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
我又一次覺得暈眩。
越來越佩服自己的承受力,我為什麼沒有昏倒,我怎麼還沒有瘋掉呢?
電梯徐徐地下去,又徐徐地上來,再次打開時,我和念兒都緊張地看著香如,不知道這一次她還會不會說客滿。然而一聲尖叫劃破夜的沉寂,那電梯裡的人,卻是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得見的隔壁鄰居王太,就是那個懷疑我們屋子在鬧鬼,要請人來驅邪的長舌八婆。
我們看見了她,她當然也看見了我們——包括香如。
可憐的王太,她怎麼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承受力遠遠不如我和念兒,她昏了過去……
十三、風荷園
古代名妓多有以詩才傳世者,而薛濤獨樹一幟,竟是以寫詩的紙傳世——薛濤紅箋不僅當世聞名,後來甚至成了進呈皇帝的御貢。
明包汝《南中紀聞》有載:“每年三月初三日,井水浮溢。郡人攜佳紙向水面拂過,輒做嬌紅色,鮮灼可愛。但止得十二紙。過歲閏則十三紙。此後遂絕無顏色矣。”
據說這就是薛濤的發明。那井後來被稱之為薛濤井,蜀王府作亭於井上,欄杆圍護,凡人不許逾越。
薛濤本是長安官宦之女,字洪度,因家道中落而入樂籍,流落蜀中。還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才名遠播,有“女校書”之雅號,深蒙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寵愛,可自由出入韋皋幕府,嬉笑隨意。
憲宗元和初年,風流才子元稹做了監察御史,奉使東蜀,因慕薛濤之名而專程往成都一睹芳姿,並贈詩曰:“長教碧玉藏深處,總向紅箋寫自隨。”
這裡的“紅箋”固然指的是薛濤成名之箋,而“碧玉”是什麼意思呢?
後來據有心人考證,韋皋卒於貞元二十一年,當時薛濤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丫頭,便是與元稹結緣時,也還未到花信——如此說來,薛濤的名氣當與容貌無關,而書載薛濤“性亦狂逸”,指的其實也不過是小女兒的任性狡狎罷了。她的成名作“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更表露了鮮明的稚子口吻。
遍察花榜,所錄洪度詩數首,卻並無一言提及薛濤之美。大概也是因為她實在太小了,小到讓人甚至可以忽視她容貌的妍丑,而只注意到她個性的可愛與否。
等到後來她長成了大人,卻又不做妓女了,而是歸隱浣花溪,做道人裝束,大隱隱於市去了。
這大概是史上惟一不以美貌流芳百世的名妓了。
如今世間各種桃花宣灑金箋無數,卻再也沒有一種紙可以像薛濤紅箋那樣叫人柔腸百轉,隔著幾個世紀的滄桑仍可以感覺到那份沉香纏綿。
如此,又怎能不記上薛濤一筆?
