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唐玄宗也就坡下驢。他說:愛卿這是哪裡話!此人之jian朕已知之,原本打算到了蜀中再公開處決。今日卿等受神明啟示,成全朕之心愿,只有功,哪有過?[42]
然後皇帝輕輕地說:諸位收隊吧!
將士們卻紋絲不動。
玄宗只好尷尬地回到房間,派高力士前去打探,得到的回答是:賊本尚在。高力士還進一步解釋說:楊國忠被他們殺了,貴妃娘娘還在宮中,將士們害怕打擊報復。陳玄禮也傳話說,逆賊已誅,他的妹妹不合適再留下吧?[43]
這可是唐玄宗萬萬沒有想到的。挨了當頭一棒的他只是說了一句“朕當自處之”,就拄著拐杖低頭不語。
此時,四周安靜得可怕。
韋見素的兒子韋諤忍不住了。他說:眾怒難犯,安危在此一刻,請陛下速決!說完,叩首出血。
玄宗說:玉環常居深宮,哪裡知道誰謀反?
高力士說:貴妃確實無罪,但繼續留在陛下身邊,將士們就沒有安全感。將士安則陛下安,請陛下深思。
其實哪裡用得著深思,結論幾乎是明擺著的:玄宗根本就不敢再面對禁衛軍臉上的戾氣和血污。花容月貌的楊貴妃終於被絞死在佛堂,皇帝甚至讓陳玄禮等人前往驗屍。
結果,將士們山呼萬歲。[44]
馬嵬坡也被歷史記住了。它既是唐玄宗的傷心地,也是唐帝國的轉折點。是啊,一個皇帝,如果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又豈能保護帝國和子民?因此,當禁衛軍將士一言不發看著他時,玄宗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實際上,楊國忠和楊玉環兩條人命,也只是換來了短暫的安寧。三天後在扶風郡(今陝西省鳳翔縣),禁衛軍再次人心浮動,就連陳玄禮也無法控制。玄宗卻很清楚,他現在已經是落毛的鳳凰。既然如此,那又何妨再拔幾根?
於是皇帝把將士們叫來,指著剛剛收到的蜀錦說:諸位都是國家的功臣,為了朕不得不拋妻別子。此去蜀中,山高路遠,郡縣狹小,要吃的苦還很多。不如就此別過,共分此錦作為盤纏。諸位回去以後,見了長安的父老鄉親,煩請替朕問個好,各人也好自為之吧!說完,淚如雨下。
將士們也哭著說:臣等願意追隨陛下,生死不渝![45]
此後倒是再沒有什麼風險,唐玄宗甚至一邊走一邊組建自己的流亡政府,任命了三個宰相,頒布了若干制令。七月二十九日,在經歷了四十六天的長途跋涉之後,玄宗及其追隨者一千三百多人終於到達成都。
只不過,他並不知道自己早就變成了太上皇。
但,玄宗皇帝應該清楚,禁衛軍在扶風郡為什麼會動盪不安。原因很簡單,楊國忠和楊玉環被殺的第二天,太子李亨也離他而去。追隨這位落難的老皇帝還有沒有前途,帝國今後的大局又會怎樣,已經是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32]見兩《唐書》之楊國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33]馬嵬驛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境內,距離當時的金城縣約二十八里,而金城距離長安八十五里。
[34]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35]據《舊唐書·玄宗紀下》,唐玄宗倉皇出逃時“微雨沾濕”。
[36]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37]見兩《唐書》之楊國忠傳、陳玄禮傳。
[38]關於陳玄禮向太子報告以及太子的態度,見《舊唐書·楊貴妃傳》、《舊唐書·韋見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陳玄禮對唐玄宗說的話,見《舊唐書·玄宗紀下》。
[39]以上見《舊唐書·玄宗紀下》,兩《唐書》之楊國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0]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1]見《新唐書·楊國忠傳》。
[42]見《舊唐書·楊國忠傳》。唐玄宗與陳玄禮這段對話的具體時間,《舊唐書》並無明示。但如果理解為是在楊貴妃死後,則於情於理不通。
[43]見兩《唐書》之楊貴妃傳,《舊唐書·玄宗紀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4]以上均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5]見《舊唐書·玄宗紀下》,《舊唐書·韋見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肅宗即位
李亨離開父皇,看上去也是事出偶然。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準備離開馬嵬坡,但何去何從卻又成了問題。經歷了腥風血雨的皇帝變得謙和,甚至虛心地聽取了禁衛軍的意見。將士們卻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說去隴西,有的說去靈武,有的說去太原,還有人主張殺回長安。最後,還是韋見素的兒子韋諤一錘定音:先去扶風避避風頭看看再說。這才有了前面所說分蜀錦的一幕。[46]
然而動身之時,鄉親們卻來了。
這些純樸的民眾是來挽留玄宗的。他們攔在馬前言辭誠懇地說:宮殿是陛下的家居,陵寢是陛下的墳墓。陛下拋棄家居和墳墓,要到哪裡去,又能到哪裡去?
