,最後以吐蕃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本次戰爭是劃時代的。戰後,原本通過回鶻與中央政府聯繫的北庭和安西音信全無,存亡莫知。中華帝國從此喪失了對塔里木和準噶爾的控制,時間竟長達千年之久。[46]
不過回鶻和吐蕃也好景不長。就在唐文宗感嘆自己受制於家奴的第二年,回鶻汗國滅亡。之後不久,吐蕃王朝也轟然倒塌,大唐則陷入了內戰之中,反倒是作為西突厥支系和族群之一的沙陀,在北庭戰役後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五代後唐的實際開國之君李克用,便正是當時沙陀酋長朱邪盡忠的曾孫。只不過到那時,絲綢之路已是另一番景象。
依然響起的,大約只有駝鈴。
[36]鐵勒仆固部落入唐,是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此事及僕固懷恩事跡均見兩《唐書》之僕固懷恩傳。
[37]據兩《唐書》之代宗本紀、僕固懷恩傳及《資治通鑑》,僕固懷恩出兵有兩次,一次在廣德二年(764)十月,一次在永泰元年(765)九月,第二次兵力數十萬。
[38]見兩《唐書》之僕固懷恩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永泰元年九月條。
[39]以上見《舊唐書·僕固懷恩傳》,參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廣德元年七月條、八月條、九月條,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0]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1]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寶應元年十月條。
[42]具體情況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
[43]請參看傅樂成《中國通史》,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44]請參看(美國)白桂思《吐蕃在中亞: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爭奪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
[45]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日本)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易中天中華史”之《隋唐定局》。
[46]以上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三貞元五年十二月條,貞元六年五月、六月秋條,並請參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兩書紀年不同,今從《資治通鑑》。
大唐滅亡
當沙陀人李克用作為最後的番將粉墨登場時,圍繞混血的李唐皇族這個實際上或者名義上的主角,歷史的舞台上早就已經有各色人友情出演。除了其他王朝也可能出現的諫臣如魏徵,重臣如狄仁傑,權臣如李林甫,外戚如楊國忠,酷吏如索元禮、周興、來俊臣,詩人和藝人如李白、杜甫、李龜年等,最具大唐特色的是五種人。他們是——
女人:武則天、韋皇后、太平公主、楊貴妃;
胡人: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僕固懷恩;
軍人:封常清、郭子儀、各藩鎮;
閹人:高力士、吐突承璀、王守澄、仇士良;
黨人:牛僧孺、李宗閔、李德裕、鄭覃。
上天對大唐,還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演出可以分為上下場,分界點則是安史之亂。楊貴妃演完言情劇和悲情劇以後,女人就沒戲可唱,占據舞台中心的是割據的藩鎮、亂政的宦官和內訌的朝臣。當然,胡人是貫穿始終的。別忘了,長孫無忌至少是半個胡人,何況還有鮮卑將軍尉遲敬德和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
四種人的關係錯綜複雜,有角逐也有勾連,有鬥爭也有和解,各自也都有進退和消長,還有輪流坐莊。這就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平衡。在這種態勢下,中晚唐的皇帝一方面被他們擺布架空,另方面又變得更加不可或缺。帝國大廈沒有因為安史之亂而坍塌,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然而藩鎮、外朝和內廷的關係,本質上是明爭暗鬥和相互鉗制的。包括添亂的胡人在內,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因此,在這停滯不前的時代,打破僵局就只能靠體制外對現狀極為不滿的人——處於社會底層,深受戰亂和盤剝之苦的士兵和農民。他們是第六種人。[47]
第六種人的代表是黃巢。
黃巢的名字許多人都耳熟能詳,至少知道大唐其實是被他顛覆的。事實上,從揭竿而起到兵敗自殺,黃巢戰鬥了整整十年,遠遠超過從安祿山到史朝義的總和。兵鋒所至則幾乎掃蕩了大半個中國,破壞程度也遠非安史之亂可比。
說他是王朝的掘墓人,應該沒有問題。
但,要描述和評價這個歷史人物,卻很難。也許在不少人眼裡,他是行俠仗義的好漢、改天換地的英雄,至少失敗之後死得像個爺們。僖宗中和四年(884)六月十五日,黃巢打完最後一仗,已是走投無路。兩天後,他對自己的外甥兼部將林言說:我本想洗乾淨這污濁的世界,沒想到一敗塗地如此。把我的頭砍下來領賞去吧,不要便宜了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