——《流芳百世》之薛濤箋
我們住進了風荷園。
不知道王太醒來後,會不會把她的見聞傳諸四鄰。但是大概沒有人會相信她的吧?可憐的王太……
這件事後來常常被我和念兒拿來當笑話講,但是當時可的確把我們嚇得幾乎也跟著昏倒——幸好王太昏在我們前面,什麼話也沒來得及說。香如大為驚訝,不明白這長舌婦的表現怎麼這樣奇怪,還想著要幫她叫家人來,但經不住我和念兒催促攛掇,還是被念兒拉進了電梯,留下我來處理殘局。
把王太交給她老公的時候,我一句話都沒敢多說就落荒而逃。念兒比我更膽小,已經不等我上車就讓司機起步,先開出半條街去,在街口等我,生怕王太會追出來,大張旗鼓地捉鬼。
不知是巧合還是命數,那晚又是大霧蒼茫,益發使我們慌張的夜奔有種逃亡的味道,仿佛亡命天涯。
到這時真要慶幸香如只是一隻鬼魂,思維遠不如從前做人時清楚有紋路,對於我和念兒所有不合情理的舉動,她雖然有些納悶,卻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她仍然時時覺得疼痛,根本她的存在就是人生至大的傷痕。不過我們總算再不必擔心柏如桐會來樓下站崗,或是好奇的鄰居會在房門口偷聽。就算香如要出門散步,也不必害怕有人撞見她。不過是個略微蒼白而美麗的女孩子吧,高尚小區裡的人多半好奇心不會很強。
這裡每個人都有故事。每一個,都是都市裡的傳奇,見怪不怪,香如住在風荷園非常安全。
那些鬼魂也隨著我們搬了家,一起住進了風荷園。走在花園裡,會看到她們在亭子間吹拉彈唱,有時也在刺繡或者插花,還有一次,我甚至看到有美人在表演古老的編鐘……
她們的金釵銀釧我都看得很清楚,衣袂飄飄、凌波微步,隨便一舉手一投足都是現成的美人畫。
有時我索性支起畫架子就在花園裡為她們寫生,她們也有耐心慢慢地下棋,等著我畫完整幅畫。錯畫一兩筆,她們也不責備,只是第二天會執著地以同一姿態再度出現,叫我看得更仔細些。
我漸漸忘記這是一些古代的魂魄,漸漸習慣於生活在陰陽顛倒之間,甚至在與她們對面相處時,可以頗有興致地通過她們服裝的款式與印染來判斷她們身處的年代。
都說服裝的極盛時代是唐代,武則天的騎馬裝、安樂公主的百鳥裙、楊玉環的貴妃帔,都傳為千古佳話。然而我卻以為,最時尚的服裝理念,應該首推明朝。
明時宮廷女子,流行一種紙領子。以江西玉山紙為材料,宮人們自己動手,精心裁剪,隨心所欲地製作成各種款式的衣領,搭配衣裳穿戴,每天一換,可謂最早的“方便領”。其行為和我今天的事業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讓歷朝宮人遜色的,還是明宮嬪妃穿衣的品位,顏色選擇上最投香如的脾胃——流行白衣。
每當說起宮廷服飾,人們習慣意識里總是先想到鳳冠霞帔、桃紅柳綠,顏色越鮮艷的越好,喜慶嘛。白衣,則向來被視為縞素孝服的代名詞。然而明宮女子自有智慧,她們選中了一種海天霞色的白衫,輕薄如冰綃,白中略帶粉紫,半透明,朦朧如夢,雅中藏艷,穿在身上,隱隱露出裡面水紅或鵝黃的抹胸,不知多麼的誘惑、招搖,堪為古往今來最銷魂的打扮——什麼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什麼叫“一枝紅杏出牆來”、什麼叫“淡極始知花更艷”,明代的女子,早已參透了欲蓋彌彰的著裝真諦。
看著花園中美女如雲,穿寬袍大袖,白衣翩翩,一路且歌且舞,分花拂柳,我哪裡還想得到怕?驚艷都來不及。
前幾日看“三宅一生”的時裝發布會,見眾多綾羅綢緞中,紙衣赫然也登上T型台,叫出天價。記者們紛紛撰文盛讚設計師創意之奇,想法大膽,真讓我忍俊不禁——如果他們也可以像我一樣,親眼目睹明朝宮廷的紙領秀,就一定不會這麼大驚小怪了。根本紙衣的故鄉在中國,“三宅一生”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卻偏有這麼多人跟風拍馬。
如果由我來製衣,我會選擇“徽宣”——軟而縐,灑金的、薰花的、緋色或胭脂色,層層疊疊,做一件大皺褶大斜紋的襯衫。裙子要用那種表面上粗粗礪礪,其實很輕很有質感的蒙肯紙,粗獷而隨意,式樣越簡單越好。惟一的原則是不對稱——前後不對稱,左右不對稱。或者會加上一頂紙帽,青銅紙就很好了,當然要有飄帶。當然,還必須有我自己的畫,得是國畫,傳統水墨山水。當我一轉身,天地便都隨我乾坤大挪移了。
越來越佩服自己的承受力,我為什麼沒有昏倒,我怎麼還沒有瘋掉呢?
