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1

  寫作的“第—原理”:感覺的真實。也就是說,必須是有感而發,必須是你之所感。

  感覺是最個別化的東西。凡不屬於你的真實自我的一切,你都無法使它們進入你的感覺。感覺就是此時此刻的你的活生生的自我。如果這個自我是死氣沉沉的,你就決不能讓它裝成生機勃勃。

  情節可以虛構,思想可以借用,感覺卻是既不能虛構,也不能借用的。你或者有感覺,或者沒有感覺。你無法偽造感覺。甚至在那些貌似動情或深沉的作品裡,我也找不到哪怕一個偽造的感覺。作者偽造的只是感情和觀念,想以之掩蓋他的沒有感覺,卻欲蓋彌彰。

  有人寫作是以文字表達真實的感覺,有人寫作是以文字掩蓋感覺的貧乏。依我看,作品首先由此分出優劣。

  請注意,我強調的是感覺的真實。感覺無所謂對錯,只要是一個獨特自我對世界的真實體驗,就必有其藝術上的價值和效果,哪怕這個自我獨特到了病態的地步。

  12

  有兩種寫作。一種是經典性的,大體使用規範化的語言,但並不排除在此範圍內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它永遠是文學和學術的主流。另一種是試驗性的,尤其是在語言上進行試驗,故意打破現有的語言規範,力圖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它永遠是支流,但其成功者則不斷被吸收到主流中去,影響著主流的流向。我知道自己屬於前者。我在文學上沒有野心,寫作於我不過是一種記錄思想和感受的個人活動。就此而論,現有的語言已經足夠,問題只在如何更加嫻熟自如地運用它。但我對後者懷著欽佩之心,因為在我看來,唯有這種語言革新事業才是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創作。

  13

  創作是一種試驗,一種冒險,是對新的未知的表達方式的探索。真正的創作猶如投入一場前途未卜的熱戀兼戰爭,所戀所戰的對象均是形式,生命力在其上孤注一擲,在這場形式之戀形式之戰中經受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文人並不創作。對於中國的文人來說,寫作如同琴棋詩畫一樣是—種嗜好和消遣。或者,如他們自己謙稱的那樣是“筆耕”,——“筆耕”是一個確切的詞,令人想起精神的老圃日復—日地在一塊小小的自家的園地上辛勤耕耘,做著重複的勞動,以此自娛。所以,中國的文人誠然能出產一些風味小品,但缺少大作品。

  14

  寫作作為—種生存方式,可以是閒適的逍遙,也可以是緊張的尋求。前者寫自己已有而合意的東西,後者寫自己沒有而渴望的東西。按照席勒的說法,前者為素樸詩人,屬於古代,後者為感傷詩人,屬於近代。然而,就個人而言,毋寧說前者屬於中年以後,後者屬於青年期。人類由素樸走向感傷,個人卻由感傷回歸素樸。東方是世界的古代,同時又是老成的民族,多素樸詩人。西方是世界的近代,同時又是青春的民族,多感傷詩人。

  論藝術

  1

  賦予飄忽不定的美以形式,用語言表述種種不可名狀的感覺,這一使命簡直令人絕望。勃洛克針對萊蒙托夫說的話適用於一切詩人:“對於虛烏有的春天的迫尋,使你陷入憤激若狂的鬱悶。”海涅每次到羅浮宮,都要一連好幾個小時坐在維納斯雕像前哭泣。他怎麼能不哭泣呢?美如此令人心碎,人類的語言又如此貧乏無力……

  然而,為寫作受苦終究是值得的。除了藝術,沒有什麼能把美留住。除了作品,沒有什麼能把靈感留住。一切快樂都要求永恆,藝術家便是嘔心瀝血要使瞬息的美感之快樂常駐的人,他在創造的苦役中品味到了造物主的歡樂。

  2

  每個人都有那種奇妙的瞬時的感覺,可是大部分人抓不住,日常瑣屑生活的潮流把他們沖向前去了,他們來不及、顧不上去回味和體驗。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賦予形式,表達不出來。只有少數人既能抓住,又能賦予形式。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因而也是容易的。最困難的是賦予自己的感受以適當的形式。天才與—般聰明人的區別就在於此。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有很好的感受性,但其中只有極少數人為世界文化寶庫提供了自己的東西。

  3

  有一種人,感受性甚好,知識面甚廣,但—切都是碎片,沒有能力把它們組織成—個活的軀體。

  知識和感受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駕馭它們的能力,善於賦予形式.否則—切都會白白流失。

  4

  美是騷動不安的,藝術家卻要使它靜止。美是稍縱即逝的,藝術家卻要使它永存。藝術家負有悲劇性的使命: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

  5

  藝術家最易受美的誘惑,有最強烈的占有美的欲望。但美是占有不了的,因為占有就意味著美感的喪失。藝術家被這種無法滿足的欲望逼到絕路,才走向藝術,以象徵的方式來占有美。他是被逼上象牙塔的。

  6

  美的力量是可以致人死命的。美那樣脆弱,那樣稍縱即逝,可是它卻能令人迷亂癲狂,赴湯蹈火,輕拋生命。在美面前,誰不想縱身一跳,與它合為一體,淹死在其中!天知道人的這種不可理喻的天性是從何而來的!

  我想起了Lorelei的傳說,真是深得美之三昧。

  然而,做一個藝術家,卻不能丟魂失魄地做美的奴隸,當然也不能無動於衷地對美旁觀,他要駕馭美,賦予美以形式,形式是他的牛軛,他藉此成為美的主人。

  7

  叔本華說,藝術是人生的麻醉劑。尼采說,藝術是人生的興奮劑。其實還不是一回事?酒既是麻醉劑,又是興奮劑。藝術就是人生的酒。至於它哪種作用更顯著,則是因人而異的,就像不同體質的人對酒有不同的反應一樣。

  8

  美學家們給美所下的定義很少是哲學性質的,而往往是幾何學的,心理學的,或者社會學的。真正的美逃避定義,存在於幾何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解釋皆無能為力的地方。

  藝術天才們不是用言辭、而是用自己的作品給美下定義,這些作品有力地改變和更新著人們對於美的理解。

  9

  面對藝術作品,外行很容易不自信,謙稱自己不懂。畢卡索對這樣一個謙虛者喊道:“不懂?你是要看懂啊!”他的意思是說,對於美和藝術,根本不存在懂不懂的問題。在這個領域裡,人人都可以發言,沒有人能夠下結論。

  

  藝術家

  1

  藝術家所可追求的,無非生前的成功、死後的名聲、創作的快樂三者。世事若轉蓬,生前的成功究系偶然。人死萬事空,死後的名聲亦屬無謂。唯有創作的快樂最實在,最可把握。藝術家是及時行樂之徒,他的樂便是創作的快樂,僅此一項已足以使他淡然於生前的成功和身後的名聲了。

  2

  如今凡高的一幅畫的拍賣價高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了,他在世時的全部生活費用還夠不上做這個數字的一個小零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