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我們太脆弱了,看到這裡,全都趴在船沿上站不住,要把胃裡的一切全都翻騰出來。
我請讀者原諒,不得不動用一些讓人很不舒服的描寫,這與我過去唯美主義的習慣完全不同。我不想藉此表現對另一個民族的鄙視,卻也不想掩飾我對眼前景觀的態度,因為這裡的悲哀關及全人類。
人之為人,應該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該做和不該做。世間很難找到一頭死象,因為連象群也知道掩蓋。
再一次感謝我們的先秦諸子,早早地教會中國人懂得那麼多"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時好像管得嚴了一點,但沒有禁止,何以有文明?沒有圍欄,何以成社會?沒有遮蓋,何以有羞恥?沒有規矩,何以成方圓?
在恆河邊,我看到的是,人的骯髒、人的醜陋、人的死亡,都可以誇張地裸露,都可以毫無節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
由於人口爆炸,這種行為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有的聚集,龐大的人群正日以繼夜向河邊趕來。
說什麼要把自己的生命自始至終依傍著恆河,實際上是畢其一生不留任何餘地地糟踐恆河。我憤恨地想,早年恆河還清,尚能照見人臉的時候,人們至少還會懂得一點羞恥吧,現在在恆河眼中,這群每天早晨破衣爛衫地一個勁兒排污、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死後還要把生命的殘渣丟在河水中飄蕩、炫耀的人,到底算是什麼?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向我解釋一個天天被河水洗滌的民族多麼乾淨,一個在晨霧中男女共浴的圖景多麼具有詩意,而一種古老的文明習慣又多麼需要尊重。這正如一直有人勸我,寫得輕鬆愉快一點吧,別再那麼較勁、那麼沉重。對這一切解釋和勸說我全然拒絕。今後哪怕有千條理由讓我來說幾句"恆河晨浴"的美麗,我的回答是:眼睛不答應,良知不答應。我在那裡看到的不是一個落後的風俗,而是一場人類的悲劇,因此不能不較勁,不能不沉重。
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霧,恆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光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我看著旭日暗想,對人類,它還有多少耐心?
陽光照到岸上,突然發現,河邊最靠近水面的水泥高台上,竟然坐著一個用白布緊包全身、只露臉面的女子,她毫無表情,連眼睛也不轉一轉,像泥塑木雕一般坐在冷峭的晨風中。更讓我們吃驚的是:她既不像日本女子,也不像韓國女子,而分明是一個中國女子!估計是一個華僑,不知來自何方。
一定是遇到什麼事情了吧,或作出了決絕的選擇?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呼喊她或靠近她,而只是齊齊地抬頭看著她,希望她能看見我們,讓我們幫她一點什麼。
我們心裡都在呼喊:回去吧,這哪裡是你來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瓦拉納西,夜宿Taj Ganges旅館
/* 31 */
菩提樹和洞窟 余秋雨
連載:出走十五年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余秋雨 到了瓦拉納西,朝北拐向尼泊爾已經很方便。但在鹿野苑產生了一個願望,很想再東行二百多公里,去看看那棵菩提樹。菩提樹的所在叫菩提迦耶,理所當然也是一座聖城。
我當然知道現在能看到的菩提樹已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一棵,但地點應該不錯。
更重要的是,我想走一走釋迦牟尼悟道後走向講壇的這條路。二百多公里,他走了多久?草樹田禾早已改樣,但山丘巨石不會大變,估計會有一些特殊的感受。
從瓦拉納西到菩提迦耶,先走一條東南方向的路,臨近菩提迦耶時再往東轉。出發前問過當地司機,說開車需要十一個小時。二百多公里需要十一小時?這會是一條什麼路?
