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朋友們卻紛紛回答——當然,當然,做到這一點是起碼的。
起——碼——的?
我必老老實實坦坦率率地在此言明——除了經濟資助這一條,或借予或給予,全在於我一人的經濟狀況和慷慨程度,其他事於我都很難,甚至相當之難。因屢屢地幫助別人買機票、車票、解決住宿問題之類,幾回差點兒沒把我為難死!幾回最終我是內疚得要命、抱歉得要命、沮喪得要命,而對方則失望至極!懷疑至極!怏怏至極!
梁曉聲——在北京近十年來,在北影近十年,說自己買不到一張臥鋪票——誰信啊!面對一個或幾個夜無歸處的滿懷希望來求助的人,面露難色地說自己一籌莫展——哄鬼吧!蹬著自行車出去了一趟,大概只不過是像煞有介事地出去瞎兜了一圈吧——這不是太虛偽、太可惡了嗎?
而若一個陌生人,即便是地地道道的當年的北大荒知青,絕非冒充行騙之徒,向我索求五百元以上的給予性的資助,我是會猶豫半天的。上有老,下有小,稿費低,物價漲,我所積蓄的那一筆小小存款,是以備補貼生活之用的。我並非腰纏萬貫啊!給予,我是給予過的。周濟,也是周濟過的。但迄今為止,並未突破三百元“大關”。倘據此認定我是多麼的不仁、多麼的不義、多麼的吝嗇,我也只好認了。
倘叩開家門之人,向我說明,他從某省某市到北京來,專為買一樣或幾樣平價的家用電器,諸如彩電、冰箱、錄像機之類,或專為兌換外幣,則連我自己也想像不出我當時會怎樣一種表情。
我自己家裡還沒有一樣電器是平價的呢!
至今我也沒有一分錢的外幣。也不知在些什麼地方可用人民幣兌換,怎樣兌換。
就在我寫這篇東西的前幾天,我給十幾個在京的當年的北大荒知青打電話——求買一張臥鋪票,預定期七天之後,線路是從北京至哈爾濱,而非至廣州至上海——所獲之回答差不多儘是——“哎呀,這我可沒辦法!毫無辦法!”“老兄,你在北京,是應該知道買臥鋪票該多麼難的!”“你給××打個電話問問吧!”“我建議你天天到火車站去,等不著退票,也准能買到黑票,無非多花幾十元錢唄!”
這還是我在求。所求之人,還是經過考慮,確信只要浪費他們一點兒時間,一點兒口舌,動用他們一次公的或私的關係,可以成全我之人。
而我,不過是一次試探而已。
這也許近乎無聊,但獲得的“經驗”,於他人是有益的。
歸根結底,我自己是不必太為買一張臥鋪票愁眉不展的——只要是公務。
而究竟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半夜蹬著自行車去到預售票處,為素昧平生者蹲上一夜,買一張臥鋪票?僅僅因為他或她說出那麼一句話——“我當年也是北大荒知青”。
故我以十二分的虔誠和坦率和衷心告誡我的當年的北大荒知青們:
記住自己當年曾是一個北大荒知青,記住幾乎整整一代人當年都曾是各地的知青——僅僅記住這一點就夠了。因為這表明你永遠記住你自己是誰。那一經歷畢竟是我們每個人經歷的一次洗禮。但是,不要尋找它——“北大荒知青”在今天在城市的群體形式。即使它存在著,也不要相信它。不要將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和可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之實踐與它聯繫起來。更不要將它視為你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意義的一部分。如果你有餘暇,如果你有熱忱,你可以和當年的知青夥伴聚會、遊園、旅行。但你萬勿和他們共圖什麼你認為的事業。你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現在的他們,早已不再是過去的他們。現在的你,早已不再是過去的你。過去的那一些、那一批、那一代、那一切包括你自己,在本質上與今天已大不相同。我們都是經過了城市再消化、再處理、再設計、再生產的我們。知青群體意識絕對不可能成為一種信仰,更不可能成為一種宗教。在它對你或對別人居然似乎信仰似乎宗教之時,乃是它最不真實、最少虔誠可言、最蒙蔽人之時。不!堅決地不要將你的真實、你的虔誠奉獻於它。堅決地不要幻想從它那兒獲得真實、獲得虔誠。你的真實、你的虔誠僅只屬於你自己。如果那確是真實、確是虔誠,自有真實之人、虔誠之人與你互奉。你要付諸努力的事僅只是你自己的事。好比你帶著你最寶貴的東西和一些似曾相識的人共同駕舟出海,你越相信他們就是你童時的夥伴,你越對他們湧起童時的信任感,則你的失落感便越大。甚至可能不僅僅是失落,而是慘遭圖財害命。蛇用身體行走,花用開謝行走,石頭用堅損行走,東西用新舊行走,生用死行走,熱用冷行走,冷用冰行走,有用無行走,動用靜行走,陰用陽行走,火用燃燒行走,星球用引力行走,歷史用過去行走。
而人,唯有人,用雙腳行走。
除了你自己,沒有第二個人能將你拉得很高——因為你會抓不牢繩索。
人們,包括不在乎時間的人們,不要為“同窗會”、“校友會”、“家鄉會”等浪費時間。甚至也不要再為各種名目的“沙龍”浪費時間。中國特色的“沙龍”和中國特色的一切一切一樣,一旦打上中國特色的印記,便絕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任何“沙龍”。而在今天,在中國,中國特色意味著些什麼,現實回答得比我們每個人都回答得更清楚。
當年的知青朋友們,不要再陷入“知青情結”的怪狀糾纏不清。
我說——夠了!
