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因為家有病人,這讓我不敢多想電報背後的事情。就只能懷揣著電報,急匆匆地下了礦山,買票整物,連夜啟程,回到了洛陽嵩縣的一隅老家。
到了家裡也才知道,家裡一切如常,只是因為社會和從前有了大不一樣。
第二章 我的那年代 第25節:6.高考
6.高考
中國的社會,又有了高考制度。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報名去考那事關你命運前程的大學。
從新鄉回來,離高考還有四天。因為高中沒有畢業,就只能找出初中課本,抓緊複習了整整四天,便和一些同村青年一道,到幾里外的一個學校,參加了一次對我來說是莫名的高考,就像抓緊吃了幾口飯食,又匆忙地奔上了人生與命運的老道一樣。
記不得那年都考了一些什麼內容,但卻記得,高考作文的題目是:《我的心飛到了毛主席紀念堂》。這個題目,充滿著悲傷和轟轟烈烈的革命氣息。清楚地記得,在那篇作文里,我寫了我站在我自己親手修的大寨梯田上,眼望著北京天安門,心裡想著毛主席生前的偉大和光榮——在那篇作文里,我狠命地抒發了我對偉大領袖的某種感念和情感。因著自己那時正寫著長篇小說,而那篇作文,也就自然寫得很長,情真意切,壯懷激烈。作文要求是每篇千字左右,每頁400格的稿紙,每人發了三頁,而我,卻整整寫了五頁。因為作文稿紙不夠,舉手向老師索要稿紙時,監考老師大為震驚,過去看我滿紙工整,一筆一畫,在別人兩頁都還沒有寫完時,我的第三頁已經寫滿。於是,監考老師就在考場上舉著我的作文,大聲說像這個同學,能寫這麼長的作文,字又認真,句子順暢,那是一定能考上大學的。希望別的同學,寫作文都要向我學習。我不知道,當時的監考老師是來自哪裡,但他的一番話兒,讓所有的考生在那一瞬之間,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我的身上,像一個時代,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城樓上一樣。
然而那年,我沒有考上大學。
我們全縣,無一人考上大學。只有偶或幾個,考上了當地師專。而我所在的考場,上百考生,連考上中專的也沒有一個。這集體的落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集體去報考志願那天,上百個考生,無一人知道,中國都有什麼大學、省里都有什麼大學、洛陽都有什麼學校。問負責填報志願的老師,志願應該寫到哪個學校?老師說,你們隨便填嘛。
問:"隨便也得寫個學校名啊。"
老師說:"北京大學和河南大學都行。"
問:"北京大學在北京,河南大學在哪兒?"
老師說:"可能在鄭州。"(實際在開封)。
大家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北京是首都,是政治和革命的中心,是全中國人民嚮往的一方聖地。於是,有人率先把他的志願,填了"北京大學"四個字。隨後,所有的同學,都把志願寫成了北京大學。
我也一樣。
當然,結局是無一錄取,命運絕對公正。
接下來,和我同考場的許多同學,都在次年進行了復讀復考。而我,沒有復讀,沒有復考,也沒有到新鄉水泥廠里接續著去做那炸山運石的臨時工人。我想在家寫我的小說。剛巧我大伯家的老大孩子,我的一個名為發成的哥哥,他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匠人,在一個水庫上成立了一個小型建築隊,我就白天跟著他到水庫上搬磚提灰,學做瓦工,晚上在家裡夜夜趕寫我的長篇小說。就是到了大年三十的除夕之夜,我也待在屋裡,一直寫到第二天鞭炮齊鳴,春光乍泄。
1978年的下半年底,我終於完成了這部小說。到了年底,便懷揣著一種逃離土地的夢想,當兵去了,在我人生的途中,邁出了最為堅實的進城尋求人生的一步。可在軍營,所有的人問我為什麼當兵時,我都會說是為了革命,為了保家衛國。問我為什麼寫作時,我都不說是為了我的命運,而是說為了革命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去爭做一個革命的、有文化的合格軍人。因為革命,是那個年代的本根,革命掩埋、掩蓋了那個年代裡人的一切。可是後來,有位領導聽說我愛寫小說,有心看看我的作品欲要提攜我時,我急急地寫信並打長途電話,讓我哥哥把我用幾年時間寫的30萬字的長篇寄給我時,我哥卻在來日回我的長途電話里,傷心地告訴我說,弟呀,你當兵走了之後,母親每天燒飯和冬天烤火,都把你寫的小說當做燒火的引子,幾頁幾頁地點著燒了。
我問:"全都燒了?"
