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王全斌單獨留下一個曹彬,閉門密談,要求曹彬打前站,先回京師探聽消息。
“國華!自己做事,自己知道。”他說:“我在成都就想告退,為來為去為的是:想保全一個面子。照現在這樣子看,回京是凶多吉少;我想請你先回去看一看,當然,也要靠你疏通。”
曹彬知道遭遇了極大的難題。所謂疏通無非解釋;天威不測,何能冒昧陳奏?就算皇帝召見,垂詢經過,也只能看情形進言,皇帝聽不聽,是件毫無把握的事。而且自己既不能一手掩盡黑白,皇帝又英察果斷,決不可能赦免不問。那時候,必有人以為他入京在先,進了讒言;遭受這樣的誤解,如何還能與袍澤互信共處?
“你看怎麼樣?”王全斌在催促了。
“我的看法是——”他把剛才所想到的,很坦率地說了出來。
“那就這樣,你先陪崔、王二人進京。”王全斌說:“你就怕他們兩個人對你誤解,現在同行進京,耳目相及,還有什麼誤會?”
“這倒可以。我遵命就是了!”
於是,略略料理了一下,第二天一早就動身北上。吳家“會親”之約,當然作罷;不過曹彬還是很體恤張惠龍,將他撥到劉光乂身邊辦事,這樣就可以留待最後一批離開江陵。
因為君命緊急,在路上絲毫不敢耽擱。崔彥進和王仁贍的行裝雖重,但身份高了,凡事方便,可以多撥騾馬分載;牲口的負擔一輕,自然也無竭蹶遲滯之虞,因而較正常驛程早了兩日到京。一進京師南城陳州門,早有樞密院特派的幹當官在守候的不只陳州門一處;每處守候的人也不只一兩個,而是一撥五人,為的是樞密使李崇矩已奉到皇帝的面諭,不能不預作準備。
“啟上崔副帥,行館早已備下,請過去吧!”
崔彥進詫異。“我自有家宅,”他說:“何勞代為預備行館。”
“是!”那領頭的幹當官姓韓,極其能幹沉著:“請到行館,另有話奉陳。”
“好吧!”王仁贍已知不妙,勸崔彥進說:“既然如此,我們就先住行館,把行李發回家去。”
“啟上各位官長。”韓幹當官將視線掃過了崔彥進、王仁贍和曹彬:“樞密院奉官家面諭,蜀中班師將帥的行裝輜重,須先查驗奏報,再行發還。”
抬出“官家”,誰敢作聲?崔彥進和王仁贍神色大變;曹彬見這種情形,怕崔、王二人的臉色,已引起他人的懷疑,因而輕視,隨即泰然說道:“自然遵詔辦理,你點收吧!”
“是!”韓幹當官說:“一起都運到行館,再作道理。我們也不敢擅動,須等上頭派人來看。”
一到行館,行李都加了樞密院的封條;接待貴客,卻甚殷勤,但崔彥進和王仁贍都有被軟禁了的感覺,自是悒鬱不樂;曹彬自是泰然,但不能自己,此時須為崔、王二人幫忙。一面勸慰,一面寫了信給李崇矩,說遠征班師的將帥,功罪未明,先受看管,各人心中是否感到委屈,姑且不論;所予民間的觀感,不可不加顧慮。最後建議,即速奏明皇帝,速加處置。
這封信很有效驗——實際上李崇矩也正在為此事跟宰相趙普商議,想請皇帝召見,要當面奏請,從寬處置,先放崔、王、曹三人回家;不過接到曹彬的信,就更容易說話了。
“曹國華本來是‘陪綁’,沒有他的事;昨日官家還面諭:曹彬可以不必看管。只是視同一體,功罪如何,在此刻來說,都還不分明,當然未便例外。現在就拿他作個題目吧!”
果然,皇帝先指示,單獨釋放曹彬;經趙普說明這一番道理,李崇矩又格外解釋曹彬的用意,在保全禁軍的威嚴體面,而崔彥進和王仁贍也決不致畏罪自殺。於是,皇帝為了不忍讓曹彬蒙辱,准了趙、李二人的奏請。
“王全斌呢?如何不回?”皇帝又問。
“他跟沈義倫作一路,隨後就到。”
“崔彥進跟王仁贍的行李,想來你們已經照我的話,封存了?”
“是!”趙普答道:“連曹彬的行李,一起封存,候旨發落。”
“原就說了的,須先查驗。”
查驗以後呢?趙普心裡存著這樣一個疑問,不知道應該不應該說出來?
“唉!”皇帝忽發感慨:“五代以來,將校以至小卒,都拿打仗當作發財的機會,所以百姓把官軍當作盜匪一例看待;這件事我想起來臉就會紅。為了想革除這個壞習氣,我不管財用如何困難,餉俸補給,一再增加,自覺待大家不可謂不厚;而還有人不能體諒我的苦心,你們說,我該怎麼辦?”