讓我們每個人都靠自己的雙腳去走出我們自己的路吧!如果我們每個人,不論自己前面是一條怎樣的路,都能走得很踏實、很從容、很自信,那麼歷史一定會評價說:這是極特殊的一代。在你身前有人跌倒,你扶起他;在你身後有人跌倒,你拉起他。
但是,不要挽起手臂,不要排成行列。不要齊唱著一首什麼四分之二拍的歌曲!只要這行列之中有幾個沒出息的、變態的、心地不良的,都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乃至危險!
除了軍事操練,除了運動會儀式,除了參加慶典或者參加遊行,排成行列最不該是男人證明自己的方式。男人在產生這一念頭之時便已經是一個弱者了。男人糾纏於這一種心理之時起碼可見是被弱者的心理所糾纏。
在一切集群動物中,只有象群是最高貴、最不失尊嚴、最和睦亦最和平的。人除了大腦比象發達別的方面並不如象。人太像猴子。而猴群是最討厭的動物群體。對象而言,離群是最劣的。對猴而言,離群可能是最優的。
當代人所力爭的人的獨立性,乃在於力爭擺脫猴的某些習性。猴的可惡習性在猴群之中更加明顯。猴群維護的正是猴的可惡習性。關於猴群,魯迅先生曾有過很深刻的評判。
從進化論的角度探討之,人的群體意識群體心理,乃是全人類的初級意識初級心理。它包含有像猴子集群一樣的、藉以維護自己的弱點和劣點的無奈的本能……
起——碼——的?
我必老老實實坦坦率率地在此言明——除了經濟資助這一條,或借予或給予,全在於我一人的經濟狀況和慷慨程度,其他事於我都很難,甚至相當之難。因屢屢地幫助別人買機票、車票、解決住宿問題之類,幾回差點兒沒把我為難死!幾回最終我是內疚得要命、抱歉得要命、沮喪得要命,而對方則失望至極!懷疑至極!怏怏至極!
梁曉聲——在北京近十年來,在北影近十年,說自己買不到一張臥鋪票——誰信啊!面對一個或幾個夜無歸處的滿懷希望來求助的人,面露難色地說自己一籌莫展——哄鬼吧!蹬著自行車出去了一趟,大概只不過是像煞有介事地出去瞎兜了一圈吧——這不是太虛偽、太可惡了嗎?
而若一個陌生人,即便是地地道道的當年的北大荒知青,絕非冒充行騙之徒,向我索求五百元以上的給予性的資助,我是會猶豫半天的。上有老,下有小,稿費低,物價漲,我所積蓄的那一筆小小存款,是以備補貼生活之用的。我並非腰纏萬貫啊!給予,我是給予過的。周濟,也是周濟過的。但迄今為止,並未突破三百元“大關”。倘據此認定我是多麼的不仁、多麼的不義、多麼的吝嗇,我也只好認了。
倘叩開家門之人,向我說明,他從某省某市到北京來,專為買一樣或幾樣平價的家用電器,諸如彩電、冰箱、錄像機之類,或專為兌換外幣,則連我自己也想像不出我當時會怎樣一種表情。
我自己家裡還沒有一樣電器是平價的呢!
至今我也沒有一分錢的外幣。也不知在些什麼地方可用人民幣兌換,怎樣兌換。
就在我寫這篇東西的前幾天,我給十幾個在京的當年的北大荒知青打電話——求買一張臥鋪票,預定期七天之後,線路是從北京至哈爾濱,而非至廣州至上海——所獲之回答差不多儘是——“哎呀,這我可沒辦法!毫無辦法!”“老兄,你在北京,是應該知道買臥鋪票該多麼難的!”“你給××打個電話問問吧!”“我建議你天天到火車站去,等不著退票,也准能買到黑票,無非多花幾十元錢唄!”
