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失色,引為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註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故事是由音樂來接引的,接引出萬里孤獨,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斷弦碎片.一個無言的起點,指向一個無言的結局,這便是友情.人們無法用其他詞彙來表述它的高遠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個字,成為中國文化中強烈而飄渺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當然還不知道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沒有一個算得上"知音".我還沒有彈撥出像樣的聲音,何來知音?如果是知音,怎麼可能舍卻蒼茫雲水間的苦苦尋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班級?這些疑問,使我第一次認真地抬起頭來,迷惑地注視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整整注視了四十年,已經到了滿目霜葉的年歲.如果有人問我:"你找到了嗎?"我的回答有點艱難.也許只能說,我的七弦琴還沒有摔碎.
我想,艱難的遠不止我.近年來參加了幾位前輩的追悼會,注意到一個細節:懸掛在靈堂中間的輓聯常常筆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對於輓聯撰寫者的感覺並非如此.然而這又有什麼用呢?在死者失去辯駁能力僅僅幾天之後,在他唯一的人生總結儀式里,這一友情話語烏黑鮮亮,強硬得無法修正,讓一切參加儀式的人都低頭領受.
當七弦琴已經不可能再彈響的時候,鍾子期來了,而且不止一位.或者是,熱熱鬧鬧的俞伯牙們全都哭泣在墓前,那哭聲便成了"高山流水".
沒有惡意,只是錯位.但惡意是可以顛覆的,錯位卻不能,因此錯位更讓人悲哀.在人生的諸多荒誕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友情的錯位.
二
友情的錯位,來源於我們自身的混亂.
從類似於那本連環畫的起點開始,心中總有幾縷飄渺的樂曲在盤旋,但生性又看不慣孤傲,喜歡隨遇而安,無所執持地面對日常往來.這兩個方面常常難於兼顧,時間一長,飄渺的樂曲已難以捕捉,身邊的熱鬧又讓人膩煩,尋訪友情的孤舟在哪一邊都無法靠岸.無所適從間,一些珍貴的緣分都已經稍縱即逝,而一堆無聊的關係卻仍在不斷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長,長得密密層層、遮天蔽日,長得枝如虬龍、根如羅網,不能怪它,它還以為在烘托你、衛護你、寵愛你.幾十年的積累,說不定已把自己與它長成一體,就像東南亞熱帶雨林中,建築與植物已不分彼此.
誰也沒有想到,從企盼友情開始的人生,卻被友情擁塞到不知自己是什麼人.川端康成自殺時的遺言是"大擁塞了",可見擁塞可以致命.我們會比他頑潑一點,還有機會面對擁塞向自己高喊一聲:你到底要什麼?
只能等待我們自己來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們的回答大部分不屬於自己.能夠隨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師、慈祥的長輩、陳舊的著作所發出過的聲音.所幸流年,也給了我們另一套隱隱約約的話語系統,已經可以與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爭辯.
他們說,友情來自於共同的事業.長輩們喜歡用大詞,所說的事業其實也就是職業.置身於同一個職業難道是友情的基礎?當然不是.如果偶爾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豈能依附於事功,友誼豈能從屬於謀生,朋友豈能局限於同僚.
他們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種說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價值在於被依靠.但是,沒有可靠的實用價值能不能成為朋友?一切幫助過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這又對友情提出了一種要求,盼望它在危難之際及時出現.能夠出現當然很好,但友情不是應急的儲備,朋友更不應該被故意地考驗.
……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這個缺少商業思維的民族在友情關係上竟然那麼強調實用原則和交換原則.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關友情的萬千美言中,我特別贊成英國詩人赫巴德的說法:"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應該具有"無所求"的性質,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卻轉化為一種外在的裝點.我認為,世間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敗壞的,即便所求的內容乍一看並不是壞東西;讓友情分擔憂愁,讓友情推進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麼呢?應該為友情卸除重擔,也讓朋友們輕鬆起來.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無所求.
其實,無所求的朋友最難得,不妨閉眼一試,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刪去,最後還剩幾個?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鍾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麼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後一直處於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遊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裡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並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
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還是不平衡.詩人周濤描寫過一種平衡的深刻:
"兩棵在夏天喧譁著聊了很久的樹,彼此看見對方的黃葉飄落於秋風,它們沉靜了片刻,互相道別說:明年夏天見!"
楚楚則寫過一種不平衡的深刻:"真想為你好好活著,但我,疲憊已極.在我生命終結前,你沒有抵達.只為最後看你一眼,我才飄落在這裡."都是無所求的飄落,都是詩化的高貴.
三
真正的友情因為不企求什麼不依靠什麼,總是既純淨又脆弱.
世間的一切孤獨者也都遭遇過友情,只是不知鑑別和維護,一一破碎了.
為了防範破碎,前輩們想過很多辦法.
