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牛棚雜憶——緣起(2)

  ------------

  可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蹲過牛棚,有這種經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麼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對有這種經驗而沒有寫出來的人來說,這是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最可怕的是,我逐漸發現,十年浩劫過去還不到二十年,人們已經快要把它完全遺忘了。我同今天的青年,甚至某一些中年人談起這一場災難來,他們往往瞪大了眼睛,滿臉疑雲,表示出不理解的樣子。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來,他們的腦袋裡裝滿了疑問號。他們懷疑,我是在講“天方夜譚”,我是故意誇大其詞。他們懷疑,我別有用心。他們不好意思當面駁斥我;但是他們的眼神卻流露出:“天下哪裡可能有這樣的事情呢?”我感到非常悲哀、孤獨與恐懼。

  我感到悲哀,是因為我九死一生經歷了這一場巨變,到頭來竟然得不到一點了解,得不到一點同情。我並不要別人會全面理解,整體同情。事實上我對他們講的只不過是零零碎碎、片片段段。有一些細節我甚至對家人好友都沒有講過,至今還悶在我的心中。然而,我主觀認為,就是那些片段就足以喚起別人的同情了。結果卻是適得其反。於是我悲哀。

  我孤獨,是因為我感到,自己已屆耄耋之年,在茫茫大地上,我一個人踽踽獨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年老的像三秋的樹葉,逐漸飄零。年輕的對我來說像日本人所說的“新人類”那樣互不理解。難道我就懷著這些秘密離開這個世界嗎?於是我孤獨。

  我恐懼,是因為我怕這些千載難得的經驗一旦泯滅,以千萬人遭受難言的苦難為代價而換來的經驗教訓就難以發揮它的“社會效益”了。想再獲得這樣的教訓恐怕是難之又難了。於是我恐懼。

  在悲哀、孤獨、恐懼之餘,我還有一個牢固的信念。如果把這一場災難的經過如實地寫了出來,它將成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一面鏡子。常在這一面鏡子裡照一照,會有無限的好處的。它會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應當干,什麼事情又不應當干,絕沒有任何壞處。

  就這樣,在反反覆覆考慮之後,我下定決心,自己來寫。我在這裡先鄭重聲明:我絕不說半句謊言,絕不添油加醋。我的經歷是什麼樣子,我就寫成什麼樣子。增之一分則太多,減之一分則太少。不管別人說什麼,我都坦然處之,“只等秋風過耳邊”。謊言取寵是一個品質問題,非我所能為,亦非我所願為。我對自己的記憶力還是有信心的。經過了所謂“文化大革命”煉獄的洗禮,“曾經滄海難為水”,我現在什麼都不怕。如果有人讀了我寫的東西感到不舒服,感到好像是揭了自己的瘡疤;如果有人想對號入座,那我在這裡先說上一聲:悉聽尊便。儘管我不一定能寫出什麼好文章,但是這文章是用血和淚換來的,我寫的不是小說。這一點想能得到讀者的諒解與同情。

  以上算是緣起。

  1992年

  ------------

  老少之間

  ------------

  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任何社會裡,都會有老年人和青少年人同時並存。從年齡上來說,這是社會的兩極,中間是中年,這樣一些不同年齡的階層,共同形成了我們的社會,所謂芸芸眾生者就是。

  從社會方面來講,這個模式是不變的,是固定的。但是,從每一個人來說,它卻是不固定的,經常變動的。今天你是少年,轉瞬就是中年。你如果不中途退席的話,前面還有一個老年階段在等候著你。老年階段以後呢?那誰都知道,用不著細說。

  想要社會安定,就必須處理好這三個年齡階段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社會兩極的老年與少年的關係。現在人們有時候講到“代溝”——我看這也是舶來品——有人說有,有人說無,我是承認有的。因為事實就是如此,是否認不掉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代溝”正標明社會在不斷前進。如果不前進,“溝”從何來?

  承認有“代溝”,不就萬事大吉。真要想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還必須進一步對“溝”兩邊的具體情況加以分析。中年這一個中間階段,我先不說,我只分析老少這兩極。

  一言以蔽之,這兩極各有各的優缺點。老年人人生經歷多,識多見廣,這是優點。缺點往往是自以為是,執拗固執。動不動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面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個別人仕途失意,牢騷滿腹:“世人皆醉而我獨醒,世人皆濁而我獨清。”簡直變成了九斤老太,嘮嘮叨叨,什麼都是從前的好。結果惹得大家都不痛快。

  我想在這裡特別提出一個我個人觀察到的老年人的缺點,就是喜歡說話,喜歡長篇發言。開一個會兩小時,他先包辦一半,甚至四分之三。別人不耐煩看表,他老眼昏花,不視不見,結果如何,一想便知。聽說某大學有一位老教授,開會他一發言,有經驗的人士就回家吃飯。酒足飯飽,回來看,老教授的發言還沒有結束,仍然在那裡“懸河瀉水”哩。

  因此,我對老年人有幾句箴言:老年之人,血氣已衰;剎車失靈,戒之在說。

  至於年輕人,他們朝氣蓬勃,進取心強。在他們眼前的道路上,仿佛鋪滿了玫瑰花。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畏縮,九天攬月,五洋捉鱉,易如反掌,唾手可得。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只能保護,不能挫傷。然而他們的缺點就正隱含在這種優點中。他們只看到玫瑰花的美,只聞到玫瑰花的香;他們卻忘記了玫瑰花是帶刺的,稍不留心,就會扎手。

  那麼,怎麼辦呢?我沒有什麼高招,我只有幾句老生常談:老年少年都要有自知之明,越多越好。老的不要“倚老賣老”,少的不要“倚少賣少”。後一句話是我杜撰出來的,我個人認為,這個杜撰是正確的。老少之間應當互相了解,理解,諒解。最重要的是諒解。有了這個諒解,我們社會的安定團結就有了保證。

  1994年7月3日

  ------------

  八十述懷

  ------------

  我從來沒有想到,我能活到80歲;如今竟然活到了80歲,然而又一點也沒有80歲的感覺。豈非咄咄怪事!

  我向無大志,包括自己活的年齡在內。我的父母都沒有活過50;因此,我自己的原定計劃是活到50。這樣已經超過了父母,很不錯了。不知怎麼一來,宛如一場春夢,我活到了50歲。那裡正值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我流年不利,頗挨了一陣子餓。但是,我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我正在德國,我經受了而今難以想像的飢餓的考驗,以致失去了飽的感覺。我們那一點災害,同德國比起來,真如小巫見大巫;我從而順利地渡過了那一場災害,而且我當時的精神面貌是我一生最好的時期,一點苦也沒有感覺到,於不知不覺中衝破了我原定的年齡計劃,渡過了50歲大關。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