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人家說:“咋能還不夠?受活人到外邊世界出演幾天也就夠了呢。”
便說到受活人的出演了,一個男人驚嘆著喚:
“他媽的,我還不如殘疾哩,我要是聾子我也敢在耳朵上掛著放炮呢。”
他的媳婦坐在他拉的車上說:
“我要是瞎子我也能在紙和樹葉上繡花兒。”
路過的一個老漢說:
“鬧不清白哩,我五十三歲都老眼昏花,滿嘴沒牙啦,那斷腿老婆一百零七歲啦,咋還能咬碎玉蜀黍,咋還能紉上繡花針。”
他的陪他去看的兒媳說:“爹,人家是每天穿著壽衣吃飯睡覺哩,我可不讓你每天穿著送終衣裳在家裡晃來晃去呢。”
這時候,有一群七歲、九歲的孩娃,興兒未盡地從那山上被他的家人拽著回來了,看見許多同莊人或是山里人正往山上去,他們不說他們在山上看見了啥,他們只對著看管他們的大人喚:
“我還去——我還去!”
至於還要去看啥兒,他和她卻是說將不上來。可說將不上來,他們那我還要去的哭喚卻是在樑上響徹了雲霄了。末了他們挨了打,面著的孩娃就忍氣吞聲了,倔強的孩娃就又跟著他們的親戚、鄰人第二回上了魂魄山上了。
魂魄山上就人滿為患了,熱鬧非常了。通往山頂那十里寬敞明亮的洋灰大道上,鴉黑黑的一片了,一早到晚都如螞蟻搬家了。那原來光潔素淨的路面上,就扔滿了書紙啦、破布啦、柴糙啦、饃塊啦、煙盒啦、鞋子啦,襪子啦,帽子啦,七七九九一世界,像趕完廟會的路上樣。還有筷子呀、碗片呀、青菜蘿蔔呀、喝水杯子呀、大蒜蔥頭呀、煮雞蛋的殼兒呀、紅薯油餅呀,九九七七滿天下,像散了戲的戲場樣。路兩邊壘了許多小鍋灶,三塊石頭或是三塊磚,吊角一架就成了鍋灶了。從路邊山臉上的樹上揪抓下一些乾柴枝,火一生,湯熟了、饃熱了,那磚或石頭就有一臉面的漆黑了,鍋灶邊就扔了滿地沒燒完的柴火啊,吃剩下的湯飯啊,吃飯時搬來坐的石頭啊,沒滅掉的火星啊,忘了帶走的洋火啊、火機啊、孩娃們脫了忘穿的衣裳啊,不知為啥不願再帶回去的舊鍋啊,還有不知因了啥兒就不要了書啊、報啊、雜誌啊、玩具啊、菸袋啊、木頭手槍啊、紙疊的飛機啊、紙疊的錢包啊、鋁片項鍊啊、玻璃手鐲啊,九九十十、十十九九,這些東西就漫山遍野了,一老世界了。
第九卷 葉有無數機巧呢,還有青光紫氣喲(2)
一路上都是人影兒。
一路上都是物什兒。
一路上都是燒飯留下的火攤兒。這兒一叢,那兒一蓬,冒著煙,燃著柴,山臉上像是在燒荒。燒荒處是插了許多牌子的,牌子也都寫著“小心林火”的字樣兒,可那一攤一攤的煙火還是星羅棋布著。
冬天哩,耙耬山外的許多處地是下了大雪的,有莊落里凍死了羊,凍死了豬,凍死了犁地的牛。從高柳和上榆縣來的遊客們,說他們那兒不光下了雪,且雪把屋門都給堵上了,清早一起床,那院落大門便推拉不開了。可走了幾十里的路,近百里的路,翻過一架山,到了耙耬的處地兒,冬天卻果真不是冬天的模樣了。山脈上還是光光禿禿著,可樹下坡臉上的蓑糙、白糙、茅糙和逢春就綠的抓地龍、葛旺旺,它們在冬日葉盡枯白的時光,一轉眼也就過去了,在那層混為一談的枯乾下,已經有了糙芽了,山臉上的槐樹、榆樹都已經有了新綠了。本沒有如何褪色的松柏,幾天間便顯出了它的蒼翠了。
有莊稼的處地兒,也被那淺青淺綠涅著了。
列寧要到這兒呢,春天早早地先一步趕到了這兒了。真是的,天意哦,列寧紀念堂落成大典了,冬天在這兒竟有些春秋的氣象了。有些夏初的氣象了。日頭黃慡朗朗地懸在山頂上。溫熱遍天滿地地漫溢著,雲彩又稀又薄著,棉絨絲線樣在天空扯拉著,人像洪水滔天樣朝山頂涌動著,吵嚷聲像瓢潑大雨般在山臉上起落著。