待到開出去才明白,那實在是一個極端艱難的行程。窄路,全是坑坑窪窪,車子一動就瘋狂顛簸,但獲得顛簸的機會很少,因為前後左右全被各色嚴重超載的貨車堵住。
好不容易爬到稍稍空疏的地方,立即冒出大批乞丐狠命地敲我們的車窗。荒村蕭疏、黃塵滿天,轉眼一看,幾個一絲不掛的男子臉無表情地在路邊疾行,這是當地另一種宗教的信徒,幾百年來一直如此,並不是時髦的遊戲。
幸好,向東一拐快到菩提迦耶的時候,由於脫離了交通幹道,一切好了起來。路像路,樹像樹,田像田,我們一陣輕鬆,直奔而去。
菩提迦耶很熱鬧,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摩肩接踵。滿街都是銷售佛教文物的小攤,其中比較有價值的大多來自西藏。很多歐美人士披著袈裟、光著頭、握著佛珠在街上晃悠,看起來非常有趣。
且慢東張西望,先去大菩提寺(Mahabodhi)。
脫鞋處離寺門還有一段距離,需要走過一段馬路,多數人脫鞋穿襪而行,少數人完全赤腳,我想在這裡還是赤腳為好,便把鞋襪一起脫了,向寺門走去。
進寺門有台階向上,迎面便是氣勢不凡的大菩提寺主體建築。這個建築現在一色淨灰,直線斜上,雕飾精雅,如一座穩健挺拔的柱形方台。門戶上方,一排古樸的佛像,進得內殿,則是一尊金佛。
我在金佛前叩拜如儀,然後出門繞寺而行,在後面看到了那棵菩提樹。
菩提樹巨大茂盛,樹蓋直徑近二十米,樹幹上有金飾,樹下有兩層圍欄,里里外外坐滿了虔誠的人。
內層有考究的石圍柱,裡邊只能坐二十來人。佛教本性安靜,這裡也不存在任何爭擠。我與李輝小姐在石圍欄門口一看,居然正好有兩個空位,便走進去坐了下來。
我閉上眼,回想著佛祖在這裡參悟的幾項要諦,心頭立即變得清淨。
現在這棵菩提樹雖然只有幾百年歷史,卻與釋迦牟尼悟道的那一棵有直接的親緣關係。當年已有僧侶留下樹種,代代移植,也有譜系,這一棵的樹種來自斯里蘭卡。對此我沒有見到可靠資料,無法在筆下肯定。我想,只要是這個地方,這樣一棵菩提樹,已經足夠。
以上所說都是昨天的事。
昨天晚上離開大菩提寺時還到寺院辦公室提出了一個申請,希望能拜見住持。寺院辦公室問清了我們一行的情況,立即答應,並排定了今天早晨,因此今天很早又趕到大菩提寺來了。
住持還年輕,叫帕拉亞先爾(Prajna Sheel),是個大喇嘛,受過高等教育。問他當初為何皈依佛教,他說一讀佛經覺得每一句都能裝到心裡,不像以前接觸過的另一個宗教,文化水平高一點的人怎麼也讀不進它的經典。
他說這些年佛教在印度的重新興盛是必然的,因為佛教本身沒有犯什麼錯,它的衰落是別人的原因。
說到他為什麼如此快速地接見我們,他說當然是因為法顯和玄奘。他們一千多年前長途跋涉來到這裡,對這裡的描述句句如實,也成了我們重溫菩提迦耶當年盛況的根據。他說,總之,中國對佛教太重要。
告別住持後,我們繼續回溯釋迦牟尼的精神歷程,去尋找他悟道之前苦修多年的那個地方。據佛教史料記載,那兒似乎有一個樹林,又說是一個山坡。幸好有當地人帶路,我們的車隊歪歪扭扭地駛進了一個由密密層層的葦草和喬木組成的樹林。這種葦草很像台灣陽明山公路邊的那一種,但這裡沒有公路,只有人們從葦草中踩出來的一條依稀通道。開了很久,我們都有點害怕了,終於開到了一個開闊地,眼前一堵峭壁,有山道可上。
我請讀者原諒,不得不動用一些讓人很不舒服的描寫,這與我過去唯美主義的習慣完全不同。我不想藉此表現對另一個民族的鄙視,卻也不想掩飾我對眼前景觀的態度,因為這裡的悲哀關及全人類。
人之為人,應該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該做和不該做。世間很難找到一頭死象,因為連象群也知道掩蓋。
再一次感謝我們的先秦諸子,早早地教會中國人懂得那麼多"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時好像管得嚴了一點,但沒有禁止,何以有文明?沒有圍欄,何以成社會?沒有遮蓋,何以有羞恥?沒有規矩,何以成方圓?
