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他說:”照現在的情形,抗戰下去,中國必然愈戰愈弱, 共產黨乘機得勢,日漸強大;為了防止共產黨為患,非早日 與日本講和不可。”又說:”共產黨現在借汪問題,拼命宣傳 肅清動搖分子,和民國十五六年宣傳肅清反革命分子,打倒 昏庸老朽一樣,目的都在分化國民黨、削弱國民黨。這一點 大家應該注意到。”
他的話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響應;共產黨確是對此事件反 應激烈,首先是郭沫若發起討汪肅奸會;繼而有金滿城大呼 肅清汪派”餘孽”。不過,蔣委員長早就採取了防範的措施, 透過甘乃光向汪系人士表示,處分汪精衛實在出於不得已, “平時與汪精衛接近的朋友,儘管安心工作,不可灰心,更不 可猜疑。”因為如此,彭學沛兩次請辭交通部次長——由於他 有幫助汪精衛脫出重慶的嫌疑——都被慰留了。
但汪系人士都覺何應該勸汪精衛勿為己甚,其中有一個 汪精衛的廣東同鄉,寫了一封信,請在香港的林柏生,轉交 汪精衛,提出7點疑問,其中至少有5點觸及核心,可說是 汪系人士共有的困惑:
第一、”艷電主和乃響應近衛廿二日之演說,是近衛演說 之後,始有談和的可能,而近衛演講之前,先生已先行離渝; 離渝與主和,是否兩事?
第二、”如確認和談有益國家,以先生之地位與責任言, 應向中常會或國防最高會議正式提出,即使勢有不許,亦可 於離開國境之後,用函電向中央建議,何以艷電逕行在港發 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三、”民十六,先生反對清黨,清黨與特別委員會,均 以維護黨紀為理由,以後先生對黨事主張,亦多如此,致有 ‘黨紀先生’,之雅號,何以此次發表艷電,對於黨紀竟毫未 顧及?先生何以自解?
第四、”廣州、武漢方相繼淪陷,此時突然發表艷電,影 響士氣與民心甚大,結果,予敵以更大之徵服機會,先生何 以竟未注意及此?
第五、戰不能無備,和亦非空言可致;先生主和,有無 具體計劃?”
這些疑問,事實上已含著深刻的分析;由”第一”點看, 汪精衛與近衛早已通了款曲,”第三次聲明”與”艷電”,不 過是桴鼓相應的雙簧;而”離渝”與”主和”,顯然亦是”一 事”。
由”第五”點看,汪精衛不會徒托”空言”,而是有一套 計劃的;而且,他不能在事先提出;一提出來,追根究底,未 經黨國同意,擅自跟日本軍部及內閣接觸,豈能逃得了”私 通敵國”的罪名?
哪知就在黨國元老吳稚暉親自起草,開除汪精衛黨籍的 決議文發表的第三天——民國28年1月4日,突然由東京發 出一個誰也料想不到的電訊,說近衛內閣垮台了。
近衛的垮台,是受陸軍凌逼的結果。當”二二六事件”以 後,恢復”軍相現役制度”,陸軍的勢力急劇膨脹,駐德陸軍 武官大島浩少將,與納粹的外交主持人李賓特羅甫,起開兩 國外交當局,私下談判,達成了日德兩國簽訂防共協定的結 論;由軍部向廣田內閣提出,在1936年12月25日正式簽訂, 這樣重大的國際新聞,在中國並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因為 那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報紙讀者,正傾其絕大部分興趣於蔣 委員長自西安脫險的新聞之故。
七七事變以後不久,日本派東鄉茂德出使德國,外相廣 田弘毅表示,中日停戰問題,雖請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及駐 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之中,但成功的希望不大;因而交付他兩 個任務:一是全力敦促德國撤回駐華軍事顧問,並停止對華 軍火供應,二是儘快承認”滿洲國”。第二年2月,李賓特羅 甫接任德國外長;正當陶德曼的調停失敗以後,由於東鄉的 活動,德國正式承認”滿洲國”,並撤回駐華軍事顧問,對華 禁售軍火。東鄉茂德的任務,全部達成。
但日本軍部並不認為這是東鄉的成功,歸功於大島與李 賓特羅甫的秘密接觸,而且決定繼續直接干預對德外交。5月 間開始強化防共協定的談判,所謂”強化”即進一步結成軍 事同盟,並擴大締約國的範圍,邀請義大利參加。
