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我覺得,目前西方的分析已經走得夠遠了。雖然還不能說已經到了盡頭,但是已經露出了強弩之末的端倪。照目前這樣子不斷地再分析下去,總有一天會走到分析的盡頭。那麼,怎麼辦呢?我在上面已經說過,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關係從幾千年的歷史上來看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球已經快踢到東方文化的場地上來了。東方的綜合可以濟西方分析之窮,這就是我的信念。至於濟之之方究竟如何,有待於事物(其中包含自然科學)的發展來提供了。
我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結果就是這樣。希望有識之士共同來討論。
1989年10月25日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
先聲明一句:對於“文化”的含義的理解五花八門。我在這裡所說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一切優秀的東西。
傳統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現代化代表文化的時代性。二者都是客觀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統一,既相反,又相承。歷史上所謂現代化,是指當時的“現代”,也可以叫做時代化。
所謂現代化或者時代化,必須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當時世界上在文化發展方面已經達到的最高水平。既然講到世界水平,那就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事情。因此,不管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總是同文化交流分不開的。文化交流是人類歷史上以及現在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現代化或者時代化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來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對於傳統文化,也要批判繼承,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動。原封不動就失去生命活力,人類和任何動物植物失去了生命活力,就不能繼續生存。
在歷史上任何時代,任何正常發展的國家都努力去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矛盾。這一個矛盾解決好了,達到暫時的統一,文化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的社會生產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經濟就能繁榮。解決不好,則兩敗俱傷。只顧前者則流於僵化保守;只顧後者則將成為邯鄲學步,舊的忘了,新的不會。
中國歷史上的事實可以充分證明上述的看法。試以漢代為例。漢武帝在位期間是漢代國力達到頂峰的時代,在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在文化思想方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是保存傳統文化的一種辦法。但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僅僅對儒家思想抱殘守缺,死死抱住不放,而是放眼世界,大量吸收外來的東西。從那時候起,許多外國的動物、植物、礦物,以及其他產品從西域源源傳入中華,比如葡萄、胡瓜、胡豆、胡麻、胡桃、胡蔥、胡蒜、石榴、胡椒、苜蓿、駱駝、汗血馬、璧流離等等都是當時傳入的。西域文化,比如音樂、雕刻等也陸續傳入。稍晚一點,佛教也傳了進來。另一方面,中國的絲和絲織品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歐洲。總之,漢武帝及其以後的長時間中,一方面發揚傳統文化,一方面大搞“時代化”。儘管當時不會有什麼時代化或現代化之類的概念,人們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在進行這樣偉大的事業;但是他們確實這樣做了,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歷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文化交流大大地促進了漢代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國際上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前後的時代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之一。
我再舉唐代作一個例子。李唐的家世雖然可能與少數民族有某一些聯繫,但是幾個著名的皇帝,特別是唐太宗,對保護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傳統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學、藝術、書法、繪畫、哲學、宗教等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可喜的發展。中華文化還大量向外國輸出,日本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唐太宗本人,武功顯赫,文治輝煌。他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書法家和詩人。貞觀時代,留居長安的外國人數量極大。他們帶來了各自國家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又帶回中國文化。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都會,唐王朝成為經濟最發達、力量最雄厚的國家。
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來,但是這兩個已經夠了。這一些例子透露了一條規律: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時,對外文化交流,也可以叫做時代化,就進行得頻繁而有生氣。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本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國力更加強盛。凡是國力衰竭時,就閉關自守,不敢進行文化交流。這反過來更促成了國力的萎縮。打一個也許不太確切的比方。健康的人,只要有營養,什麼東西都敢吃,結果他變得更加健康。患了胃病或者自以為有病的人,終日愁眉苦臉,哼哼卿卿,嘀嘀咕咕,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動,結果無病生病,有病加病,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2)
