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付出比獲得更能激發愛。愛是一份伴隨著付出的關切。我們確實最愛我們傾注了最多心血的對象。“是你為你的玫瑰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這樣重要。”

  父母對兒女的愛的確很像詩人對作品的愛:他們如同創作一樣在兒女身上傾注心血,結果兒女如同作品一樣體現了他們的存在價值。但是,讓我們記住,這只是一個譬喻,兒女不完全是我們的作品。即使是作品,一旦發表,也會獲得獨立於作者的生命,不是作者可以支配的。昧於此,就會可悲地把對兒女的愛變成惹兒女討厭的專制了。

  十五 親子之愛與性愛

  讓我對親子之愛和性愛作一比較。

  從理論上說,兩者都植根於人的生物性:親子之愛為血緣本能,性愛為性慾。但血緣關係是一成不變的,性慾對象卻是可以轉移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親子之愛要穩定和專一得多。在性愛中,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是尋常事。我們卻很難想像一個人會因喜歡別人的孩子而厭棄自己的孩子。孩子愈幼小,親子關係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就愈是如此。君不見,欲妻人妻者比比皆是,欲幼人幼者卻寥寥無幾。

  當然,世上並非沒有穩定專一的性愛,但那往往是非生物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性愛的生物學性質愈純粹,也就是說,愈是由性慾自發起作用,則性愛愈難專一。

  有人說性關係是人類最自然的關係,怕未必。須知性關係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因而不可能不把他們的社會性帶入這種關係中。相反,當一個成年人面對自己的幼崽時,他便不能不回歸自然狀態,因為一切社會性的附屬物在這個幼小的對象身上都成了不起作用的東西,只好擱置起來。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之間社會關係的比重就愈來愈增加了。

  我發現,一個人帶孩子往往比兩個人帶得好,哪怕那是較為笨拙的一方。其原因大約就在於,獨自和孩子在一起,這時只有自然關係,是一種澄明;兩人一起帶孩子,則帶入了社會關係,有了責任和方法的紛爭。

  親子之愛的優勢在於:它是生物性的,卻濾盡了肉慾;它是無私的,卻與倫理無關;它非常實在,卻不沾一絲功利的計算。

  那麼,俄狄浦斯怎麼說?尊老愛幼公約怎麼說?養兒防老怎麼說?

  跟你們沒什麼說的。

  十六 真假親子之愛

  我說親子之愛是無私的,這個論點肯定會遭到強有力的反駁。

  可不是嗎,自古以來醞釀過多少陰謀,爆發了多少戰爭,其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血親之子爭奪王位。

  可不是嗎,有了遺產繼承人,多少人的斂財貪慾惡性膨脹,他們不但要此生此世不愁吃穿,而且要世世代代永享富貴。

  這麼說,親子之愛反倒是天下最自私的一種愛了。

  但是,我斷然否認那個揪著正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的兒子的耳朵,把他強按在國王寶座上的母親是愛她的兒子。我斷然否認那個奪走女兒手中的破布娃娃,硬塞給她一枚金幣的父親是愛他的女兒。不,他們愛的是王位和金幣,是自己,而不是那幼小純潔的生命。

  如果王位的繼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而這位母親卻擋住前來擁戴小王子即位的官宦們說:“我的孩子玩得正高興,別打擾他,隨便讓誰當國王好了!”如果一筆大買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這位父親卻對自己說:“我必須幫我的女兒找到她心愛的破布娃娃,她正哭呢,那筆買賣倒是可做可不做。”——那麼,我這才承認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懂得愛孩子的母親或父親。

  十七 圓滿

  照片上的這個嬰兒是我嗎?母親說是的。然而,在我的記憶中,沒有蛛絲馬跡可尋。我只能說,他和我完全是兩個人,其間的聯繫僅僅存在於母親的記憶中。

  我最早的記憶可以追溯到三歲,再往前便是一片空白。無論我怎麼試圖追憶我生命最初歲月的情景,結果總是徒勞。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是一冊書,那麼,它的最初幾頁保留著最多上帝的手跡,而那幾頁卻是每個人自己永遠無法讀到的了。我一遍遍翻閱我的人生之書,絕望地發現它始終是一冊缺損的書。

