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按照這一思路,人性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低級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學理性,一是高級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學理性。簡言之,就是獸性和神性,經驗和超驗。絲毫沒有新穎之處!我只是想說明,此種劃分是比知、情、意的劃分更為本質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

  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類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而理智則有時是制動器,有時是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則做出取捨,進行加工。世上決不存在單憑理智就能夠成就的事業。

  所以,無論哪一領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種強烈情感的人。區別只在於,由於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對那作為原材料的情感,我們從其產品上或者容易認出,或者不容易認出罷了。

  情感和理智是一對合作夥伴,如同一切合作夥伴一樣,它們之間可能發生衝突。有幾種不同情況。

  其一,兩者都弱,衝突也就弱,其表現是平庸。

  其二,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情感強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發達而情感貧乏。在這兩種情形下,衝突都不會嚴重,因為一方穩占支配地位。這樣的人可能一事無成,也可能成為傑出的偏才。

  其三,兩者皆強,因而衝突異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終於能駕御磅礴的情感,從最激烈的衝突中便能產生最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通常認為,理性和情感是兩種不同的心理能力,它們各在其位,各司其職。一般來說,理性還往往被看作高級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榮譽,而作為低級能力的情感則被看作對真理的干擾。因此,歷來理性一直被視為學術研究的基礎,而情感則最多只能成為藝術表現的對象。然而,事實上,人的心靈生活原是一種混沌,理性與情感的劃分只具有十分相對的意義。

  人性可分成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三個層次。社會性居中,實際上是前後兩種屬性的混合,是兩端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方面,它是生物性的延伸,人們因生存的需要而結為社會,社會首先是一種基於利益的結合。另一方面,它是精神性的貫徹,一旦結為社會之後,人們就要在社會中實現理性的規劃和精神價值的追求。

  由此來看,社會性的質量是由生物性和精神性的質量決定的。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愈是受到充分尊重,就愈能建立起一個開放而先進的社會。反之,一個壓制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的社會,其成員的社會品質勢必是狹隘而落後的。中國儒家文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於建立一種社會倫理秩序,並以之壓制人的肉體自由和精神自由,所成就的正是這樣一種社會性。

  個人也是如此。倘若就近觀察,我們便會發現,那些產生了卓越社會影響的人物,他們多半擁有健康的生命本能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人性的單純來自自然。有兩種人性的單純,分別與兩種自然相對應。第一種是原始的單純,與原始的物質性的自然相對應。兒童的生命剛從原始的自然中分離出來,未開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原始的單純。第二種是超越的單純,與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對應。一切精神上的偉人,包括偉大的聖徒、哲人、詩人,皆通過信仰、沉思或體驗而與超越的自然有了一種溝通,他們的人性都具有這種超越的單純。

  在兩種自然之間,在人性的兩種單純之間,隔著社會和社會關係。社會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脫離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會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數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單純之後,卻不能獲得超越的單純。

  社會是一個使人性複雜化的領域。當然,沒有人能夠完全脫離社會而生活。但是,也沒有人必須為了社會放棄自己的心靈生活。對於那些精神本能強烈的人來說,節制社會交往和簡化社會關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越過社會的壁障而走向偉大的精神目標。

  希臘人混合獸性和神性而成為人。中國人排除獸性和神性而成為人。

  一個人對於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鼾聲,響屁,飽嗝……這些聲響之所以使人覺得愚蠢,是因為它們暴露了人的動物性一面。

  人的別的動物行為,包括飲食、性交、生育,都可以提升為人的行為。唯有排泄,它無可救藥萬劫不復地是動物行為,人類永遠不可能從中獲得美感和崇高感。人是應該躲起來幹這種事的,連最親密者也不讓看見。

  第三編 人性觀察 人性2

  人性現象

  單純的人也許傻,複雜的人才會蠢。

  人都是崇高一瞬間,平庸一輩子。

  有大氣象者,不講排場。講大排場者,露小氣象。

  你告訴我你厭惡什麼,我就告訴你你是什麼。

  厭惡比愛更加屬於一個人的本質。人們在愛的問題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隱瞞利益的動機,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誤認做愛。厭惡卻近乎是一種本能,其力量足以衝破一切利益和道德的防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