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四

  少陵云:“多師是我師。”非止可師之人而師之也。村童、牧豎,一言一笑,皆吾之師,善取之皆成佳句。隨園擔糞者,十月中,在梅樹下喜報雲;“有一身花矣!”余因有句云:“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餘二月出門,有野僧送行,曰:“可惜園中梅花盛開,公帶不去廣余因有句云:“只憐香雪梅干樹,不得隨身帶上船。”

  五

  凡古人已亡之作,後人補之,卒不能佳,由無性情故也。束皙補《由庚》,元次山補《咸英》、《九淵》,皮日休補《九夏》,裴光庭補《新宮》、《茅鴟》,其詞雖在,後人讀之者寡矣。

  六

  唐人詠《柳》云:“長條亂拂春波動,不許佳人照影看。”宋人詠《柳》云:“愛把長條惱公子,惹他頭上海棠花。”

  七

  張燕公稱閻朝隱詩,炫裝倩服,不免為風雅罪人。王荊公因之作《字說》云:“詩者,寺言也。寺為九卿所居,非禮法之言不入,故曰‘思無邪’。”近有某太史恪守其說,動雲“詩可以觀人品”。余戲誦一聯云:“‘哀箏兩行雁,約指一勾銀。’當是何人之作?”太史意薄之曰:“不過冬郎、溫、李耳!”余笑曰:“此宋四朝元老文潞公詩也。”太史大駭。余再誦李文正公防《贈妓》詩曰:“便牽魂夢從今日,再睹嬋娟是幾時?”一往情深,言由衷發,而文正公為開國名臣。夫亦何傷於人品乎?《孝經·含神霧》云:“詩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也。”其立意比荊公差勝。

  八

  劉昭禹曰:“五律一首,如四十賢人,其中著一屠沽兒不得。”余教少年學詩者,當從五律入手:上可以攀古風,下可以接七律。

  九

  孔子與子夏論詩曰:“窺其門,未入其室,安見其奧藏之所在乎?前高岸,後深谷,泠泠然不見其里,所謂深微者也。”此數言,即是嚴滄浪“羚羊掛角”、“香象渡河”之先聲。

  一O

  盧雅雨《塞外接家書》云:“料來狼狽原應爾,便說平安那當真。”何南園《都中寄家書》云:“每因疾病愁家遠,強說平安下筆難。”

  一一

  《宋稗類抄》第一卷《遭際類》云:“陳了翁之父尚書,與潘良貴義榮之父交好。潘一日謂陳曰:‘吾二人官職、年齒,種種相似,恨有一事不如公。’陳問之。潘曰:‘公有三子,我乃無之。’陳曰:‘吾有妾,已生子矣,可以奉借。他日生子,當即見還。’既而遣至,即了翁之母也。未幾,生良貴。後其母遂往來兩家。一母生二名儒,前所未有。”此事太通脫,今人所斷不為,而宋之賢者為之,且傳為佳話。高南阜太守題詩曰:“贈妾生兒古人有,兒生還妾古人無。宋賢豁達竟如此,寄語人間小丈夫!”杭州馮山公先生,以春秋盧蒲瞥為齊之忠臣,云:“替莊公報仇,要滅崔氏,非慶封不可;欲輸心慶封,非易內不可。五倫中,君、父最大,夫、妻為小。盧顧大倫,故不顧小倫也。”其言甚創,人多怪之。余按東漢《獨行傳》:犍為任永避王莽之亂,偽病青盲,妻淫於前,佯為不見。似山公之言,未嘗無證。

  一二

  唐翰林學士最榮,入值,許借飛龍廄馬。白香山《贈錢翰林》詩曰:“分班皆命婦,對苑即儲皇。”蓋最親宮禁也。是以韋綬,學士也,而覆以蜀擷之袍;韓渥,學士也,而暗藏金蓮之燭。《十國春秋》載:“後蜀王建待翰林過優,人尤之。建曰:‘我昔值禁軍,見唐天子待翰林之厚,雖朋友不如也。我不過萬分之一耳。”’

  一三

  古稱狀元,不必殿試第一名。唐鄭谷登第後,《宿平康里》詩曰:“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按谷登趙昌翰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周必大有《回姚狀元穎啟》、《回第二人葉狀元適啟》。當時新進士,皆得稱狀元。惟南漢狀元不可作。《十國春秋》載:“劉龔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羅履先《南漢宮詞》云:“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古稱探花,不必第三名。《天中記》“唐進士杏園初會,使少俊二人探花遊園,若他人先折名花,則二人被罰”。《蔡寬夫詩話》云:“故事:進士朝集,擇年少者為探花使。”是探花者,年少進士之職,非必第三名也。進士帽上多插花。太宗曰:“寇準少年,正插花飲酒時。”溫公性嚴重,不肯插花。或曰:“君恩也。”乃插一枝。大概以年少者為貴。某《及第》詩曰:“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杖人多笑,十里珠簾半下鉤。”或又曰:“平康過盡無人間,留得宮花醒後看。”皆傷老之詞。熙寧間,余中請禁探花,以為傷風化,遂停此例。後中以贓敗,人咸鄙之。王弁洲曰:“禁探花之說,譬如新婦入門,不許妝飾,便教績麻、造飯。理非不是也,而事太早矣。”余按李燾《長編》載:“陳若拙中進士第三名,以貌陋,人稱瞎榜。”蓋宋以第三名為榜眼,亦探花不必第三名之證。