電梯徐徐地下去,又徐徐地上來,再次打開時,我和念兒都緊張地看著香如,不知道這一次她還會不會說客滿。然而一聲尖叫劃破夜的沉寂,那電梯裡的人,卻是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得見的隔壁鄰居王太,就是那個懷疑我們屋子在鬧鬼,要請人來驅邪的長舌八婆。
我們看見了她,她當然也看見了我們——包括香如。
可憐的王太,她怎麼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的承受力遠遠不如我和念兒,她昏了過去……
十三、風荷園
古代名妓多有以詩才傳世者,而薛濤獨樹一幟,竟是以寫詩的紙傳世——薛濤紅箋不僅當世聞名,後來甚至成了進呈皇帝的御貢。
明包汝《南中紀聞》有載:“每年三月初三日,井水浮溢。郡人攜佳紙向水面拂過,輒做嬌紅色,鮮灼可愛。但止得十二紙。過歲閏則十三紙。此後遂絕無顏色矣。”
據說這就是薛濤的發明。那井後來被稱之為薛濤井,蜀王府作亭於井上,欄杆圍護,凡人不許逾越。
薛濤本是長安官宦之女,字洪度,因家道中落而入樂籍,流落蜀中。還在很小的時候,已經才名遠播,有“女校書”之雅號,深蒙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寵愛,可自由出入韋皋幕府,嬉笑隨意。
憲宗元和初年,風流才子元稹做了監察御史,奉使東蜀,因慕薛濤之名而專程往成都一睹芳姿,並贈詩曰:“長教碧玉藏深處,總向紅箋寫自隨。”
這裡的“紅箋”固然指的是薛濤成名之箋,而“碧玉”是什麼意思呢?
後來據有心人考證,韋皋卒於貞元二十一年,當時薛濤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丫頭,便是與元稹結緣時,也還未到花信——如此說來,薛濤的名氣當與容貌無關,而書載薛濤“性亦狂逸”,指的其實也不過是小女兒的任性狡狎罷了。她的成名作“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更表露了鮮明的稚子口吻。
遍察花榜,所錄洪度詩數首,卻並無一言提及薛濤之美。大概也是因為她實在太小了,小到讓人甚至可以忽視她容貌的妍丑,而只注意到她個性的可愛與否。
等到後來她長成了大人,卻又不做妓女了,而是歸隱浣花溪,做道人裝束,大隱隱於市去了。
這大概是史上惟一不以美貌流芳百世的名妓了。
如今世間各種桃花宣灑金箋無數,卻再也沒有一種紙可以像薛濤紅箋那樣叫人柔腸百轉,隔著幾個世紀的滄桑仍可以感覺到那份沉香纏綿。
如此,又怎能不記上薛濤一筆?
