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年長以後,書對我們很難再有這般震撼效果了。無論多麼出色的書,我們和它都保持著一個距離。或者是我們的理性已經足夠成熟,或者是我們的情感已經足夠遲鈍,總之我們已經過了精神初戀的年齡。

  4

  世人不計其數,知己者數人而已,書籍汪洋大海,投機者數本而已。

  我們既然不為只結識總人口中一小部分而遺憾,那麼也就不必為只讀過全部書籍中一小部分而遺憾了。

  5

  金聖歎列舉他最喜愛的書,到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止。他生得太早,沒有讀到《紅樓夢》。我忽然想:我們都生得太早,不能讀到我們身後許多世紀中必然會出現的一部又一部傑作了。接著又想:我們讀到了《紅樓夢》,可是有幾人能像金聖歎之於《西廂記》那樣品讀?那麼,生得晚何用,生得早何憾?不論生得早晚,一個人的精神胃口總是有限的,所能獲得的精神食物也總是足夠的。

  6

  好讀書和好色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不求甚解。

  7

  某生嗜書,讀書時必專心致志,任何人不得打擾。一日,正讀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叩門求訪。某生毅然拒之門外,讀書不輟。海德格爾快然而歸。

  8

  精彩極了!我激動不已。我在思想家B的著作中讀到了思想家A曾經表述過的類似思想,而這種思想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

  且慢,你是在為誰喝彩:為B,還是A,還是他們之間的相似,還是你自己的共鳴?

  我怔住了,只覺得掃興,剛才的激動消失得無影無蹤。

  9

  學者是一種以讀書為職業的人,為了保住這個職業,他們偶爾也寫書。

  作家是一種以寫書為職業的人,為了保住這個職業,他們偶爾也讀書。

  

  讀好書

  1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當然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我甚至要說,他們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為世界本無定相,它對於不同的人呈現不同的面貌。

  2

  要讀好書,一定要避免讀壞書。所謂壞書,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書。讀壞書不但沒有收穫,而且損害莫大。一個人平日讀什麼書,會在內聽覺中形成一種韻律,當他寫作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這韻律走。因此,大體而論,讀書的檔次決定了寫作的檔次。

  3

  有的人生活在時間中,與古今哲人賢士相晤談。有的人生活在空間中,與周圍鄰人俗士相往還。

  4

  許多書只是外表像書罷了。不過,你不必憤慨,倘若你想到這一點:許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罷了。

  5

  每次搬家,都要清一批書。許多書只是在這時才得到被翻看一下的榮幸,——為了決定是否要把它們廢棄掉。

  6

  書太多了,我決定清理掉一些。有一些書,不讀一下就扔似乎可惜,我決定在扔以前粗讀一遍。我想,這樣也許就對得起它們了。可是,屬於這個範圍的書也非常多,結果必然是把時間都耗在這些較差的書上,而總也不能開始讀較好的書了。於是,對得起它們的代價是我始終對不起自己。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所有的書中,從最好的書開始讀起。一直去讀那些最好的書,最後當然就沒有時間去讀較差的書了,不過這就對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應該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遠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

  開卷未必有益

  1

  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我們讀到了書中有的東西,還讀出了更多的書中沒有的東西。

  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我們對書中有的東西尚且掛一漏萬,更無暇讀出書中沒有的東西了。

  2

  人們總是想知道怎樣讀書,其實他們更應當知道的是怎樣不讀書。

  3

  一個人是有可能被過多的文化傷害的。蒙田把這種情形稱作“文殛”,即被文字之斧劈傷。

  我的一位酷愛詩歌、熟記許多名篇的朋友嘆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萊爾,我們還寫什麼詩!”我與他爭論:儘管有歌德,儘管有波德萊爾,卻只有一個我,這個我是歌德和波德萊爾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還是要寫!

  開卷有益,但也可能無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發還是壓抑了自己的創造力。

  我衡量一本書的價值的標準是:讀了它之後,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麼,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它似乎全然無關。

  4

  在才智方面,我平生最佩服兩種人:一是有非凡記憶力的人;一是有出色口才的人。也許這兩種才能原是一種,能言善辯是以博聞強記為前提的。我自己在這兩方面相當自卑,讀過的書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談論起自己的見解來也就只好寥寥數語,無法旁徵博引。

  不過,自卑之餘,我有時又自我解嘲,健忘未必全無益處:可以不被讀過的東西牽著鼻子走,易於發揮自己的獨創性;言語簡潔,不誇誇其談,因為實在談不出更多的東西;對事物和書籍永遠保持新鮮感,不管接觸多少回,總像第一次見到一樣。如果我真能過目不忘,恐怕腦中不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太陽下也不再有新鮮的事物了。

  近日讀蒙田的隨筆,沒想到他也是記憶力差的人,並且也發現了記憶力差的這三種好處。

  5

  自我是一個凝聚點。不應該把自我溶解在大師們的作品中,而應該把大師們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來。對於自我來說,一切都只是養料。   6

  有兩種人不可讀太多的書:天才和白痴。天才讀太多的書,就會占去創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創造的活力,這是無可彌補的損失。白痴讀書愈多愈糊塗,愈發不可救藥。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儘管原因不同。倒是對於處在兩極之間的普通人,知識較為有用,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可以發展實際的才能。所謂“貂不足,狗尾續”,而韶已足和沒有韶者是用不著續狗尾的。

  7

  有的人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有的人卻只是對別人的感受發生同感罷了。兩者都是真情實感,然而是兩碼事。

  8

  讀書猶如採金。有的人是沙裡淘金,讀破萬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點石成金,隨手翻翻,便成巨富。

  9

  在讀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時,無論譴責還是辯護都是極狹隘的立場,與所讀對象太不相稱。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對話式的理解,其中既有共鳴,也有抗爭。

  認真說來,一個人受另一個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學家)的“影響”是什麼意思呢?無非是一種自我發現,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著的東西的被喚醒。對心靈所發生的重大影響決不可能是一種灌輸,而應是一種共鳴和抗爭。無論一本著作多麼偉大,如果不能引起我的共鳴和抗爭,它對於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