聽皇帝的口風,是打算用重典來整飭紀律。百戰功高的大將,如果受辱於獄吏,是件有傷朝廷體制的事;所以趙普乘此時機,重申前請。不過這話須有個迂迴的說法。
“王全斌等人,不能仰體聖意,其情著實可惡!臣備位輔粥,總領百僚,督率無力,請陛下加以處分。”
“跟你不相干。”皇帝又說:“不過修明紀綱,倒是你的責任。”
“是!臣不敢推卸職責,”趙普到這時才提出請求:“平蜀將領功過,請陛下責付中書詢問明白,另行秦請處分。”
“可以!”皇帝點點頭:“由你們‘二府’會審明白,再作道理。”
“是!”
“只是有一層,須得斟酌。”皇帝問道:“你看王仁贍,是不是該先有處置?”
趙普和李崇矩一時不明皇帝的話意何所指;細想一想,方始領會——二府是指東府和西府,東府是中書省,由宰相和參知政事掌文事;西府是樞密院,由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掌武事。奉旨二府會審平蜀將領,則王仁贍以樞密副使的身份,應該是坐在堂上,還是站在堂下?
看他們兩人遲疑未答,皇帝以為他們不便作何表示,因而直截了當地作了裁決:“王仁贍不能再當副使了,先擬旨發布!”
“啟上陛下——”
“你不必為王仁贍申辯。”皇帝打斷李崇矩的話說:“你只說,有什麼適當的人可以接充王仁贍的遺缺?”
任用一員樞密副使是件大事,倉猝之間,無從舉薦,而且文武二府雖是對稱,地位並不一樣,樞密副使的人選,需要徵得宰相的同意,方能上秦,因而李崇矩這樣答道:“容臣與宰相商議停當,再行秦聞。”
從殿上退了下來,趙普跟李崇矩還沒有功夫細談,第一件事是傳旨釋放崔彥進、王仁贍和曹彬;第二件事是擬旨免除王仁贍的樞密副使的職務;第三件事是查驗崔彥進等人的行李——皇帝對此雖無明確的指示,但急於想知道查驗的結果,是可以意料到的;如果下一次召見時,問到此事,沒有交代,那就不合適了。
第三件事尚未發落,日已將午。料理中書省庶務的一個虞候,名叫錢慶的來請示,是不是可以開飯了?
“國華!自己做事,自己知道。”他說:“我在成都就想告退,為來為去為的是:想保全一個面子。照現在這樣子看,回京是凶多吉少;我想請你先回去看一看,當然,也要靠你疏通。”
曹彬知道遭遇了極大的難題。所謂疏通無非解釋;天威不測,何能冒昧陳奏?就算皇帝召見,垂詢經過,也只能看情形進言,皇帝聽不聽,是件毫無把握的事。而且自己既不能一手掩盡黑白,皇帝又英察果斷,決不可能赦免不問。那時候,必有人以為他入京在先,進了讒言;遭受這樣的誤解,如何還能與袍澤互信共處?
“你看怎麼樣?”王全斌在催促了。
“我的看法是——”他把剛才所想到的,很坦率地說了出來。
“那就這樣,你先陪崔、王二人進京。”王全斌說:“你就怕他們兩個人對你誤解,現在同行進京,耳目相及,還有什麼誤會?”
“這倒可以。我遵命就是了!”
於是,略略料理了一下,第二天一早就動身北上。吳家“會親”之約,當然作罷;不過曹彬還是很體恤張惠龍,將他撥到劉光乂身邊辦事,這樣就可以留待最後一批離開江陵。
因為君命緊急,在路上絲毫不敢耽擱。崔彥進和王仁贍的行裝雖重,但身份高了,凡事方便,可以多撥騾馬分載;牲口的負擔一輕,自然也無竭蹶遲滯之虞,因而較正常驛程早了兩日到京。一進京師南城陳州門,早有樞密院特派的幹當官在守候的不只陳州門一處;每處守候的人也不只一兩個,而是一撥五人,為的是樞密使李崇矩已奉到皇帝的面諭,不能不預作準備。
“啟上崔副帥,行館早已備下,請過去吧!”
崔彥進詫異。“我自有家宅,”他說:“何勞代為預備行館。”
“是!”那領頭的幹當官姓韓,極其能幹沉著:“請到行館,另有話奉陳。”
“好吧!”王仁贍已知不妙,勸崔彥進說:“既然如此,我們就先住行館,把行李發回家去。”
“啟上各位官長。”韓幹當官將視線掃過了崔彥進、王仁贍和曹彬:“樞密院奉官家面諭,蜀中班師將帥的行裝輜重,須先查驗奏報,再行發還。”
抬出“官家”,誰敢作聲?崔彥進和王仁贍神色大變;曹彬見這種情形,怕崔、王二人的臉色,已引起他人的懷疑,因而輕視,隨即泰然說道:“自然遵詔辦理,你點收吧!”