空氣中有著大熱天的悶漲味兒呢。
聲音里有過年過節鞭炮的喜慶炸音呢。
紀念堂就從這雜七雜八的人聲、物影中顯了出來了。大老遠就顯露了出來了。來看非凡的人,到了半坡就瞄見等在山頂上的紀念堂了呢。它四檐四角上的黃色琉璃瓦,在冬日卻比春秋溫暖的日光里,閃出了它晶瑩的光色呢。顯出了果真如傳說中金鑾殿一般的輝煌呢。遠處的山脈呢,似了起伏的牛背、駝背樣,靜滯著,也還像牛群、駝群都在慢跑著。樹色是淺綠,山脈和溝壑也是淺綠呢。一世界都呈著深淺不一的青綠哩。在這一老世界的青綠里,紀念堂一冷猛地聳在眼前了,一冷猛地從半空跳出了一座兒金壁銀光的堂殿兒,人的眼就嘩嘩丁當地亮了起來了。能清晰地看見那琉璃瓦的光色里,有燦燦的純金哩,也能清清晰晰看見那大理石牆面的光色里,有沉重重的鉛鋁哩,還能白亮亮看見通往紀念堂那五十四級磕台①兩旁的漢白玉的石欄杆,它的光亮里夾有許多銀青的玉光呢。純金啊、鉛鋁呀、銀玉啦,還有五十四級青石磕台在日光中閃著的青銅喲,它們的色澤在半空混在一起就成了水銀的光亮了,沉重有力了,像一條一帶水濕的白色綢布緊靠緊挨著,不扯不連地繃直在了半空里。如了日常間說的神秘的紫氣閃現在了天空了。看見那堂殿,就有了呀呀的聲音了。看見那紫氣,就呀呀呀呀一片了。
說:“天呀,紫氣閃光哩。”
說:“天呀,咋就找了這麼好的風水哩。”
說:“天呀,老天呀,這也真該是皇上樣的人物睡的地方哩。”
呀呀著,人的腳步不自覺地捷快了。
就到了那紀念堂的下邊了,就看見列寧紀念堂的前檐下,和毛主席的紀念堂的前檐寫著大字隸書“偉大領袖毛主席永垂不朽”樣,寫著大字隸書“世界人民的偉大導師列寧永垂不朽”的十五個大字了。就看到紀念堂矗在山頂上,有麥場那麼大,而它的下邊哩,卻還有兩個麥場那麼大的廣場哩。廣場上全是用洋灰磚鋪了地臉兒,要曬糧食一下能攤開一個莊子的蜀黍、穀子和小麥。能曬一個村莊全年的收成呢。廣場的兩側旁,是和天下所有游地一樣呢,蓋了兩行小房屋,房屋裡賣著當地的土特產,如木耳呀、銀杏呀、錦針呀、蘑菇呀;還有從外地販運來遊樂品,如從南陽賤買貴賣的低等玉。玉鐲兒、玉墜兒、玉馬兒、玉羊兒、玉刀兒、玉劍兒、玉刻的十二生肖像、玉制的佛塔和香爐,如此等等哩,樣樣都新鮮,樣樣又都好像在哪兒見過樣。出過遠門的人,依著見識知曉那些物什是沒有一件真品質,他一件物什獅子開口要上一百塊,你老鼠咬牙還價十塊錢,可十塊他也竟賣了,竟賺了。你也覺得終是買了一個便宜了。然那缺識少見的,一向是守在家門口,日子又過得殷實的人,聽了人家說一個玉墜只要十塊錢,他想十塊錢委實太過便宜了,又想向人證明自己家裡日子過得好,手頭不缺零花錢,那麼就哪能不買呢。便試著還了一個價:“九塊行不行?”人家就裝著想了一會兒,忍痛割愛地說:“賣給你,列寧紀念堂落成大典哩,不圖掙錢,圖個吉利呢。”
便說到受活人的出演了,一個男人驚嘆著喚:
“他媽的,我還不如殘疾哩,我要是聾子我也敢在耳朵上掛著放炮呢。”
他的媳婦坐在他拉的車上說:
“我要是瞎子我也能在紙和樹葉上繡花兒。”
路過的一個老漢說:
“鬧不清白哩,我五十三歲都老眼昏花,滿嘴沒牙啦,那斷腿老婆一百零七歲啦,咋還能咬碎玉蜀黍,咋還能紉上繡花針。”
他的陪他去看的兒媳說:“爹,人家是每天穿著壽衣吃飯睡覺哩,我可不讓你每天穿著送終衣裳在家裡晃來晃去呢。”
這時候,有一群七歲、九歲的孩娃,興兒未盡地從那山上被他的家人拽著回來了,看見許多同莊人或是山里人正往山上去,他們不說他們在山上看見了啥,他們只對著看管他們的大人喚:
“我還去——我還去!”