民國27年7月12日,日本與蘇俄在中國東北、朝鮮、蘇 俄接壤交叉地點的張鼓峰,發生武裝衝突;關東軍出動一個 師團以上的兵力,但遭到俄軍強有力的反擊。受了這個”張 鼓峰事件”的刺激;近衛內閣的”五相會議”在7月15日決 定:日德兩國可以締結對蘇軍事同盟;與義大利另訂以英國 為對象的密約。但德國希望日德意三國共同締結盟約,在外 交及軍事方面,攻守採取一致的態度。假想敵的範圍,由蘇 俄擴大到對英法及美國,為內閣及元老所堅決反對;因此,德 國仍舊透過大島向日本陸海相秘密接觸。結果是導致了東鄉 與軍部的公開衝突。
結果是軍部鬥垮了東鄉,調任駐蘇大使;東鄉的遺缺,即 由大島浩接替。日德意三國同盟的談判,自是加緊進行;但 海軍方面亦反對此同盟以英法美為對象,尤以海軍省次官山 本五十六的態度最堅定。
哪知陸軍方面堅持如故,使得近衛深感苦惱;他一直有 個想法,唯有恢復政黨政治,才能抑制陸軍干政。不過政黨 都已名存實亡;所以近衛又產生了新的想法,以國民輿論為 後盾,對抗軍部的勢力。國民輿論的形成與表現,當然需要 有個國民組織;進而以此組織為政治背景,成立政府,抑制 軍部勢力,解決”中日事變”——這個想法,由於同時受到 兩種刺激,突然變成強烈的衝動;促使他下了辭職的決心。
這兩個刺激,一是陸軍在日德意三國同盟的主張上,悍 然不顧一切的反對意見,驕橫跋扈,幾於不可理喻。
再一個刺激,就是與中國謀和的問題,板垣的處處掣肘, 已使他受夠了氣;但仍願聽任陸軍的擺布是因為他自覺在 “第三次聲明”中,提出”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 攜”三原則,與當年跟蔣作賓所談成的結論沒有什麼兩樣。在 中國失去了那麼一大片土地以後,仍舊按當年的結論來談和, 是相當”寬大”的條件;預期著蔣委員長會接受。至少,除 了汪精衛之外,中國還有好些軍政要人會起而響應。
哪知汪精衛的”艷電”發表以後,立即被開除了黨籍;而 且已經談妥會跟汪精衛一起行動的龍雲,亦竟變了卦。近衛 的希望落空,亦是幻想的破滅,本已深感痛苦;加以元老、重 臣的詰責,更覺難堪。
為什麼第三次聲明發表以後,重慶的反應大出意料?當 他檢討這個問題時;有人告訴他:這完全是因為中國政府不 相信日本軍部;認為”近衛聲明”只是軍部陰謀的一部分之 故。近衛再從頭一項一項去研究,終於恍然大悟,中國的看 法沒有錯;他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受了陸軍的愚弄,妄想利用 他的聲明,作為瓦解中國民心士氣的工具。”近衛聲明”真的 變成軍部陰謀的一部分了。
他的話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響應;共產黨確是對此事件反 應激烈,首先是郭沫若發起討汪肅奸會;繼而有金滿城大呼 肅清汪派”餘孽”。不過,蔣委員長早就採取了防範的措施, 透過甘乃光向汪系人士表示,處分汪精衛實在出於不得已, “平時與汪精衛接近的朋友,儘管安心工作,不可灰心,更不 可猜疑。”因為如此,彭學沛兩次請辭交通部次長——由於他 有幫助汪精衛脫出重慶的嫌疑——都被慰留了。
但汪系人士都覺何應該勸汪精衛勿為己甚,其中有一個 汪精衛的廣東同鄉,寫了一封信,請在香港的林柏生,轉交 汪精衛,提出7點疑問,其中至少有5點觸及核心,可說是 汪系人士共有的困惑:
第一、”艷電主和乃響應近衛廿二日之演說,是近衛演說 之後,始有談和的可能,而近衛演講之前,先生已先行離渝; 離渝與主和,是否兩事?
第二、”如確認和談有益國家,以先生之地位與責任言, 應向中常會或國防最高會議正式提出,即使勢有不許,亦可 於離開國境之後,用函電向中央建議,何以艷電逕行在港發 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第三、”民十六,先生反對清黨,清黨與特別委員會,均 以維護黨紀為理由,以後先生對黨事主張,亦多如此,致有 ‘黨紀先生’,之雅號,何以此次發表艷電,對於黨紀竟毫未 顧及?先生何以自解?
第四、”廣州、武漢方相繼淪陷,此時突然發表艷電,影 響士氣與民心甚大,結果,予敵以更大之徵服機會,先生何 以竟未注意及此?
第五、戰不能無備,和亦非空言可致;先生主和,有無 具體計劃?”
這些疑問,事實上已含著深刻的分析;由”第一”點看, 汪精衛與近衛早已通了款曲,”第三次聲明”與”艷電”,不 過是桴鼓相應的雙簧;而”離渝”與”主和”,顯然亦是”一 事”。
由”第五”點看,汪精衛不會徒托”空言”,而是有一套 計劃的;而且,他不能在事先提出;一提出來,追根究底,未 經黨國同意,擅自跟日本軍部及內閣接觸,豈能逃得了”私 通敵國”的罪名?