  一四

  商寶意有甥吳鑒南潢,為詩人尊萊之子,亦能詩。嚴海珊贈云:“何無忌酷似其舅,嚴挺之乃有此兒。”真巧對也。鑒南以主事從溫將軍征金川,大軍潰於木果,中炮墜溪死。未死時,知不免,寫詩兩冊,以一冊付其妻叔周某逃歸,以一冊自置懷中。今秋帆先生所刻者,周帶回之一冊也。與程魚門交好。程誦其《陶然亭》云:“偶著芒鞋策策行,到來心跡喜雙清。短蘆一片低如屋,空翠千層遠入城。野曠每留殘照久,地高先覺早涼生。老僧解得登臨意,勸聽殘蟬曳樹聲。”《贈人》云:“波雖無恨終歸·海,人到忘情卻省才。”與乃舅寶意“人因福薄才生慧,天與才多恰費心”之句相似。

  一五

  近今風氣,有不可解者:士人略知寫字,便究心於《說文》、《凡將》,而束歐、褚、鍾、王於高閣;略知作文,便致力於康成、穎達,而不識歐、蘇、韓、柳為何人。間有習字作詩者,詩必讀蘇,字必學米,侈然自足,而不知考究詩與字之源流。皆因鄭、馬之學多糟粕、省費精神,蘇、米之筆多放縱、可免拘束故也。

  一六、

  改詩難於作詩,何也?作詩,興會所至,容易成篇;改詩,則興會已過,大局已定,有一二字於心不安,千力萬氣,求易不得,竟有隔一兩月,於無意中得之者。劉彥和所謂“富於萬篇,窘於一字”,真甘苦之言。荀子曰:“人有失針者,尋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所謂“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即“眸而得之”之謂也。

  一七

  香亭弟出守廣東,余賦詩送行云:“君恩深處忘途遠,家運隆時惜我衰。”一時和者甚多。惟押“衰”字頗難。胡書巢妹夫和云:“江南政績新遺愛,海外文章舊起衰。”余作書深美之。胡答書云:“為押‘衰’字頗費心,今果見許,足征兄之能知此中甘苦也。”書巢尤長五古,《途中望二華》云:“連山如洪濤,一瀉不得住。散作平岡低,萬壑此爭赴。奔騰勢未已,倔強有餘怒。數里漸逶迤,坡陀相錯互。草木何繁滋,容畜欽美度。落日下翠微,蒼蒼群峰暮。白雲幻奇形,屢顧有時誤。”《大散關》云:“蜀門自此通,谷口望若合。日月互蔽虧,陰陽隱開闔。微徑臨深溪,馬蹄畏虛踏。泉流亂石中,砰訇肆擊磕。時節已初春,氣候如殘臘。黃葉間青條,風吹鳴颯颯。時見採樵人,行歌互相答。”《朝天峽》云:“旬月去雲棧,登頓勞下上。輿中困掀簸,厭聞馬蹄響。今晨改水涉,失喜聽雙槳。羌舟小如葉,羌水平如掌。健疑青鶻飛,疾類枋榆搶。灘轉峽角來,雙峙袤千丈。石裂怒欲落,畏壓不敢仰。洞陰中慘栗,白日迷惝恍。其深蟠蛟龍,其毒聚蛇蟒。側目望天關,閣道更渺茫。行人偶失足,一墜詎可想!”《寄香亭》云:“攜手天水橋,送我北新關。君歸我夜泊,咫尺不能攀。何況萬餘里,遠隔千重山。子來既無期,我行猶未還。至今夢寐中,橋下聞潺潺。流水無已時,思君如連環。森森九種竹,燦燦十樣箋。六六雙鯉鱗,泠泠三峽泉。險易雖有殊,窮達何與焉?自惜結隆愛,金石貫貞堅。與子同一心,豈與時俗遷!寓書奈不達,在遠情空延。子即能我諒,我衷胡由宣?相思如萱草,憂忿何時捐?”書巢受業於嘉禾布衣張庚,而詩之超拔,青出於藍。因書巢全集未梓,為代存數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