至於還要去看啥兒,他和她卻是說將不上來。可說將不上來,他們那我還要去的哭喚卻是在樑上響徹了雲霄了。末了他們挨了打,面著的孩娃就忍氣吞聲了,倔強的孩娃就又跟著他們的親戚、鄰人第二回上了魂魄山上了。
魂魄山上就人滿為患了,熱鬧非常了。通往山頂那十里寬敞明亮的洋灰大道上,鴉黑黑的一片了,一早到晚都如螞蟻搬家了。那原來光潔素淨的路面上,就扔滿了書紙啦、破布啦、柴糙啦、饃塊啦、煙盒啦、鞋子啦,襪子啦,帽子啦,七七九九一世界,像趕完廟會的路上樣。還有筷子呀、碗片呀、青菜蘿蔔呀、喝水杯子呀、大蒜蔥頭呀、煮雞蛋的殼兒呀、紅薯油餅呀,九九七七滿天下,像散了戲的戲場樣。路兩邊壘了許多小鍋灶,三塊石頭或是三塊磚,吊角一架就成了鍋灶了。從路邊山臉上的樹上揪抓下一些乾柴枝,火一生,湯熟了、饃熱了,那磚或石頭就有一臉面的漆黑了,鍋灶邊就扔了滿地沒燒完的柴火啊,吃剩下的湯飯啊,吃飯時搬來坐的石頭啊,沒滅掉的火星啊,忘了帶走的洋火啊、火機啊、孩娃們脫了忘穿的衣裳啊,不知為啥不願再帶回去的舊鍋啊,還有不知因了啥兒就不要了書啊、報啊、雜誌啊、玩具啊、菸袋啊、木頭手槍啊、紙疊的飛機啊、紙疊的錢包啊、鋁片項鍊啊、玻璃手鐲啊,九九十十、十十九九,這些東西就漫山遍野了,一老世界了。
第九卷 葉有無數機巧呢,還有青光紫氣喲(2)
一路上都是人影兒。
一路上都是物什兒。
一路上都是燒飯留下的火攤兒。這兒一叢,那兒一蓬,冒著煙,燃著柴,山臉上像是在燒荒。燒荒處是插了許多牌子的,牌子也都寫著“小心林火”的字樣兒,可那一攤一攤的煙火還是星羅棋布著。
冬天哩,耙耬山外的許多處地是下了大雪的,有莊落里凍死了羊,凍死了豬,凍死了犁地的牛。從高柳和上榆縣來的遊客們,說他們那兒不光下了雪,且雪把屋門都給堵上了,清早一起床,那院落大門便推拉不開了。可走了幾十里的路,近百里的路,翻過一架山,到了耙耬的處地兒,冬天卻果真不是冬天的模樣了。山脈上還是光光禿禿著,可樹下坡臉上的蓑糙、白糙、茅糙和逢春就綠的抓地龍、葛旺旺,它們在冬日葉盡枯白的時光,一轉眼也就過去了,在那層混為一談的枯乾下,已經有了糙芽了,山臉上的槐樹、榆樹都已經有了新綠了。本沒有如何褪色的松柏,幾天間便顯出了它的蒼翠了。
有莊稼的處地兒,也被那淺青淺綠涅著了。
列寧要到這兒呢,春天早早地先一步趕到了這兒了。真是的,天意哦,列寧紀念堂落成大典了,冬天在這兒竟有些春秋的氣象了。有些夏初的氣象了。日頭黃慡朗朗地懸在山頂上。溫熱遍天滿地地漫溢著,雲彩又稀又薄著,棉絨絲線樣在天空扯拉著,人像洪水滔天樣朝山頂涌動著,吵嚷聲像瓢潑大雨般在山臉上起落著。
空氣中有著大熱天的悶漲味兒呢。
聲音里有過年過節鞭炮的喜慶炸音呢。
