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尼采不但提倡哲學的思起於靈感,見諸象徵,而且重視哲學著作的風格。"每種高貴的思想和趣味如要將自己傳達,必選擇其聽者,一面選擇,一面也就拒斥'他人'。一種風格的種種精微法則即源於此:它們拒人於遠,造成距離,禁止'入內'……同時也開啟同道者的耳聰。"《快樂的科學》第38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340頁。何謂風格?尼采說:"一切風格的含義即是,用符號和符號的節奏傳達一種狀態,一種熱情的內在緊張……最佳風格在於真實地傳達內在狀態,合宜地使用符號以及符號的節奏和表情--一切修辭無非是表情的技巧。"風格的前提是要有聽者,有值得傳達與之的人。《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33頁。
尼采對於自己的風格是極為自豪的。他稱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絕無僅有的新穎的藝術形式,其韻律之優美,風格之宏偉,激情之驚濤起伏,均屬獨創。他說他和海涅是德國語言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甚至自詡,在他之前人們不知道如何使用德國語言和一般語言。尼采的典型風格是格言和警句。在他的書里,你找不到長篇大論,更找不到體系巨構。他的著作或是格言和警句的彙編,或是妙語連珠的散文。使他得意的也就是這種格言和警句的風格:"格言、警句--在這方面我在德國人中是第一號大師--是'永恆'的形式;我的野心是要在十句話中說出旁人在一本書中說出的東西,--旁人在一本書中沒有說出的東西……"《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65頁。格言的凝練表現出力,格言的精緻表現出美,寫格言的人必須有"最纖美的手指和最剛強的拳頭"《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32頁……"在山谷中,最短的路是從峰頂到峰頂:但你必須有長腿才能跨越。格言便如峰頂,它訴與偉大高岸的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56頁。在這個意義上,格言又如舞蹈,它跳躍,輕捷,自由,象徵著一位自由思想家的精神。"我不知道,一個哲學家的精神除了成為一個好舞蹈家,還希望成為什麼。"《快樂的科學》第38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342頁。風格如其人,的確再也沒有比格言更能表現尼采的精神風貌的形式了。人們也許不同意尼采把哲學詩化的主張,可是,一個人只要有鑑賞力,在讀到尼采這些詩一般的哲學格言時,又怎麼會不得到一種審美享受呢?
有人對尼采說:"誰走你的路,必通向地獄!"尼採回答:"好吧!我願用好的格言為自己鋪設通向地獄之路。"《尼采全集》第8卷,第379頁。瞧,這又是尼采的風格……
第75節:跋: 在尼采之後(1)
跋: 在尼采之後
尼采與形上學
跋: 在尼采之後
現在我們要和尼采告別了。
"他走向何方?有誰知道?只知道他消失了。"《尼采全集》第8卷,第385頁。他身後並沒有留下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學派,可是他的影響卻滲透於現代西方許多哲學流派之中。重視人和人生意義問題,重視價值問題,重視個人對於價值的自由選擇,幾乎是現代思潮的共同特徵。在和尼采告別之際,我們僅僅投一瞥於和尼采有直接精神聯繫的某些流派或哲學家,看看他們在尼采的方向上走了多遠。
尼采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人如何重新確立生活的意義?我們可以把他的答案歸結為:一、解除理性和道德對於生命本能的壓抑,使生命本能健康發展;二、發揚人的超越性,做精神文化價值的創造者;三、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取代科學和倫理的人生態度。
當我們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向前探尋時,我們在第一條路上發現了生命哲學家和弗洛伊德主義者,在第二條路上看見了存在哲學家的活躍的身影,在第三條路上遇到了高舉藝術革命旗幟的浪漫主義騎士馬爾庫塞。