哪知就在黨國元老吳稚暉親自起草,開除汪精衛黨籍的 決議文發表的第三天——民國28年1月4日,突然由東京發 出一個誰也料想不到的電訊,說近衛內閣垮台了。
近衛的垮台,是受陸軍凌逼的結果。當”二二六事件”以 後,恢復”軍相現役制度”,陸軍的勢力急劇膨脹,駐德陸軍 武官大島浩少將,與納粹的外交主持人李賓特羅甫,起開兩 國外交當局,私下談判,達成了日德兩國簽訂防共協定的結 論;由軍部向廣田內閣提出,在1936年12月25日正式簽訂, 這樣重大的國際新聞,在中國並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因為 那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報紙讀者,正傾其絕大部分興趣於蔣 委員長自西安脫險的新聞之故。
七七事變以後不久,日本派東鄉茂德出使德國,外相廣 田弘毅表示,中日停戰問題,雖請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及駐 華大使陶德曼調停之中,但成功的希望不大;因而交付他兩 個任務:一是全力敦促德國撤回駐華軍事顧問,並停止對華 軍火供應,二是儘快承認”滿洲國”。第二年2月,李賓特羅 甫接任德國外長;正當陶德曼的調停失敗以後,由於東鄉的 活動,德國正式承認”滿洲國”,並撤回駐華軍事顧問,對華 禁售軍火。東鄉茂德的任務,全部達成。
但日本軍部並不認為這是東鄉的成功,歸功於大島與李 賓特羅甫的秘密接觸,而且決定繼續直接干預對德外交。5月 間開始強化防共協定的談判,所謂”強化”即進一步結成軍 事同盟,並擴大締約國的範圍,邀請義大利參加。
民國27年7月12日,日本與蘇俄在中國東北、朝鮮、蘇 俄接壤交叉地點的張鼓峰,發生武裝衝突;關東軍出動一個 師團以上的兵力,但遭到俄軍強有力的反擊。受了這個”張 鼓峰事件”的刺激;近衛內閣的”五相會議”在7月15日決 定:日德兩國可以締結對蘇軍事同盟;與義大利另訂以英國 為對象的密約。但德國希望日德意三國共同締結盟約,在外 交及軍事方面,攻守採取一致的態度。假想敵的範圍,由蘇 俄擴大到對英法及美國,為內閣及元老所堅決反對;因此,德 國仍舊透過大島向日本陸海相秘密接觸。結果是導致了東鄉 與軍部的公開衝突。
結果是軍部鬥垮了東鄉,調任駐蘇大使;東鄉的遺缺,即 由大島浩接替。日德意三國同盟的談判,自是加緊進行;但 海軍方面亦反對此同盟以英法美為對象,尤以海軍省次官山 本五十六的態度最堅定。
哪知陸軍方面堅持如故,使得近衛深感苦惱;他一直有 個想法,唯有恢復政黨政治,才能抑制陸軍干政。不過政黨 都已名存實亡;所以近衛又產生了新的想法,以國民輿論為 後盾,對抗軍部的勢力。國民輿論的形成與表現,當然需要 有個國民組織;進而以此組織為政治背景,成立政府,抑制 軍部勢力,解決”中日事變”——這個想法,由於同時受到 兩種刺激,突然變成強烈的衝動;促使他下了辭職的決心。
這兩個刺激,一是陸軍在日德意三國同盟的主張上,悍 然不顧一切的反對意見,驕橫跋扈,幾於不可理喻。
再一個刺激,就是與中國謀和的問題,板垣的處處掣肘, 已使他受夠了氣;但仍願聽任陸軍的擺布是因為他自覺在 “第三次聲明”中,提出”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 攜”三原則,與當年跟蔣作賓所談成的結論沒有什麼兩樣。在 中國失去了那麼一大片土地以後,仍舊按當年的結論來談和, 是相當”寬大”的條件;預期著蔣委員長會接受。至少,除 了汪精衛之外,中國還有好些軍政要人會起而響應。
哪知汪精衛的”艷電”發表以後,立即被開除了黨籍;而 且已經談妥會跟汪精衛一起行動的龍雲,亦竟變了卦。近衛 的希望落空,亦是幻想的破滅,本已深感痛苦;加以元老、重 臣的詰責,更覺難堪。
為什麼第三次聲明發表以後,重慶的反應大出意料?當 他檢討這個問題時;有人告訴他:這完全是因為中國政府不 相信日本軍部;認為”近衛聲明”只是軍部陰謀的一部分之 故。近衛再從頭一項一項去研究,終於恍然大悟,中國的看 法沒有錯;他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受了陸軍的愚弄,妄想利用 他的聲明,作為瓦解中國民心士氣的工具。”近衛聲明”真的 變成軍部陰謀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