故事是由音樂來接引的,接引出萬里孤獨,接引出千古知音,接引出七弦琴的斷弦碎片.一個無言的起點,指向一個無言的結局,這便是友情.人們無法用其他詞彙來表述它的高遠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個字,成為中國文化中強烈而飄渺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當然還不知道這個故事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沒有一個算得上"知音".我還沒有彈撥出像樣的聲音,何來知音?如果是知音,怎麼可能舍卻蒼茫雲水間的苦苦尋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班級?這些疑問,使我第一次認真地抬起頭來,迷惑地注視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整整注視了四十年,已經到了滿目霜葉的年歲.如果有人問我:"你找到了嗎?"我的回答有點艱難.也許只能說,我的七弦琴還沒有摔碎.
我想,艱難的遠不止我.近年來參加了幾位前輩的追悼會,注意到一個細節:懸掛在靈堂中間的輓聯常常筆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對於輓聯撰寫者的感覺並非如此.然而這又有什麼用呢?在死者失去辯駁能力僅僅幾天之後,在他唯一的人生總結儀式里,這一友情話語烏黑鮮亮,強硬得無法修正,讓一切參加儀式的人都低頭領受.
當七弦琴已經不可能再彈響的時候,鍾子期來了,而且不止一位.或者是,熱熱鬧鬧的俞伯牙們全都哭泣在墓前,那哭聲便成了"高山流水".
沒有惡意,只是錯位.但惡意是可以顛覆的,錯位卻不能,因此錯位更讓人悲哀.在人生的諸多荒誕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友情的錯位.
二
友情的錯位,來源於我們自身的混亂.
從類似於那本連環畫的起點開始,心中總有幾縷飄渺的樂曲在盤旋,但生性又看不慣孤傲,喜歡隨遇而安,無所執持地面對日常往來.這兩個方面常常難於兼顧,時間一長,飄渺的樂曲已難以捕捉,身邊的熱鬧又讓人膩煩,尋訪友情的孤舟在哪一邊都無法靠岸.無所適從間,一些珍貴的緣分都已經稍縱即逝,而一堆無聊的關係卻仍在不斷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長,長得密密層層、遮天蔽日,長得枝如虬龍、根如羅網,不能怪它,它還以為在烘托你、衛護你、寵愛你.幾十年的積累,說不定已把自己與它長成一體,就像東南亞熱帶雨林中,建築與植物已不分彼此.
誰也沒有想到,從企盼友情開始的人生,卻被友情擁塞到不知自己是什麼人.川端康成自殺時的遺言是"大擁塞了",可見擁塞可以致命.我們會比他頑潑一點,還有機會面對擁塞向自己高喊一聲:你到底要什麼?
只能等待我們自己來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們的回答大部分不屬於自己.能夠隨口吐出的,都是早年的老師、慈祥的長輩、陳舊的著作所發出過的聲音.所幸流年,也給了我們另一套隱隱約約的話語系統,已經可以與那些熟悉的回答略作爭辯.
他們說,友情來自於共同的事業.長輩們喜歡用大詞,所說的事業其實也就是職業.置身於同一個職業難道是友情的基礎?當然不是.如果偶爾有之,也不能本末倒置.情感豈能依附於事功,友誼豈能從屬於謀生,朋友豈能局限於同僚.
他們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這種說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價值在於被依靠.但是,沒有可靠的實用價值能不能成為朋友?一切幫助過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作朋友?
他們說,患難見知己,烈火煉真金.這又對友情提出了一種要求,盼望它在危難之際及時出現.能夠出現當然很好,但友情不是應急的儲備,朋友更不應該被故意地考驗.
……
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我們這個缺少商業思維的民族在友情關係上竟然那麼強調實用原則和交換原則.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性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得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關友情的萬千美言中,我特別贊成英國詩人赫巴德的說法:"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都應該具有"無所求"的性質,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卻轉化為一種外在的裝點.我認為,世間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敗壞的,即便所求的內容乍一看並不是壞東西;讓友情分擔憂愁,讓友情推進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麼呢?應該為友情卸除重擔,也讓朋友們輕鬆起來.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無所求.
其實,無所求的朋友最難得,不妨閉眼一試,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刪去,最後還剩幾個?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鍾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麼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別詩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甫在這以後一直處於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寫出了刻骨銘心的詩句;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遊廣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裡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並不以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
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還是不平衡.詩人周濤描寫過一種平衡的深刻:
"兩棵在夏天喧譁著聊了很久的樹,彼此看見對方的黃葉飄落於秋風,它們沉靜了片刻,互相道別說:明年夏天見!"
楚楚則寫過一種不平衡的深刻:"真想為你好好活著,但我,疲憊已極.在我生命終結前,你沒有抵達.只為最後看你一眼,我才飄落在這裡."都是無所求的飄落,都是詩化的高貴.
三
真正的友情因為不企求什麼不依靠什麼,總是既純淨又脆弱.
世間的一切孤獨者也都遭遇過友情,只是不知鑑別和維護,一一破碎了.
為了防範破碎,前輩們想過很多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