——《流芳百世》之薛濤箋
我們住進了風荷園。
不知道王太醒來後,會不會把她的見聞傳諸四鄰。但是大概沒有人會相信她的吧?可憐的王太……
這件事後來常常被我和念兒拿來當笑話講,但是當時可的確把我們嚇得幾乎也跟著昏倒——幸好王太昏在我們前面,什麼話也沒來得及說。香如大為驚訝,不明白這長舌婦的表現怎麼這樣奇怪,還想著要幫她叫家人來,但經不住我和念兒催促攛掇,還是被念兒拉進了電梯,留下我來處理殘局。
把王太交給她老公的時候,我一句話都沒敢多說就落荒而逃。念兒比我更膽小,已經不等我上車就讓司機起步,先開出半條街去,在街口等我,生怕王太會追出來,大張旗鼓地捉鬼。
不知是巧合還是命數,那晚又是大霧蒼茫,益發使我們慌張的夜奔有種逃亡的味道,仿佛亡命天涯。
到這時真要慶幸香如只是一隻鬼魂,思維遠不如從前做人時清楚有紋路,對於我和念兒所有不合情理的舉動,她雖然有些納悶,卻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她仍然時時覺得疼痛,根本她的存在就是人生至大的傷痕。不過我們總算再不必擔心柏如桐會來樓下站崗,或是好奇的鄰居會在房門口偷聽。就算香如要出門散步,也不必害怕有人撞見她。不過是個略微蒼白而美麗的女孩子吧,高尚小區裡的人多半好奇心不會很強。
這裡每個人都有故事。每一個,都是都市裡的傳奇,見怪不怪,香如住在風荷園非常安全。
那些鬼魂也隨著我們搬了家,一起住進了風荷園。走在花園裡,會看到她們在亭子間吹拉彈唱,有時也在刺繡或者插花,還有一次,我甚至看到有美人在表演古老的編鐘……
她們的金釵銀釧我都看得很清楚,衣袂飄飄、凌波微步,隨便一舉手一投足都是現成的美人畫。
有時我索性支起畫架子就在花園裡為她們寫生,她們也有耐心慢慢地下棋,等著我畫完整幅畫。錯畫一兩筆,她們也不責備,只是第二天會執著地以同一姿態再度出現,叫我看得更仔細些。
我漸漸忘記這是一些古代的魂魄,漸漸習慣於生活在陰陽顛倒之間,甚至在與她們對面相處時,可以頗有興致地通過她們服裝的款式與印染來判斷她們身處的年代。
都說服裝的極盛時代是唐代,武則天的騎馬裝、安樂公主的百鳥裙、楊玉環的貴妃帔,都傳為千古佳話。然而我卻以為,最時尚的服裝理念,應該首推明朝。
明時宮廷女子,流行一種紙領子。以江西玉山紙為材料,宮人們自己動手,精心裁剪,隨心所欲地製作成各種款式的衣領,搭配衣裳穿戴,每天一換,可謂最早的“方便領”。其行為和我今天的事業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更讓歷朝宮人遜色的,還是明宮嬪妃穿衣的品位,顏色選擇上最投香如的脾胃——流行白衣。
每當說起宮廷服飾,人們習慣意識里總是先想到鳳冠霞帔、桃紅柳綠,顏色越鮮艷的越好,喜慶嘛。白衣,則向來被視為縞素孝服的代名詞。然而明宮女子自有智慧,她們選中了一種海天霞色的白衫,輕薄如冰綃,白中略帶粉紫,半透明,朦朧如夢,雅中藏艷,穿在身上,隱隱露出裡面水紅或鵝黃的抹胸,不知多麼的誘惑、招搖,堪為古往今來最銷魂的打扮——什麼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什麼叫“一枝紅杏出牆來”、什麼叫“淡極始知花更艷”,明代的女子,早已參透了欲蓋彌彰的著裝真諦。
看著花園中美女如雲,穿寬袍大袖,白衣翩翩,一路且歌且舞,分花拂柳,我哪裡還想得到怕?驚艷都來不及。
前幾日看“三宅一生”的時裝發布會,見眾多綾羅綢緞中,紙衣赫然也登上T型台,叫出天價。記者們紛紛撰文盛讚設計師創意之奇,想法大膽,真讓我忍俊不禁——如果他們也可以像我一樣,親眼目睹明朝宮廷的紙領秀,就一定不會這麼大驚小怪了。根本紙衣的故鄉在中國,“三宅一生”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卻偏有這麼多人跟風拍馬。
如果由我來製衣,我會選擇“徽宣”——軟而縐,灑金的、薰花的、緋色或胭脂色,層層疊疊,做一件大皺褶大斜紋的襯衫。裙子要用那種表面上粗粗礪礪,其實很輕很有質感的蒙肯紙,粗獷而隨意,式樣越簡單越好。惟一的原則是不對稱——前後不對稱,左右不對稱。或者會加上一頂紙帽,青銅紙就很好了,當然要有飄帶。當然,還必須有我自己的畫,得是國畫,傳統水墨山水。當我一轉身,天地便都隨我乾坤大挪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