玄宗無奈,只好留下太子做工作。
父老鄉親們又說:至尊一定要走,就請太子殿下率領我等收復長安。我等生於聖代,世為唐民,願同心同德,討伐逆賊。如果至尊和殿下都不留,誰為中原百姓做主?
這時,圍住太子的已有數千人。
太子只好不走。
不走也有三個原因。一是走不了,二是不想走,三是不敢走。長期以來,太子李亨先是受李林甫打壓,後是被楊國忠排擠,但兩任宰相都如此猖狂,不就因為他們的背後有父皇嗎?如果再跟父皇去蜀中,誰知道會是什麼下場?
更何況,此刻是多好的機會呀!楊國忠死了,楊貴妃也死了,一向強勢的父皇其實很受傷,也很清楚自己的鞭子現在有多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決不能錯失良機。
太子這麼想,太子黨就更是這麼想。李亨的兩個兒子和宦官李輔國抓住韁繩力陳利害,看出太子心中動搖的父老鄉親更是將他團團圍定,太子只好答應他們。於是,一直在遠處等待的唐玄宗得到消息:太子殿下走不了啦!
皇帝一聲長嘆:天意![47]
天意即民意。正如李亨之子李倓(讀如談)所說,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而當前的人心所向就是平叛。平叛就不能去蜀中,而應該去西北,去華北。只有高舉義旗,聯合西北和華北的力量,才能凝聚人心,重整河山。[48]
◎玄宗逃亡、李亨北上時間表
天寶十五載或至德元載(756)
時間 事件
六月 十三日 晨 玄宗從長安倉皇出逃
十三日 夜 玄宗到達金城(今陝西省興平市)
十四日 玄宗到達馬嵬驛,發生事變
十五日 玄宗與太子李亨分手
十六日 李亨到達新平(今陝西省彬縣)
然後皇帝輕輕地說:諸位收隊吧!
將士們卻紋絲不動。
玄宗只好尷尬地回到房間,派高力士前去打探,得到的回答是:賊本尚在。高力士還進一步解釋說:楊國忠被他們殺了,貴妃娘娘還在宮中,將士們害怕打擊報復。陳玄禮也傳話說,逆賊已誅,他的妹妹不合適再留下吧?[43]
這可是唐玄宗萬萬沒有想到的。挨了當頭一棒的他只是說了一句“朕當自處之”,就拄著拐杖低頭不語。
此時,四周安靜得可怕。
韋見素的兒子韋諤忍不住了。他說:眾怒難犯,安危在此一刻,請陛下速決!說完,叩首出血。
玄宗說:玉環常居深宮,哪裡知道誰謀反?
高力士說:貴妃確實無罪,但繼續留在陛下身邊,將士們就沒有安全感。將士安則陛下安,請陛下深思。
其實哪裡用得著深思,結論幾乎是明擺著的:玄宗根本就不敢再面對禁衛軍臉上的戾氣和血污。花容月貌的楊貴妃終於被絞死在佛堂,皇帝甚至讓陳玄禮等人前往驗屍。
結果,將士們山呼萬歲。[44]
馬嵬坡也被歷史記住了。它既是唐玄宗的傷心地,也是唐帝國的轉折點。是啊,一個皇帝,如果連自己的女人都保護不了,又豈能保護帝國和子民?因此,當禁衛軍將士一言不發看著他時,玄宗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實際上,楊國忠和楊玉環兩條人命,也只是換來了短暫的安寧。三天後在扶風郡(今陝西省鳳翔縣),禁衛軍再次人心浮動,就連陳玄禮也無法控制。玄宗卻很清楚,他現在已經是落毛的鳳凰。既然如此,那又何妨再拔幾根?