清朝末年,被外國殖民主義者撞開了大門,有識之士意識到,不開放,不交流,則國家必無前途;保守者則大驚失色,決定死抱住國粹不放,決不允許時代化。當時許多有名的爭論,什麼夷夏之辯,什麼體用之爭,又是什麼本末之分,都與此有關。這是一個國家似醒非醒時的一種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鬥爭。以後經歷了民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等混亂的時期,終於迎來了解放。
在解放初期,我們的國家是健康的。對於傳統文化不一概抹殺,對於外來文化也並不完全拒絕。對於保護傳統文化曾有過一點極左的干擾,影響不是很大。到了“四人幫”肆虐時期,情況完全變了。“四人幫”一夥既完全不懂傳統文化,又患了嚴重的胃病,堅決拒絕一切外來的好東西,誰要是想學習外國的一點好東西,“崇洋媚外”、“洋奴哲學”等等莫須有的帽子就滿天飛舞,弄得人人談“洋”色變。如果“四人幫”不垮台,胃病勢將變成胃癌,我們國家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國家又恢復了健康。我們既提倡保護傳統文化,加以分析,批判繼承,又提倡對外開放,大搞現代化。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人們不能不承認,這是盛世之一,是最高的盛世,是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這一對矛盾的典範。從這正確的處理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全盤西化”是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的。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西方以外的國家全盤西化過。
1987年6月6日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1)
人類創造的文明或文化從世界範圍來說可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大體系,每一個文明或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發展、衰落、消逝的過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從人類的全部歷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並非歷來如此,也絕不可能永遠如此,到了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於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為什麼我認為到了21世紀西方文化將讓位於東方文化呢?我是從東西方文化的基礎的最根本的差別在于思維方式不同這一點來考慮的。東方的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我們坐的凳子來說,看看太和殿皇帝的寶座,四方光板,左不能靠,右不能靠,後又不能靠,坐久了會很不舒服。再看看西方人做的凳子,中間一道略為隆起,兩邊稍凹,這樣坐著會很舒服,但要換個姿勢就會硌得難受。而我們太和殿的寶座,光板一塊,雖然坐久了不舒服,但是用什麼姿勢坐都可以。從這件小事,可說明東方人的思維和西方人不一樣。在西方,從伽利略以來的四百年中,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越分越細,現在已經分到層子(夸克),而且有人認為分析還沒有到底,還能往下分。東方人則是綜合的思維方式;用哲學家的語言說即是西方是一分為二,東方是合二為一。
我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結果就是這樣。希望有識之士共同來討論。
1989年10月25日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
先聲明一句:對於“文化”的含義的理解五花八門。我在這裡所說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的一切優秀的東西。
傳統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現代化代表文化的時代性。二者都是客觀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矛盾統一,既相反,又相承。歷史上所謂現代化,是指當時的“現代”,也可以叫做時代化。
所謂現代化或者時代化,必須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當時世界上在文化發展方面已經達到的最高水平。既然講到世界水平,那就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事情。因此,不管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總是同文化交流分不開的。文化交流是人類歷史上以及現在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現代化或者時代化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文化交流,大力吸收外來的文化,加以批判接受。對於傳統文化,也要批判繼承,二者都不能原封不動。原封不動就失去生命活力,人類和任何動物植物失去了生命活力,就不能繼續生存。
在歷史上任何時代,任何正常發展的國家都努力去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矛盾。這一個矛盾解決好了,達到暫時的統一,文化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國家的社會生產力也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經濟就能繁榮。解決不好,則兩敗俱傷。只顧前者則流於僵化保守;只顧後者則將成為邯鄲學步,舊的忘了,新的不會。