這還是我在求。所求之人,還是經過考慮,確信只要浪費他們一點兒時間,一點兒口舌,動用他們一次公的或私的關係,可以成全我之人。
而我,不過是一次試探而已。
這也許近乎無聊,但獲得的“經驗”,於他人是有益的。
歸根結底,我自己是不必太為買一張臥鋪票愁眉不展的——只要是公務。
而究竟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半夜蹬著自行車去到預售票處,為素昧平生者蹲上一夜,買一張臥鋪票?僅僅因為他或她說出那麼一句話——“我當年也是北大荒知青”。
故我以十二分的虔誠和坦率和衷心告誡我的當年的北大荒知青們:
記住自己當年曾是一個北大荒知青,記住幾乎整整一代人當年都曾是各地的知青——僅僅記住這一點就夠了。因為這表明你永遠記住你自己是誰。那一經歷畢竟是我們每個人經歷的一次洗禮。但是,不要尋找它——“北大荒知青”在今天在城市的群體形式。即使它存在著,也不要相信它。不要將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和可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之實踐與它聯繫起來。更不要將它視為你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意義的一部分。如果你有餘暇,如果你有熱忱,你可以和當年的知青夥伴聚會、遊園、旅行。但你萬勿和他們共圖什麼你認為的事業。你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現在的他們,早已不再是過去的他們。現在的你,早已不再是過去的你。過去的那一些、那一批、那一代、那一切包括你自己,在本質上與今天已大不相同。我們都是經過了城市再消化、再處理、再設計、再生產的我們。知青群體意識絕對不可能成為一種信仰,更不可能成為一種宗教。在它對你或對別人居然似乎信仰似乎宗教之時,乃是它最不真實、最少虔誠可言、最蒙蔽人之時。不!堅決地不要將你的真實、你的虔誠奉獻於它。堅決地不要幻想從它那兒獲得真實、獲得虔誠。你的真實、你的虔誠僅只屬於你自己。如果那確是真實、確是虔誠,自有真實之人、虔誠之人與你互奉。你要付諸努力的事僅只是你自己的事。好比你帶著你最寶貴的東西和一些似曾相識的人共同駕舟出海,你越相信他們就是你童時的夥伴,你越對他們湧起童時的信任感,則你的失落感便越大。甚至可能不僅僅是失落,而是慘遭圖財害命。蛇用身體行走,花用開謝行走,石頭用堅損行走,東西用新舊行走,生用死行走,熱用冷行走,冷用冰行走,有用無行走,動用靜行走,陰用陽行走,火用燃燒行走,星球用引力行走,歷史用過去行走。
而人,唯有人,用雙腳行走。
除了你自己,沒有第二個人能將你拉得很高——因為你會抓不牢繩索。
人們,包括不在乎時間的人們,不要為“同窗會”、“校友會”、“家鄉會”等浪費時間。甚至也不要再為各種名目的“沙龍”浪費時間。中國特色的“沙龍”和中國特色的一切一切一樣,一旦打上中國特色的印記,便絕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任何“沙龍”。而在今天,在中國,中國特色意味著些什麼,現實回答得比我們每個人都回答得更清楚。
當年的知青朋友們,不要再陷入“知青情結”的怪狀糾纏不清。
我說——夠了!
讓我們每個人都靠自己的雙腳去走出我們自己的路吧!如果我們每個人,不論自己前面是一條怎樣的路,都能走得很踏實、很從容、很自信,那麼歷史一定會評價說:這是極特殊的一代。在你身前有人跌倒,你扶起他;在你身後有人跌倒,你拉起他。
但是,不要挽起手臂,不要排成行列。不要齊唱著一首什麼四分之二拍的歌曲!只要這行列之中有幾個沒出息的、變態的、心地不良的,都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乃至危險!
除了軍事操練,除了運動會儀式,除了參加慶典或者參加遊行,排成行列最不該是男人證明自己的方式。男人在產生這一念頭之時便已經是一個弱者了。男人糾纏於這一種心理之時起碼可見是被弱者的心理所糾纏。
在一切集群動物中,只有象群是最高貴、最不失尊嚴、最和睦亦最和平的。人除了大腦比象發達別的方面並不如象。人太像猴子。而猴群是最討厭的動物群體。對象而言,離群是最劣的。對猴而言,離群可能是最優的。
當代人所力爭的人的獨立性,乃在於力爭擺脫猴的某些習性。猴的可惡習性在猴群之中更加明顯。猴群維護的正是猴的可惡習性。關於猴群,魯迅先生曾有過很深刻的評判。
從進化論的角度探討之,人的群體意識群體心理,乃是全人類的初級意識初級心理。它包含有像猴子集群一樣的、藉以維護自己的弱點和劣點的無奈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