在恆河邊,我看到的是,人的骯髒、人的醜陋、人的死亡,都可以誇張地裸露,都可以毫無節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
由於人口爆炸,這種行為正在變成一個前所未有的聚集,龐大的人群正日以繼夜向河邊趕來。
說什麼要把自己的生命自始至終依傍著恆河,實際上是畢其一生不留任何餘地地糟踐恆河。我憤恨地想,早年恆河還清,尚能照見人臉的時候,人們至少還會懂得一點羞恥吧,現在在恆河眼中,這群每天早晨破衣爛衫地一個勁兒排污、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死後還要把生命的殘渣丟在河水中飄蕩、炫耀的人,到底算是什麼?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向我解釋一個天天被河水洗滌的民族多麼乾淨,一個在晨霧中男女共浴的圖景多麼具有詩意,而一種古老的文明習慣又多麼需要尊重。這正如一直有人勸我,寫得輕鬆愉快一點吧,別再那麼較勁、那麼沉重。對這一切解釋和勸說我全然拒絕。今後哪怕有千條理由讓我來說幾句"恆河晨浴"的美麗,我的回答是:眼睛不答應,良知不答應。我在那裡看到的不是一個落後的風俗,而是一場人類的悲劇,因此不能不較勁,不能不沉重。
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霧,恆河彼岸上方,隱隱約約的紅光托出一輪旭日,沒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靜上升。我看著旭日暗想,對人類,它還有多少耐心?
陽光照到岸上,突然發現,河邊最靠近水面的水泥高台上,竟然坐著一個用白布緊包全身、只露臉面的女子,她毫無表情,連眼睛也不轉一轉,像泥塑木雕一般坐在冷峭的晨風中。更讓我們吃驚的是:她既不像日本女子,也不像韓國女子,而分明是一個中國女子!估計是一個華僑,不知來自何方。
一定是遇到什麼事情了吧,或作出了決絕的選擇?我們找不到任何理由呼喊她或靠近她,而只是齊齊地抬頭看著她,希望她能看見我們,讓我們幫她一點什麼。
我們心裡都在呼喊:回去吧,這哪裡是你來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瓦拉納西,夜宿Taj Ganges旅館
/* 31 */
菩提樹和洞窟 余秋雨
連載:出走十五年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余秋雨 到了瓦拉納西,朝北拐向尼泊爾已經很方便。但在鹿野苑產生了一個願望,很想再東行二百多公里,去看看那棵菩提樹。菩提樹的所在叫菩提迦耶,理所當然也是一座聖城。
我當然知道現在能看到的菩提樹已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一棵,但地點應該不錯。
更重要的是,我想走一走釋迦牟尼悟道後走向講壇的這條路。二百多公里,他走了多久?草樹田禾早已改樣,但山丘巨石不會大變,估計會有一些特殊的感受。
從瓦拉納西到菩提迦耶,先走一條東南方向的路,臨近菩提迦耶時再往東轉。出發前問過當地司機,說開車需要十一個小時。二百多公里需要十一小時?這會是一條什麼路?