於是皇帝把將士們叫來,指著剛剛收到的蜀錦說:諸位都是國家的功臣,為了朕不得不拋妻別子。此去蜀中,山高路遠,郡縣狹小,要吃的苦還很多。不如就此別過,共分此錦作為盤纏。諸位回去以後,見了長安的父老鄉親,煩請替朕問個好,各人也好自為之吧!說完,淚如雨下。
將士們也哭著說:臣等願意追隨陛下,生死不渝![45]
此後倒是再沒有什麼風險,唐玄宗甚至一邊走一邊組建自己的流亡政府,任命了三個宰相,頒布了若干制令。七月二十九日,在經歷了四十六天的長途跋涉之後,玄宗及其追隨者一千三百多人終於到達成都。
只不過,他並不知道自己早就變成了太上皇。
但,玄宗皇帝應該清楚,禁衛軍在扶風郡為什麼會動盪不安。原因很簡單,楊國忠和楊玉環被殺的第二天,太子李亨也離他而去。追隨這位落難的老皇帝還有沒有前途,帝國今後的大局又會怎樣,已經是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32]見兩《唐書》之楊國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33]馬嵬驛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境內,距離當時的金城縣約二十八里,而金城距離長安八十五里。
[34]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35]據《舊唐書·玄宗紀下》,唐玄宗倉皇出逃時“微雨沾濕”。
[36]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37]見兩《唐書》之楊國忠傳、陳玄禮傳。
[38]關於陳玄禮向太子報告以及太子的態度,見《舊唐書·楊貴妃傳》、《舊唐書·韋見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陳玄禮對唐玄宗說的話,見《舊唐書·玄宗紀下》。
[39]以上見《舊唐書·玄宗紀下》,兩《唐書》之楊國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0]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1]見《新唐書·楊國忠傳》。
[42]見《舊唐書·楊國忠傳》。唐玄宗與陳玄禮這段對話的具體時間,《舊唐書》並無明示。但如果理解為是在楊貴妃死後,則於情於理不通。
[43]見兩《唐書》之楊貴妃傳,《舊唐書·玄宗紀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4]以上均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5]見《舊唐書·玄宗紀下》,《舊唐書·韋見素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肅宗即位
李亨離開父皇,看上去也是事出偶然。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準備離開馬嵬坡,但何去何從卻又成了問題。經歷了腥風血雨的皇帝變得謙和,甚至虛心地聽取了禁衛軍的意見。將士們卻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說去隴西,有的說去靈武,有的說去太原,還有人主張殺回長安。最後,還是韋見素的兒子韋諤一錘定音:先去扶風避避風頭看看再說。這才有了前面所說分蜀錦的一幕。[46]
然而動身之時,鄉親們卻來了。
這些純樸的民眾是來挽留玄宗的。他們攔在馬前言辭誠懇地說:宮殿是陛下的家居,陵寢是陛下的墳墓。陛下拋棄家居和墳墓,要到哪裡去,又能到哪裡去?
玄宗無奈,只好留下太子做工作。
父老鄉親們又說:至尊一定要走,就請太子殿下率領我等收復長安。我等生於聖代,世為唐民,願同心同德,討伐逆賊。如果至尊和殿下都不留,誰為中原百姓做主?
這時,圍住太子的已有數千人。
太子只好不走。
不走也有三個原因。一是走不了,二是不想走,三是不敢走。長期以來,太子李亨先是受李林甫打壓,後是被楊國忠排擠,但兩任宰相都如此猖狂,不就因為他們的背後有父皇嗎?如果再跟父皇去蜀中,誰知道會是什麼下場?
更何況,此刻是多好的機會呀!楊國忠死了,楊貴妃也死了,一向強勢的父皇其實很受傷,也很清楚自己的鞭子現在有多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決不能錯失良機。
太子這麼想,太子黨就更是這麼想。李亨的兩個兒子和宦官李輔國抓住韁繩力陳利害,看出太子心中動搖的父老鄉親更是將他團團圍定,太子只好答應他們。於是,一直在遠處等待的唐玄宗得到消息:太子殿下走不了啦!
皇帝一聲長嘆:天意![47]
天意即民意。正如李亨之子李倓(讀如談)所說,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而當前的人心所向就是平叛。平叛就不能去蜀中,而應該去西北,去華北。只有高舉義旗,聯合西北和華北的力量,才能凝聚人心,重整河山。[48]
◎玄宗逃亡、李亨北上時間表
天寶十五載或至德元載(756)
時間 事件
六月 十三日 晨 玄宗從長安倉皇出逃
十三日 夜 玄宗到達金城(今陝西省興平市)
十四日 玄宗到達馬嵬驛,發生事變
十五日 玄宗與太子李亨分手
十六日 李亨到達新平(今陝西省彬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