哥說:"差不多全都燒了。"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26節:1.土地的身影(1)
第三章想念父親
1.土地的身影
到今年,我父親已經離開我們25年了。
25個春春秋秋,是那麼漫長的一河歲月。在這一河歲月的漂流中,過去許多老舊的事情,無論如何,卻總是讓我不能忘卻。而最使我記憶猶新、不能忘卻的,比較起來,還是我的父親和父親在他活著時勞作的模樣兒。他是農民,勞作是他的本分,唯有日夜的勞作,才使他感到他是活著的和活著的一些生存與意義,是天正地正的一種應該。
很小的時候——那當兒我只有幾歲,或許是不到讀書的那個年齡吧,便總如尾巴樣隨在父親身後。父親勞作的時候,我喜歡立在他的身邊,一邊看他舉鎬弄鍬的樣子,一邊去踩踏留在父親身後或者他身邊的影子。
這是多少、多少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各家都還有自留地,雖然還是社會主義的人民公社,土地公轄,但各家各戶都還允許有那麼一分幾分的土地歸你所有,任你耕種,任你做作。與此同時,也還允許你在荒坡河灘上開出一片一片的小塊荒地,種瓜點豆,植樹栽蔥,都是你的權益和自由。我家的自留地在幾里外一面山上的後坡,地面向陽,然土質不好,全是褐黃的礓土,俚語說是塊料礓地,每一杴、每一鎬插進土裡去,都要遇到無角無棱、不方不圓、無形無狀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鏵是常有的事。為了改造這土地,父親連續幾年冬閒都領著家人,頂著寒風或冒著飛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钁頭挖上一尺深淺,把那些礓石從土裡翻撿出來,大塊的和細小瘦長的,由我和二姐抱到田頭,以備回家時擔回家裡,堆到房下,積少成多,到有一日翻蓋房子時,壘地基或表砌山牆所使用;塊小或徹底尋找不出一點物形的,就挑到溝邊,倒進溝底,任風吹雨淋對它的無用進行懲處和暴力。
父親有1米7多的個頭,這年月算不得高個兒,可在幾十年前,1米7多在鄉村是少有的高個兒。那時候,我看著他把钁頭舉過頭頂,钁刺兒對著天空,晴天時,那刺兒就似乎差一點鉤著了半空中的日頭;陰天時,那刺兒就實實在在鉤著了半空的游雲。因為一面山上,只有我們一家在翻地勞作,四處靜得奇妙,我就聽見了父親的钁頭鉤斷雲絲那咯咯叭叭的白色聲響。追著那種聲音,就看見钁頭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之後,一瞬間,又暴著力量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堅硬的田地里。而父親那由直到彎的腰骨,這時會有一種柔韌的響聲,像奔跑的汽車軋飛的沙粒樣,從他那該洗的粗白布的襯衣下飛奔出來。父親就這樣一钁一钁地刨著,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在他的钁下流去和消失;一個冬日、又一個冬日地,被他刨碎重又歸新組合著。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時,父親瘦高的身影顯得挺拔而有力,到了日落西山,那身影就彎曲了許多。我已經清晰無誤地覺察出,初上山時,父親的腰骨,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筆直的腰杆兒,可一钁一钁地刨著,到了午時,那腰杆兒便像一棵筆直的樹上掛了一袋沉重的物件,樹幹還是立著,卻明顯有了彎樣。待在那山上吃過帶去的午飯,那樹也就卸了吊著的物件,又重新努力著撐直起來,然而到了日過平南,那棵樹也就徹底彎下了,如掛了兩袋、三袋更為沉重的物體,仿佛再也不會直了一般。然儘管這樣,父親還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钁頭舉在半空,用力地一下一下讓钁頭暴落在那塊料礓地里,直到日頭最終沉將下去時。
到了家裡也才知道,家裡一切如常,只是因為社會和從前有了大不一樣。
第二章 我的那年代 第25節:6.高考
6.高考