紀念堂就從這雜七雜八的人聲、物影中顯了出來了。大老遠就顯露了出來了。來看非凡的人,到了半坡就瞄見等在山頂上的紀念堂了呢。它四檐四角上的黃色琉璃瓦,在冬日卻比春秋溫暖的日光里,閃出了它晶瑩的光色呢。顯出了果真如傳說中金鑾殿一般的輝煌呢。遠處的山脈呢,似了起伏的牛背、駝背樣,靜滯著,也還像牛群、駝群都在慢跑著。樹色是淺綠,山脈和溝壑也是淺綠呢。一世界都呈著深淺不一的青綠哩。在這一老世界的青綠里,紀念堂一冷猛地聳在眼前了,一冷猛地從半空跳出了一座兒金壁銀光的堂殿兒,人的眼就嘩嘩丁當地亮了起來了。能清晰地看見那琉璃瓦的光色里,有燦燦的純金哩,也能清清晰晰看見那大理石牆面的光色里,有沉重重的鉛鋁哩,還能白亮亮看見通往紀念堂那五十四級磕台①兩旁的漢白玉的石欄杆,它的光亮里夾有許多銀青的玉光呢。純金啊、鉛鋁呀、銀玉啦,還有五十四級青石磕台在日光中閃著的青銅喲,它們的色澤在半空混在一起就成了水銀的光亮了,沉重有力了,像一條一帶水濕的白色綢布緊靠緊挨著,不扯不連地繃直在了半空里。如了日常間說的神秘的紫氣閃現在了天空了。看見那堂殿,就有了呀呀的聲音了。看見那紫氣,就呀呀呀呀一片了。
說:“天呀,紫氣閃光哩。”
說:“天呀,咋就找了這麼好的風水哩。”
說:“天呀,老天呀,這也真該是皇上樣的人物睡的地方哩。”
呀呀著,人的腳步不自覺地捷快了。
就到了那紀念堂的下邊了,就看見列寧紀念堂的前檐下,和毛主席的紀念堂的前檐寫著大字隸書“偉大領袖毛主席永垂不朽”樣,寫著大字隸書“世界人民的偉大導師列寧永垂不朽”的十五個大字了。就看到紀念堂矗在山頂上,有麥場那麼大,而它的下邊哩,卻還有兩個麥場那麼大的廣場哩。廣場上全是用洋灰磚鋪了地臉兒,要曬糧食一下能攤開一個莊子的蜀黍、穀子和小麥。能曬一個村莊全年的收成呢。廣場的兩側旁,是和天下所有游地一樣呢,蓋了兩行小房屋,房屋裡賣著當地的土特產,如木耳呀、銀杏呀、錦針呀、蘑菇呀;還有從外地販運來遊樂品,如從南陽賤買貴賣的低等玉。玉鐲兒、玉墜兒、玉馬兒、玉羊兒、玉刀兒、玉劍兒、玉刻的十二生肖像、玉制的佛塔和香爐,如此等等哩,樣樣都新鮮,樣樣又都好像在哪兒見過樣。出過遠門的人,依著見識知曉那些物什是沒有一件真品質,他一件物什獅子開口要上一百塊,你老鼠咬牙還價十塊錢,可十塊他也竟賣了,竟賺了。你也覺得終是買了一個便宜了。然那缺識少見的,一向是守在家門口,日子又過得殷實的人,聽了人家說一個玉墜只要十塊錢,他想十塊錢委實太過便宜了,又想向人證明自己家裡日子過得好,手頭不缺零花錢,那麼就哪能不買呢。便試著還了一個價:“九塊行不行?”人家就裝著想了一會兒,忍痛割愛地說:“賣給你,列寧紀念堂落成大典哩,不圖掙錢,圖個吉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