尼采自己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的創始人。在他之前,還有叔本華。在他之後,德國哲學家狄爾泰、西美爾、奧伊肯、克拉蓋斯和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均倡生命哲學。生命哲學把宇宙過程看作川流不息的生命(生命意志、強力意志、生命之流、生命力),並認為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真正源泉和基礎。事實上,包括尼採在內,生命哲學家並非在生物學意義上使用生命概念的,他們只是用這個概念給世界一個詩意的解釋,從而相應的也給人的精神生活一個詩意的解釋。他們所關心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獨特性,反對把它混同於一般認識活動。以奔流不止的宇宙生命為源泉的人的精神生活,實質上是一種內在的活力、創造力,是無意識和非理性,是內在的綿延,是直覺,等等。
如果說生命哲學對於人的無意識和生命本能只是作了詩意的描述,那麼,弗洛伊德倒試圖對這一領域進行科學的剖析。當然,尼采本人對於無意識已有不少精闢的洞見,但還畢竟是零星的。弗洛伊德的貢獻在於,他在分析精神病症狀、夢、日常生活中過失行為的基礎上,揭示了無意識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從而把無意識研究建立為一門專門學科--精神分析學。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學研究現代文明時,我們發現他把尼采的某些見解具體化了。例如,尼采曾經一再談到生命患病,本能衰退,談到文化領域的病理學問題,實際上他指的都是精神疾患。弗洛伊德為這些疾患確定了病名,分析了其成病機制。他指出,現代文明是建立在壓抑本能的基礎上的,壓抑的結果是造成普遍的個人神經官能症和社會的"文化神經官能症",宗教即屬後者之列。他還談到了"社會文化病理學"的問題。弗洛伊德強調,無論個人還是社會,保持健康的關鍵在於解除自我欺騙,認清無意識中本能的真實意義,加以合理引導。新弗洛伊德主義者弗羅姆進一步對社會的病態展開了研究。
存在主義者一般對於人的本能領域不感興趣,他們更關心人的內心體驗。他們尤其發展了尼采關於人的自由和超越性的論點。在薩特的著作中,你簡直可以找到尼采思想的清晰而有力的複述,他同樣把人性歸結為自由,把自由歸結為意願和評價。不過,尼采儘管強調個人有評價的絕對自由,他畢竟還提出了他自己的價值尺度--強力意志。薩特卻把價值的相對性推至極端,否認任何可供考慮的尺度。在超越性的問題上,存在主義者把超越的使命完全委諸每一個人自己,這與尼采除個人的超越之外還相信或希望著人類的超越("超人")相比,更主觀化了。總的來說,在人的自由和超越性問題上,存在主義的主要進展在於,通過對人的存在結構的分析,從本體論上建立了人的自由和超越性命題,它也就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命題:"存在先於本質"。
還應該一提的是,尼采已經重視情緒在人生的意義,例如把醉看作與原始存在的溝通,把孤獨和險境看作人生體驗至為深刻的場合。到了存在主義,情緒更加明確地獲得了本體論意義。海德格爾就直截了當地認為情緒是基本的存在狀態。當他分析人的存在結構時,"畏"、"煩"的情緒在此結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薩特的"噁心",雅斯貝爾斯的"臨界狀態"、"溝通",也無不起了這樣的作用。在存在主義者那裡,人生的意義實際上被歸結為內心的某種情緒體驗,情緒成了實現自由和超越的唯一陣地。對比之下,尼采至少還重視創造高級文化這一可見形式的超越,似不如此偏頗。
尼采對於自己的風格是極為自豪的。他稱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絕無僅有的新穎的藝術形式,其韻律之優美,風格之宏偉,激情之驚濤起伏,均屬獨創。他說他和海涅是德國語言的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甚至自詡,在他之前人們不知道如何使用德國語言和一般語言。尼采的典型風格是格言和警句。在他的書里,你找不到長篇大論,更找不到體系巨構。他的著作或是格言和警句的彙編,或是妙語連珠的散文。使他得意的也就是這種格言和警句的風格:"格言、警句--在這方面我在德國人中是第一號大師--是'永恆'的形式;我的野心是要在十句話中說出旁人在一本書中說出的東西,--旁人在一本書中沒有說出的東西……"《偶像的黃昏》。《尼采全集》第8卷,第165頁。格言的凝練表現出力,格言的精緻表現出美,寫格言的人必須有"最纖美的手指和最剛強的拳頭"《看哪這人》。《尼採選集》第2卷,第432頁……"在山谷中,最短的路是從峰頂到峰頂:但你必須有長腿才能跨越。格言便如峰頂,它訴與偉大高岸的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全集》第6卷,第56頁。在這個意義上,格言又如舞蹈,它跳躍,輕捷,自由,象徵著一位自由思想家的精神。"我不知道,一個哲學家的精神除了成為一個好舞蹈家,還希望成為什麼。"《快樂的科學》第381節。《尼采全集》第5卷,第342頁。風格如其人,的確再也沒有比格言更能表現尼采的精神風貌的形式了。人們也許不同意尼采把哲學詩化的主張,可是,一個人只要有鑑賞力,在讀到尼采這些詩一般的哲學格言時,又怎麼會不得到一種審美享受呢?
