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由於那天到羅四姐家,自覺太招搖了,這天只帶了一個跟班,亦未乘轎,而且坐了一輛“亨斯美”馬車,在羅家弄口下車,將馬車打發回去,步行赴約。本未過午,羅家客廳里還坐著七、八個客戶在等候發落。

  “胡大先生請坐。”羅四姐大大方方地站起來說:“我馬上就好了。”

  “不忙,不忙!你儘管請治公。”

  胡雪岩捧著一杯茶,悄悄坐在一邊,看羅四姐處事,口講指畫,十分明快。她的客戶似乎也服她,說如何便如何,絕無爭執,所以不過一盞茶的工夫,都打發走了。

  “佩服,佩服。”胡雪岩笑道:“實在能幹。”

  “能幹不能幹還不曉得。等我替你買的地皮漲了價,你再恭維我。”

  胡雪岩摸不著頭腦,“羅四姐,”他問:“你在說啥?”

  “等等吃飯的時候再同你講。你請坐一坐,我要下廚房了。”

  廚房裡菜都預備得差不多了,爐子上燉著魚頭豆腐,“件兒肉”在蒸寵里,涼菜鹽水蝦、蔥燜鯽魚和素雞,是早做好了的,起油鍋炸個“響鈴兒”,再炒一個薺菜春筍,就可以開飯了。

  “沒有啥好東西請你。”羅四姐說:“不過我想,你天天魚翅海參,大概也吃膩了,倒不如清清爽爽幾樣家常菜,或許反例可以多吃一碗飯。”

  “一點不錯。”胡雪岩欣然落座,“本來沒有啥胃口,現在倒真有點餓了。”

  羅四姐笑笑不作聲,只替他斟了一杯藥酒,然後布菜。胡雪岩吃得很起勁,羅四姐當然也很高興。

  “你剛才說什麼地皮不地皮,我沒有聽懂。請你再說一遍。”

  羅四姐點點頭,“你給我的摺子,我昨天去提了九千兩銀子。”她問,“你曉得不曉得?”

  “他們告訴我了。”

  “從前年英租界改路名的辰光,我就看出來了,外國人辦事按部就班,有把握的,馬路修到哪裡,地價漲到哪裡,可惜我沒有閒錢來買地皮。前兩個月還有人來兜我,說山東路……”

  “慢點!”胡雪岩問道:“山東路在啥地方?”

  “就是廟街。”

  原來英租街新造的馬路,最初方便他們自己,起的是英文名字,例如領事館集中之處,名為Consulate Road,江海關所在地名為Customs Road.上海在戰國時,原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當時為了松江水患,要導流入海,春申君開了一條浦江,用好的姓,稱為黃浦江,或稱黃歇浦,此外春申浦、春申江、申江,種種上海的別稱,都由此而來。後人為了崇功報德,曾建了一座春申侯詞,又稱春申君廟,但年深月久,遺址無處可尋。

  相傳建於明朝、地在三茅閣橋、供奉“三茅真君”的延真觀,原來就是春申君廟,英國人便將開在那裡的一條馬路,稱為Temple Street,譯成中文便是“廟街”。

  英租界的地名很亂,工部局早就想反它統一起來,將界內的馬路,分為兩類,橫的一類從東到西,用中國主要的城市命名,縱的自南至北,以中國的省名命名,因此領事館路改名北京路,而第二個大城市是南京。便將外灘公園向西延伸的馬路,改名南京路。

  廟街是南北向,改名山東路。那是前兩年的事,胡雪岩未嘗留意於此,所以羅四姐提起這個新地名,他茫然莫辨。

  廟街他是知道的,“呃,”他問:“有人兜你買廟街的地皮?”

  “廟街現在是往南在造馬路,那裡的地皮,一定會漲價,所以我提了九千兩銀子出來,買了二十多畝地皮,已經成交了。”

  胡雪岩大為詫異,求田問舍,往往經年累月,不能定局,她居然一天工

  夫就定局了,莫非受入哄騙不成?

  羅四姐看他的臉色,猜到他的心裡,“你不相信?”她問。

  “不是我不相信,只覺得太快了。”胡雪岩問,“你買的地皮,有沒有啥憑證?”

  “怎麼沒有”,我有‘道契’,還有‘權柄單’。

  胡雪岩更為驚異,“你連‘小過戶’都弄好了?”他說:“你的本事真大。”

  “你不相信,我拿東西給你看。”

  於是羅四姐去取了三張“道契”來。原來鴉片戰爭失敗,道光二十二年簽訂《南京條約》,開五口通商,洋人紛紛東來,但定居卻成了疑問。“普天之下,莫非玉土”,中國的土地是不能賣給洋人的,這就不能不想個變通辦法了。

  於是道光二十五年由英國領事跟上海道簽訂了一份“地皮,章程”,規定了一種“永租”的辦法。洋人跟土地業主接頭,年納租金若干,租得地皮,起造房屋,另外付給業主約相當於年租十倍的金額,稱為“押手”,實際上就是地價。

  租約成立後須通知鄰近的地方,由地保帶領,會同上海道及領事館所派人員,會同丈量,確定四至界限,在契紙上附圖寫明白,由領事轉送上海道查核。如果查明無誤,即由上海道在“出租地契”加蓋印信,交承祖人收執,這就是所謂“道契”。

  這種“道契”,產權清楚,責任確實,倘有糾葛,打起官司,是非分明,比中國舊式的地契,含糊不清,一生糾葛,涉訟經年,真是“有錢不置懊惱產”,海不當初。因此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請洋人出面代領道契,這原是假買假賣的花樣,所以在談妥條件,付給釃勞以後,洋人要簽發一張代管產業,業主隨時可以自由處置憑證,名為“權柄單”。而這種做法,稱之為“掛號”,上海專有這種“掛號洋商”。地皮買賣雙方訂約成交之前,到“掛號洋商”那裡,付費改簽一張“權柄單”,原道契不必更易,照樣移轉給買方,一樣有效。這就叫“小過戶”。

  羅四姐這三張道契,當然附有三張“權柄單”,是用英文所寫。胡雪岩多年跟洋人打交道,略識英文,一看洋人所簽的“抬頭”是自己的英文名字,方始恍然,怪不得羅四姐有“我替你買的地皮”的話。

  “不要,不要!地皮是你的。”胡雪岩將道契與權柄單拿到手中,“我叫人再辦一次‘小過戶’,過得你的名下。”

  “你也不必去過戶,過來過去,白白挑洋人賺手續費。不過,你把三張權柄單去拿給七姐夫看看,倒是對的。他懂洋文,洋場又熟悉,看看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趁早好同洋人去辦交涉。”

  “我曉得了。”胡雪岩問道:“羅四姐,我真有點想不通,你哪裡學來的本事,會買地皮,而且一天工夫把手續都辦好了。說真的,叫專門搞這一行的人去辦,也未見得有你這麼快。”

  “沒有的話。洋人做事情最爽炔,你們雙方談好了,到他那裡去掛個號,簽個字就有多少銀子進帳,他為啥要推三阻四?不過搞這一行的人,一定要拖兩天,為啥呢?為的是顯得他的腳步錢賺得辛苦。象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