待到開出去才明白,那實在是一個極端艱難的行程。窄路,全是坑坑窪窪,車子一動就瘋狂顛簸,但獲得顛簸的機會很少,因為前後左右全被各色嚴重超載的貨車堵住。
好不容易爬到稍稍空疏的地方,立即冒出大批乞丐狠命地敲我們的車窗。荒村蕭疏、黃塵滿天,轉眼一看,幾個一絲不掛的男子臉無表情地在路邊疾行,這是當地另一種宗教的信徒,幾百年來一直如此,並不是時髦的遊戲。
幸好,向東一拐快到菩提迦耶的時候,由於脫離了交通幹道,一切好了起來。路像路,樹像樹,田像田,我們一陣輕鬆,直奔而去。
菩提迦耶很熱鬧,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摩肩接踵。滿街都是銷售佛教文物的小攤,其中比較有價值的大多來自西藏。很多歐美人士披著袈裟、光著頭、握著佛珠在街上晃悠,看起來非常有趣。
且慢東張西望,先去大菩提寺(Mahabodhi)。
脫鞋處離寺門還有一段距離,需要走過一段馬路,多數人脫鞋穿襪而行,少數人完全赤腳,我想在這裡還是赤腳為好,便把鞋襪一起脫了,向寺門走去。
進寺門有台階向上,迎面便是氣勢不凡的大菩提寺主體建築。這個建築現在一色淨灰,直線斜上,雕飾精雅,如一座穩健挺拔的柱形方台。門戶上方,一排古樸的佛像,進得內殿,則是一尊金佛。
我在金佛前叩拜如儀,然後出門繞寺而行,在後面看到了那棵菩提樹。
菩提樹巨大茂盛,樹蓋直徑近二十米,樹幹上有金飾,樹下有兩層圍欄,里里外外坐滿了虔誠的人。
內層有考究的石圍柱,裡邊只能坐二十來人。佛教本性安靜,這裡也不存在任何爭擠。我與李輝小姐在石圍欄門口一看,居然正好有兩個空位,便走進去坐了下來。
我閉上眼,回想著佛祖在這裡參悟的幾項要諦,心頭立即變得清淨。
現在這棵菩提樹雖然只有幾百年歷史,卻與釋迦牟尼悟道的那一棵有直接的親緣關係。當年已有僧侶留下樹種,代代移植,也有譜系,這一棵的樹種來自斯里蘭卡。對此我沒有見到可靠資料,無法在筆下肯定。我想,只要是這個地方,這樣一棵菩提樹,已經足夠。
以上所說都是昨天的事。
昨天晚上離開大菩提寺時還到寺院辦公室提出了一個申請,希望能拜見住持。寺院辦公室問清了我們一行的情況,立即答應,並排定了今天早晨,因此今天很早又趕到大菩提寺來了。
住持還年輕,叫帕拉亞先爾(Prajna Sheel),是個大喇嘛,受過高等教育。問他當初為何皈依佛教,他說一讀佛經覺得每一句都能裝到心裡,不像以前接觸過的另一個宗教,文化水平高一點的人怎麼也讀不進它的經典。
他說這些年佛教在印度的重新興盛是必然的,因為佛教本身沒有犯什麼錯,它的衰落是別人的原因。
說到他為什麼如此快速地接見我們,他說當然是因為法顯和玄奘。他們一千多年前長途跋涉來到這裡,對這裡的描述句句如實,也成了我們重溫菩提迦耶當年盛況的根據。他說,總之,中國對佛教太重要。
告別住持後,我們繼續回溯釋迦牟尼的精神歷程,去尋找他悟道之前苦修多年的那個地方。據佛教史料記載,那兒似乎有一個樹林,又說是一個山坡。幸好有當地人帶路,我們的車隊歪歪扭扭地駛進了一個由密密層層的葦草和喬木組成的樹林。這種葦草很像台灣陽明山公路邊的那一種,但這裡沒有公路,只有人們從葦草中踩出來的一條依稀通道。開了很久,我們都有點害怕了,終於開到了一個開闊地,眼前一堵峭壁,有山道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