“是!”韓幹當官說:“一起都運到行館,再作道理。我們也不敢擅動,須等上頭派人來看。”
一到行館,行李都加了樞密院的封條;接待貴客,卻甚殷勤,但崔彥進和王仁贍都有被軟禁了的感覺,自是悒鬱不樂;曹彬自是泰然,但不能自己,此時須為崔、王二人幫忙。一面勸慰,一面寫了信給李崇矩,說遠征班師的將帥,功罪未明,先受看管,各人心中是否感到委屈,姑且不論;所予民間的觀感,不可不加顧慮。最後建議,即速奏明皇帝,速加處置。
這封信很有效驗——實際上李崇矩也正在為此事跟宰相趙普商議,想請皇帝召見,要當面奏請,從寬處置,先放崔、王、曹三人回家;不過接到曹彬的信,就更容易說話了。
“曹國華本來是‘陪綁’,沒有他的事;昨日官家還面諭:曹彬可以不必看管。只是視同一體,功罪如何,在此刻來說,都還不分明,當然未便例外。現在就拿他作個題目吧!”
果然,皇帝先指示,單獨釋放曹彬;經趙普說明這一番道理,李崇矩又格外解釋曹彬的用意,在保全禁軍的威嚴體面,而崔彥進和王仁贍也決不致畏罪自殺。於是,皇帝為了不忍讓曹彬蒙辱,准了趙、李二人的奏請。
“王全斌呢?如何不回?”皇帝又問。
“他跟沈義倫作一路,隨後就到。”
“崔彥進跟王仁贍的行李,想來你們已經照我的話,封存了?”
“是!”趙普答道:“連曹彬的行李,一起封存,候旨發落。”
“原就說了的,須先查驗。”
查驗以後呢?趙普心裡存著這樣一個疑問,不知道應該不應該說出來?
“唉!”皇帝忽發感慨:“五代以來,將校以至小卒,都拿打仗當作發財的機會,所以百姓把官軍當作盜匪一例看待;這件事我想起來臉就會紅。為了想革除這個壞習氣,我不管財用如何困難,餉俸補給,一再增加,自覺待大家不可謂不厚;而還有人不能體諒我的苦心,你們說,我該怎麼辦?”
聽皇帝的口風,是打算用重典來整飭紀律。百戰功高的大將,如果受辱於獄吏,是件有傷朝廷體制的事;所以趙普乘此時機,重申前請。不過這話須有個迂迴的說法。
“王全斌等人,不能仰體聖意,其情著實可惡!臣備位輔粥,總領百僚,督率無力,請陛下加以處分。”
“跟你不相干。”皇帝又說:“不過修明紀綱,倒是你的責任。”
“是!臣不敢推卸職責,”趙普到這時才提出請求:“平蜀將領功過,請陛下責付中書詢問明白,另行秦請處分。”
“可以!”皇帝點點頭:“由你們‘二府’會審明白,再作道理。”
“是!”
“只是有一層,須得斟酌。”皇帝問道:“你看王仁贍,是不是該先有處置?”
趙普和李崇矩一時不明皇帝的話意何所指;細想一想,方始領會——二府是指東府和西府,東府是中書省,由宰相和參知政事掌文事;西府是樞密院,由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掌武事。奉旨二府會審平蜀將領,則王仁贍以樞密副使的身份,應該是坐在堂上,還是站在堂下?
看他們兩人遲疑未答,皇帝以為他們不便作何表示,因而直截了當地作了裁決:“王仁贍不能再當副使了,先擬旨發布!”
“啟上陛下——”
“你不必為王仁贍申辯。”皇帝打斷李崇矩的話說:“你只說,有什麼適當的人可以接充王仁贍的遺缺?”
任用一員樞密副使是件大事,倉猝之間,無從舉薦,而且文武二府雖是對稱,地位並不一樣,樞密副使的人選,需要徵得宰相的同意,方能上秦,因而李崇矩這樣答道:“容臣與宰相商議停當,再行秦聞。”
從殿上退了下來,趙普跟李崇矩還沒有功夫細談,第一件事是傳旨釋放崔彥進、王仁贍和曹彬;第二件事是擬旨免除王仁贍的樞密副使的職務;第三件事是查驗崔彥進等人的行李——皇帝對此雖無明確的指示,但急於想知道查驗的結果,是可以意料到的;如果下一次召見時,問到此事,沒有交代,那就不合適了。
第三件事尚未發落,日已將午。料理中書省庶務的一個虞候,名叫錢慶的來請示,是不是可以開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