有人對尼采說:"誰走你的路,必通向地獄!"尼採回答:"好吧!我願用好的格言為自己鋪設通向地獄之路。"《尼采全集》第8卷,第379頁。瞧,這又是尼采的風格……
第75節:跋: 在尼采之後(1)
跋: 在尼采之後
尼采與形上學
跋: 在尼采之後
現在我們要和尼采告別了。
"他走向何方?有誰知道?只知道他消失了。"《尼采全集》第8卷,第385頁。他身後並沒有留下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學派,可是他的影響卻滲透於現代西方許多哲學流派之中。重視人和人生意義問題,重視價值問題,重視個人對於價值的自由選擇,幾乎是現代思潮的共同特徵。在和尼采告別之際,我們僅僅投一瞥於和尼采有直接精神聯繫的某些流派或哲學家,看看他們在尼采的方向上走了多遠。
尼采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人如何重新確立生活的意義?我們可以把他的答案歸結為:一、解除理性和道德對於生命本能的壓抑,使生命本能健康發展;二、發揚人的超越性,做精神文化價值的創造者;三、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取代科學和倫理的人生態度。
當我們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向前探尋時,我們在第一條路上發現了生命哲學家和弗洛伊德主義者,在第二條路上看見了存在哲學家的活躍的身影,在第三條路上遇到了高舉藝術革命旗幟的浪漫主義騎士馬爾庫塞。
尼采自己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的創始人。在他之前,還有叔本華。在他之後,德國哲學家狄爾泰、西美爾、奧伊肯、克拉蓋斯和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均倡生命哲學。生命哲學把宇宙過程看作川流不息的生命(生命意志、強力意志、生命之流、生命力),並認為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真正源泉和基礎。事實上,包括尼採在內,生命哲學家並非在生物學意義上使用生命概念的,他們只是用這個概念給世界一個詩意的解釋,從而相應的也給人的精神生活一個詩意的解釋。他們所關心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獨特性,反對把它混同於一般認識活動。以奔流不止的宇宙生命為源泉的人的精神生活,實質上是一種內在的活力、創造力,是無意識和非理性,是內在的綿延,是直覺,等等。
如果說生命哲學對於人的無意識和生命本能只是作了詩意的描述,那麼,弗洛伊德倒試圖對這一領域進行科學的剖析。當然,尼采本人對於無意識已有不少精闢的洞見,但還畢竟是零星的。弗洛伊德的貢獻在於,他在分析精神病症狀、夢、日常生活中過失行為的基礎上,揭示了無意識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從而把無意識研究建立為一門專門學科--精神分析學。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學研究現代文明時,我們發現他把尼采的某些見解具體化了。例如,尼采曾經一再談到生命患病,本能衰退,談到文化領域的病理學問題,實際上他指的都是精神疾患。弗洛伊德為這些疾患確定了病名,分析了其成病機制。他指出,現代文明是建立在壓抑本能的基礎上的,壓抑的結果是造成普遍的個人神經官能症和社會的"文化神經官能症",宗教即屬後者之列。他還談到了"社會文化病理學"的問題。弗洛伊德強調,無論個人還是社會,保持健康的關鍵在於解除自我欺騙,認清無意識中本能的真實意義,加以合理引導。新弗洛伊德主義者弗羅姆進一步對社會的病態展開了研究。
存在主義者一般對於人的本能領域不感興趣,他們更關心人的內心體驗。他們尤其發展了尼采關於人的自由和超越性的論點。在薩特的著作中,你簡直可以找到尼采思想的清晰而有力的複述,他同樣把人性歸結為自由,把自由歸結為意願和評價。不過,尼采儘管強調個人有評價的絕對自由,他畢竟還提出了他自己的價值尺度--強力意志。薩特卻把價值的相對性推至極端,否認任何可供考慮的尺度。在超越性的問題上,存在主義者把超越的使命完全委諸每一個人自己,這與尼采除個人的超越之外還相信或希望著人類的超越("超人")相比,更主觀化了。總的來說,在人的自由和超越性問題上,存在主義的主要進展在於,通過對人的存在結構的分析,從本體論上建立了人的自由和超越性命題,它也就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命題:"存在先於本質"。
還應該一提的是,尼采已經重視情緒在人生的意義,例如把醉看作與原始存在的溝通,把孤獨和險境看作人生體驗至為深刻的場合。到了存在主義,情緒更加明確地獲得了本體論意義。海德格爾就直截了當地認為情緒是基本的存在狀態。當他分析人的存在結構時,"畏"、"煩"的情緒在此結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薩特的"噁心",雅斯貝爾斯的"臨界狀態"、"溝通",也無不起了這樣的作用。在存在主義者那裡,人生的意義實際上被歸結為內心的某種情緒體驗,情緒成了實現自由和超越的唯一陣地。對比之下,尼采至少還重視創造高級文化這一可見形式的超越,似不如此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