中國歷史上的事實可以充分證明上述的看法。試以漢代為例。漢武帝在位期間是漢代國力達到頂峰的時代,在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在文化思想方面,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是保存傳統文化的一種辦法。但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僅僅對儒家思想抱殘守缺,死死抱住不放,而是放眼世界,大量吸收外來的東西。從那時候起,許多外國的動物、植物、礦物,以及其他產品從西域源源傳入中華,比如葡萄、胡瓜、胡豆、胡麻、胡桃、胡蔥、胡蒜、石榴、胡椒、苜蓿、駱駝、汗血馬、璧流離等等都是當時傳入的。西域文化,比如音樂、雕刻等也陸續傳入。稍晚一點,佛教也傳了進來。另一方面,中國的絲和絲織品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歐洲。總之,漢武帝及其以後的長時間中,一方面發揚傳統文化,一方面大搞“時代化”。儘管當時不會有什麼時代化或現代化之類的概念,人們也許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在進行這樣偉大的事業;但是他們確實這樣做了,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歷史的辯證法就是如此。文化交流大大地促進了漢代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國際上文化的發展。漢武帝前後的時代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代之一。
我再舉唐代作一個例子。李唐的家世雖然可能與少數民族有某一些聯繫,但是幾個著名的皇帝,特別是唐太宗,對保護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的傳統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文學、藝術、書法、繪畫、哲學、宗教等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可喜的發展。中華文化還大量向外國輸出,日本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唐太宗本人,武功顯赫,文治輝煌。他是政治家、軍事家,又是書法家和詩人。貞觀時代,留居長安的外國人數量極大。他們帶來了各自國家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又帶回中國文化。盛唐時期遂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之一,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大都會,唐王朝成為經濟最發達、力量最雄厚的國家。
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來,但是這兩個已經夠了。這一些例子透露了一條規律: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時,對外文化交流,也可以叫做時代化,就進行得頻繁而有生氣。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本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國力更加強盛。凡是國力衰竭時,就閉關自守,不敢進行文化交流。這反過來更促成了國力的萎縮。打一個也許不太確切的比方。健康的人,只要有營養,什麼東西都敢吃,結果他變得更加健康。患了胃病或者自以為有病的人,終日愁眉苦臉,哼哼卿卿,嘀嘀咕咕,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動,結果無病生病,有病加病,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2)
清朝末年,被外國殖民主義者撞開了大門,有識之士意識到,不開放,不交流,則國家必無前途;保守者則大驚失色,決定死抱住國粹不放,決不允許時代化。當時許多有名的爭論,什麼夷夏之辯,什麼體用之爭,又是什麼本末之分,都與此有關。這是一個國家似醒非醒時的一種反映,其中也包含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鬥爭。以後經歷了民國、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等混亂的時期,終於迎來了解放。
在解放初期,我們的國家是健康的。對於傳統文化不一概抹殺,對於外來文化也並不完全拒絕。對於保護傳統文化曾有過一點極左的干擾,影響不是很大。到了“四人幫”肆虐時期,情況完全變了。“四人幫”一夥既完全不懂傳統文化,又患了嚴重的胃病,堅決拒絕一切外來的好東西,誰要是想學習外國的一點好東西,“崇洋媚外”、“洋奴哲學”等等莫須有的帽子就滿天飛舞,弄得人人談“洋”色變。如果“四人幫”不垮台,胃病勢將變成胃癌,我們國家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國家又恢復了健康。我們既提倡保護傳統文化,加以分析,批判繼承,又提倡對外開放,大搞現代化。縱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人們不能不承認,這是盛世之一,是最高的盛世,是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這一對矛盾的典範。從這正確的處理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全盤西化”是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的。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西方以外的國家全盤西化過。
1987年6月6日
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1)
人類創造的文明或文化從世界範圍來說可分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大體系,每一個文明或文化都有一個誕生、成長、發展、衰落、消逝的過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從人類的全部歷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並非歷來如此,也絕不可能永遠如此,到了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於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為什麼我認為到了21世紀西方文化將讓位於東方文化呢?我是從東西方文化的基礎的最根本的差別在于思維方式不同這一點來考慮的。東方的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特點是綜合;西方的思維方式、西方文化的特點是分析。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我們坐的凳子來說,看看太和殿皇帝的寶座,四方光板,左不能靠,右不能靠,後又不能靠,坐久了會很不舒服。再看看西方人做的凳子,中間一道略為隆起,兩邊稍凹,這樣坐著會很舒服,但要換個姿勢就會硌得難受。而我們太和殿的寶座,光板一塊,雖然坐久了不舒服,但是用什麼姿勢坐都可以。從這件小事,可說明東方人的思維和西方人不一樣。在西方,從伽利略以來的四百年中,西方的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越分越細,現在已經分到層子(夸克),而且有人認為分析還沒有到底,還能往下分。東方人則是綜合的思維方式;用哲學家的語言說即是西方是一分為二,東方是合二為一。