  可是,現在,當我自己做了父親,守在搖籃旁撫育著自己的孩子時,我覺得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好象是在重溫那不留痕跡地永遠失落了的我的搖籃歲月,從而填補了記憶中一個似乎無法填補的空白。我恍然悟到,原來萬能的上帝早已巧作安排,使我們在適當的時候終能讀全這本可愛的人生之書。

  面對我的女兒,我收起了我幼年的照片。眼前這個活生生的小生命與我的聯繫猶如呼吸一樣實在,我的生命因此而圓滿了。

  1990.5

  生命中的無奈點與面

  一

  那家豪華餐館裡正在舉辦一個婚禮,這個婚禮與你有某種關係。你並沒有參加這個婚禮,你甚至不知道婚禮會舉辦和已經舉辦。你的不知道本身就具有一種意義,這意義是每個受到邀請的客人都心裡明白又諱莫若深的,於是他們頻頻舉杯向新郎新娘慶賀。

  歲末的這個夜晚,你獨自坐在遠離市區的一間屋子裡,清醒地意識到你的生活出現了空前的斷裂。你並不孤寂,新的愛情花朵在你的秋天裡溫柔地開放。然而,無論花朵多麼美麗,斷裂依然存在。人們可以清除瓦礫,在廢墟上建造新的樂園,卻無法使死者復活,也無法禁止死者在地下歌哭。

  是死去的往事在地下歌哭。真正孤寂的是往事,那些曾經共有的往事,而現在它們被無可挽回地遺棄了。它們的存在原本就緣於共同享有,一旦無人共享,它們甚至不再屬於你。你當然可以對你以後的愛人談論它們,而在最好的情形下,她也許會寬容地傾聽並且表示理解,卻抹不去嘴角的一絲嘲諷。誰都知道,不管它們過去多麼活潑可愛,今天終歸已成一群沒人要的棄兒,因為曾有的輝煌而更加忍辱含垢,只配躲在人跡不至的荒野里自生自滅。

  你太缺少隨遇而安的天賦,所以你就成了一個沒有家園的人。你在飄流中逐漸明白,所謂共享往事只是你的一種幻覺。人們也許可以共享當下的日子和幻想中的未來,卻無法共享往事。如果你確實有過往事,那麼,它們僅僅屬於你,是你的生命的作品。當你這麼想時,你覺得你重獲了對自己的完整歷史的信心。

  二

  一個男人抱著一個嬰兒坐在街沿上,身前身後是飛馳的車輪和行人匆忙的腳步。沒有人知道那個嬰兒患有絕症,而那個父親正在為此悲傷。即使有人知道,最多也只會在他們身旁停留片刻,投去憐憫的一瞥,然後又匆匆地趕路,很快忘記了這一幕小小的悲劇。如果你是行人,你也會這樣的。有什麼辦法呢?生活太瑣碎了,我們甚至不能在自己的一個不幸上長久集中注意力,更何況陌生人的一個不幸。

  可是,你偏偏不是行人,而就是那個父親。

  即使如此,你又能怎樣呢?你用柔和的目光撫愛著孩子的臉龐,悄聲對她說話。孩子很聰明,開始應答,用小手抓摸你,喊你爸爸,並且出聲地笑了。儘管你沒有忘記那個必然到來的結局,你也笑了。有一天孩子會發病,會哭,會經受臨終的折磨,那時候你也會與她同哭。然後,孩子死了,而你仍然活著。你無法知道孩子死後你還能活多久,活著時還會遭遇什麼,但你知道你也會死去。如果這就是生活,你又能怎樣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