中國的社會,又有了高考制度。
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報名去考那事關你命運前程的大學。
從新鄉回來,離高考還有四天。因為高中沒有畢業,就只能找出初中課本,抓緊複習了整整四天,便和一些同村青年一道,到幾里外的一個學校,參加了一次對我來說是莫名的高考,就像抓緊吃了幾口飯食,又匆忙地奔上了人生與命運的老道一樣。
記不得那年都考了一些什麼內容,但卻記得,高考作文的題目是:《我的心飛到了毛主席紀念堂》。這個題目,充滿著悲傷和轟轟烈烈的革命氣息。清楚地記得,在那篇作文里,我寫了我站在我自己親手修的大寨梯田上,眼望著北京天安門,心裡想著毛主席生前的偉大和光榮——在那篇作文里,我狠命地抒發了我對偉大領袖的某種感念和情感。因著自己那時正寫著長篇小說,而那篇作文,也就自然寫得很長,情真意切,壯懷激烈。作文要求是每篇千字左右,每頁400格的稿紙,每人發了三頁,而我,卻整整寫了五頁。因為作文稿紙不夠,舉手向老師索要稿紙時,監考老師大為震驚,過去看我滿紙工整,一筆一畫,在別人兩頁都還沒有寫完時,我的第三頁已經寫滿。於是,監考老師就在考場上舉著我的作文,大聲說像這個同學,能寫這麼長的作文,字又認真,句子順暢,那是一定能考上大學的。希望別的同學,寫作文都要向我學習。我不知道,當時的監考老師是來自哪裡,但他的一番話兒,讓所有的考生在那一瞬之間,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我的身上,像一個時代,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城樓上一樣。
然而那年,我沒有考上大學。
我們全縣,無一人考上大學。只有偶或幾個,考上了當地師專。而我所在的考場,上百考生,連考上中專的也沒有一個。這集體的落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集體去報考志願那天,上百個考生,無一人知道,中國都有什麼大學、省里都有什麼大學、洛陽都有什麼學校。問負責填報志願的老師,志願應該寫到哪個學校?老師說,你們隨便填嘛。
問:"隨便也得寫個學校名啊。"
老師說:"北京大學和河南大學都行。"
問:"北京大學在北京,河南大學在哪兒?"
老師說:"可能在鄭州。"(實際在開封)。
大家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北京是首都,是政治和革命的中心,是全中國人民嚮往的一方聖地。於是,有人率先把他的志願,填了"北京大學"四個字。隨後,所有的同學,都把志願寫成了北京大學。
我也一樣。
當然,結局是無一錄取,命運絕對公正。
接下來,和我同考場的許多同學,都在次年進行了復讀復考。而我,沒有復讀,沒有復考,也沒有到新鄉水泥廠里接續著去做那炸山運石的臨時工人。我想在家寫我的小說。剛巧我大伯家的老大孩子,我的一個名為發成的哥哥,他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匠人,在一個水庫上成立了一個小型建築隊,我就白天跟著他到水庫上搬磚提灰,學做瓦工,晚上在家裡夜夜趕寫我的長篇小說。就是到了大年三十的除夕之夜,我也待在屋裡,一直寫到第二天鞭炮齊鳴,春光乍泄。
1978年的下半年底,我終於完成了這部小說。到了年底,便懷揣著一種逃離土地的夢想,當兵去了,在我人生的途中,邁出了最為堅實的進城尋求人生的一步。可在軍營,所有的人問我為什麼當兵時,我都會說是為了革命,為了保家衛國。問我為什麼寫作時,我都不說是為了我的命運,而是說為了革命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去爭做一個革命的、有文化的合格軍人。因為革命,是那個年代的本根,革命掩埋、掩蓋了那個年代裡人的一切。可是後來,有位領導聽說我愛寫小說,有心看看我的作品欲要提攜我時,我急急地寫信並打長途電話,讓我哥哥把我用幾年時間寫的30萬字的長篇寄給我時,我哥卻在來日回我的長途電話里,傷心地告訴我說,弟呀,你當兵走了之後,母親每天燒飯和冬天烤火,都把你寫的小說當做燒火的引子,幾頁幾頁地點著燒了。
我問:"全都燒了?"
哥說:"差不多全都燒了。"
第三章 想念父親 第26節:1.土地的身影(1)
第三章想念父親
1.土地的身影
到今年,我父親已經離開我們25年了。
25個春春秋秋,是那麼漫長的一河歲月。在這一河歲月的漂流中,過去許多老舊的事情,無論如何,卻總是讓我不能忘卻。而最使我記憶猶新、不能忘卻的,比較起來,還是我的父親和父親在他活著時勞作的模樣兒。他是農民,勞作是他的本分,唯有日夜的勞作,才使他感到他是活著的和活著的一些生存與意義,是天正地正的一種應該。
很小的時候——那當兒我只有幾歲,或許是不到讀書的那個年齡吧,便總如尾巴樣隨在父親身後。父親勞作的時候,我喜歡立在他的身邊,一邊看他舉鎬弄鍬的樣子,一邊去踩踏留在父親身後或者他身邊的影子。
這是多少、多少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各家都還有自留地,雖然還是社會主義的人民公社,土地公轄,但各家各戶都還允許有那麼一分幾分的土地歸你所有,任你耕種,任你做作。與此同時,也還允許你在荒坡河灘上開出一片一片的小塊荒地,種瓜點豆,植樹栽蔥,都是你的權益和自由。我家的自留地在幾里外一面山上的後坡,地面向陽,然土質不好,全是褐黃的礓土,俚語說是塊料礓地,每一杴、每一鎬插進土裡去,都要遇到無角無棱、不方不圓、無形無狀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鏵是常有的事。為了改造這土地,父親連續幾年冬閒都領著家人,頂著寒風或冒著飛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钁頭挖上一尺深淺,把那些礓石從土裡翻撿出來,大塊的和細小瘦長的,由我和二姐抱到田頭,以備回家時擔回家裡,堆到房下,積少成多,到有一日翻蓋房子時,壘地基或表砌山牆所使用;塊小或徹底尋找不出一點物形的,就挑到溝邊,倒進溝底,任風吹雨淋對它的無用進行懲處和暴力。
父親有1米7多的個頭,這年月算不得高個兒,可在幾十年前,1米7多在鄉村是少有的高個兒。那時候,我看著他把钁頭舉過頭頂,钁刺兒對著天空,晴天時,那刺兒就似乎差一點鉤著了半空中的日頭;陰天時,那刺兒就實實在在鉤著了半空的游雲。因為一面山上,只有我們一家在翻地勞作,四處靜得奇妙,我就聽見了父親的钁頭鉤斷雲絲那咯咯叭叭的白色聲響。追著那種聲音,就看見钁頭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之後,一瞬間,又暴著力量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堅硬的田地里。而父親那由直到彎的腰骨,這時會有一種柔韌的響聲,像奔跑的汽車軋飛的沙粒樣,從他那該洗的粗白布的襯衣下飛奔出來。父親就這樣一钁一钁地刨著,一個時辰、一個時辰在他的钁下流去和消失;一個冬日、又一個冬日地,被他刨碎重又歸新組合著。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時,父親瘦高的身影顯得挺拔而有力,到了日落西山,那身影就彎曲了許多。我已經清晰無誤地覺察出,初上山時,父親的腰骨,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筆直的腰杆兒,可一钁一钁地刨著,到了午時,那腰杆兒便像一棵筆直的樹上掛了一袋沉重的物件,樹幹還是立著,卻明顯有了彎樣。待在那山上吃過帶去的午飯,那樹也就卸了吊著的物件,又重新努力著撐直起來,然而到了日過平南,那棵樹也就徹底彎下了,如掛了兩袋、三袋更為沉重的物體,仿佛再也不會直了一般。然儘管這樣,父親還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钁頭舉在半空,用力地一下一下讓钁頭暴落在那塊料礓地里,直到日頭最終沉將下去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